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月亮·家园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aixi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行走在花间,到处都能嗅到她们温润的吐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中对内外兼修、母仪天下的女子赞美有加;上古传说中夸父追日渴死在路上,他的手杖变成一片桃林,桃花又是阳刚与勇敢的象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唱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情。自古以来,桃花多与吉祥美好相关联。有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铁源。
  作曲家铁源,这位在解放前就参加革命、有着50年党龄的战士,在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中,谱写了千余首音乐作品,而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被官兵和百姓传唱的经典,30余首(部)作品获全国、全军奖。比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成名作《四好歌》;70年代为珍宝岛战士们创作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80年代反映北疆战士思念故乡的抒情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和军旅爱情歌曲《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
  你想象中将近90岁的人是什么样?可能走路会很慢,弯腰驼背、耳聋眼花,思维也不像年轻人那么敏捷,甚至说话颠三倒四……但铁源老师的状态与这些描述还离得很远呢。这位穿红毛衣的老人,挺拔的身躯、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热情爽朗的笑声,就像他谱写过的那些蓬勃向上充满热情的歌曲。见到他时,他刚刚完成一首新作,兴奋地一边打拍子一边唱起来。
  
  
  
  一、雪花舞,桃花开
  窗外的桃花,笑盈盈地站在春天的肩头,而我们的访谈却是从冬天的雪花开始的。
  1980年12月,铁源接到词作家邬大为、魏宝贵的歌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那会儿,他内心根本没有创作欲望,甚至是抵触情绪。不是因为歌词不好,而是受了打击。怎么回事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冰封的思想才刚刚开始解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想给铁源做一期专题音乐节目。 铁源满心欢喜,将自己得意的作品《我为伟大祖国站岗》《保卫祖国紧握枪》《战马飞奔在草原上》送去审听,反馈回来的意见是歌词都过时了,三首歌统统枪毙。这无异于一颗热情澎湃的心瞬间被一盆冷水浇灭。有一两年的时间,他不知道怎么写歌,也不想再写了。邬大为给他歌词的时候,这个劲儿还没缓过来呢。但总也不动笔也不是事,因为前进歌舞团当时主要的创作力量是四个人:词作家邬大为、魏宝贵,作曲家铁源、钊邦。
  两位词作者一边鼓励他写出好曲子,一边把采风的经历讲给他。1969年,邬大为、魏宝贵去北疆部队慰问。当地夜间气温达到-40℃。如果更形象地描述-40℃,就是一杯滚开的水拿出去一分钟便没了热气,再过一分钟全凉透了,五分钟以后里里外外都结冰,把杯子倒过来就成了一个冰坨。即便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战士们夜里仍然到雪地里执行任务。早晨起来,看到远处从乌苏里江边走来一个个“白胡子老爷爷”。那是战士们从口罩里呵出的热气在脸上、眉毛上结成了霜和冰溜子。摘下口罩时,脸上的冰碴儿唰唰往下掉。邬大为问战士们,最冷最苦的时候你们都想些什么?一个小战士回答:“我看到周围都是雪花,想起我的家乡。现在正是家乡桃花盛开的季节。想到这我就不感觉冷了。”
