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许改动的精彩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73710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与乙两人骑车从相距4500米的A与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行200米,乙每分行300米,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改编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与乙两人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与B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分行300米,乙每分行200米,多长时间后,两人相距6千米?
  【设计意图】
  原题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进行解答。而改编题与原题相比,条件更加隐蔽——题中并未对运动的方向作明确交待,从而使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思考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两人行走的情况有如下三种: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同向而行;也可是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还可以是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背向而行。只有确定了两人的运动方向,才能正确解决此题。
  【分析与参考答案】
  因此,首先要对甲、乙两人的运动方向进行讨论:
  (1)甲和乙同向而行。这时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甲在前,乙在后。(如图1所示)
  因为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要快,每分钟可多行(300-200)米,而从图1可知,甲只要比乙多行(6000-500)米,就可使两人相距6000米,所需时间为:
  (6000-500)÷(300-200)=55(分)。
  ②乙在前,甲在后。(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甲首先要追上乙,然后再比乙多行6000米,就可以使两人相距6000米,所以甲需比乙多行驶的路程为(6000+500)米,所需时间为:
  (6000+500)÷(300-200)=65(分)。
  (2)甲和乙相向而行。(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知道,甲和乙首先共同行完500米,然后两人再共同行完6000米。两人共同行走的路程是(6000+500)米,所需的时间为:
  (6000+500)÷(300+200)=13(分)。
  (3)甲和乙背向而行。(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知道,甲和乙现在已相距500米,两人只要再共同行完(6000-500)米,就可以保证两人相距6000米。所需时间为:
  (6000-500)÷(300+200)=11(分)。
  所以此题共有四种不同的情况。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生命焦虑:孩子的现状  首先是学业压力产生生命焦虑。学生的学业压力来自于父母的“望子
期刊
一、“丢三拉四”错误型  我们不妨来听听学生的想法。  师:为什么会把89落了?  第一种类型,听了学生的叙述后可以发现,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不是一知半解而是全无所知。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只能重新讲授乘法分配律,因为乘法分配律的初始课是从整数开始的,而乘法分配律的核心思想是“几个几加减几个”。第二种类型,学生的解题思路上出现了问题,从他的叙述中就可以发现,他没想过用乘法分配律。另外,学生的四则混
期刊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注重朗读,但朗读教学的实效并不大,学生朗读水平并不高。那么,朗读教学常见的问题与对策有哪些呢?  一、朗读教学常见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指导。只重视朗读训练的量,忽视朗读训练的质,缺乏有效、到位的指导。比如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怎样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
期刊
随教育部基础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我们走访了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幼稚社(私立小学)、新宿区黑山小学校、冈山总社山手小学和总社初中、早岛养护学校(残疾儿童学校)。所到之处,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日本为了实现“教育立国”的目标,正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培养孩子,为每一个孩子打好生存的基础。  特别支援班不受歧视  在日本新宿区黑山小学校,我们走进了特别支援班。一间大教室被分隔成三个区域,六位老师正给四位学生上课。其中
期刊
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不一样的我》,体现了幽默风趣、严谨踏实、视点独特、内容集中等特点;是支持和针对学生有效学习而精心“设”认真“教”的学导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导在学习的关键处和需要点上的教学。在贾老师的课里,有精心的选题选材设计,有适切的范例引导,有准确的评价指导和极具趣味的教学过程;在贾老师的课里,学生在认真地听、自由地想、专心地读、畅快地写,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得到充分展示。  一、
期刊
改进教法,培养后进生数学学习兴趣  后进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还可以加强直观教学,但这些还不够。对于后进生而言,被动地让其去接受知识是不明智的,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机,让他自身想去学,想学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何落实课标这一要求,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是当今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专辑围绕这一主
期刊
问:在备课中,我发现《掌声》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同学们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然而,作为担当“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两位老师形象却与之相悖。请问我的看法“存此一说”吗?  答:我在文本细读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作为人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八单元中的首篇精读课文,《掌声》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
期刊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内地和香港教材均选用,且教材内容一致,都定为精读课文。但由于两地文化背景不同,对课程理解不同,学习重点、教学教法也有明显差异。笔者参加“香港与内地教师交流协作计划”期间,有幸聆听了香港圣公会诸圣小学岑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深有感触,真可谓“桂林山水”别样美。现以该课为例,再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以图在比较中思考,在实践中反思,在借鉴中创新。  一、这是一片充满
期刊
曾经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故事:河北石家庄二中因学校改建而另辟西门,门外四五米的地方长着一棵粗大的法国梧桐。有树挡在门口,肯定不便通行。学校职能部门建议把树砍倒或移栽别处,却被校长直接否定了。砍倒,不光法规不允许,更主要的是,树也有生命,是生命就该被呵护而不是被加害;移栽,似乎两全其美,园林局的阻力也不会太大,可这位校长说,树挪死,人挪活,这本来就是人家树的地方。  树也是有生命的。把树留下来,就是对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