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化、优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长学生的创造才干,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领域探讨的新课题。
【关键词】小学生能力;创新思维;研究
研究数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一门科学。当前,深化、优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因此教育着眼于开发人的创造力,增长人的创造才干,培养创造精神,已成为当前国家教育的核心问题。研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创造教育已成了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分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领域探讨的新课题。
所谓创造,就是“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造。”看来创造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在我们教学中是不难做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扶植、启发、引导、巩固儿童们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现根据数学教学实践,浅谈我的一些做法:
1 备课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
课从教材与学生实际出发,通盘考虑基础知识的获取,智能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如果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殊不知越是抱着走,就越会窒息他们的智慧。如今学生的见闻多,信息渠道广,必须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我在备课时,结合教材潜在的因素,分析 学生学习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概念教学时,不仅使学生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计算,还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是这样想的:5+5+5+3能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可能有三种方法来研究:(1)不能改;(2)5印成3,印错了;(3)能改。应该在这个变异时,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多动脑筋研究、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上课时,经常以引诱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个个张开思维的翅膀,能改写成为5×3+3,5×4-2,6×3等乘法算式。让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以深化,促进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 鼓励质疑、引导解疑、提倡独立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题开始,即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所以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和推理论证。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规律,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产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认识长方体有12条棱后,有学生问: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4×6=24(条)呢?为了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不是直接授之以鱼,而是给出方法,先引导他们思考用火柴棒摆正三角形的问题:
2.1 摆两个正三角形至少要几根火柴棒?
2.2 摆三个正三角形至少要几根火柴棒?
2.3 摆六个正三角形至少要几根火柴棒?为什么用不着3×6=18(根)呢?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验证,不难自行解决问题。
因为常常提出问题的往往是积极思考、富于研究的学生。所以我就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题,特别是和老师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我就耐心地倾听,问题提得幼稚也不去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时,我大多将它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并促使全班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填补知识空隙,引起创造性的连锁反应。
3 排除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多辐射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的思维活动。它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寻求答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发现别人易忽视的问题共同讨论。创造性地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先借助发散思维找出多种答案,然后通过集中思维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便从中挑选最佳答案。因此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必须排除思维定势,冲破固定模式,使学生习惯于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按不同的思路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四边形》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 概括四边形的定义,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软件程序:
1.2.1在屏幕上显示拉闸门,门框。
1.2.2演示从实物中拉出它们的外形,并配上表示“滑动”的音乐,这样“声形并茂”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感性认识的情景,为概括作好准备。
1.2.3引导学生用自已的语言方式概括出四边形的定义,并概括学生的口述“由四个角,四条直的边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并分别在屏幕上随机勾画出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如果按自已的表达,并不能形成一个四边形,这样 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1.2.4在学生的思路受阻时,屏幕上演示出四条不同颜色的线段通过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四边形的情境,使学生恍然大悟,深刻地理解到“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这样,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将那些貌似静态的、孤立的事物,在屏幕上活现于眼前,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画面,提供可靠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全体,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事物的形成规侓,用准确、精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四)通过一题多解和编题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研究。一题多解,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于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一题多解不仅贯穿于应用题,所以,在学生解题时,我就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一种思路、一个模式、一種解法。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分析,并要选出最优解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能力的研究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第九册140页思考题:同学们参加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到负责后勤的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这个同学给多少人领碗?学生积极思考想出4种解法:
解法1:用包含除法,先算平均每人用碗的个数。
55÷(1+ + )=30(人)
解法2: 1、2、3的最小公倍数是6,因此,可以设想6人一桌,先计算每桌需要多少碗?
