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灸目前作为治疗面瘫的重要方法,虽取得了很好疗效,但因医者不同,针刺介入时间、深浅及取穴、刺激量大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经验及见解,依据患者不同体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制定出符合患者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针刺;面瘫;寰枢关节;放血、表情肌训练。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常见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1] 。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凡病分阴阳,面瘫亦有阴阳之别,试验方法:先在患侧下关穴进针,针下疏松无阻塞感为阳证(颅外型) ,皮下有阻塞感为阴证(颅內型)。阳证多属外邪客犯经络,临床以口眼歪斜、额纹消失为主者为邪客太阳、阳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阴证情况复杂,常伴有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口眼歪斜兼有听觉过敏、泪腺分泌异常或味觉障碍者,实属混合型。
一般阳证易复,阴证难治,对本病一要辨经络脏腑,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面瘫分期:急性期:发病1周内,此期为面瘫水肿进展期。避免强刺激,慎用电针。恢复期:发病1周至1个月以内。此期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及辩证远取,是治疗面瘫的关键期。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从恢复期1个月至3个月之间,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或划为恢复期,或划为后遗症期,两期不可拘泥时日绝对划分)。此期对重症、顽固性病症予深刺,透穴或双针刺增加刺激量,并根据后遗症对症选穴,配合多种疗法,仍有一定恢复作用[2] 。
面瘫治疗原则:急性期:局部宜少针、浅刺激、手法宜轻,循经远端取穴可多针、重刺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根据病情情况采用不同手法治疗。
面瘫治疗方法:
基本处方:地仓透颊车,四百透颧髎,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翳风,合谷(双侧),均取患侧,加TDP照射,每日1次,泪腺分泌异常者加太冲,味觉障碍者加解溪、足三里;耳后疼痛者阳陵泉。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给予阳白、四百、地仓放血治疗,1/次每周,针刺3-4次/周,同时视患部肌肉恢复情况,可采用双针刺,加强局部针刺强度;尽量少带电针或者不带电针,以免电针引起局部肌肉痉挛或者倒错现象。
根据面部肌肉解剖[3],针灸同时采用表情肌运动疗法:面神经炎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的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①抬眉训练:尽力将患侧眉毛向上抬起;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完成;
②闭眼训练:让患者用力使眼裂闭合;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完成;
③耸鼻训练:向上牵拉鼻部皮肤;主要依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完成;
④示齿训练:嘱患者做龇牙状,口角向侧方移动;主要依靠颧大肌、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运动完成;
⑤努嘴训练: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主要依靠口轮匝肌运动来完成;
⑥鼓腮训练:嘱患者双唇尽力紧闭,使双侧颊部充气呈膨胀状。主要依靠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来完成。
这些动作可以自己面对镜子完成,肌肉无力时可以用手指辅助练习,肌力达Ⅲ级时主动练习,肌力Ⅳ级时用手指施加阻力练习。
顽固性面瘫治疗:对于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面瘫,可考虑颈椎病,某些顽固性面瘫与颈椎病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上颈段寰枕关节。面神经血供与椎动脉关系密切,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紊乱时,最容易引起第三段椎动脉发生动力学改变,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影响面神经的血运。所以要注意寰枢、寰枕关节的检查,如压痛、错位等。用针刀切割松解或者手法、针灸等改善第三颈椎棘突两侧和上缘肌肉,以松解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起点,或松解第一颈椎横突头上斜肌的起点,继用手法矫正紊乱的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以缓解枕下三角对椎动脉的挤压,改善椎动脉供血,有助于缺血性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许多病人在针刀、或者推拿手法松解后就会感觉到面部轻松。
颊扇埋线法通过植入人体的羊肠线对经络腧穴温和持久的刺激,以激活经气、促进功能恢复。方法:将羊肠线埋入颊车穴,三根线分别埋向地仓、颧髎、下关三个不同的方向,一针透三穴,呈扇形,故名“颊扇”。20-30天治疗1次,对于那些不能每天针灸或为了巩固疗效者,调整经络:面瘫久治不愈,可以皮内针埋藏于背腧穴以调整经络,对于改善面瘫后遗症有一定促进作用。
4 典型病例:
王佳文,女,10岁,农民,于2019年06月26日初诊,患者3月前因吹风受凉出现左侧额纹消失,左眼睑增宽,伴畏风流泪,无明显耳后疼痛,左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吃饭夹饭,饮水漏水,经多处求医治疗给予针灸、中药及药物贴服、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现症: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自述饮食夹饭,饮水漏水,左眼迎风流泪,眼睛有异物感,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考虑者患患病已久,采用常规治疗收效甚微,故给予面部局部采用双针透刺,局部取穴: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平补平泻;双侧足三里补法,配合腹针:中脘、双侧阴都、双侧上风湿点,同时给予阳白、颧髎、下关点刺放血。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间隔4-5,天,2个疗程后额纹基本正常,眼睑闭合正常,鼻唇沟出现,眼睛异物感消失,无吃饭夹饭,3个疗程后患者自诉无吃饭夹饭,饮水漏水,口角略歪向右侧;经5个疗程治疗患者基本痊愈。
面瘫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冬春季,轻者1周则愈,重则需要较长时间,也有部分患者虽经多方、长期治疗,但终难彻底痊愈。本病预后与面神经损伤的程度、个体差异、治疗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 王啟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69页.
[2] 顾兆军.《吉林中医药》[J].2001,(021)002..
