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景昕《春秋得闲》访谈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荐书人简介:赵云良(以下简称赵),1967年生于吉林省梨树县,曾做过3年教师、8年公务员。1998年调入新华社《吉林内参》,做记者、主任,《经济决策参考》主编。2006年,到东北亚博览会秘书处做财经新闻杂志。2013年发起成立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2017年3月9日发起"家庭读书会实验项目",并成立了"家庭读书会课题组"。同年9月17日,创建"书香吉林讲书堂",打磨全民阅读精品课程。以其丰富的阅历与思考,为全民阅读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出力献策。业余时间写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曾出版特写集《为苍生》、诗集《去往天空的树》。
  作家简介:薄景昕(以下简称薄),文学博士,文艺美学博士后,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国学研究、鲁迅研究、美育研究以及散文创作。在《人民日报》《鲁迅研究月刊》《社会科学战线》《首都师大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和文学作品。少数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著有散文集《春秋得闲》,评论集《我从这里看鲁迅》,随笔集《读书的风景与问世哲学》等。
  吉视生活频道《一起读书吧》,独家特邀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副会长、家庭读书会实验研究项目发起人“书香吉林讲书堂”创建者赵云良,对话作家、评论家薄景昕博士。名家访谈,剖析文字的魅力;平凡叙事,绽放思想的光芒;追憶童年,品味时光的力量。
  ☆赵:景昕,我看你字写得特别漂亮。现在都用电脑打字,你能把字写成那样,已经是非常好了。
  ☆薄:谢谢!用毛笔书写是过去学人习字的传统,现在却成了书法艺术。要使这样的艺术在现代学人手中发扬光大,我们就要回归,其实,回归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赵:是的,老祖宗的好东西别丢。
  ☆薄: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赵:你在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在文学领域,又写出了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春秋得闲》就是精选出来的一本非常优秀的散文集。当这本书拿到我手里的时候,我详细一看,感觉到这本书的文字写得很安静,也很纯净。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创作这样一本书的?
  ☆薄:总体来说,就是在心情最无助的时候才想写散文。我的创作不是在高兴的时候,高兴了我还不想写东西,好好享受高兴多好啊。孤独的时候才创作。这么多年来,这本书实际上是我的一个多年的心血结晶。在大学,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平时谁都写东西,我的第一篇散文是发表在《长春日报·君子兰副刊》上。第一次把自己手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激动。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打字的写作习惯。然后就陆续地写到今天。直到把这么多年写出来的这些文章,汇聚到这本集子里。
  ☆赵:我看了第一集的时候,大部分写的都是童年的一些往事。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我和你一起重新过了一次童年。
  ☆薄:因为咱俩年龄相仿,生活的环境也相似。
  ☆赵:你像大哥一样在前边走,用文字一路引领着我,我在后边一步一步跟着你去看你的童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回忆我的童年。第二集打动了我,读到关键之处,会泪水潸然。
  ☆薄:第二集是写我的亲人和朋友,我是用情了。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那里贫穷落后,但我仍然向往,是现在的梦。
  ☆赵:在文章中,有的时候我看似闲笔,但恰恰是那个闲笔,打动了人的心灵。
  ☆薄:散文是讲究散得开,切忌局促的。有时淡淡的笔墨却丰富了意象,圆融了主题。作家能够把描写对象的背景放大,注重主题的相关性,更注重自己的心灵感受,对自己也是一种独得和释放。也就是说,我确立的主题跟我关注的事物有关。朱光潜说过一句话,散文是先写给自己的,然后才能展示给别人。我的这些文字,首先是写给我自己的,它应该是我的一个心灵史,一个个生活场景的记忆。比如说我写到家乡的风物,就提到了故乡的一条河,这条河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那条河还在流动,蒲棒草仍在挺立,水鸟仍在低飞。就是说还是一个鲜活的世界,我到现在也一直向往的世界。
  ☆赵:这里边还有几篇,我也特别喜欢。写父亲、写母亲、写老姑,还有写侄女东秋的文章。这样的叙事散文是打动人心的,能够写到让人魂绕梦牵。尤其是你用一种非常清淡的,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去拨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跟着你的笔墨走,这是大手笔的味道,我觉得一般作家是做不到的。看完之后,我再回过头去看《春秋得闲》这四个字。这个“春秋”实际上就是时间或者岁月,得闲我就写散文,不得闲我就干事业,这个可能就提到了这本散文集命名的问题。
  ☆薄:过奖了。关于散文怎么写的问题,见仁见智。我也跟许多散文作家有过交流。实际上我是这样想的,我在后记当中也提到了“闲出散文”的写作逻辑。散文就像养玉一样,时间短了,玉是不会温润透明的。我想用“春秋得闲”,这个名字命名我的散文,我是希望用一些闲暇的时间,来陪护我的散文,使我的散文真正能像玉一样,让它变得更加的光洁透明。
  ☆赵:关于《春秋得闲》,如果从我的角度去推荐的话,我觉得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应该去很好地阅读这样一本散文集,原因是这个散文写得非常地严整,可以说是典范式的。高中的语文老师应该多看一下;第二个就是我们这样的中年人应该看一看,从这里边能够看到很多人生的况味,对心灵来说是一次净化。对于人生来说,是一次美好的回忆,或者是一次远行。
