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出“美”的天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eife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遵循理论支撑,夯实审美基础;精心设计导入,铺垫审美情感;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分析作品形象,激发审美情趣。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即美育,它具有多种功能,既可启真,又可储美。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新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及语文教学目的时,明确指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着重指出:“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原则。”如何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笔者根据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1.遵循理论支撑,夯实审美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不断借鉴、运用许多科学的理论,在不断进行教育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的。
  (1)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教育以其美学方面的感性形象内容来培育人的形象思维素质,完善和优化人的思维素质结构,并推动高智商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展示“科学与美学”相融共进的现代美育大趋势。
  (2)建构主义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一种在真实情境中获取经验的学习过程。语文审美教学观特别强调审美情境的愉悦性、潜隐性,这是可以得到情境认知理论的支持的。
  (3)现代情绪理论。
  审美化语文教学观极为重视课程对人的情绪和情感的陶冶和纽带作用,认为在审美情境的作用下,人的情感会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等环节,最终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人的人格之中。
  (4)场论心理学理论和格式塔理论。
  场论心理学把环境或个人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任何心理与行为都在这个整体的制约下发展、变化。格式塔(指“整体”)心理学同样十分强调心理经验的整体性、结构性,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审美教学论借鉴了这些观点,认为审美课程具有“心理场整合”作用,它在教材、师生、情境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多向折射的心理场,促进课程经验的生成,推动教与学的发展。
  2.精心设计导入,铺垫审美情感
  每节课,教师都要精于开头设计,想尽一切办法创设美好意境。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例:教学《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地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再如,教师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末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早晨第一列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能尽快进入到课文之中,情感渲染可以对学生起到“晓之以情”的作用,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有效地铺垫了审美的情感。需要说明的是,导入时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
  3.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说明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断,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中美的意蕴,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特别像散文和诗歌,如果没有好的朗读,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朗读,能够让学生跟随着作者的情感进入到文章优美的意境当中去。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
  4.分析作品形象,激发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是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如黄山的秀美,西湖的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此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无不充满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从而进入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例: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那“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的“瀑布”;那“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每一朵盛开的花,“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稠;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出了花的活泼和繁盛;那“浅紫色的”“香气”等通感的运用,使花的色与花的味联系了起来。通过与“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却“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的“从来都稀落”的紫藤萝花的对比,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作品形象的分析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激发。
  总之,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美育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长处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唯此,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审”出一片“美”的天地。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品德渗透问题,着重从三方面进行探析:师生平等对话,营造德育氛围;挖掘德育素材,丰富情感积淀;加强阅读写作,提升品德修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德育 品德渗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任。那么,在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向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小学一般到三年级就开始写命题作文。小学开始学作文,困难很大,有的学生很害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一提起作文,学生往往就会搔头抓耳,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字、词、句教学,加强作
摘要: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如何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是广大语文教师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的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师生开放,自由释放情感;命题巧设,诱发写作情感;情境创设,激发写作情感;评价激发,升华写作情感。  关键词: 中学作文教学 情感激发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今教童
摘要: 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发展学生智力具有特殊的功能。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重重,有惧怕心理,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心理障碍。本文就高中生数学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心理障碍    高中数学是高中部的基础文化课,是高考的最主要科目之一。高中数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发展学生智力具有特殊的功能。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