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楚文字“”一直以来都是众家谈论的焦点,对“”的释读可谓层出不穷。本文旨在将各家之说,详尽整理、归纳,以期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己之便。
关键词:楚文字 一
楚文字“”一直以来都是众家谈论的焦点,“”似乎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学者们每见此字必跃跃欲试。或从字形分析,或从音理推敲,都试图将该字字理解决。然学者们各持己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看来古文字释读之路崎岖坎坷,需要经得起各种考验。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正是在所能想到的各种可能基础上历练而成。所以当有了更多材料的佐证,后来学者的释读显然更接近正确答案时,我们不能否定前辈学者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后学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高更远。本文旨在将各家之说,详尽整理、归纳,以期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己之便。
一、“”的出现情况
“”字最早出现于楚青铜器《鄂君启节》[1](P176)铭文里,凡2见。辞例为:“车五十乘,岁返”;“屯三舟为一(舫),岁返”。随后在陆续出土的楚简里时有发现,辞例为:
祷先君东公戠牛,馈□(《望山M1·l12》)
祷王孙喿(巢)冢豕。(《望山M1·l19》)
祷大戠牛(《天星观卜筮简》)[2](P285)
祷戠牛(《天星观卜筮简》)
祷戠牛(《天星观卜筮简》)
祷劳尚戠豢、酒食(《天星观卜筮简》)
祷西方全猪豕(《天星观卜筮简》)
祷惠公戠豢、馈(《天星观卜筮简》)
祷卓公训(顺)至惠公(《天星观卜筮简》)
禱於卲王戠(特)牛。饋之;禱文坪夜君、郚公子萅(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特)豢,酉(酒)飤(食);禱於夫人戠(特)。(《包山·200》)
禱於卲王戠(特)牛,饋之;禱於文坪(平)君、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特)豢,酉(酒)飤(食);夫人《包山·203 》
禱於卲王(特牛)(《包山·205》)
禱於文坪(平)夜君、郚公子萅(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特)豢,饋之。卲吉爲(位),旣禱至(致)福。(《包山·206》)
以禱大牢,饋(《新蔡·甲三136》)
疾已(《新蔡·甲一22》)
疾已。(《新蔡·甲三284》)
疾(《新蔡·甲三365》)
已。(《新蔡·零339》)
季康子问於孔子:“肥从有司之后,不知民务之安在。(《上博五·季康子问於孔子·1》)
……夫子曰:“智而比信,斯人欲其[智]也;贵而让,斯人欲其长贵也……[3](P918)(《上博五·君子为礼·4+9》)
“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郭店簡·五行16》)
缺盈,以己為萬物經。(《郭店簡·太一生水7》)
福而贫賤,則民欲其福之大也;貴而讓,則民欲其貴之上也。(《郭店簡·成之聞之18》)
(25)言之善,足以终世(3)。(《郭店简·语从四·25+3》)
“‘’字不见于他系文字,应是一个带有很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的楚系文字”[4](P85)。对“”的释读我们以1998年5月《郭店竹简》的公布为分水岭,公布前大家对“”字猜测不一,各有理据;公布后由于有文献辞例卡定“”多与“一”对读,多数学者便向“一”音靠拢,多角度的分析“”如何能够读“一”。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字释读情况。
二、《郭店竹简》公布前的释读足迹
此阶段对“”字的隶定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隶作“”。殷涤非、罗长铭(1958:8)疑为“岁”,双声连语。罗先生初读“载倅”。殷先生疑为“罢”字繁文。岁罢,或有岁暮之意。[5](P8)
(二)隶作“”。于省吾(1963:444)认为该字形和仰天湖簡的“”(原摹)字形接近,所以此字即“赢”字。其不从贝乃省体,金文赢、嬴互作。古籍亦每通用。“盈”爲“贏”和“嬴”的後起字。《左转·宣公四年》“伯嬴”,《吕氏春秋·知分》注作“伯盈”;《淮南子·本经》以“赢缩”为“盈缩”。《广雅释诂》训“赢”为“余”,典籍中多训“盈”为“满”。“余”与“满”义相因。“岁赢返”即“岁盈返”,言岁满而返。[6](P444)孔仲温赞同读“岁盈返”,详下文。
(三)隶作“”。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意见,但各家字形分析却不尽相同,读法也各持己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为“能”
