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倡在教学中增加本土资源,是因为本土资源大多都是直观的,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能反映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能使学生将生活实际作为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反映乡村生活兴趣,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高尚情操,教会学生体验乡村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感性经验,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生活,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更容易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练习更容易做到选材新颖。
关键词:本土资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个地方的本土文化,凡是土生土长的人,多少不等总能有所耳闻目染。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关键时刻,未必就能对本地的本土文化加以灵活运用。提倡在教学中增加本土资源,是因为本土资源大多都是直观的,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能反映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能使学生将生活实际作为写作素材,更容易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练习更容易做到选材新颖。教师通过相应的课堂指导方法,能使小学习作教学立足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立足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立足教师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校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习作课程资源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1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生活,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
美学家罗丹认为生活中充满了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的生活,去观察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使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所认识和了解,提高自身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乡村的自然景物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在这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1]。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如,乡村生活可以按一年四季或从早到晚的時间顺序来写,写景物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天空到地上或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写。再如枧塘香瓜,全州土特产。生于雨水充分,日照充足的,土质偏红的土壤中。全州枧塘香瓜,皮薄,肉脆,汁多且甘甜,瓜香沁人心扉。 引导学生观察后写,只见瓜藤上结着一个个圆圆的香瓜,它们大小不一,似排球,似小皮球,似乒乓球,甚至有的小的,只有黄豆粒一般大小,上面还长着一个花骨朵儿呢!颜色也不一样,小的瓜是绿色的,上面长满了细细的毛;长大一些便成了青白色,再大一些就全白了,就像穿了一件白外套,煞是好看!
2教会学生体验乡村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感性经验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即兴观察方法去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或事物,对已经熟悉的乡村生活去感悟与体验,从中找出与以往不同的深刻认识,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针对家乡的自然景色特点,写一篇作文或解说词。针对乡土的文化特点,结合儿童的个性特征,让每名学生都能够找到具有乡土特色的兴奋点,并能以言语交往的方式浸润在浓浓的乡风民韵中[2]。亲近家乡历史,寻找家乡文明,组织学生搜集本地语言、民间故事、老革命家抗日战争期间的斗争故事,探寻家乡风俗,走进传统节日。这些资料作为是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言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
如,中、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写美食、美景还是民俗风情,都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素材,丰富自己的习作。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查找相应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融入写作素材中。全州县大部分家庭还有包粽子的习俗,到了端午节,让学生跟家人学习包粽子。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从风俗习惯的介绍,到原料的准备,以及学习包粽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甚至能包出形状特异的粽子过程等等,全程体验,用心理会。最后还包括吃粽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习作完成质量相对就很高,尤其还有好多同学很自然的加入了心理活动描写。这就是生活中的本土文化的魅力。
3激发学生反映乡村生活兴趣,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农村小学语文的教育是一个提高认识、培养情操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假期按照学校发布的体验性学习活动要求,设计自己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日记的形式进行文字记录,并逐项完成,在开学后的班会课上跟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假期语文綜合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时机,激发学生关注家乡,深入观察、了解家乡的热情。引导学生写身边发生的新鲜事[3]。在写的过程中注意从细节入手,先写片段,然后再练习布局谋篇。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内容自选,结构形式多样化,取材乡土化,语言儿童化,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同作文结合起来,让作文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和享受,为生活而作。
教师向学生展示《日月潭》《秋天的雨》等文章,让学生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在对乡土古迹进行描写时,也能够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让文章流露出家乡情怀[4]。如,描写古色古香的千年古刹——湘山寺,仔细观赏放生池里动物石雕的神态,发现里面的老僧护池、麒麟呈祥、仙鹤孵蛋、巨龙穿云、蛇作钱绳、雄狮戏子的神态各不同;它们或静或嬉、各呈姿态、栩栩如生,就像孩子在池嬉戏,或欢笑或打闹。同时这数十尊石雕通过精雕细琢蕴含着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习俗,当你靠近它们时,让人不得不感到惊奇和崇敬。
参考文献:
[1]余秀娴.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1-72.
[2]杨自香,王云凤.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写作(下旬刊),2017(06).
[3]肖菁敏.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教学资源的统整及策略探微[J].华夏教师,2016(10).
