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清香一盏茶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enboss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
  谁能分辨哪是茶叶哪是茶花,
  或许心有灵犀的人方能泡开它,
  这心有灵犀的人在哪?
  这首曲子,听了近十年,月光下听过,雨声中听过,忧愁中听过,平静中也听过。千年光阴,风云变幻,人在其中,一瞬光华,万事都过了,回头看,其实就是一捏儿古茶。
  茶之味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居最末,却属雅事,有文人墨客参与其中,讲求一个品字,蕴妙无穷。晚唐隐居鹿门的皮日休与华亭陆龟蒙,开园种茶,挥毫咏茶,留下不少诗篇,李白,杜甫均有咏茶诗,陆游咏茶诗更有几百首之多。
  茶,含草木香气,露水清气,是纯洁的象征,天地间一道灵品。
  茶人爱茶。采制烹煮,采摘烘焙,须十分清洁,手上或壶中略有不洁,都会使它失掉美味。真正的茶人会亲自烹茶煮茶,《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煮茶已被当作一种艺术过程,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品茶,也就变成了一种审美的鉴赏。


  还有水的讲究。栊翠庵中,妙玉为贾母沏老君眉,用旧年收藏的雨水;招待宝、黛、钗三人则取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另行泡茶,《茶经》列有二十种天下最适宜烹茶的水,第二十便为雪水。陆羽善鉴水质,有次朋友遣人去扬子江心取南零水回来烹茶,取水者返回时因小舟摇荡,水洒了一半,便舀些岸边水加了进去,陆羽看了,说:“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将水往盆里倒,倒了一半再看,说:“剩下的都是南零水了。”闻者无不惊讶折服。
  茶人爱茶。杨万里嗜茶如命,常常失眠,但决不因此责怪茶,他在《不睡》诗中说:夜永无眠非为茶,无风灯影自横斜。蔡襄年老时已不能饮茶,但每天一定要烹一壶茶。文士周文甫,每日必在规定的时刻自烹自饮六次,且极为珍爱他的茶壶,死时以壶为殉。
  宋人工于茶事,得于心而应于手,是一种工夫、境界与乐趣。斗茶之戏,要求有点茶与击拂的技巧。斗茶的标准,一看汤色,二看汤花。汤色以纯白为上。汤花即汤面泛起的泡沫,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定胜负,早为负,晚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紧咬盏沿,久聚不散,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即散开,不能咬盏,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其中妙趣只可神会难于言传,让细腻内省的文人们获得身心的双重享受。宋徽宗赵佶就是很棒的茶艺高手,点茶击拂手法高明,有“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的效果。
  汉魏至唐宋,一直是采茶作饼,宋代的龙凤团茶制作得最为考究,至明时,便将茶叶炒成条状,放入壶中直接沸水冲泡,程序由繁入简,惟色如新、香如故。
  茶之韵
  茶,冷静,内敛,理性,清适恬淡,苦而回甘。茶,多生长在尘嚣之外,对蓝天绿水,听古刹钟声,伴隐士幽人,茶也带上清新淡泊超尘绝俗的文化品位,幽静深沉,味永意远。
  僧道高人一般好茶,妙于茶事,深得茶中三昧。
  《庐山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僧人就种植茶树了。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的茶招待陶渊明,二人饮茶谈经吟诗,传为佳话。江南名茶“普陀佛茶”,始于唐代,盛于南宋,流传至今,便是普陀山的僧尼们亲手种植、采摘、炒制而成。唐代一些佛寺专设有茶堂,住持日常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每年还要举行茶会。
  关于饮茶的禅机妙语,最著名的是赵州和尚的“吃茶去”。《五灯会元·赵州从谂禅师》记载,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一僧:“曾到此间吗?”僧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僧说:“不曾到。”赵州说:“吃茶去。”院主听后问:“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赵州和尚的“吃茶去”,包含这样的禅机:佛法并不神秘,“来过”与“没来过”也并不重要,与平时吃茶一样平常。
  茶,平和而不刺激,可以荡涤人间的污浊,清醒而不迷狂,可以摆脱世俗的烦恼。茶外的意味,是超脱,是静谧,是归隐。对水光山色,万壑松声,一瓯独品,任世事茫茫,心境澄明,波澜不惊。
  自问算不上茶人,但分外痴迷那一杯颜色与清香。豆香的龙井,茶中最爱,茶叶在杯中飘飘荡荡,茶叶与水,用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唯美的一次邂逅,带饮者回归自然,有露水的芬芳,有清甜的空气,有绝妙的姿容,和风冉冉,嫩叶摇摇,茶梗处折痕清晰可见,一口入喉,万事不在心头。
  桑田成沦海,往事幻烟霞,那千年的晨钟暮鼓,驿路风沙,已散入茶的春秋冬夏。茶生凡间,诚为清品;我于尘世,却是浊人。浮生匆匆,但得清茶一杯,杯中峰峦叠翠,纵无精致茶具、无明月清风、无二三知己,亦能滤净杂尘,平心静气,得一份清雅、一片淡香。
