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然而城镇化趋势不断加快,我国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合理规划土地,加大土地空间开发新格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三界四区;空间衔接
1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概念
1.1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作为生态保护区域边界线,对于国家生态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态问题的底线,也是保证国家发展所需资源的最小面积,为了保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好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维护管理工作。生态红线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生态脆弱区即生态红线敏感区、生态多样性保护红线、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环境保护红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阻碍了生态保护工作的落实。因此,为了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应当加大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工作。
1.2三界四区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为了强化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管制而划定了“三界四区”,在内容上分别为,三界:是指建设用地的扩展边界、禁止建设边界和规模边界。四区:是指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在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下,各个地区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时对“三界四区”进行科学划分,合理利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推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
1.3环境功能分区
环境功能分区即通过结合目前环境质量以及未来环境质量预测情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同环境功能区域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分类管理、分区域管理以及最终环境保护目标。例如: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分区、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分区、声环境质量功能分区。
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在土地规划方面已经采取一系列手段,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个别地区开始探索创新土地规划方案,在规划土地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做好土地规划与生态建设双向发展,并取得了不错业绩。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完善了我国创新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落实。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土地规划时,未能切实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得不仅土地规划不尽人意,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环境问题逐渐开始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资料统计,我国只有25%的城市空气环境适宜度达标,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城市环境适宜度超标,并且雾霾、风沙等天气越来越频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带来困扰。
3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的衔接框架
在对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概念进行分析时,三者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因此,下面将以环境承载力为评价,对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三者的空间衔接框架进行分析。首先,以环境承载力为评价,对环境功能区以及“三界四区”进行划分衔接,重点关注划分过程,并根据二者相似度,对其分别测定区域内的单要素环境承载力以及二者综合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划分区域的阈值,从而结合单要素环境功能分区以及综合环境功能分区,进行“三界四区”的衔接。其次,通过生态红线对衔接了环境功能分区的“三界四区”进行微调,将“三界四区”内属于生态红线的区域调出,从而形成了以环境承载力为评价的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的衔接框架。
4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規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
4.1土地利用规划与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依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以及其他特殊保护区被列为一类区。居民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被划分为二类区。三类区仅包含特定的工业区。在以上这些分区中,各个分区都有独有的特点。对于一类区而言,人工开发力度不足,空气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因此,为了保护这一分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在对土地进行规划时,将其列为“四区”之一的禁止建设区域。对于二类区,和一类区比较而言人工开发力度以及空气环境承载能力都较为适中,为了保证区域内平衡发展,被列为“四区”之一的限制建设区域。对于三类区而言,由于属于特定的开发区,开发力度较大,空气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在土地利用规划时,针对严重过度开发的被划分为允许建设区域,针对开发失衡的被划分为有条件建设区域。
4.2土地利用规划与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根据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将水域环境功能划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四类区、五类区。其中,源头水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水源等被划分为一类区。水生物、鱼类、藻类等生活栖息区域,一级保护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以及珍贵稀有水生物的栖息区域被列为二类区。三类区主要包括淡水鱼、淡水虾等生活水域、二级保护措施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等。例如一些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工业用水等水域被列为四类区。五类区主要包括园林景观灌溉用水区域以及农田灌溉用水区域。根据各个分区特性对其进行分区。对于一类区而言人工开发力度不足,地表水水域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在土地利用规划时,为了保护区域内部水域环境,被列为禁止建设区域。对于二类区,和一类区比较而言人工开发力度以及地表水水域环境承载能力都较为适中,为了保证区域内平衡发展,被列为“四区”之一的限制建设区域。对于三类区而言,相比于一类区、二类区在地表水水域环境承载能力方面表现较弱,并且存在开发失衡现象,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时被列为有条件建设区域。四类区水域环境开发情况以及地表水水域环境承载力与三类区相似,因此,也被规划为有条件建设区域。对于五类区而言,严重过度开发且地表水环境承载力最弱,被列为允许建设区域。
4.3土地利用规划与声环境质量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对于声环境质量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五个分区。0类区包含以疗养院为主的康复疗养区域,因为该区域的特殊性,对声环境要求很高,因此,被列为禁止建设区域。1类区包含学校、居民楼等教育、住宅区,对声环境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时,被列为限制建设区域,2类区主要包含商业区、贸易区等对声环境要求一般的区域,被划分为限制建设区域。3类区则由于声环境承载能力较小,被划分为有条件建设区域。4类区属于严重过度开发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时被列为允许建设区域。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重度污染等恶劣天气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角度,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土地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敬宝红.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4):218+220.
