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时冲动害人害己
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因情绪冲动而引发的各类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小到街头互殴,大到抢夺公交车方向盘引发重大交通事故。
2015年5月初,沈阳火车站发生一起因插队引发的持刀伤人事件。在沈阳火车站东口售票处,一名30多岁的男乘客将身份证和钱递进窗口准备买票,一名40多岁的男乘客想要插队,遭到拒绝,两人发生争吵并厮打。插队男子用一把裁纸刀将对方刺伤。两人一个被警方控制,一个被送进医院。无独有偶。仅仅一个多月后,因强行插队引发的互殴在南充火车站售票厅再次上演。当时乘客正排队购票,一名男子突然插队挤到售票窗口,而排在第三的一名高个男子大声呵斥,不让其插队,插队男子不予理睬,两人随即发生冲突,相互用拳头和手机击打对方头部,直到民警赶来,两人还扭打在一起。结果,冲突双方一个满头鲜血,一个面部与颈部被抓伤,手机屏幕破碎,双双住进了医院。
2018年年中,山东烟台某居民小区,一名男子驾车冲进广场舞人群,原因是广场舞噪音对他造成了影响。他在人群中驾车绕圈行驶,驱赶跳舞者,快撞到人时紧急刹车,多次差点酿成事故。随后,该男子在业主微信群发帖,扬言“谁再跳舞扰民直接撞死”“我家六辆车都是全险,够撞死18个人”。事发后,该男子因寻衅滋事被拘留。
随着汽车的普及,因“路怒”开斗气车的司机也大幅增加,媒体常有因开斗气车而引发交通事故的报道,惊心动魄的场景往往让人不寒而栗。而事故的起因,大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据交警部门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30%以上是由一些司机开斗气车造成的,而这与客观原因、不可抗力导致的交通事故不同,其伤害的不仅仅是当事双方,甚至危及公共安全。
北京市房山区城关镇曾发生一起因开斗气车而引发的车祸。一辆越野车别了一辆小轿车,轿车躲避时撞倒多名路人,其中一名路人被撞飞到七八米外的一堵围墙上并反弹坠地。轿车随后翻进路旁水沟,将沟边的一棵大树撞倒。越野车则冲上了公交站台,撞倒一人后逃逸。事故最终造成5人死亡。肇事者自然难逃法网,但5条鲜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让人扼腕叹息。
另一个开斗气车引发车祸的肇事者程洁冷静后痛心反悔:当初不应该去别她的,如果不别她,直接走的话,什么事都不会发生,就不会害得两家人家破人亡。这起车祸发生在江苏常州。当时程洁开车正常行驶,在她前方有一人骑电动车走在机动车道上,长时间挡在她前面,让她非常愤怒。终于有机会超车时,程洁恼怒之下猛打方向盘将骑车人撞倒并逃逸。虽然她主观上并没有置对方于死地的恶意,只是想出口气,可对方却因颅脑严重损伤不治身亡。在获知这个消息时,程洁万分懊悔。
抢夺方向盘、与司机争执撕扯是近年来时有发生的一种让人匪夷所思的“任性病”。几年前,在四川成都,曾发生一起乘客抢夺方向盘而造成公交车失控连撞7车致9人受伤的交通事故,使“抢夺方向盘”成为一个网络热搜词条。
事隔几年后的2018年10月,在重庆万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公交车坠江惨剧。官方公布事故原因后,不少媒体以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为题,对这起悲剧事件进行了报道。肇事人刘某因错过下车地点而与驾驶员发生争吵。在此过程中,双方争执愈演愈烈,逐步升级为互殴,导致车辆失控后冲破护栏坠江。车上包括当事人在内的15人殒命。
类似的因任性、冲动而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还包括,公交抢座、地铁冲突、飞机斗殴、广场群殴等。事态大都在当事人的愤怒中爆发,在无法自控中升级,在伤痕累累中结束。显而易见,易怒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稍有摩擦就暴力相向,正在成为公共安全隐患。
“任性”也是一种病
“任性”原是一个很火的网络流行词,常被理解为做事不计后果或不顾他人感受。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中的“杏仁核”器官对人类情绪的产生起主导作用,恐惧、生气、兴奋等情绪都由它管理;而前额叶皮质则负责抑制非理性或不合适行为。容易“任性”的人,其前额叶皮质的容量往往不足。但这一般指3岁左右的孩子、青春期的少年以及一些人格发育不太完善的成年人。早就过了发育期的正常成年人如果仍然“任性”,则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严重的、若不加以重視就会随时爆发的病。特别是在人际交往频繁、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当今社会,诱发任性病的因素层出不穷,且涉及方方面面,十分复杂。