郭沫若(1958:3)认为“岁返”者是限制舟行往返时间。“”或释为从“羽”从“能”声,当是“態”的異文,读为“能”,言舟之往返有效期为一年。[7](P3)马承源(1990:433)疑为“能”之繁写。[8](P433)陈伟武(1997:637)指出甲骨文有“”(《小屯南地甲骨》2169,此为吴振武提示),故“”可视为“能”字异构,只是均用假借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都有“能”、“乃”互作之例。《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国语·周语》引《书》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老子》十六章:“容乃公,公乃王,天乃道,道乃久。”景龙碑“乃”并作“能”。“(能)”若读为“乃”,乃,而也。“岁(能)返”,即一年就返回之意。简文中的“祷”之“”不宜读为“乃”,疑可读作从乃的声的“仍”,训为因仍、连续。祷即连续而祷。[9](P637)何琳仪(1998:77)指出甲骨文作“”(合集1169),从羽能声。《篇海》“”,虫名,与同。《集韵》“”,峰类。或从虫。《玉篇》“螚”,俗能字,鼈属。岁返,读能,与乃之音义均通。(参《经传释词》六)。楚简,读为祀。[10](P77)
2.读为“”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1977:10)认为祷,为祷名。,一说即,《尔雅·释器》:“旄谓之。”《疏》:“旄牛尾一名,舞者所执也。”执作舞而祷告於先君神祗为祷。[11](P10)
3.读为“代”
朱德熙、李家浩(1989:61)认为从字形上看,分析从羽从能声是不错的。《說文》認爲“能”從“”聲。怀疑从羽能声的,其实就是“翼”的异体。(“”“異”聲近,异从“”声,经传或假借为“異”。)或很可能是“翼”字的另一种异体写法。铭文“岁翼返”似当读为“岁代返”。代从“弋”声,“翼”“弋”古通。所以“”可讀爲“代”,“歲代返”是說一年之內分批輪流返回。[12](P61)
4.读为“嗣”
包山简整理者(1991:53)引《国语鲁语》“苟芈姓实嗣”,注曰“嗣,世也”,疑“”应读为“嗣”,并认为祷即晚辈对先辈的祭祀”,祷的对象只限于墓主人昭本氏的近祖及直系先人,包括楚昭王和高祖、曾祖祖父母及父母等人,其他的人皆不在祷对象之列。祷的适用范围比与祷要小得多,也正是由此而决定的。[13](P53)
5.读为“翌”
李零(1993:425)认为“”从羽从能,能是之部字,翌是职部字,音近,“”可读为翌。“翌”表示次年、次月、次日。[14](P425)
6.读为“罢”
读法与殷涤非先生同。吴郁芳(1996:76)认为“祷”是《包山楚简》中常见的一种祭典,祭祀的对象只限于墓主昭的直系祖先,从其父母直到楚昭王,目的是“既祷至福”和“攻解”不同。“”当作“罢”,即劈杀之劈,古与剖、副音义相通。“祷”当为“罢祷”,即杀牲以祭。古人宗庙之祭必以血食,祭祖必杀牲。所以《包山楚简》中凡言“祷”,其祭祀对象都是昭本氏的祖先,而祭品总少不了牛、豕诸牲。[15](P76)
7.读为“熊”
孔仲温(1997:579)赞同马承源先生之说,认为“能”为“熊”的本字。“”字“从羽能声”论,“能”即“熊”。检《小屯南地甲骨》有“熊”作“”(2169)。而此“熊”之形与“”形颇为相近,个人疑“”即“熊”字之繁形古体。疑从羽为甲骨文“熊”的遗形,所以个人以为“” 应读为“熊”。“熊”与“贏”通,而“贏又与”盈“通,二者上古音完全相同,“岁返”读作“岁盈返”与于省吾先生所读相同。楚简中“祷”从声韵角度疑读为“禱”,大抵是巫祝为墓主祈求爵位,或身体健康无虞,通常是配合卜筮与攻、敓的仪式。[16](P579)
8.读为“祀”
徐在国(1998:79)赞同朱德熙等人释为“翼”字异体,与“祷”字连用,疑应读为“祀”,翼祷应读为祀祷。[17](P79)何琳仪赞同楚简读为“祀祷”。
三、《郭店竹简》公布后的释读之旅
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公开发表,可谓楚文字学界的一道曙光。由于多数简牍能够与古文献对读,所以很多困扰学者多年的楚文字释读也随之豁然开朗。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字。郭店簡《五行》簡16“淑人君子,其義也”,此句在今本、上博本《緇衣》中作“淑人君子,其儀一也”;郭店本《緇衣》中作“淑人君子,其義弌也”。郭店簡《太一生水》簡7“缺盈,以己為萬物經”,整理者讀作“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18](P27)在辞例卡定的情况下,我们知道了“”的读音,至于为什么读“一”却无从知晓,学者们对此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考释大战,主要意见有:
(一)疑“”从能羽(彗)声。李天虹(2000:94)认为“”上之“羽”当为“彗”,象扫帚之形,故此字应从新隶作“”,当以彗为声。古音彗、一均质部字,彗属匣纽、一属影纽,音极相近,可以通转。但“贵而让”中“”或可读作“揖”,古音揖属影母缉部字,与彗、一声亦相近。[19](P94)范常喜赞同读为“揖让”,但字形分析却不与李同。[20]李守奎(2004:401)疑“”字上部所从非“羽”是“彗”,“彗”在匣纽、月部,“一”在影纽、质部。二字声韵并近。[21](P401)