  吉视生活频道《一起读书吧》,独家特邀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副会长、家庭读书会实验研究项目发起人“书香吉林讲书堂”创建者赵云良,对话作家、评论家薄景昕博士。名家访谈,剖析文字的魅力;平凡叙事,绽放思想的光芒;追忆童年,品味时光的力量。
  ☆赵:景昕,我看你字写得特别漂亮。现在都用电脑打字,你能把字写成那样,已经是非常好了。
  ☆薄:谢谢!用毛笔书写是过去学人习字的传统,现在却成了书法艺术。要使这样的艺术在现代学人手中发扬光大,我们就要回归,其实,回归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赵:是的,老祖宗的好东西别丢。
  ☆薄: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赵:你在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在文学领域,又写出了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春秋得闲》就是精选出来的一本非常优秀的散文集。当这本书拿到我手里的时候,我详细一看,感觉到这本书的文字写得很安静,也很纯净。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创作这样一本书的?
  ☆薄:总体来说,就是在心情最无助的时候才想写散文。我的创作不是在高兴的时候,高兴了我还不想写东西,好好享受高兴多好啊。孤独的时候才创作。这么多年来,这本书实际上是我的一个多年的心血结晶。在大学,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平时谁都写东西,我的第一篇散文是发表在《长春日报·君子兰副刊》上。第一次把自己手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激动。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打字的写作习惯。然后就陆续地写到今天。直到把这么多年写出来的这些文章,汇聚到这本集子里。
  ☆赵:我看了第一集的时候,大部分写的都是童年的一些往事。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我和你一起重新过了一次童年。
  ☆薄:因为咱俩年龄相仿,生活的环境也相似。
  ☆赵:你像大哥一样在前边走,用文字一路引领着我,我在后边一步一步跟着你去看你的童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回忆我的童年。第二集打动了我,读到关键之处,会泪水潸然。
  ☆薄:第二集是写我的亲人和朋友,我是用情了。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那里贫穷落后,但我仍然向往,是现在的梦。
  ☆赵:在文章中,有的时候我看似闲笔,但恰恰是那个闲笔,打动了人的心灵。
  ☆薄:散文是讲究散得开,切忌局促的。有时淡淡的笔墨却丰富了意象,圆融了主题。作家能够把描写对象的背景放大,注重主题的相关性,更注重自己的心灵感受,对自己也是一种独得和释放。也就是说,我确立的主题跟我关注的事物有关。朱光潜说过一句话,散文是先写给自己的,然后才能展示给别人。我的这些文字,首先是写给我自己的,它应该是我的一个心灵史,一个个生活场景的记忆。比如说我写到家乡的风物,就提到了故乡的一条河,这条河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那条河还在流动,蒲棒草仍在挺立,水鸟仍在低飞。就是说还是一个鲜活的世界,我到现在也一直向往的世界。
  ☆赵:这里边还有几篇,我也特别喜欢。写父亲、写母亲、写老姑,还有写侄女东秋的文章。这样的叙事散文是打动人心的,能够写到让人魂绕梦牵。尤其是你用一种非常清淡的,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去拨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跟着你的笔墨走,这是大手笔的味道,我觉得一般作家是做不到的。看完之后,我再回过头去看《春秋得闲》这四个字。这个“春秋”实际上就是时间或者岁月,得闲我就写散文,不得闲我就干事业,这个可能就提到了这本散文集命名的问题。
  ☆薄:过奖了。关于散文怎么写的问题,见仁见智。我也跟许多散文作家有过交流。实际上我是这样想的,我在后记当中也提到了“闲出散文”的写作逻辑。散文就像养玉一样,时间短了,玉是不会温润透明的。我想用“春秋得闲”,这个名字命名我的散文,我是希望用一些闲暇的时间,来陪护我的散文,使我的散文真正能像玉一样,让它变得更加的光洁透明。
  ☆赵:关于《春秋得闲》,如果从我的角度去推荐的话,我觉得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应该去很好地阅读这样一本散文集,原因是这个散文写得非常地严整,可以说是典范式的。高中的语文老师应该多看一下;第二个就是我们这样的中年人应该看一看,从这里边能够看到很多人生的况味,对心灵来说是一次净化。对于人生来说,是一次美好的回忆,或者是一次远行。
  吉视生活频道《一起读书吧》,独家特邀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副会长、家庭读书会实验研究项目发起人“书香吉林讲书堂”创建者赵云良,对话作家、评论家薄景昕博士。名家访谈,剖析文字的魅力;平凡叙事,绽放思想的光芒;追忆童年,品味时光的力量。
  ☆赵:景昕,我看你字写得特别漂亮。现在都用电脑打字,你能把字写成那样,已经是非常好了。
  ☆薄:谢谢!用毛笔书写是过去学人习字的传统,现在却成了书法艺术。要使这样的艺术在现代学人手中发扬光大,我们就要回归,其实,回归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赵:是的,老祖宗的好东西别丢。
  ☆薄: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赵:你在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在文学领域,又写出了非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春秋得闲》就是精选出来的一本非常优秀的散文集。当这本书拿到我手里的时候,我详细一看,感觉到这本书的文字写得很安静,也很纯净。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创作这样一本书的?