  拿到歌词的铁源慢慢进入创作状态,第一稿很快完成了。这个曲调几乎就是套用了邓丽君歌曲的风格。当时,港台歌曲悄悄流入内地,公园里总有拎着一个喇叭录音机的小青年放着《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这类歌曲。铁源把这首新歌儿唱给邬大为,邬大为说:“挺好挺好,你小子真行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晚上回家以后,铁源还在琢磨,眼前这首歌的确优美自由,不像以往那么生硬,但它缺少战士的阳刚之气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他想起一次去边防部队,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在高山顶上执勤的战士為了不被狂风卷到山下面,竟用皮带把自己和大树捆在一起。高山上执勤的战士、乌苏里江边巡逻的战士、训练时汗水流淌的战士,这些场景与春天盛开的桃花在脑海中交替闪现。我们的战士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最艰苦的地方站岗放哨,不就是为了祖国的神圣领土不被侵犯,保家乡的一方平安吗?只有和平安宁,才有鸟儿自由飞翔、桃花适时绽放、亲人展露笑脸。
  铁源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了,他要用音符描绘一幅家乡富饶、人民幸福、鲜花盛开的和美画卷,同时把战士昂扬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融入其中。于是,便有了今天我们听到的旋律。
  内心的音乐形象明朗了,铁源的创作也顺溜了,可歌曲的命运不那么顺。接下来就是按惯例组织大家讨论,请合唱队比较知名一点的演员们和领导来审听,通过就唱,不行当场枪毙。作曲家不仅要具备创作能力,还要有超强的抗打压能力;既要经受创作时的寂寞,更要忍受讨论时的疾风暴雨。有时费尽千辛万苦未必功德圆满。
  回来再说这朵“桃花”。1980年,人们都在说解放思想,实际上手脚还没完全松绑,极左思潮的影响随处可见。铁源自己先唱了一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这首歌太女性化,缺少军人的阳刚”,还有人提出把“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改为“映红了战士的脸庞”……眼看着这首歌就要遭遇淘汰的厄运。关键时刻,铁源的老战友、男高音歌唱家董振厚站出来说:“我觉得这首歌好听,充满阳光、旋律悠扬,有一种春天的蓬勃,典型的抒情男高音歌曲。”歌曲写出来有人愿意唱当然是大好事。董振厚的演唱不但让这首歌起死回生,且二度创作,把第一句里“地方”的“地”加了装饰音,歌曲陡然生辉。等到第二天早晨,听吧,文工团走廊里所有的男高音都被传染了:“在那桃花盛开……”
  这首歌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目中播出后迅速传开,一天,铁源碰见一个小伙子,从胡同里骑车刚拐出来,“桃花”的歌声也跟着飘出来。听见大街小巷的老百姓都在哼唱这首歌,铁源的心花也开了,他知道,这首歌被人们认可了。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首唱是董振厚,把它在全国唱响的人却是蒋大为。1981年,蒋大为受辽宁电视台之邀到沈阳参加东北三省春晚。在容纳1万多人的辽宁体育馆里,身着一身白色礼服的蒋大为走上舞台,演唱他新学的一首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刚唱完第一句,场下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蒋大为也蒙了,哪有唱一句就疯狂鼓掌的呀,心想他们不是喝倒彩吧?下台后他赶紧问辽宁台的同志:“到底怎么回事啊?”人家告诉他,这歌早就在辽宁流行了。从那以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成了蒋大为的保留曲目。1984年,他在春晚上演唱了这首歌,一夜之间,“桃花”在全国开放。   铁源后来总结这首歌的成功之处,在于词曲结合极为搭调,歌词中的很多字都是张口音,旋律又朗朗上口,使演员的声音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还要特别感谢两位歌唱家:董振厚改变了这首歌的命运,又锦上添花;蒋大为把歌曲带到全国,遍地开花。所以,作曲家必须和歌唱家交朋友。他说:“不是我这个作曲家多么了不起,我只是歌曲当中的一小部分。”
  
  
  二、淘小子,兵娃子
  铁源原名石铁源,至于后来为啥把石头给撇了,后面会讲到这个故事。