(二)从能羽声。何琳仪(2003:301)认为“壹”由“壶”分化。“壹”影纽,“壶“匣纽。影、匣均属喉音。“”从“羽”声。“羽”与“壶”恰好均属于匣纽鱼部。故“”从“羽”声,与“壹”有“壶”音,可以构成平行的音变关系。“祷”似亦应读为“一祷”。“一祷”犹“皆祷”。《郭店简·成之闻之》简18“贵而(抑)让”,按“抑”“壹”可通。《诗·大雅·抑》之“抑”,《国语·楚语》作“懿”。是其佐证。《后汉书·班固传》:“不激诡,不抑抗,注抑,退也。”本简“抑让”犹“退让”。[22](P301)
(三)从羽从能,双声字。颜世铉(2000:94)认为讨论“”字,可先从卜辞“翊(翌)”字来看。卜辞以“羽”“翊”等字作“明日”义用,王国维谓“翊”所从的“羽”“立”皆声。羽为匣纽鱼部,翊(翌)为余纽职部,立为来纽缉部。“羽”可读“翊”。楚简“”所从的“羽”和“能”当都是声符,能是泥纽之部。“”可读为“能”,也可读为“代”,代为定纽职部,羽和代是旁对转关系,能和代是旁纽阴入对转。“”也可读作“一”,一为影纽质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蛇床实”注释说即“蛇床子”。实为船纽质部,子为精纽之部。[23](P94)
(四)从羽能声。郑伟(2007:378)认为“”是个地道的古代楚方言词,而且“”就是古侗台语“一”的表音字,当时的侗台语和楚语可能同属楚方言系统。请看“一”在今天部分侗台语的读音。
再看“”字,从羽能声,“能”字泥母蒸部,上古音[],正和侗台语“一”读音一致,楚人造出一个从羽能声的表示“一”的字,就是为了表明这个字和“能”声音接近。“一”属通语层,“”属方言层。[24](P378)王志平(2008:394)认为“”当从“能”得声,可读为“一”。王先生从韵部、声纽上(其中又分别从通假、谐声、声训、异读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当从“能”得声。[25](P394)
(五)新释读为“烝”。宋华强(2006)怀疑“祷”之“”当读为“烝”。从“能”声,“能”是泥母之部字,“烝”是章母蒸部字。声母都是舌音,韵部有严格的阴阳对转关系,读音相近。《说文·言部》:“,厚也。从言,乃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 《诗·泮水》“烝烝皇皇”,据《传》训“厚”,则以“烝”为之。是“乃”与“烝”可以相通。“乃”与“能”通,则“能”亦可通“烝”。楚简中的“祷”和“弌祷”都应读为“烝祷”(“祭”“祷”混言无别)。[26]
四、余论
以上诸家之说孰是孰非,学者们心中早有定论,这里我们不做是非评论。有些学者的观点今天看来似乎偏离轨道很远,但我们不应五十步笑百步,因为学术只有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才会在研讨中进步。下面谈谈我们的倾向性意见。
(一)“”,从羽能声,读为“yi”。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就是“一”,只能说“”具有“一”的读音。战国文字字无定形,在知道音读的情况下很容易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形来替换本来的字形,大概多数假借由此而产生。我们知道一个字不会凭空产生,它肯定会有所源起。多数学者认为“”字前所未见,我们认为“”是“能”的分化字,“羽”为区别符号。吴振武、陈伟武、孔仲温、何琳仪等先生指出“”因承甲骨文“能”,我们看一下“能“的字形演变情况:(商周图形文字)→、(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金文)→、(战国竹简)[27],这里单先生没有收录(小屯南地甲骨2169)。由此看来“”所从的“羽”也是有所源起的。所以我们认为吴、陈、孔、何几位先生的观点非常精当。能、一、壹,音可通转,上文已有多位学者指出,此不赘述。另,《新蔡·甲三22、59》“日癸丑”读为“翌日癸丑”更可佐证“能”与“yi”的音读关系。
(二)“岁返”当读为“岁一返”,应为“一年往返一次”。可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返焉”相参照。
(三)“贵而让”,我们倾向读“贵而揖让”。[28]我们来看《郭店竹简·成之闻之》(为书写方便我们采用宽式隶定)前后相连的三个句子:
(1)知而比即(次),则民欲其知之述(遂)也。
(2)福(富)而贫贱,则民欲其福(富)之大也。
(3)贵而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可以看出,(1)、(2)、(3)三句句式对仗整齐,结构一致。我们发现“比即(次)”“贫贱”结构相同,似为同义连用。那么和(1)、(2)句式一致的(3)句中“让”也应该是个同义连用结构。《说文·手部》:“揖,让也”,简文读为“揖让”正好符合这一结构形式,“揖”与“一”“”音近可通,所以我们认为读“贵而揖让”,上下相因,文意允恰。
(四)疾已,当读为“疾一一已”。这里“一”取“甚”“极”义。[29]大概是“病的厉害,病会痊愈”。
(五)祷,我们将另文介绍,这里不作探讨。
一个“”字纠缠了学者们几十年,至今还有很多探讨的空间,比如古人为何舍易求难写“一”作“”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等,这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注 释:
[1]有关《鄂君启节》介绍可参看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M].北