  ☆薄:总体来说,就是在心情最无助的时候才想写散文。我的创作不是在高兴的时候,高兴了我还不想写东西,好好享受高兴多好啊。孤独的时候才创作。这么多年来,这本书实际上是我的一个多年的心血结晶。在大学,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平时谁都写东西,我的第一篇散文是发表在《长春日报·君子兰副刊》上。第一次把自己手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内心总有一种特别的激动。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脑打字的写作习惯。然后就陆续地写到今天。直到把这么多年写出来的这些文章,汇聚到这本集子里。
  ☆赵:我看了第一集的时候,大部分写的都是童年的一些往事。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觉得我和你一起重新过了一次童年。
  ☆薄:因为咱俩年龄相仿,生活的环境也相似。
  ☆赵:你像大哥一样在前边走,用文字一路引领着我,我在后边一步一步跟着你去看你的童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回忆我的童年。第二集打动了我,读到关键之处,会泪水潸然。
  ☆薄:第二集是写我的亲人和朋友,我是用情了。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虽然那里贫穷落后,但我仍然向往,是现在的梦。
  ☆赵:在文章中,有的时候我看似闲笔,但恰恰是那个闲笔,打动了人的心灵。
  ☆薄:散文是讲究散得开,切忌局促的。有时淡淡的笔墨却丰富了意象,圆融了主题。作家能够把描写对象的背景放大,注重主题的相关性,更注重自己的心灵感受,对自己也是一种独得和释放。也就是说,我确立的主题跟我关注的事物有关。朱光潜说过一句话,散文是先写给自己的,然后才能展示给别人。我的这些文字,首先是写给我自己的,它应该是我的一个心灵史,一个个生活场景的记忆。比如说我写到家乡的风物,就提到了故乡的一条河,这条河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此,我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那条河还在流动,蒲棒草仍在挺立,水鸟仍在低飞。就是说还是一个鲜活的世界,我到现在也一直向往的世界。
  ☆赵:这里边还有几篇,我也特别喜欢。写父亲、写母亲、写老姑,还有写侄女东秋的文章。这样的叙事散文是打动人心的,能够写到让人魂绕梦牵。尤其是你用一种非常清淡的,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去拨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跟著你的笔墨走,这是大手笔的味道,我觉得一般作家是做不到的。看完之后,我再回过头去看《春秋得闲》这四个字。这个“春秋”实际上就是时间或者岁月,得闲我就写散文,不得闲我就干事业,这个可能就提到了这本散文集命名的问题。
  ☆薄:过奖了。关于散文怎么写的问题,见仁见智。我也跟许多散文作家有过交流。实际上我是这样想的,我在后记当中也提到了“闲出散文”的写作逻辑。散文就像养玉一样,时间短了,玉是不会温润透明的。我想用“春秋得闲”,这个名字命名我的散文,我是希望用一些闲暇的时间,来陪护我的散文,使我的散文真正能像玉一样,让它变得更加的光洁透明。
  ☆赵:关于《春秋得闲》,如果从我的角度去推荐的话,我觉得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应该去很好地阅读这样一本散文集,原因是这个散文写得非常地严整,可以说是典范式的。高中的语文老师应该多看一下;第二个就是我们这样的中年人应该看一看,从这里边能够看到很多人生的况味,对心灵来说是一次净化。对于人生来说,是一次美好的回忆,或者是一次远行。
  (责任编辑 赵肖涵)
其他文献
那一年的仲夏,我读完初中最后一个学期。当我跨出中学校门时,头顶上暴晒的阳光,照射到整个身上,火烧般的热度与心里的焦灼交织在一起,心情郁闷到极点。残酷的现实明明白白地告诉我,将要面临生活的考验。人与命运的抗争,必定经过艰辛的历程,最终认识世界走向成熟,这就是青春岁月。对现实无奈的生活还不是完全了解,用什么去创造辉煌的人生,去追求美好的梦想?拿什么来回报父母心中的期望?  踏上社会后,必定先学会如何磨
期刊
那天  在不经意中  你用目光  划亮了一根火柴  点燃了我心中  那份伤感  不知那些飘扬  在四月的柳絮  是你的微笑  还是我的眼泪  或许想哭的日子  也是一种醉  一群纯白的鸽子  扑面而来  从你手掌中腾飞  那种纯净  美妙成一缕悠然  更接近一份绚烂  树梢上的黄昏  这个黄昏就如  一位喝醉了的  娇羞娘  她昂首挺胸  跳跃在  那春天的树梢上  她美艳顽皮  又东张西望  那
期刊
我们呱呱坠地,您视如己出。  我们衣食无忧,您吃糠咽菜。  我们牙牙學语,您一字一句。  我们年少无知,您鬓发斑白。  我们青春傲骨,您驼背拄拐。  我们嬉戏传声,您笑而不语。  我们倾吐世艰,您语重长谈。  我们背井离乡,您翘首以盼。  我们迟迟不归,您时时等候。  我们匆匆返程,您再等不来。  我们泪涕交加,您安详平静。  我们有愧悔恨,您再唤不归。  我们送行履难,您与世长辞。  我们伤心欲