  1932年铁源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姊妹四个,铁源最小。父亲去世早,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几个孩子。都说淘小子将来有出息,这话在铁源身上得到了印证。农村的淘小子都能淘出花样来:上树掏鸟窝,下河游泳捉鱼虾,或者谁家的瓜果熟了他偷着替人家消化消化,除了这些,铁源还有更喜欢的。村里谁家有病人久治不愈,好了以后,等秋后快到冬天的时候,就请耍太平鼓的,大连人叫单鼓。铁源可喜欢听他们边鼓边唱了:“鼓靠着鼓来锣靠着锣,新娶的媳妇靠着公婆。月亮靠着锁链树,牛郎织女靠天河…”村里有娶媳妇的,他就跟着听一路欢快喜庆的唢呐声。有一次,新郎官还让他压轿,接到新娘子后,他从轿里钻出来继续跟在后面跑,觉得那些小锣小鼓小镲子咋那么美呢!碰到丧事请乐班演奏,送葬者悲痛哭号,他也在旁边痛哭流涕。有时候,为了听音乐逃课逃学,妈妈知道后气得让哥哥揍他:“打,给我使劲打!”。
  1947年,15岁的铁源应征入伍。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梦,他报名参加了中苏友好协会主办的小提琴学习班。1950年3月2日,铁源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旅大公安部队文工团。当时一位领导想考考他的水准,拿了一张歌片给他唱,铁源一看,是《淮海战役组歌》当中的《乘胜追击》。铁源很快便识完谱高声唱起来“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跑掉!……”考官满意地点点头。
  1955年5月,铁源以小提琴演奏员的身份被调到东北军区文工团。6月2日,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成立,铁源又被调到前进歌舞团乐队做小提琴演奏员。他的相册里还留着一张当年拉小提琴的黑白照片,神情专注。不久,组织上安排他到沈阳音乐学院进修。能有到专业院校学习的机会,铁源格外珍惜。平日里部队有午睡的习惯,他哪舍得时间睡觉,全都用来练琴。1958年,他一边完成团里交给的创作任务一边继续学习小提琴,师从沈阳音乐学院的阎泰山教授。阎先生曾受教多位外国小提琴专家,他的琴技被誉为东北第一人。一天,阎教授很委婉地劝他:“你呀,现在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完成一般的任务绰绰有余,但想达到高峰比较困难,因为你没有童子功。不如考虑考虑,是不是转转行?你往作曲方面发展,将来有可能成为一个作曲家呢。”老师的一番话点醒梦中人,也让他下狠心决定在作曲上有一番作为。雷厉风行是军人的作风,他自费在业余时间请了音乐学院四位老师分别教他和声、作品分析、钢琴、复调。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组织上派他到舞蹈队专门为舞蹈和舞剧作曲。
  1964年,铁源的舞曲作品《鸭绿江之歌》《雷锋永不忘本》《战三九》在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得优秀作品奖,铁源第一次自豪地走上领奖台接受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上将颁奖。
  也是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他艺术生命中的大事。20世纪60年代初,部队提倡开展四好五好运动,要争当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萧华上将写了一首《四好歌》的歌词,号召全军所有的专业的、业余的曲作者谱曲。铁源从没写过歌,毕竟器乐曲和写歌是完全不同的路子。但这时候思想不能落后,不管水平如何怎么也得交一稿完成任务。
  讨论时正是夏天,政委、副团长还有几位曲作者,选了五六首,最后轮到铁源演唱自己作品,唱完以后屋里安静下来,没有一个人表态。后来副团长、作曲家吕欣冬操着浓浓的山东口音说:“我看铁源这首不错,有特点!”一锤定音!政委陈果面容严肃,郑重宣布:“好吧,一共六首,包括铁源这首一并请王永泉同志送到总政。”
  就在这时候,铁源的老搭档钊邦建议把最后一句做一下改动,铁源听后说:“好啊,用你这个!”他想都没想,随手就把钊邦的名字加上,这首歌变成了合作歌曲。出歌片时标注作者姓名。如果用全名就是萧华词,石铁源、覃钊邦曲,他跟钊邦建议:两行对齐,这么排版不好看,干脆咱俩把姓拿掉。打那以后石铁源就变成了铁源,没了石头有了铁,仿佛矿石精变,是军队的革命大熔炉冶炼的,直到今天他军官证、身份证上都用铁源的名字。碰上善意的询问:铁源老师是蒙古人吗?他开玩笑说:“我本来有姓,为了出名,连姓都不要啦!”