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注(1).
[2]此7例天卜简均出自晏昌贵.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
[A].丁四新.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辞例见于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
五)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
[4]金袁平.新蔡葛陵楚简字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中文系,
2007.4.
[5]殷涤非,罗长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J].文物参考资料,
1958,(4).
[6]于省吾.鄂君启节考释[J].考古,1963,(8).
[7]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J].文物参考资料,1958,(4).
[8]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9]陈伟武.战国楚简考释斟议[A].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文字学研
讨会论文集[C].1997.
[10]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9月.
[11]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战国楚简研究(三)[M].广州:中山
大学油印本,1977.
[12]朱德熙,李家浩. 鄂君启节考(八篇)[A].纪念陈寅恪先生诞
辰百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2.
[13]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注释(359),文物出版
社,1991年10月.
[14]李零.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J].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
一辑),中华书局,1993.
[15]吴郁芳.《包山楚简》卜祷简牍释读[J].考古与文物,1996,(2).
[16]孔仲温.楚简中有关祭祷的几个固定字词试释[A].第三国际中
国古文字学研討会论文[C].1997年10月.
[17]徐在国.读《楚系简帛文字编》札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8,(5).
[18]详见曲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守奎),2010,4.
[19]李天虹.郭店楚简文字杂释[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0]范常喜.新蔡楚简“咠祷”即“祷”说[Z].简帛研究网2006/
10/17.
[21]守奎.楚玺文字六考[P].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
中华书局,2004年10月.
[22]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3]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一)[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C].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4]郑伟.古代楚方言“”字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7,(4).
[25]王志平.“”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P].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
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9.
[26]宋华强.楚简“祷”新释[Z].简帛研究网2006/09/03首发。
[27]单育辰.说“熊”“兔”——“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三[Z].
复旦大学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网站.
[28]李天虹、范常喜二先生意见,见注19、20。
[29]刘洪涛.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四)》劄記[Z].简帛网,
2006/11/08.