[3]严振国,杨茂有.《正常人体解剖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月:56-57页.
关键词:针刺;面瘫;寰枢关节;放血、表情肌训练。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常见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1] 。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凡病分阴阳,面瘫亦有阴阳之别,试验方法:先在患侧下关穴进针,针下疏松无阻塞感为阳证(颅外型) ,皮下有阻塞感为阴证(颅內型)。阳证多属外邪客犯经络,临床以口眼歪斜、额纹消失为主者为邪客太阳、阳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阴证情况复杂,常伴有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口眼歪斜兼有听觉过敏、泪腺分泌异常或味觉障碍者,实属混合型。
一般阳证易复,阴证难治,对本病一要辨经络脏腑,二要辨外感内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面瘫分期:急性期:发病1周内,此期为面瘫水肿进展期。避免强刺激,慎用电针。恢复期:发病1周至1个月以内。此期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及辩证远取,是治疗面瘫的关键期。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从恢复期1个月至3个月之间,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或划为恢复期,或划为后遗症期,两期不可拘泥时日绝对划分)。此期对重症、顽固性病症予深刺,透穴或双针刺增加刺激量,并根据后遗症对症选穴,配合多种疗法,仍有一定恢复作用[2] 。
面瘫治疗原则:急性期:局部宜少针、浅刺激、手法宜轻,循经远端取穴可多针、重刺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根据病情情况采用不同手法治疗。
面瘫治疗方法:
基本处方:地仓透颊车,四百透颧髎,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翳风,合谷(双侧),均取患侧,加TDP照射,每日1次,泪腺分泌异常者加太冲,味觉障碍者加解溪、足三里;耳后疼痛者阳陵泉。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给予阳白、四百、地仓放血治疗,1/次每周,针刺3-4次/周,同时视患部肌肉恢复情况,可采用双针刺,加强局部针刺强度;尽量少带电针或者不带电针,以免电针引起局部肌肉痉挛或者倒错现象。
根据面部肌肉解剖[3],针灸同时采用表情肌运动疗法:面神经炎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的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
①抬眉训练:尽力将患侧眉毛向上抬起;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完成;
②闭眼训练:让患者用力使眼裂闭合;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完成;
③耸鼻训练:向上牵拉鼻部皮肤;主要依靠提上唇肌及压鼻肌的运动完成;
④示齿训练:嘱患者做龇牙状,口角向侧方移动;主要依靠颧大肌、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的运动完成;
⑤努嘴训练: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主要依靠口轮匝肌运动来完成;
⑥鼓腮训练:嘱患者双唇尽力紧闭,使双侧颊部充气呈膨胀状。主要依靠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来完成。
这些动作可以自己面对镜子完成,肌肉无力时可以用手指辅助练习,肌力达Ⅲ级时主动练习,肌力Ⅳ级时用手指施加阻力练习。
顽固性面瘫治疗:对于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面瘫,可考虑颈椎病,某些顽固性面瘫与颈椎病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上颈段寰枕关节。面神经血供与椎动脉关系密切,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紊乱时,最容易引起第三段椎动脉发生动力学改变,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影响面神经的血运。所以要注意寰枢、寰枕关节的检查,如压痛、错位等。用针刀切割松解或者手法、针灸等改善第三颈椎棘突两侧和上缘肌肉,以松解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起点,或松解第一颈椎横突头上斜肌的起点,继用手法矫正紊乱的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以缓解枕下三角对椎动脉的挤压,改善椎动脉供血,有助于缺血性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许多病人在针刀、或者推拿手法松解后就会感觉到面部轻松。
颊扇埋线法通过植入人体的羊肠线对经络腧穴温和持久的刺激,以激活经气、促进功能恢复。方法:将羊肠线埋入颊车穴,三根线分别埋向地仓、颧髎、下关三个不同的方向,一针透三穴,呈扇形,故名“颊扇”。20-30天治疗1次,对于那些不能每天针灸或为了巩固疗效者,调整经络:面瘫久治不愈,可以皮内针埋藏于背腧穴以调整经络,对于改善面瘫后遗症有一定促进作用。
4 典型病例:
王佳文,女,10岁,农民,于2019年06月26日初诊,患者3月前因吹风受凉出现左侧额纹消失,左眼睑增宽,伴畏风流泪,无明显耳后疼痛,左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吃饭夹饭,饮水漏水,经多处求医治疗给予针灸、中药及药物贴服、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现症: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不全,自述饮食夹饭,饮水漏水,左眼迎风流泪,眼睛有异物感,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考虑者患患病已久,采用常规治疗收效甚微,故给予面部局部采用双针透刺,局部取穴: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平补平泻;双侧足三里补法,配合腹针:中脘、双侧阴都、双侧上风湿点,同时给予阳白、颧髎、下关点刺放血。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间隔4-5,天,2个疗程后额纹基本正常,眼睑闭合正常,鼻唇沟出现,眼睛异物感消失,无吃饭夹饭,3个疗程后患者自诉无吃饭夹饭,饮水漏水,口角略歪向右侧;经5个疗程治疗患者基本痊愈。
面瘫是针灸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冬春季,轻者1周则愈,重则需要较长时间,也有部分患者虽经多方、长期治疗,但终难彻底痊愈。本病预后与面神经损伤的程度、个体差异、治疗方法得当与否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 王啟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69页.
[2] 顾兆军.《吉林中医药》[J].2001,(021)002..
[3]严振国,杨茂有.《正常人体解剖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3月:5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