首先,自身修为不足,加之性格上有缺陷,会让“任性”病一触即发。年过四十的老张原是单位给领导开车的司机,因脾气暴躁经常在路上惹事被换岗,后被调到后勤打杂,送送报纸接接电话。老张心里很不爽,脾气更暴躁,经常与同事发生口角。一天,他送报纸到一个办公室,在门口听到两个同事聊天,其中一个同事说:“闲来没事到处晃悠,惹是生非……”老张认为对方在背后议论他,冲上去抓住同事的衣领愤怒质问:“你什么意思?”同事连忙解释:“不是说你……”可老张根本不听,挥拳就打。因事发突然,同事毫无防备,一下子被打倒在地,脑袋重重地磕在了办公桌角上,顿时鲜血直流,被紧急送医后缝了6针。事情传开后,人们在唏嘘之余对老张的冲动行为都不感到意外。因为这个人生性鲁莽、偏执,脾气暴躁,跟别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了解他的人都对他敬而远之。据他一个老乡说,他自幼丧母,父亲常常酗酒,对他管教粗暴,经常打他。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加之后天不注意自身修养,“任性”便不足为奇了。
其次,生活压力大常常诱发过激行为。2018年9月,杭州市上城区同一小区4天内连续3次着火,自行车也能无缘无故“自燃”。警方调查后发现,这居然是一个“80后”男子故意纵的火!嫌疑人王某被抓后,对故意纵火供认不讳,说自己生活压力过大,纵火是为了减压!警方事后查明,在某连锁电器卖场工作的王某,那段时间工作、生活都不顺心,为发泄郁闷,释放心理压力,居然想到了纵火这种荒唐的方式。 然而,这看似荒唐的背后,却隐含着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苏州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杨双认为,生活压力大,是当今“公共场所怒气”的最大诱因。工作生活压力加大,生存空间紧张,很容易让人脾气暴躁,一旦情绪失控,就容易引发恶性冲突。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问题,是一种极端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社会情绪,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再次,对规则和法律的漠视也是任性行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重庆,曾发生一起女司机扇执法人员耳光的案例。因执法系统显示一辆奔驰轿车有交通违法行为,高速公路执法人员将嫌疑车拦下检查。女司机现场不仅不愿出示证件,还情绪激动地威胁执法人员,如果自己没有违法行为,就要打人!在执法人员做说明解释后,女司机仍然扇了执法人员的耳光。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不理智的蛮横行为往往伴随着对规则和法律的漠视。不讲规矩,不懂法律,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势必让失控情绪疯长。
此外,有一个特殊群体——更年期人群比常人更容易任性。从近几年各地发生的诸多突发案例能够发现,除了酒后滋事者和精神病患者,当事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更年期人士。无论女人还是男人,进入更年期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不稳、烦躁、易激动或抑郁等症状。如果在此期间遭遇事业上的挫折、婚姻的变故、人际关系不睦等负面生活事件,很容易诱发更年期心理障碍并任性而为。
最后,周围人的添油加醋,会给“任性”行为煽风点火。小卢和一群朋友在饭馆吃饭时,因划拳声音太大,被邻桌一食客提醒“小点声”。小卢和朋友意识到吵了别人,便放低了声音。可就在这时,邻桌另一食客说了句:“没素质!”声音不大,小卢和朋友们有的听到了有的没听到。大家本来正在兴头上,不是很在意,可偏偏有人接话:“他们居然说我们没素质!”小卢顿时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站起身来指着邻桌食客大喊:“谁没素质?有种的站出来!”说着,拿起一只啤酒瓶向邻桌狠狠砸去……两桌食客当场大打出手,直到警察赶来进行制止。但冲突已导致一人重伤,三人轻伤。
有不少过激行为是由于某种特殊环境或事件的强烈刺激而引发的,当事人有可能因情绪上的不稳和过于激动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周围人一句不当的话甚至一个不合适的表情,都有可能火上浇油,成为冲突发生的助燃剂。
情绪管理是一种能力
培根说:“冲动,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人有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冲动毁掉自己的人生。