(蔡丽利 长春 吉林大学文学院 130024)
关键词:楚文字 一
楚文字“”一直以来都是众家谈论的焦点,“”似乎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学者们每见此字必跃跃欲试。或从字形分析,或从音理推敲,都试图将该字字理解决。然学者们各持己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看来古文字释读之路崎岖坎坷,需要经得起各种考验。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正是在所能想到的各种可能基础上历练而成。所以当有了更多材料的佐证,后来学者的释读显然更接近正确答案时,我们不能否定前辈学者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后学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会看得更高更远。本文旨在将各家之说,详尽整理、归纳,以期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己之便。
一、“”的出现情况
“”字最早出现于楚青铜器《鄂君启节》[1](P176)铭文里,凡2见。辞例为:“车五十乘,岁返”;“屯三舟为一(舫),岁返”。随后在陆续出土的楚简里时有发现,辞例为:
祷先君东公戠牛,馈□(《望山M1·l12》)
祷王孙喿(巢)冢豕。(《望山M1·l19》)
祷大戠牛(《天星观卜筮简》)[2](P285)
祷戠牛(《天星观卜筮简》)
祷戠牛(《天星观卜筮简》)
祷劳尚戠豢、酒食(《天星观卜筮简》)
祷西方全猪豕(《天星观卜筮简》)
祷惠公戠豢、馈(《天星观卜筮简》)
祷卓公训(顺)至惠公(《天星观卜筮简》)
禱於卲王戠(特)牛。饋之;禱文坪夜君、郚公子萅(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特)豢,酉(酒)飤(食);禱於夫人戠(特)。(《包山·200》)
禱於卲王戠(特)牛,饋之;禱於文坪(平)君、郚公子芚(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特)豢,酉(酒)飤(食);夫人《包山·203 》
禱於卲王(特牛)(《包山·205》)
禱於文坪(平)夜君、郚公子萅(春)、司馬子音、蔡公子(家),各戠(特)豢,饋之。卲吉爲(位),旣禱至(致)福。(《包山·206》)
以禱大牢,饋(《新蔡·甲三136》)
疾已(《新蔡·甲一22》)
疾已。(《新蔡·甲三284》)
疾(《新蔡·甲三365》)
已。(《新蔡·零339》)
季康子问於孔子:“肥从有司之后,不知民务之安在。(《上博五·季康子问於孔子·1》)
……夫子曰:“智而比信,斯人欲其[智]也;贵而让,斯人欲其长贵也……[3](P918)(《上博五·君子为礼·4+9》)
“淑人君子,其仪(一)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郭店簡·五行16》)
缺盈,以己為萬物經。(《郭店簡·太一生水7》)
福而贫賤,則民欲其福之大也;貴而讓,則民欲其貴之上也。(《郭店簡·成之聞之18》)
(25)言之善,足以终世(3)。(《郭店简·语从四·25+3》)
“‘’字不见于他系文字,应是一个带有很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的楚系文字”[4](P85)。对“”的释读我们以1998年5月《郭店竹简》的公布为分水岭,公布前大家对“”字猜测不一,各有理据;公布后由于有文献辞例卡定“”多与“一”对读,多数学者便向“一”音靠拢,多角度的分析“”如何能够读“一”。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字释读情况。
二、《郭店竹简》公布前的释读足迹
此阶段对“”字的隶定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隶作“”。殷涤非、罗长铭(1958:8)疑为“岁”,双声连语。罗先生初读“载倅”。殷先生疑为“罢”字繁文。岁罢,或有岁暮之意。[5](P8)
(二)隶作“”。于省吾(1963:444)认为该字形和仰天湖簡的“”(原摹)字形接近,所以此字即“赢”字。其不从贝乃省体,金文赢、嬴互作。古籍亦每通用。“盈”爲“贏”和“嬴”的後起字。《左转·宣公四年》“伯嬴”,《吕氏春秋·知分》注作“伯盈”;《淮南子·本经》以“赢缩”为“盈缩”。《广雅释诂》训“赢”为“余”,典籍中多训“盈”为“满”。“余”与“满”义相因。“岁赢返”即“岁盈返”,言岁满而返。[6](P444)孔仲温赞同读“岁盈返”,详下文。
(三)隶作“”。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意见,但各家字形分析却不尽相同,读法也各持己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为“能”