[2]邓振利.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4):24.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三界四区;空间衔接
1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概念
1.1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作为生态保护区域边界线,对于国家生态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态问题的底线,也是保证国家发展所需资源的最小面积,为了保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当做好生态红线范围内的维护管理工作。生态红线在内容上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生态脆弱区即生态红线敏感区、生态多样性保护红线、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环境保护红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阻碍了生态保护工作的落实。因此,为了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应当加大生态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工作。
1.2三界四区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为了强化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管制而划定了“三界四区”,在内容上分别为,三界:是指建设用地的扩展边界、禁止建设边界和规模边界。四区:是指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在如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下,各个地区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时对“三界四区”进行科学划分,合理利用,不仅有效提高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的问题,推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
1.3环境功能分区
环境功能分区即通过结合目前环境质量以及未来环境质量预测情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同环境功能区域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分类管理、分区域管理以及最终环境保护目标。例如: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分区、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分区、声环境质量功能分区。
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在土地规划方面已经采取一系列手段,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个别地区开始探索创新土地规划方案,在规划土地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做好土地规划与生态建设双向发展,并取得了不错业绩。通过大量的实践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完善了我国创新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落实。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土地规划时,未能切实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得不仅土地规划不尽人意,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环境问题逐渐开始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资料统计,我国只有25%的城市空气环境适宜度达标,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城市环境适宜度超标,并且雾霾、风沙等天气越来越频繁,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带来困扰。
3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的衔接框架
在对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概念进行分析时,三者存在着一定逻辑关系,因此,下面将以环境承载力为评价,对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三者的空间衔接框架进行分析。首先,以环境承载力为评价,对环境功能区以及“三界四区”进行划分衔接,重点关注划分过程,并根据二者相似度,对其分别测定区域内的单要素环境承载力以及二者综合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划分区域的阈值,从而结合单要素环境功能分区以及综合环境功能分区,进行“三界四区”的衔接。其次,通过生态红线对衔接了环境功能分区的“三界四区”进行微调,将“三界四区”内属于生态红线的区域调出,从而形成了以环境承载力为评价的生态红线、“三界四区”以及环境功能分区的衔接框架。
4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規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
4.1土地利用规划与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划分依据,我国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以及其他特殊保护区被列为一类区。居民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被划分为二类区。三类区仅包含特定的工业区。在以上这些分区中,各个分区都有独有的特点。对于一类区而言,人工开发力度不足,空气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因此,为了保护这一分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在对土地进行规划时,将其列为“四区”之一的禁止建设区域。对于二类区,和一类区比较而言人工开发力度以及空气环境承载能力都较为适中,为了保证区域内平衡发展,被列为“四区”之一的限制建设区域。对于三类区而言,由于属于特定的开发区,开发力度较大,空气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薄弱,在土地利用规划时,针对严重过度开发的被划分为允许建设区域,针对开发失衡的被划分为有条件建设区域。
4.2土地利用规划与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根据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将水域环境功能划分为五大类,分别为: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四类区、五类区。其中,源头水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水源等被划分为一类区。水生物、鱼类、藻类等生活栖息区域,一级保护的生活饮用水水源以及珍贵稀有水生物的栖息区域被列为二类区。三类区主要包括淡水鱼、淡水虾等生活水域、二级保护措施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等。例如一些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工业用水等水域被列为四类区。五类区主要包括园林景观灌溉用水区域以及农田灌溉用水区域。根据各个分区特性对其进行分区。对于一类区而言人工开发力度不足,地表水水域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在土地利用规划时,为了保护区域内部水域环境,被列为禁止建设区域。对于二类区,和一类区比较而言人工开发力度以及地表水水域环境承载能力都较为适中,为了保证区域内平衡发展,被列为“四区”之一的限制建设区域。对于三类区而言,相比于一类区、二类区在地表水水域环境承载能力方面表现较弱,并且存在开发失衡现象,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时被列为有条件建设区域。四类区水域环境开发情况以及地表水水域环境承载力与三类区相似,因此,也被规划为有条件建设区域。对于五类区而言,严重过度开发且地表水环境承载力最弱,被列为允许建设区域。
4.3土地利用规划与声环境质量功能分区的空间衔接
对于声环境质量功能分区主要分为五个分区。0类区包含以疗养院为主的康复疗养区域,因为该区域的特殊性,对声环境要求很高,因此,被列为禁止建设区域。1类区包含学校、居民楼等教育、住宅区,对声环境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时,被列为限制建设区域,2类区主要包含商业区、贸易区等对声环境要求一般的区域,被划分为限制建设区域。3类区则由于声环境承载能力较小,被划分为有条件建设区域。4类区属于严重过度开发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时被列为允许建设区域。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重度污染等恶劣天气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因此,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角度,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土地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我国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敬宝红.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4):218+220.
[2]邓振利.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