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大乱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那时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华大地,五十六个民族的精英们个个粉墨登场,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见证五代史的唯一奇人。有人称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软脊梁,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汉奸”;有人说他颇懂“无为”之道,上善若水,悟出了官场上的老子之道;有人说他政绩空空,无所建树,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有人说他个人修为了得,是大至大圣的完人;更有人说他体察民情,也算个仁人君子……
  冯道有六奇:
  一奇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二奇总换“明主”,却不被人当做“汉奸”。冯道的脾气,现在看来有点象墙头上的草,随风倒,谁硬,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寡廉鲜耻、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奇怪的是,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三奇没有气节的冯道却是个书虫。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但你千万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老粗,冯道在当时是有了名的书虫。他饱读圣贤之书,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出身低微,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受其影响。冯道从小酷爱读书,对吃穿从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门时也要记着读书为重,因此满腹文章,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
  四奇冯道虽无气节,却不是个贪官。别以为冯道奴颜媚骨,必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恰恰相反,冯道严于律己,体察民间疾苦,应该是个大大的好人。他的家乡闹饥荒时,冯道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他在家乡替父守孝期间,并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摆官架子,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尽力帮助。南北战乱频仍,冯道从北方逃回,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心中不忍,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臣还记得近代举人聂夷中的一首诗《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五奇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六奇冯道官职虽多,却无一件政绩传世。冯道虽饱读诗书,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也不是帮助哪个君王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乃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把《旧五代史》中关于冯道的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冯道传》也从原来的近五千字减至不到两千字。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他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摘自《历史也能这般幽默》,新世界出版社)
其他文献
据统计,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到南极旅游的游客中,中国游客占9%,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南极旅游大国。  奇特的巨型冰山、白雪皑皑的山峰、晶莹透亮的冰川冰河、密集的浮冰、壮观的乌群与特有的海洋生物……这片大陆生机勃勃。作为地球上唯一一个至今仍保持原始风貌的陆地,南极已知和未知的种种奇迹召唤着人们探索的脚步。  尽管其神秘与景致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但因为其所处位置,如何抵达一直
期刊
不知为何,今日的西双版纳常让人想到五十年前的中国,想必那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与现在这里外乡人的生活有些相似——他们包山栽果、采茶制茗、护林植花,在版纳的果园、茶园、花园中践行了“理想而神奇”的事业。  去去到景洪市嘎栋乡之前,我从未见过那么大片的火龙果田:木材或水泥制成的柱子在地里牢牢扎根,深绿色的果树根茎粗壮,张牙舞爪,攀援其上,颗颗果实姹紫嫣红,缀着星点的绿色。一百来亩、一万多棵火龙果
期刊
辗转近十四个小时抵达挪威中部城市特隆赫姆(Trondheim)时,—轮低矮得有些诡异的硕大满月悬在半空,机场跑道一侧的山峦显出黑黢黢的影子。一月末,这里刚摆脱长达两个月的极夜,日光正逐渐回归。  我在特隆赫姆旅游局见到向导马兹,他的发丝银白:“‘黑色的黄金’改变了挪  威人的命运。在那之前,这儿可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人们只能靠出海捕鱼或在寒冷贫瘠的土地上种土豆为生。”之后数日,我总结出一个真理:当你
期刊
游摄海底两万里专业的相机防水罩并不便宜,三防数码相机日渐成为休闲潜水时的主流拍摄利器。我们模拟水下拍摄环境,为你带来三款三防相机的水下操控性及画质表现评测。  测试人:《悦游》图片编辑张卫  评测方法:我们在影棚空地搭建起此次的防水相机实验室,以装有金鱼的  100×80×60厘米的鱼缸模拟水下拍摄场景,用三款三款目机入水拍摄获得样片。  富士XP70  样片拍摄参数  快门:1/60秒  光圈:
期刊
春暖花开,绿遍山原。母亲从房子里出来,心有所感,开始干了起来。房子四周是一大片荒草地。翻新过后,她种下一粒粒瓜子。过了几日,土里长出了嫩嫩的芽。翠绿翠绿的,充满了生命的欢喜。  除了工作和种地,母亲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可是,儿子变了,变得并不领情了。往常,母亲回到家,他总会立刻扑进母亲怀里,欢快地叫嚷着。可是,自从发生变故后,他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每天从早到晚,他只是呆呆地坐在墙角,
期刊
吉克亚是一头充满活力的小公牛。它是在父母相爱后的第一个春天诞生的。这是一头体型略微偏小,但却分外机灵的小家伙。  当时,小哈尔腾草原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春风一唤,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开始活跃,连封冻的小哈尔腾河也融化了,昼夜不停地唱着欢歌,到处都是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  像所有的新生命一样,吉克亚对眼前纷繁世界的一切感到好奇。吉克亚时而跟在妈妈的身后奔跑,时而和其他的小牛犊一起嬉闹,时而去嗅一嗅
期刊
随着大牌酒店纷纷入驻马斯喀特,阿曼的沙漠风景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走进黄沙之中,为你描绘—段史诗般的旅行。  我去过阿拉伯世界的许多地方,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地形,在想象和现实之间都有着很大差异。天方夜谭、好莱坞以及埃德蒙,杜拉克(EdmundDulac)和麦菲,派瑞(MaxfieldParrish)的插图画都创造了神话般的阿拉伯异域风光,但现实景象往往难以与之匹敌。阿曼却是一个例外:
期刊
曾经读过一些当代文人怀念宋朝的文章,表达出了愿意生活在宋朝的强烈愿望,那么,为什么文人都愿意回到宋朝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因为在历朝历代中,宋朝对读书人是最宽容的,所以才让读书人心向往之。  相对于动辄大兴“文字狱”的清朝,宋朝可谓是文人的天堂。在两宋时代,几乎没有“文字狱”,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地上书言事、批评时政,尽管有时言论过激,但也不必担心因言获罪。为什么宋朝对知识分子这么
期刊
贾逵(174~228年),河东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在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他都当官,文武兼备。贾逵出自名门望族,但非常穷。穷到什么地步呢?冬天连棉裤都没有。有一年冬天,他在自己的妻兄柳孚家睡觉,早晨起来,就把柳孚的裤子给穿走了。贾逵长大以后,因个子很高,有八尺二寸(一米八九),所以外号叫“贾长头”。当时人们就有一种说法,叫“问事不休贾长头”。  贾逵一生著作等身,教出了很多得意弟子。有一个弟子说
期刊
拿破仑  指挥了近60次战役,几乎每次都带着一个随军图书馆  10岁时,拿破仑到了巴黎的布里恩诺少年军校读书。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6岁的他不得已中途辍学,当了一名炮兵少尉,从而开始了艰苦的自学生活。  他寓居在瓦朗斯城的一座咖啡馆内小屋里,常常一个人坐在闷热的房间里,两眼紧盯着书本,废寝忘食刻苦读书。  咖啡馆附近正好有一家出租书籍的铺子,这为他广泛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在租书的铺子里一坐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