郭沫若(1958:3)认为“岁返”者是限制舟行往返时间。“”或释为从“羽”从“能”声,当是“態”的異文,读为“能”,言舟之往返有效期为一年。[7](P3)马承源(1990:433)疑为“能”之繁写。[8](P433)陈伟武(1997:637)指出甲骨文有“”(《小屯南地甲骨》2169,此为吴振武提示),故“”可视为“能”字异构,只是均用假借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都有“能”、“乃”互作之例。《书君陈》:“必有忍,其乃有济。”《国语·周语》引《书》曰:“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老子》十六章:“容乃公,公乃王,天乃道,道乃久。”景龙碑“乃”并作“能”。“(能)”若读为“乃”,乃,而也。“岁(能)返”,即一年就返回之意。简文中的“祷”之“”不宜读为“乃”,疑可读作从乃的声的“仍”,训为因仍、连续。祷即连续而祷。[9](P637)何琳仪(1998:77)指出甲骨文作“”(合集1169),从羽能声。《篇海》“”,虫名,与同。《集韵》“”,峰类。或从虫。《玉篇》“螚”,俗能字,鼈属。岁返,读能,与乃之音义均通。(参《经传释词》六)。楚简,读为祀。[10](P77)
2.读为“”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1977:10)认为祷,为祷名。,一说即,《尔雅·释器》:“旄谓之。”《疏》:“旄牛尾一名,舞者所执也。”执作舞而祷告於先君神祗为祷。[11](P10)
3.读为“代”
朱德熙、李家浩(1989:61)认为从字形上看,分析从羽从能声是不错的。《說文》認爲“能”從“”聲。怀疑从羽能声的,其实就是“翼”的异体。(“”“異”聲近,异从“”声,经传或假借为“異”。)或很可能是“翼”字的另一种异体写法。铭文“岁翼返”似当读为“岁代返”。代从“弋”声,“翼”“弋”古通。所以“”可讀爲“代”,“歲代返”是說一年之內分批輪流返回。[12](P61)
4.读为“嗣”
包山简整理者(1991:53)引《国语鲁语》“苟芈姓实嗣”,注曰“嗣,世也”,疑“”应读为“嗣”,并认为祷即晚辈对先辈的祭祀”,祷的对象只限于墓主人昭本氏的近祖及直系先人,包括楚昭王和高祖、曾祖祖父母及父母等人,其他的人皆不在祷对象之列。祷的适用范围比与祷要小得多,也正是由此而决定的。[13](P53)
5.读为“翌”
李零(1993:425)认为“”从羽从能,能是之部字,翌是职部字,音近,“”可读为翌。“翌”表示次年、次月、次日。[14](P425)
6.读为“罢”
读法与殷涤非先生同。吴郁芳(1996:76)认为“祷”是《包山楚简》中常见的一种祭典,祭祀的对象只限于墓主昭的直系祖先,从其父母直到楚昭王,目的是“既祷至福”和“攻解”不同。“”当作“罢”,即劈杀之劈,古与剖、副音义相通。“祷”当为“罢祷”,即杀牲以祭。古人宗庙之祭必以血食,祭祖必杀牲。所以《包山楚简》中凡言“祷”,其祭祀对象都是昭本氏的祖先,而祭品总少不了牛、豕诸牲。[15](P76)
7.读为“熊”
孔仲温(1997:579)赞同马承源先生之说,认为“能”为“熊”的本字。“”字“从羽能声”论,“能”即“熊”。检《小屯南地甲骨》有“熊”作“”(2169)。而此“熊”之形与“”形颇为相近,个人疑“”即“熊”字之繁形古体。疑从羽为甲骨文“熊”的遗形,所以个人以为“” 应读为“熊”。“熊”与“贏”通,而“贏又与”盈“通,二者上古音完全相同,“岁返”读作“岁盈返”与于省吾先生所读相同。楚简中“祷”从声韵角度疑读为“禱”,大抵是巫祝为墓主祈求爵位,或身体健康无虞,通常是配合卜筮与攻、敓的仪式。[16](P579)
8.读为“祀”
徐在国(1998:79)赞同朱德熙等人释为“翼”字异体,与“祷”字连用,疑应读为“祀”,翼祷应读为祀祷。[17](P79)何琳仪赞同楚简读为“祀祷”。
三、《郭店竹简》公布后的释读之旅
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简》公开发表,可谓楚文字学界的一道曙光。由于多数简牍能够与古文献对读,所以很多困扰学者多年的楚文字释读也随之豁然开朗。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字。郭店簡《五行》簡16“淑人君子,其義也”,此句在今本、上博本《緇衣》中作“淑人君子,其儀一也”;郭店本《緇衣》中作“淑人君子,其義弌也”。郭店簡《太一生水》簡7“缺盈,以己為萬物經”,整理者讀作“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18](P27)在辞例卡定的情况下,我们知道了“”的读音,至于为什么读“一”却无从知晓,学者们对此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考释大战,主要意见有:
(一)疑“”从能羽(彗)声。李天虹(2000:94)认为“”上之“羽”当为“彗”,象扫帚之形,故此字应从新隶作“”,当以彗为声。古音彗、一均质部字,彗属匣纽、一属影纽,音极相近,可以通转。但“贵而让”中“”或可读作“揖”,古音揖属影母缉部字,与彗、一声亦相近。[19](P94)范常喜赞同读为“揖让”,但字形分析却不与李同。[20]李守奎(2004:401)疑“”字上部所从非“羽”是“彗”,“彗”在匣纽、月部,“一”在影纽、质部。二字声韵并近。[21](P401)
(二)从能羽声。何琳仪(2003:301)认为“壹”由“壶”分化。“壹”影纽,“壶“匣纽。影、匣均属喉音。“”从“羽”声。“羽”与“壶”恰好均属于匣纽鱼部。故“”从“羽”声,与“壹”有“壶”音,可以构成平行的音变关系。“祷”似亦应读为“一祷”。“一祷”犹“皆祷”。《郭店简·成之闻之》简18“贵而(抑)让”,按“抑”“壹”可通。《诗·大雅·抑》之“抑”,《国语·楚语》作“懿”。是其佐证。《后汉书·班固传》:“不激诡,不抑抗,注抑,退也。”本简“抑让”犹“退让”。[22](P301)
