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艺术专业在读的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其专属方法和路径,笔者认为以此为契机深入浅出地探讨艺术专业类高校如何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学生管理机制,创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有必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生
一、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办好艺术类专业高等教育,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要位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直以来,各大高等院校均面向云南、新疆等偏远多民族地区招收艺术类少数民族考生。目前笔者工作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部分专业方向已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籍学习。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基本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与汉族大学生相比,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学习艺术类专业的民族大学生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对他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其思想行为特点来进行。
二、艺术类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分析
(1)生活习惯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调查发现,对于来我校求学的民族学生的生活而言,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心理状态、日常起居习惯、饮食习惯、消费行为以及人际交往等。首先,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波动主要表现在入学报到初期的适应性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西部偏远地区,跨越千山万水来求学的他们往往在入学初会表现出更多的思念家乡等心情起伏。其次,学校并没有针对民族生设立专门的寝室,而是让民族生和汉族生一起居住,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些许生活模式、习惯等的不同。第三,就饮食习惯、消费行为而言,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饮食禁忌,因此大都不会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而是选择去学校的清真食堂就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和同学们交流交往。
(2)专业学习方面。在学业方面,艺术类专业民族学生在不同科目上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首先,语言类课程是民族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一大障碍。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示,自己认为比较难以通过或学起来比较吃力的科目是《大学英语》、《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等语言类课程,这主要是由地域文化差异和从小到大的学习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薄弱,这造成了他们日常学习上的困难,从而限制了民族学生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其次,民族学生大都表现出极其丰富的艺术气息,具有浓厚的地域民族艺术特色,因此在艺术专业的学习上,他们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擅长的一面,例如《表演课》、《主持课》、《舞蹈课》等,这和他们文化课成绩的相对落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3)课外活动方面。艺术类院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这给包括民族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同学提供了课堂之外的广阔舞台,调查发现,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社会实践,少数民族同学均能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参与热情。首先,在社团活动方面,少数民族同学主要关注的是兴趣类社团活动。这主要源于民族学生的艺术天赋,在各式各样的兴趣社团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兴趣爱好,这也有助于他们融入集体。其次,在社会实践方面,很多少数民族的同学出于体验社会的目的,尽可能多的让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假期兼职等,以尽早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路打基础。
三、加强艺术类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強民族学生三观建设。民族学生从偏远地区来求学、生活,需要经受住不同价值观的侵袭、考验,这就需要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民族学生中积极宣传、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通过课堂宣讲、开展活动、影片欣赏等方式,以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帮助、引导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纠正民族学生身上的不良现象,更好地保护学生。
(2)积极搭建多样化交流平台,促进民族学生融入集体。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民族学生积极的融入学校集体生活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通过搭建形式多样化的交流平台,为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牵线搭桥是促进融合较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学校思政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尽量多的通过“感情教育”来推进,为此可以透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完成此项工作,我们可以鼓励民族学生在多个场合介绍自己所在家乡的民俗风情给汉族同学,同时也要让汉族的同学们积极的参与到民族学生的活动中去,例如引导同学们了解、参加不同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在相关的节日期间制造相应的节日气氛,这既能体现出学校对民族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又能增进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以此为契机通过彼此之间感情的交流加强民族学生尽快的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3)鼓励学生们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课堂内外全面育人。全面育人的实现不可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同时也离不开课堂外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参加各种类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充分的认识社会,通过分析艺术类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我们发现,艺术类专业的民族大学生们更加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鼓励学生们投身各类实践活动,以此来施展专业、服务社会、磨练品格。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动校内、校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学校、全社会、全方位支持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这对于增强民族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静.民族学生内地求学适应性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
[2]江晓燕等.浅探应用型本科院校民族学生德育途径[J].求知导刊,2017.
作者简介:高梦昱(1989—),男,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法治。
关键词:民族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生
一、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办好艺术类专业高等教育,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要位置。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直以来,各大高等院校均面向云南、新疆等偏远多民族地区招收艺术类少数民族考生。目前笔者工作所在的浙江传媒学院部分专业方向已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籍学习。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基本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与汉族大学生相比,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学习艺术类专业的民族大学生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对他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其思想行为特点来进行。
二、艺术类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分析
(1)生活习惯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学生在高校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调查发现,对于来我校求学的民族学生的生活而言,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心理状态、日常起居习惯、饮食习惯、消费行为以及人际交往等。首先,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波动主要表现在入学报到初期的适应性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西部偏远地区,跨越千山万水来求学的他们往往在入学初会表现出更多的思念家乡等心情起伏。其次,学校并没有针对民族生设立专门的寝室,而是让民族生和汉族生一起居住,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些许生活模式、习惯等的不同。第三,就饮食习惯、消费行为而言,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己的饮食禁忌,因此大都不会和同学们一起吃饭,而是选择去学校的清真食堂就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和同学们交流交往。
(2)专业学习方面。在学业方面,艺术类专业民族学生在不同科目上会表现出不同的能力。首先,语言类课程是民族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一大障碍。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表示,自己认为比较难以通过或学起来比较吃力的科目是《大学英语》、《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等语言类课程,这主要是由地域文化差异和从小到大的学习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薄弱,这造成了他们日常学习上的困难,从而限制了民族学生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其次,民族学生大都表现出极其丰富的艺术气息,具有浓厚的地域民族艺术特色,因此在艺术专业的学习上,他们往往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表现出擅长的一面,例如《表演课》、《主持课》、《舞蹈课》等,这和他们文化课成绩的相对落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3)课外活动方面。艺术类院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这给包括民族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同学提供了课堂之外的广阔舞台,调查发现,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社会实践,少数民族同学均能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参与热情。首先,在社团活动方面,少数民族同学主要关注的是兴趣类社团活动。这主要源于民族学生的艺术天赋,在各式各样的兴趣社团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交流兴趣爱好,这也有助于他们融入集体。其次,在社会实践方面,很多少数民族的同学出于体验社会的目的,尽可能多的让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假期兼职等,以尽早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路打基础。
三、加强艺术类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強民族学生三观建设。民族学生从偏远地区来求学、生活,需要经受住不同价值观的侵袭、考验,这就需要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民族学生中积极宣传、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通过课堂宣讲、开展活动、影片欣赏等方式,以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帮助、引导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纠正民族学生身上的不良现象,更好地保护学生。
(2)积极搭建多样化交流平台,促进民族学生融入集体。通过多种渠道促进民族学生积极的融入学校集体生活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通过搭建形式多样化的交流平台,为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牵线搭桥是促进融合较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学校思政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尽量多的通过“感情教育”来推进,为此可以透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完成此项工作,我们可以鼓励民族学生在多个场合介绍自己所在家乡的民俗风情给汉族同学,同时也要让汉族的同学们积极的参与到民族学生的活动中去,例如引导同学们了解、参加不同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在相关的节日期间制造相应的节日气氛,这既能体现出学校对民族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又能增进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了解,以此为契机通过彼此之间感情的交流加强民族学生尽快的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3)鼓励学生们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课堂内外全面育人。全面育人的实现不可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同时也离不开课堂外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参加各种类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更加充分的认识社会,通过分析艺术类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我们发现,艺术类专业的民族大学生们更加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鼓励学生们投身各类实践活动,以此来施展专业、服务社会、磨练品格。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去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调动校内、校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学校、全社会、全方位支持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这对于增强民族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静.民族学生内地求学适应性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8.
[2]江晓燕等.浅探应用型本科院校民族学生德育途径[J].求知导刊,2017.
作者简介:高梦昱(1989—),男,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