  作品被送到北京,任务就算完成了。别说出名这类事,铁源连选上都没敢想。全軍那么多优秀的作曲家,哪能轮上他这个新手,此前,他可一首歌也没写过。但人生就是这样神奇,越是无心插柳越是柳成荫。1964年12月28日早晨,铁源正在家里听广播,那是他结婚时组织上批准他买的一个收音机上加电转,既能收着电台广播,又能放唱片。创作组长任贵玉在楼下大声喊他:“铁源,铁源!”铁源从气窗里探出头:“什么事啊?”“我告诉你啊,总政刚才来电话了,了解你政治上有没有问题,组织上回答:铁源同志要求进步,积极靠近组织,没问题!你谱的歌入选了。”
  这位组长平日里爱开玩笑,你也分不清他哪句真哪句假。铁源压根就没相信:“你可别逗了!”任贵玉接着喊:“没逗你!他们通知你,明年的1月2号,《解放军报》见报,向全军指战员推荐,而且上午10: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越说还越像那么回事了。铁源虽不敢相信,也有点心动了。反正也没几天了,到时候听吧。
  1965年1月2日,铁源9:30就把广播打开了,内心既盼望又忐忑。好不容易挨到10点,只听收音机里播报:现在向全国教唱歌曲《四好歌》,萧华作词,铁源、钊邦曲,总政合唱团演唱。前奏一响歌声起“八一军旗迎风飘……”,当时铁源真像做梦一样,他使劲掐了一下胳膊,真疼,看来不是做梦。当天的《解放军报》头版刊发了这首《四好歌》,赫然印着铁源的名字。   铁源写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一次去山东采风,遇见作曲家唐诃老师,唐诃把这一段事情和他讲了:“当时一共征集上来400多首,审听的有萧华主任,还有副主任、专家、干部和战士,最后决定选你这首”。铁源这才了解,他是四百分之一。当时萧华主任给铁源写了一封信鼓励他,铁源把创作歌曲所得的80块钱稿费全部交了党费。一曲成名对铁源不是一般的鞭策。他开始学习,并在舞曲里加了歌曲,又一扇音乐之门在他面前徐徐打开。他说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写一首好的、能流行、受到人们喜爱的歌的确不容易。铁源有他自己对歌曲的衡量标准:主题鲜明、形象准确、旋律流畅、结构严谨。基本上要达到雅俗共赏,各行各业都喜欢,用今天的话说要接地气。
  作为一名文艺兵,离休前他一年中有半年以上的时间都和战士在一起,同吃同睡同训练,平时和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心声。下连队教唱队列歌曲,三遍如果战士还不会唱他就修改谱子,再不会就直接废掉,说明这歌不适合战士们。写歌重要的是看对象,给战士的歌曲不能太难,音域不能太宽。只有兵最懂兵。铁源从一个小兵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老兵,时代更迁,风云变幻,铁源为兵服务、为兵写歌的追求始终不渝。
  
  
  三、星月夜,相思情
  1985年,由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共青团中央,中国音协、解放军总政治部五家单位主办的“当代青年最喜爱的歌”评选活动,以团支部为单位投票,有22万个团支部参与了评选,找了一个连队的战士数票,从二百多万张选票评出一等奖作品共六首,铁源的歌曲就占了两首,《十五的月亮》居榜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在一等奖之列。
  在人民大会堂颁奖时,铁源刚从老山前线回来。他的获奖感言简洁朴实:“非常高兴,我刚从前线回来,广大指战员希望我们词曲作家多为他们写歌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我们的战士冲锋陷阵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满腔的热血。50岁以上的人都会记得1979年开始的那场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而进行的战争。1985年,铁源带领七位文工团同事到前线慰问演出一个月。前线炮火连天,流血牺牲,内地已经有很多人下海经商了。从前线回来的铁源对生死和军人有了更深邃的理解。