(三)从羽从能,双声字。颜世铉(2000:94)认为讨论“”字,可先从卜辞“翊(翌)”字来看。卜辞以“羽”“翊”等字作“明日”义用,王国维谓“翊”所从的“羽”“立”皆声。羽为匣纽鱼部,翊(翌)为余纽职部,立为来纽缉部。“羽”可读“翊”。楚简“”所从的“羽”和“能”当都是声符,能是泥纽之部。“”可读为“能”,也可读为“代”,代为定纽职部,羽和代是旁对转关系,能和代是旁纽阴入对转。“”也可读作“一”,一为影纽质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蛇床实”注释说即“蛇床子”。实为船纽质部,子为精纽之部。[23](P94)
(四)从羽能声。郑伟(2007:378)认为“”是个地道的古代楚方言词,而且“”就是古侗台语“一”的表音字,当时的侗台语和楚语可能同属楚方言系统。请看“一”在今天部分侗台语的读音。
再看“”字,从羽能声,“能”字泥母蒸部,上古音[],正和侗台语“一”读音一致,楚人造出一个从羽能声的表示“一”的字,就是为了表明这个字和“能”声音接近。“一”属通语层,“”属方言层。[24](P378)王志平(2008:394)认为“”当从“能”得声,可读为“一”。王先生从韵部、声纽上(其中又分别从通假、谐声、声训、异读等方面)详细论证了“”当从“能”得声。[25](P394)
(五)新释读为“烝”。宋华强(2006)怀疑“祷”之“”当读为“烝”。从“能”声,“能”是泥母之部字,“烝”是章母蒸部字。声母都是舌音,韵部有严格的阴阳对转关系,读音相近。《说文·言部》:“,厚也。从言,乃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 《诗·泮水》“烝烝皇皇”,据《传》训“厚”,则以“烝”为之。是“乃”与“烝”可以相通。“乃”与“能”通,则“能”亦可通“烝”。楚简中的“祷”和“弌祷”都应读为“烝祷”(“祭”“祷”混言无别)。[26]
四、余论
以上诸家之说孰是孰非,学者们心中早有定论,这里我们不做是非评论。有些学者的观点今天看来似乎偏离轨道很远,但我们不应五十步笑百步,因为学术只有百家争鸣,才会百花齐放,才会在研讨中进步。下面谈谈我们的倾向性意见。
(一)“”,从羽能声,读为“yi”。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就是“一”,只能说“”具有“一”的读音。战国文字字无定形,在知道音读的情况下很容易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形来替换本来的字形,大概多数假借由此而产生。我们知道一个字不会凭空产生,它肯定会有所源起。多数学者认为“”字前所未见,我们认为“”是“能”的分化字,“羽”为区别符号。吴振武、陈伟武、孔仲温、何琳仪等先生指出“”因承甲骨文“能”,我们看一下“能“的字形演变情况:(商周图形文字)→、(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金文)→、(战国竹简)[27],这里单先生没有收录(小屯南地甲骨2169)。由此看来“”所从的“羽”也是有所源起的。所以我们认为吴、陈、孔、何几位先生的观点非常精当。能、一、壹,音可通转,上文已有多位学者指出,此不赘述。另,《新蔡·甲三22、59》“日癸丑”读为“翌日癸丑”更可佐证“能”与“yi”的音读关系。
(二)“岁返”当读为“岁一返”,应为“一年往返一次”。可与《列子·汤问·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返焉”相参照。
(三)“贵而让”,我们倾向读“贵而揖让”。[28]我们来看《郭店竹简·成之闻之》(为书写方便我们采用宽式隶定)前后相连的三个句子:
(1)知而比即(次),则民欲其知之述(遂)也。
(2)福(富)而贫贱,则民欲其福(富)之大也。
(3)贵而让,则民欲其贵之上也。
可以看出,(1)、(2)、(3)三句句式对仗整齐,结构一致。我们发现“比即(次)”“贫贱”结构相同,似为同义连用。那么和(1)、(2)句式一致的(3)句中“让”也应该是个同义连用结构。《说文·手部》:“揖,让也”,简文读为“揖让”正好符合这一结构形式,“揖”与“一”“”音近可通,所以我们认为读“贵而揖让”,上下相因,文意允恰。
(四)疾已,当读为“疾一一已”。这里“一”取“甚”“极”义。[29]大概是“病的厉害,病会痊愈”。
(五)祷,我们将另文介绍,这里不作探讨。
一个“”字纠缠了学者们几十年,至今还有很多探讨的空间,比如古人为何舍易求难写“一”作“”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等,这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注 释:
[1]有关《鄂君启节》介绍可参看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M].北
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注(1).