首先要调整身心状态,保持健康平和。如何做到遇事少些怒气多些和气,有专家支着儿:一是要体察自己的情绪。时时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怎么样?”发现自己情绪不对时,最好主动降低“任性”发作的概率,比如出行少开车,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等。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即将引爆怒火时,先深呼吸等待10秒钟,这样怒气值会大幅下降,然后积极寻找原因,把事情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这是一个让自己冷静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冲动的发生。二是表达自己的情绪要适当。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交流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智慧。公共场合与人交往尤其要注重表达方式,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用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来沟通。三是注意疏解不良情绪。疏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很多,比如一个人痛哭一场、找好友诉诉苦、逛街、听音乐、唱歌、运动、享受美食、读书、亲近大自然等。尤其要经常与家人、亲友沟通,排解郁闷,适当的时候还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咨询。
其次要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长期关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于乔认为,规则就是制度的具体化,其最大特点是确定性,即人们知道按规则行事会有怎样的确定后果,这正是理性的表现。如果人人都遵守規则,保持从容冷静态度,杜绝机会主义思维,那么社会运行就会规范有序,各类矛盾自然就会减少。除了敬畏规则,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更应该注重法律意识的养成。法律是在道德、纪律等规则基础上形成的更具强制力的规则。对于“任性”现象,当出现损害他人的行为时,需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约束,以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纠纷,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再次,周围人适时化解无疑是公共场所过激情绪与行为的“减压器”。对易怒人群,家人要多关注、关心。平时要主动了解其情绪变化,多听其倾诉,适时帮其排解,在生活中全方位给予关怀。遇到突发情绪时,一定要冷静提醒,温情劝慰。周围人也应积极参与,及时化解怒气。这个时候,往往一句柔性的话语、一个体贴的动作,就能起到灭火的效果。
此外,有专家认为,从社会角度来说,也必须意识到发挥公众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让控制情绪并保持宽容和冷静成为社会共识,还应认识到社会转型期公众情绪的暴力化和愤怒化倾向是需要加以应对的现实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积极防范、适时预警、正面宣传引导等。
近年来,有一些公共场合恰当化解怒气的成功案例值得点赞。如两次发生在武汉公交车上的化险为夷的故事就被传为美谈。2016年5月27日,司机戚婷婷驾驶610路公交车行驶在武汉长江二桥上,一女子在要求中途下车被拒后,上前抢夺方向盘。当时一边是密集车流,一边是滚滚长江。司机采取了紧急制动措施,将车停稳。与此同时,后座一名乘客冲上前,死死抱住肇事女子并将其拖离驾驶室。随后,车上多名乘客合力,将该女子围堵在座位上。2018年9月19日,武汉555路公交车行驶途中,一男子忽然上前抢夺方向盘。司机当机立断踩刹车并让乘客报警,随后车上热心乘客也冲上前制止。两起突发事件中,两位司机都做到了临危不乱,车上乘客也均积极应对,避免了恶性事故的发生。那“一刹一抱”,被称为教科书般的神操作!
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彰显着普通人的智慧和人性的美好。一对小夫妻带着三岁的女儿在公园散步。这时一条金毛犬突然冲上来追赶小女孩,吓得小女孩哇哇大叫。见此情形,小女孩的爸爸一个箭步冲上去,抬脚踹向宠物狗。狗主人见爱犬被踢,异常恼怒。两个男人怒目相对,剑拔弩张。正在此时,小女孩的妈妈一手拽住了自己的丈夫,一手拉住了女儿,说:“是咱家宝贝长得太漂亮了,狗狗也想跟小美女玩,是不是?”一句话逗得小女孩破涕为笑,两个处于临战状态的男人也顿时冷静下来。狗主人不好意思地道了歉,并哄爱犬向小女孩作了三个揖,小女孩很开心,双方就此和解。
任性是一种病,得治!患有“任性病”的人,自身积极治疗是关键,而周围人的辅助治疗同样非常重要。但愿人们都能少一点任性,多一点理解与宽容!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