  常年同战士打交道,他的作品丰富多样且主题鲜明。《十五的月亮》受到官兵欢迎正是因为它来自军营,出自战士的心声。1984年,《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的田光同志带队,组织了北京军区、广州军区、沈阳军区等全军的词曲作家到河北驻高碑店部队调查研究战士们喜欢唱什么歌。开会座谈时很多基层的干部说,我们也喜欢抒情歌曲,不喜欢一唱一瞪眼的。这时,一个副指导员发言了:“能不能给我们的妻子写一首歌啊?”话音一落,大家伙“哗”的一下都笑了。别人觉得那就是个玩笑,铁源却把战士的话留在了心里。后来了解到这个战士是四川人,他的妻子特别贤惠,上要侍奉二老,下要抚养两个孩子。家里已经承包了责任田。妻子担起全部家务,非常辛苦,但给他的信里从未抱怨过苦,反而经常鼓励他,让他在部队安心服役。
  很快,词作家石祥就写出了歌词。一天早晨,铁源正在散步,看见石祥从远处跑过来和他打招呼:“铁源,我刚写了几首歌词你看看。”铁源一看前两首歌名就知道是那种气势磅礴的大歌,因为不是陆海空就是核潜艇。他开玩笑地说,“这歌没有一万人可唱不了啊!”石祥见他不是特别感兴趣,又拿出一首说:“你再看看这首。”铁源一看,《十五的月亮》,忙说,“不行不行,这歌都有人唱过了。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呦……”在石祥再三劝说下,铁源把歌词看了一遍。当他看到最后一句歌词,“军功章啊有我一半,也有你的一半”,他想起了四川籍战士的话,兴奋地说:“这句写得好啊,从来没有人这么写过!”他像抓到了一坨金子,孩子一样伸出小拇指和石祥拉钩,“这首歌词你可千万别给别人了,就给我”。石祥说,“好好好”。没想到三天以后,大家在一起讨论时,每位作曲家的桌上都摆了一首《十五的月亮》。机会均等的情况下,那就看谁的速度快、质量高。铁源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写就《十五的月亮》。
  为什么这首歌非铁源莫属呢?在这之前,沈阳军区话剧团拍了一部话剧,《高山下的花环》,同名小说和电视剧铁源都看过,他还给话剧写了一首男女生二重唱的插曲,表现的正是主人公玉秀和梁山喜分别时恋恋不舍的情感,而这首插曲正好与《十五的月亮》的音乐形象相契合:送行时的万般不舍却欲言又止;委屈的泪水总是背着丈夫流。中国传统妇女那种善良、含蓄、内敛的品德被铁源用音符解读出来。最重要的是铁源作为一名作曲家的敏感,他迅速地在众多词作中发掘出闪光的句子:“军功章啊有我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如果说,我们的战士是可爱可敬的,他们身后默默擔当、挑起家庭重任的妻子同样是可爱可敬的。钢铁长城不可摧是因为背后有坚实的后盾、温柔的港湾。人民的军队来自人民,人民的军队保护人民、服务人民。这轮十五的月亮照亮的岂止是两个人的世界,那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祈盼。所以,铁源后来根据歌唱家董振厚的提示,在歌曲结尾部分加上“啊”的过渡,重复一遍“也是我的心愿!”,将情感升华到更高境界,歌者与听者都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至此,乐曲画上圆满的句号,就像天上那轮满月。
  1985年,这首歌登上春晚舞台,与万家团圆的大主题正契合。从此,它成为部队官兵想家时最好的寄托,月缺时唱盼月圆,月圆时唱盼团圆。边关哨卡、雪域高原,无论离家多远,只要抬头望一望那轮明月便能“天涯共此时”。
  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铁源是作曲界领军人物。他总是不断地捧出新作佳作,旧作不过时,新作推出就流行。《十五的月亮》正唱得火热,铁源又接到石祥的一首新词《望星空》。石祥写完《十五的月亮》后,好多朋友建议他再写一首年轻的姑娘思念兵哥哥的歌词。他用了半年时间完稿后交给铁源,接到歌词后铁源便随中国音协到甘肃那边深入生活。他天天琢磨这个歌,好歹算哼出个旋律,他找到广州军区的作曲家于林青:“林青,你听听我这歌怎么样?”
  于林青听完说:“我听着好像是什么调,这么熟悉。”   铁源仔细回想一下恍然大悟,这不是《戴手铐的旅客》里那首《驼铃》嘛。
  “林青啊,太谢谢你了。要不然就成剽窃了!”