  (作者简介:翁秀美,现居深圳,爱山水自然,喜读书听戏。偶尔捡拾些文字,铺排光阴、怡养性情。)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有好茶喝且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里,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又处处飘荡着茶香,于国人更是天赐的缘分。一片叶子,由人的智慧和手工在火里水里变幻着,气味和滋味在汤饮之后,久久留在心里,日复一日变得更加生动清晰,慢慢演化为国人灵魂中清雅温润的那一部分,正是“饮罢人即去,茶香自悠长”。  乙未羊年春,随师父一路南下寻茶,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在茶乡山路之间,探访各路茶人,而第一篇稿子写的是漳平茶人
期刊
让腰颈痛楚一去不返  有一个女性朋友,经过朋友的介绍来参加太极训练。她告诉我,自己才二十几岁,却已经是五十几岁的身子了。我问她原因,她说坐着不动腰部就会难受,有时候不知道双腿该放在哪里。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她腰骶关节周围胀痛,按诊的时候,腰部及臀部有明显的压痛点。如果她加班时间过长的话,腰部就会疼得直不起来。她在医院做理疗,吃中药,自己或者家人帮着做按摩,效果是有,但是时好时坏,隔一段时间又会发作,
期刊
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在景德镇做瓷一部分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不同的泥料和釉质,决定了制作方法与最终成型。  景德镇传统的青白瓷使用的原料是高岭土,这种配方的泥质感白净细软,触摸它时也不会有脏的感觉,就如摸着面团一般。传统的泥料成型是需要经过大木锤反复敲打锤炼,但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时间,如今也只有在极少数比较偏远的地方才可见。现在大多有专门的供应商人了,所以只需选料即可,倒也省去了许多工时。
期刊
在过去的十八年里,我从没想过今后的人生会与陶瓷相接触。学习陶艺是个偶然的机会,考大学时只是觉得好玩,于是便报了这个专业。  现在的我,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一名大二的学生,日常的生活就是与泥巴接触。在这一过程中,我用手感受到不同泥土的泥性。陶瓷泥料有着陶泥和瓷泥之分,陶泥可大致分为粗陶泥、细陶泥,而我偏爱选择红陶和黑陶。陶泥在拉胚过程中有易塑性,但对手会有些伤害。比如黑陶泥就属于粗陶,厚重的陶
期刊
对于从小在茶区长大的周重林来说,茶是生活随手可及之物,从不陌生,2002年,茶第一次成为他描述之物,在他看来,茶,首先是品饮对象,接着是描述对象,如今是研究对象。“开始,茶出现在我旅行文字特产部分之中,最近八年,茶变成了我主要观察和描述的对象。我想,这就是茶特有的渗透性。以前是从世界去了解茶,现在是从茶里发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周重林用“记者的直觉,学者的探索,作家的文笔”来约束自己对茶文化研究
期刊
2015 年4 月21—26 日,连云港市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李万来带领着一支50多人的队伍,开始了对晋商文化的研学之旅,最后,他们将晋商文化的精髓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敬业。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社会中,传统观念是重儒轻商,明清以来,在山西以商为荣渐成风气。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兢兢业业,视号如家。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他们把商业作为一项崇高事业来对待,
期刊
苏东坡曾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冬雪初霁的夜晚,诗人熟睡之时,一位美貌女子翩然入梦。她箬雪烹茗予诗人品,并以婉转歌声佐饮。诗人便于梦中写下回文诗。待得好梦初醒,却只记得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于是将其续成两首完整的诗。  自古以来,茶,这神奇的东方树叶,带给世人多少舒朗与清雅的感悟。无论是在“野泉烟火白云间”的清幽之境,去“坐饮香茶爱此山”;还是在“半壁山房待明月”之时,以“一盏清茗酬知音”;
期刊
汉文帝不用千里马  汉朝初期,因连年战乱,各种物资都很缺乏,尤其是马匹,据说连皇帝出门都凑不够四匹颜色一样的马,大臣们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坐牛车上班,让家里马匹成群的匈奴人笑话了好多年。  这天,有个人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匹千里马,神俊非凡,一天跑个一千里跟玩儿似的。这人一寻思,这么高贵的马,当然得献给最高贵的人,于是,这人就把马牵到了皇宫门口,想献给汉文帝。  汉文帝听说过,就带着文武百官出来看马。
期刊
太极+针灸,让关节冷痛不再来  有的女性,经常运动,若运动前热身不够,或者运动量过大,会导致膝关节的疼痛。不良的走路习惯也会导致膝盖疼痛。不管是逛街还是游玩,不少女性都爱穿高跟鞋,这样会使膝关节长期处于非正常的受力状态,造成膝关节的慢性损伤,损伤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膝关节的疼痛。不适当的按摩,哪里不舒服了,就胡乱按摩几下,缓解暂时的难受。若力度太大,造成筋膜损伤等,都会引起关节的疼痛。膝关节疼痛
期刊
人类不是渺小,是悲惨:悲惨在受制于他自己。渺小是最错误的见解。几时你超脱了自私,几时你超脱了渺小。  不可战胜的是谁?是生命。被战胜的是什么?是物质。生命是心,是心表现在物上的,是心物之争。  深深地进入并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奥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然而却不是一味向外逐物的西洋科学家之所知矣。  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政治形成集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