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当下化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da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以来,有两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是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前者在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到建设时期,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认为,在未来 21 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还会进一步地中国化,不断地向前发展。后者亦然,也处在现代的转化过程中。我期待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机融合。


  儒学第三期发展
  中国儒学已经经历了两期之发展。第一期是由孔子经孟子、荀子到董仲舒;第二期是宋明理学;现在儒学则转为第三期之发展。
  儒学第三期之发展关键在于儒学能否融摄西方的民主与科学,重建中国文化,开出儒学新形态。牟宗三把这一新形态概括为儒家式人文主义的彻底透出。这就是儒学第三期之发展,儒家式人文主义的彻底透出,即“三统并建”说。
  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的人生宇宙之本源。韩愈有篇文章《原道》就是讲道统的。那么,什么叫道统之肯定呢?就是肯定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非观,肯定中国人规定的“人之所以为人之处”。“人之所以为人之处”指的就是“人伦”,而“人伦”最后的根据就是“仁义礼智”,“仁义礼智”的浓缩就是“仁义”,“仁”代表仁爱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义”代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故儒家强调:门外之治和门内之治不同,处理门内之治是“恩掩义”,处理门外之治是“义断恩”,公平正直要高于感情的存在,要断情感,因此,处理社会问题,靠“仁义”的“义”;处理家庭问题就要靠感情,这就是“道统之肯定”。
  学统之开出,中国文化有道统而无学统,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融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一句话就是让中国走向科学,建立起中国的学术独立性。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一句话,就是完成民主建国。这就是牟宗三先生全部的理论浓缩。简单讲,就是道统,加科学,加民主。当然三统不是并列的,道统是道德宗教,学统的核心是科学,政统就是民主政治。道统肯定,学统开出,政统继续,是儒家人文主义的完成,也是中西文化的自然融和,亦是儒学第三期发展的骨架与纲维。
  中国儒学现代转化的启示
  儒学是顺应中国文化的大流、主流而来,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在历史上不是诸子之一子,而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序列中的人物。孔子“以文自任”,“斯文在兹”,不只是开一个学派、创立一家学说,而是要继承华夏文明,使其能够继往开来。所以,儒家文化历史上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不断走向开放、完善的思想学说。只要有中华民族在,甚至只要有华人在,儒家学说就不会消失,也不会消亡。百余年来,中国儒学不断转化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儒学在中国有着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中国儒学植根数千年,拥有数万万信众,有着超强的生命力。经过“五四”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全民性批孔运动,儒学并没有被风吹雨打去,验证着儒学的坚韧和刚强。经过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大儒的努力,儒家学说不仅没有死亡,反而大师辈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儒学思想系统,成就近代影响不是最大,却是创造力最强的文化学派或者思想学派。
  (二)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总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当代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儒学的影响力虽不可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但其思想义理的逻辑创造力绝不逊色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所以,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总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当代世界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的变革对儒学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传统社会的断裂造成传统思想丧失了制度的凭借;另一方面,任何社会的变革都迫使儒家学者必须做出回应,而对社会变革的回应又促进了儒学新生。另外,两千年封建政体的解体,使儒学失去了政治力量的支撑,但却又促进了与政治体制脱钩的学院派儒学的形成。
  (三)西方文化是中国儒学现代转化的有力助因。
  西方文化的到来对中国儒学而言,利大于弊。没有西学的到来就没有儒学的新生,也没有新形态儒学。中国儒学的转化就是以儒学为主体,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那么,儒学的现代转化如何走向深入呢?下一步儒学的现代转化会是怎样?
