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教学”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及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数学课堂,营造一个引发学生兴趣、焕发学生活力创造性的课堂,让和谐的音符飘洒数学课堂,进而构建和谐数学教育环境。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间的和谐互动。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关键词】矛盾 和谐 新课程标准 自主 合作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5-01
课堂教学中充满矛盾,需要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地处理,使这些矛盾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转化。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矛盾,让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效。
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不难,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我们说“用教材教”就是要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处理时首先要做到“取”和“舍”,一指就教材中某知识点通常所设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的取和舍;二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對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的取与舍。“取”指的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作重新遴选、补充,以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舍”是指屏弃那些内容过旧或对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内容。还要做到“循”和“变”,就是以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依照教材编写的教学程序去教,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培养学生一定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可以用“循”来形容。而“变”,指的是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二、教与不教的矛盾
“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设法启迪、诱导学生合理地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路,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而关于“教”,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湛的论述:“教者,盖在善于启迪引导,使学生自出其力,自致其知,非所谓教师滔滔不绝讲授,学生默默聆听;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讲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索,使其逐渐不需要教师,离开教师也能学习。
教育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对教师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如果没有“教师的导”、“教师的教”,学生就不可能由不知到知之、由不会到理解、由不自觉到自觉,进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地步。同时,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消化和利用所学知识,他们的学习就会被动、就会事倍功半,教师的教也会落空。只有两者有机的统一,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自主与合作的矛盾
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独立探究与理解,自身获得直接的体验,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合作讨论强调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小组中通过讨论解决组内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从学生方面来说,如果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体会,没有自主探究的收获,那么合作讨论也就因缺乏探究对象而无法完成,只能是没有目的和结论的漫谈(形式上的乱谈乱说)。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学习后的讨论、合作与交流,那么讨论的收获也会很小。或把所有问题都放到小组中讨论,外表热闹,却解决不了问题,不能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更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由组内合作讨论,最后以小组合作得到的结果在班内发表交流,使学生都能把自己学习所得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在集体交流中得到分享,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己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提高。
四、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
教师任何有效教学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为依据,课堂中学生的“学”应在有目标、有程序、有方法的“教”的引导下展开。然而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观众,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一个个生动的生命体。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这种教学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真实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近感。这种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参与性强,感受深,比一般的教材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要随着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矛盾 和谐 新课程标准 自主 合作 预设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5-01
课堂教学中充满矛盾,需要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地处理,使这些矛盾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转化。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矛盾,让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有效。
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矛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不难,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我们说“用教材教”就是要用好、用活教材。
教材处理时首先要做到“取”和“舍”,一指就教材中某知识点通常所设教学方法或教学环节的取和舍;二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對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的取与舍。“取”指的是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作重新遴选、补充,以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舍”是指屏弃那些内容过旧或对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有负面影响的内容。还要做到“循”和“变”,就是以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依照教材编写的教学程序去教,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培养学生一定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持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可以用“循”来形容。而“变”,指的是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二、教与不教的矛盾
“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设法启迪、诱导学生合理地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路,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而关于“教”,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湛的论述:“教者,盖在善于启迪引导,使学生自出其力,自致其知,非所谓教师滔滔不绝讲授,学生默默聆听;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讲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并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索,使其逐渐不需要教师,离开教师也能学习。
教育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学生对教师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如果没有“教师的导”、“教师的教”,学生就不可能由不知到知之、由不会到理解、由不自觉到自觉,进而达到“不需要教”的地步。同时,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消化和利用所学知识,他们的学习就会被动、就会事倍功半,教师的教也会落空。只有两者有机的统一,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自主与合作的矛盾
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独立探究与理解,自身获得直接的体验,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合作讨论强调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小组中通过讨论解决组内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从学生方面来说,如果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体会,没有自主探究的收获,那么合作讨论也就因缺乏探究对象而无法完成,只能是没有目的和结论的漫谈(形式上的乱谈乱说)。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如果教师在上课时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学习后的讨论、合作与交流,那么讨论的收获也会很小。或把所有问题都放到小组中讨论,外表热闹,却解决不了问题,不能实现有效学习。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更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交由组内合作讨论,最后以小组合作得到的结果在班内发表交流,使学生都能把自己学习所得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在集体交流中得到分享,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己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提高。
四、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
教师任何有效教学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为依据,课堂中学生的“学”应在有目标、有程序、有方法的“教”的引导下展开。然而在课堂上,学生不是观众,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一个个生动的生命体。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他们的行为、思想会在课堂中发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最具有教学价值。这种教学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真实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近感。这种资源对于学生来说,参与性强,感受深,比一般的教材资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因此,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要随着学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