55÷(6+6÷2+6÷3)×6=30(人)
解法3:按比例分配,求出饭碗数,即人数。
1: : =6:3:2
55× =30(人)
解法4:用方程解,设人数为X,并且考虑平均每人用饭碗的个数可列方程。
(1+ + )×X=55
X=30
同时,在数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编题练习,鼓励学生只要符合算理,编写时可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使学生思维由抽象到具体。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编题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使解题时思路更加清晰,判断陈述更加准确。这样既训练了发散思维,也发展了创造想象。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点滴研究。在以后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的努力学习,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针对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获得终身难忘的真才实学。
【关键词】小学生能力;创新思维;研究
研究数学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一门科学。当前,深化、优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因此教育着眼于开发人的创造力,增长人的创造才干,培养创造精神,已成为当前国家教育的核心问题。研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创造教育已成了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分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领域探讨的新课题。
所谓创造,就是“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造。”看来创造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在我们教学中是不难做到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扶植、启发、引导、巩固儿童们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现根据数学教学实践,浅谈我的一些做法:
1 备课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
课从教材与学生实际出发,通盘考虑基础知识的获取,智能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如果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殊不知越是抱着走,就越会窒息他们的智慧。如今学生的见闻多,信息渠道广,必须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我在备课时,结合教材潜在的因素,分析 学生学习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概念教学时,不仅使学生知道“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计算,还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是这样想的:5+5+5+3能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可能有三种方法来研究:(1)不能改;(2)5印成3,印错了;(3)能改。应该在这个变异时,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多动脑筋研究、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上课时,经常以引诱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个个张开思维的翅膀,能改写成为5×3+3,5×4-2,6×3等乘法算式。让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以深化,促进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 鼓励质疑、引导解疑、提倡独立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是从对知识的质疑问题开始,即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所以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新的假设和推理论证。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规律,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产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认识长方体有12条棱后,有学生问: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不是4×6=24(条)呢?为了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不是直接授之以鱼,而是给出方法,先引导他们思考用火柴棒摆正三角形的问题:
2.1 摆两个正三角形至少要几根火柴棒?
2.2 摆三个正三角形至少要几根火柴棒?
2.3 摆六个正三角形至少要几根火柴棒?为什么用不着3×6=18(根)呢?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进行验证,不难自行解决问题。
因为常常提出问题的往往是积极思考、富于研究的学生。所以我就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题,特别是和老师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我就耐心地倾听,问题提得幼稚也不去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有意义的问题时,我大多将它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并促使全班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填补知识空隙,引起创造性的连锁反应。
3 排除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想象。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多辐射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的思维活动。它能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寻求答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发现别人易忽视的问题共同讨论。创造性地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先借助发散思维找出多种答案,然后通过集中思维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便从中挑选最佳答案。因此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发散思维,必须排除思维定势,冲破固定模式,使学生习惯于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按不同的思路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四边形》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 概括四边形的定义,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软件程序:
1.2.1在屏幕上显示拉闸门,门框。
1.2.2演示从实物中拉出它们的外形,并配上表示“滑动”的音乐,这样“声形并茂”地为学生创设获得感性认识的情景,为概括作好准备。
1.2.3引导学生用自已的语言方式概括出四边形的定义,并概括学生的口述“由四个角,四条直的边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并分别在屏幕上随机勾画出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如果按自已的表达,并不能形成一个四边形,这样 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1.2.4在学生的思路受阻时,屏幕上演示出四条不同颜色的线段通过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四边形的情境,使学生恍然大悟,深刻地理解到“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这样,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将那些貌似静态的、孤立的事物,在屏幕上活现于眼前,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画面,提供可靠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全体,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事物的形成规侓,用准确、精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四)通过一题多解和编题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研究。一题多解,不但有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于创造性的有效方法,一题多解不仅贯穿于应用题,所以,在学生解题时,我就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一种思路、一个模式、一種解法。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分析,并要选出最优解法。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能力的研究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第九册140页思考题:同学们参加野营活动,一个同学到负责后勤的老师那里去领碗。老师问他领多少,他说:“领55个。”又问:“多少人吃饭?”他说:“一人一个饭碗,两人一个菜碗,三人一个汤碗。”算一算这个同学给多少人领碗?学生积极思考想出4种解法:
解法1:用包含除法,先算平均每人用碗的个数。
55÷(1+ + )=30(人)
解法2: 1、2、3的最小公倍数是6,因此,可以设想6人一桌,先计算每桌需要多少碗?
55÷(6+6÷2+6÷3)×6=30(人)
解法3:按比例分配,求出饭碗数,即人数。
1: : =6:3:2
55× =30(人)
解法4:用方程解,设人数为X,并且考虑平均每人用饭碗的个数可列方程。
(1+ + )×X=55
X=30
同时,在数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编题练习,鼓励学生只要符合算理,编写时可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使学生思维由抽象到具体。通过有计划地进行编题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使解题时思路更加清晰,判断陈述更加准确。这样既训练了发散思维,也发展了创造想象。
以上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点滴研究。在以后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的努力学习,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针对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获得终身难忘的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