  我们认识到,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并没有完成,到牟宗三、冯友兰也没有完成,可能永远也不会完成。它永远处在不断新生,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中国儒学的未来转化,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应该考虑。
  在全球化中,定位儒学的未来发展。百余年儒学的发展与转化一直与民族命运、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关心的是民族生死存亡问题,是中国如何现代化的问题,未来的儒学发展应转向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儒家的理论自孔子起就不是为中国人设计的,而是为全人类设计的,为一切可以称为“人”的人而设计的。所以儒家“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这些观念,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寻找到新的理论支撑。我觉得在全球伦理的实践和理论设计当中,儒家是不会缺场,也不能缺场的。
  关切当代社会的新发展,回应当代社会的新问题,实现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不断为儒学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力,促进儒家理论与现代化的双向受益。我认为还是要关切现实。
  积极参与世界多元文化对话、互动,在与世界各种文化、文明的对话中成就自身的文化价值,发出中国的声音,同时汲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促进儒学现代形态的完善。
其他文献
太极+针灸,让关节冷痛不再来  有的女性,经常运动,若运动前热身不够,或者运动量过大,会导致膝关节的疼痛。不良的走路习惯也会导致膝盖疼痛。不管是逛街还是游玩,不少女性都爱穿高跟鞋,这样会使膝关节长期处于非正常的受力状态,造成膝关节的慢性损伤,损伤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膝关节的疼痛。不适当的按摩,哪里不舒服了,就胡乱按摩几下,缓解暂时的难受。若力度太大,造成筋膜损伤等,都会引起关节的疼痛。膝关节疼痛
期刊
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几时你超脱了自私,几时你超脱了渺小。  不可战胜的是谁?是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物质。生命是心,是心表现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  深深地进入并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奥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知矣。  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
期刊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  谁能分辨哪是茶叶哪是茶花,  或许心有灵犀的人方能泡开它,  这心有灵犀的人在哪?  这首曲子,听了近十年,月光下听过,雨声中听过,忧愁中听过,平静中也听过。千年光阴,风云变幻,人在其中,一瞬光华,万事都过了,回头看,其实就是一捏儿古茶。  茶之味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居最末,却属雅事,有文人墨客参与其中,讲求一个品字,蕴妙无穷。晚唐隐居鹿门的皮日休与华亭陆龟蒙,开园
期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这位积极入世的道学大师的修身之道,淡泊就是《黄帝内经》倡导的“以恬愉为务”,也就是摈弃身体过度的本能欲望与后天强加人为的意志,才能让先天本性自然显现流露。  “宁”,从宀(音同“棉”),代表家居;从心,代表心情、心神;从皿,代表吃饭的碗盆;从丁,代表儿女。组合起来表述了一种安居、足食、子归、心安的状态。反过来说,居无定所、流离失所算不得宁;有居无
期刊
能喝到好喝的茶的人,是非常幸福的。  但如果不知道手中的茶为何好喝,总会有遗憾。  是因为用了好茶叶吗?不是的。  是因为选择好泉水吗?不是的。  是因为茶人技艺高超吗?不是的。  手中的这盏茶,为什么好喝,以上都是因由,却不是根本。  究其根本,是因为这盏茶,是为你而泡的。泡出这盏茶的人,因为你而用心。  真的非常了不起。面前是一个人的时候也好,是三五同群也罢,茶人都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端起茶盏
期刊
一种来自古林中的山野气息,带着倔强的源自大山大地的朴素品性,从山涧或林泉中脱出,或走上茶马古道,或走上丝绸之路,或乘竹筏货船,或穿行大漠原野,避过自然跋涉的险阻,在偏僻的驿站稍作停歇,之后分散开来,踏上连绵不绝的现代道路,风尘仆仆,筚路蓝缕,终于到达熙熙攘攘的市井或壁垒凛然的宫廷,披上不同的彩衣,最后达至这段漫长路程的终点——舌尖。  茶路即心路  植物的碧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紧紧贴附大地,
期刊
前情回顾:公元前201年千古一帝王秦始皇随着沙丘政变离开了历史的舞台,两位历史过客随之登台,他们虽然是小人物,却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打响反秦第一枪  眼见着都尉被杀,大家傻了,按照秦法,都得受到诛连,这个时候,陈胜发表了轰动的演说,现在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咱们不如办点大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家的情绪都被陈胜调动起来了,陈胜自封为将军,吴广代替了躺在地上的都尉。反秦的第一枪打
期刊
夏至:你可望见最美的星空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意味着暑热真正地来了,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诗意的一天。  杜牧的这句“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得实在太美,大约是为了抒情表意的需要,描述的是秋夜景象,其实,夏季才是看星星的最好季节。夏至到来后,夜空的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重要标志就
期刊
日日行于昆玉河畔,看着枝头一点点冒出嫩芽,颜色由浅浅的嫩黄变为淡淡的姜黄,一日之间由淡黄转为葱绿,渐渐由葱绿变为淡绿直至翠绿,春意盎然,注入人心头无限清凉。  徜徉其中,春风拂面,有些陶醉,想起一句话:“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假如心性澄澈、淡泊宁静,那么自然之中的湖光山水映照出来自然亦是美丽的容颜;“非遣其欲,其心不静;必澄其心,而神自清”。  人人都希望保持一张美丽的容颜,相由心生。一个人三
期刊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联袂行……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每次看到鸢尾花,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踏歌行》,当微风从鸢尾花的叶尖上徐徐吹过,仿佛是一群罗衣纷沓、长袖交横的少女们在载歌且舞,身姿婀娜却又显得绰约含羞。  鸢尾是中国的传统花卉,一般习惯的俗称蝴蝶花、蓝蝴蝶、扁竹等等,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鸢尾科植物中的菖蒲,更是传统“端午节”的重要角色之一。由于菖蒲的带状叶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