[4]殷丽华.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思路解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枧塘乡枧塘完小
关键词:本土资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个地方的本土文化,凡是土生土长的人,多少不等总能有所耳闻目染。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关键时刻,未必就能对本地的本土文化加以灵活运用。提倡在教学中增加本土资源,是因为本土资源大多都是直观的,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能反映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能使学生将生活实际作为写作素材,更容易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练习更容易做到选材新颖。教师通过相应的课堂指导方法,能使小学习作教学立足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立足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立足教师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校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习作课程资源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1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生活,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
美学家罗丹认为生活中充满了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乡村的生活,去观察发现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使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所认识和了解,提高自身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乡村的自然景物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请同学们在这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1]。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
如,乡村生活可以按一年四季或从早到晚的時间顺序来写,写景物可以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天空到地上或地点转移的顺序来写。再如枧塘香瓜,全州土特产。生于雨水充分,日照充足的,土质偏红的土壤中。全州枧塘香瓜,皮薄,肉脆,汁多且甘甜,瓜香沁人心扉。 引导学生观察后写,只见瓜藤上结着一个个圆圆的香瓜,它们大小不一,似排球,似小皮球,似乒乓球,甚至有的小的,只有黄豆粒一般大小,上面还长着一个花骨朵儿呢!颜色也不一样,小的瓜是绿色的,上面长满了细细的毛;长大一些便成了青白色,再大一些就全白了,就像穿了一件白外套,煞是好看!
2教会学生体验乡村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感性经验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即兴观察方法去有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美好的人或事物,对已经熟悉的乡村生活去感悟与体验,从中找出与以往不同的深刻认识,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针对家乡的自然景色特点,写一篇作文或解说词。针对乡土的文化特点,结合儿童的个性特征,让每名学生都能够找到具有乡土特色的兴奋点,并能以言语交往的方式浸润在浓浓的乡风民韵中[2]。亲近家乡历史,寻找家乡文明,组织学生搜集本地语言、民间故事、老革命家抗日战争期间的斗争故事,探寻家乡风俗,走进传统节日。这些资料作为是最鲜活最生动的作文语言并在作文中加于运用,不仅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作文的兴趣。
如,中、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写美食、美景还是民俗风情,都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素材,丰富自己的习作。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渠道查找相应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融入写作素材中。全州县大部分家庭还有包粽子的习俗,到了端午节,让学生跟家人学习包粽子。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从风俗习惯的介绍,到原料的准备,以及学习包粽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甚至能包出形状特异的粽子过程等等,全程体验,用心理会。最后还包括吃粽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习作完成质量相对就很高,尤其还有好多同学很自然的加入了心理活动描写。这就是生活中的本土文化的魅力。
3激发学生反映乡村生活兴趣,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农村小学语文的教育是一个提高认识、培养情操的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假期按照学校发布的体验性学习活动要求,设计自己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日记的形式进行文字记录,并逐项完成,在开学后的班会课上跟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假期语文綜合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时机,激发学生关注家乡,深入观察、了解家乡的热情。引导学生写身边发生的新鲜事[3]。在写的过程中注意从细节入手,先写片段,然后再练习布局谋篇。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内容自选,结构形式多样化,取材乡土化,语言儿童化,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同作文结合起来,让作文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和享受,为生活而作。
教师向学生展示《日月潭》《秋天的雨》等文章,让学生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在对乡土古迹进行描写时,也能够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让文章流露出家乡情怀[4]。如,描写古色古香的千年古刹——湘山寺,仔细观赏放生池里动物石雕的神态,发现里面的老僧护池、麒麟呈祥、仙鹤孵蛋、巨龙穿云、蛇作钱绳、雄狮戏子的神态各不同;它们或静或嬉、各呈姿态、栩栩如生,就像孩子在池嬉戏,或欢笑或打闹。同时这数十尊石雕通过精雕细琢蕴含着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习俗,当你靠近它们时,让人不得不感到惊奇和崇敬。
参考文献:
[1]余秀娴.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1-72.
[2]杨自香,王云凤.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写作(下旬刊),2017(06).
[3]肖菁敏.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教学资源的统整及策略探微[J].华夏教师,2016(10).
[4]殷丽华.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思路解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枧塘乡枧塘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