期刊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何谓生?从小处说就是利益,从大处说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何谓义?可谓仁义、道义、礼义者也。二者孰轻孰重,或许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亚圣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守义重于执利。  巧合的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给出过类似的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似乎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义比利重要。可是大家不要忽视一个前提
期刊
儿时的味道是一个人最熟悉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做的大豆酱。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母亲的味道,永不磨灭。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场院里或屋檐下总是有一个春夏秋蒙着白色网布,冬天蒙着塑料布的大酱缸。大酱曾是农村人不可或缺的美食,承载了一代人成长的记忆,细细品味,满满的都是童年的味道。乡下人有句俗语“大葱蘸
期刊
古人说:“常念为经,常数为典。”也就是说,如果一部艺术作品经过长期的岁月历练之后,仍然能够被广泛提及和频繁点评,那么就算是经典之作了。作为一名高中生,我的人生阅历和艺术阅历有限,但是在我心中,也有一些经典之作,每每想起,总会不禁肃然起敬,而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向我心中的经典致敬。  致敬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  第一次看《大闹天宫》的时候,我只有五岁,是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小豆包”。当第一次
期刊
卢尚书房为明朝刑部尚书卢勋府第,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壶镇的白竹旸村。从2012年至今,我先后去这里不下十次。在其破败将倾、摇摇欲坠时,我曾发表散文《悠悠白竹寻古风》帮助挖掘和宣传的工作,还曾作为丽水电视台“绿谷采风”栏目的《旸村尚书房》片景解说人,对着镜头叙述了如烟往事,并呼吁政府和村民妥加保护。后来又将其写进长篇章回小说《括苍英豪》,在此安排了动人的情节。我所做的这一切,就是希望不断扩大尚
期刊
漂泊的日子里尽是淘不尽的思念,每一次的匆匆别离都从故乡的白杨上找回了游子的失落感。  在我的家乡——淮北平原,白杨是最常见的一种树。它生长快、易成活,一直被人们喜爱。a它根植于故乡的河滩、沟渠旁、水池边以及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它的落户,也成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首选树种,为家乡的经济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论是枝繁叶茂的春夏,还是落叶归根之后的秋冬,白杨总是伸展着柔媚的枝条,做着最亲切友好的欢迎仪
期刊
父亲  烟戒了,酒戒了,牌戒了  父亲不语,按住内心蠢蠢欲动的孤独  不让发出任何声响  路上  山风吹过  阳光从树叶间漏下  燦烂了,行人嘴角上翘起的苦与乐  雨后的村庄  雨后,阳光从云层里钻出来  湿漉漉的村庄  被鸟衔到山坡下晒  蝉语  奏响一串串绿色的音符  村庄醉倒在落日里  不起  想起炊烟  一缕浓浓的思念  从黄昏里钻出来  舞动湾湾的乡愁  捡拾不起的碎片  童年从牛背上滑
期刊
暑往寒来,仲秋渐凉。平添秋衣的同时,也在半冷半暖之间,调和万物,赋予万象丰收的喜悦。  8月,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和汛情等自然灾害影响,中国餐饮业受到较大影响,实现收入345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04%,同比下降4.5%。8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785亿元,占餐饮总收入的22.71%,同比下降4.2%。总体国内经济持续保持恢复态势,1—8月份,餐饮收入2891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