  这一稿推翻,采风队伍从甘南到了敦煌。铁源心里一直念念不忘这首歌,跟着了魔似的。在敦煌终于完成了第二稿,就是今天我们听到的这版《望星空》。他又唱给于林青,兩人就站在一棵大树下。铁源唱得太投入了,根本没顾及旁边有没有别人。等他歌声一停,身后传来热烈的掌声。他扭头一看,一群穿着工作服的男男女女正朝他笑。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沈阳飞机制造厂做铝合金窗户的技术工人们,来莫高窟做基础建设工作。
  铁源“首唱”受到欢迎,自然心里高兴。等他们回到青海以后,他因水土不服闹肚子,音协秘书长带他到青海军区的一所医院看病。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女上尉。秘书长一介绍这是写《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铁源老师,那位女军官的脸上立刻现出桃花般灿烂的笑容。她说:“铁源老师您好,您怎么了?我们这上午不看病,下午和晚上看病。”
  铁源说:“我没啥大事,给我开点黄连素就行。”
  “铁源老师,真是太巧了。我们医院员工正在楼上学唱《十五的月亮》呢,您能不能给我们指导一下?”
  铁源欣然上楼,一看歌片是用报纸抄的,还落下一小节,他帮着把歌词填好。以前都是在广播里听到铁源的名字,现在看见真人了,大家特别激动。学完《十五的月亮》,有人问:“铁源老师,您又写什么新歌吗?”他把刚刚完成的《望星空》唱给大家,再一次获得好评。有人提议,干脆把两首歌放一块唱吧。铁源回来向词作家晓光讲了这事,晓光说:“好啊,姊妹篇啊!”
  说它们是姊妹篇也不无道理,都是军旅歌曲;月亮与星空,营造的都是夜晚静谧的情境,表达的都是思念之情。铁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很多合作者都是只改了一句话,但铁源却极其看中这样的改动,包括《十五的月亮》结尾处作曲家徐锡宜做了小小修改。他说:“这是画龙点睛之笔,难得啊!”
  三中全会以来,铁源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两次;出席了全军第二次英模代表大会;1986年被《半月谈》杂志评为近年来文艺界十大明星之一;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晋文职一级(正军职)。国庆60周年,辽宁省文联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他一生得到过很多荣誉。但他更看重战士给予他的厚爱。老山前线的战士们曾用机枪的子弹壳给他焊了一根手杖,上面写着“战士的知音”。铁源觉得,身为一名军旅作曲家,这是战士们对他音乐创作最高的褒奖。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摘 要]自媒体时代为专业音乐公众号的信息传播、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音乐播放软件微信公众号因其身份和角色的特殊性在音乐类微信公众平台中绽放异彩。本文以部分影响力大、熟知程度比较高的音乐播放软件微信公众号为研究案例,对所选择的音乐软件微信公众号传播特征研究梳理,以探求数字音乐在微信平台的传播现状,并对音乐类微信公众号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学术关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音乐播放软件微信公众号;音乐传
期刊
[摘 要]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位作曲家之一,海顿的音乐作品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其在古典主义时期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更体现了他在音乐创作思想上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追求。海顿早期的奏鸣曲结构较为简单,继承了前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本文将通过对海顿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F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来探讨海顿音乐作品中的轻快、幽默、趣味高雅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海顿;《F大调奏鸣
期刊
龍耀东方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地高校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构建也逐渐趋于规范化、系统化。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关于民族音乐学理论人才的培养仍然处于起步晚、学科建设弱的现状。因此本文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分别从武陵山区本土化音乐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吉首大学少数民族音乐学科建设的完善性、少数民族音乐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三个方面,阐明当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关
期刊
[摘 要]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不仅是有关社会、有关人生的宝典,更是一部富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这部作品曾分别于1987年与2010年度被王扶林导演、李少红导演拍摄为电视剧,其中的音乐部分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本文以两部《红楼梦》电视剧作品主题曲、主要人物配曲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其艺术表现方式和美学价值,为我国电视剧音乐的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电视剧;《红楼梦》;经典曲
期刊
逐夢同行
期刊
美麗的长白山天池
期刊
生活
期刊
[摘 要]科学的研究策略与方法对一项研究至关重要,正确选择与运用可确保研究的过程顺利进行,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相关的研究时常常忽略了正确使用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论文中少有对于研究策略及方法部分的阐述。而《怎样做好一项研究——小规模社会研究指南》一书,讲解了一项研究的每个过程。该书由研究策略、研究方法与分析三部分入手,针对进行小型社会科研项目研究涉及的各方面问题提供详细、明确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