[2]此7例天卜简均出自晏昌贵.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
[A].丁四新.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辞例见于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
五)文字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
[4]金袁平.新蔡葛陵楚简字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中文系,
2007.4.
[5]殷涤非,罗长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J].文物参考资料,
1958,(4).
[6]于省吾.鄂君启节考释[J].考古,1963,(8).
[7]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J].文物参考资料,1958,(4).
[8]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9]陈伟武.战国楚简考释斟议[A].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文字学研
讨会论文集[C].1997.
[10]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M].北京:中华书局,
1998年9月.
[11]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战国楚简研究(三)[M].广州:中山
大学油印本,1977.
[12]朱德熙,李家浩. 鄂君启节考(八篇)[A].纪念陈寅恪先生诞
辰百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2.
[13]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注释(359),文物出版
社,1991年10月.
[14]李零.包山楚简研究(占卜类)[J].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
一辑),中华书局,1993.
[15]吴郁芳.《包山楚简》卜祷简牍释读[J].考古与文物,1996,(2).
[16]孔仲温.楚简中有关祭祷的几个固定字词试释[A].第三国际中
国古文字学研討会论文[C].1997年10月.
[17]徐在国.读《楚系简帛文字编》札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1998,(5).
[18]详见曲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佚书词语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李守奎),2010,4.
[19]李天虹.郭店楚简文字杂释[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0]范常喜.新蔡楚简“咠祷”即“祷”说[Z].简帛研究网2006/
10/17.
[21]守奎.楚玺文字六考[P].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
中华书局,2004年10月.
[22]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3]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一)[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
文集[C].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4]郑伟.古代楚方言“”字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7,(4).
[25]王志平.“”字的读音及相关问题[P].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
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9.
[26]宋华强.楚简“祷”新释[Z].简帛研究网2006/09/03首发。
[27]单育辰.说“熊”“兔”——“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三[Z].
复旦大学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网站.
[28]李天虹、范常喜二先生意见,见注19、20。
[29]刘洪涛.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四)》劄記[Z].简帛网,
2006/11/08.
(蔡丽利 长春 吉林大学文学院 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