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必要手段,文化扶贫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能力及素质问题,并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文章重点论述了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村文化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农村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9.026
1 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之间的内在关系
1.1 精准扶贫为文化扶贫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精准扶贫主要分为短期扶贫和长期扶贫两种,采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补贴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但从扶贫工作大环境来看,短期扶贫是不可取的。与短期扶贫相对应的是长期扶贫,长期扶贫注重运用综合手段从根本上去解决贫困问题,而文化扶贫从时效性上讲则属于长期扶贫,对于达到精准扶贫的预期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代际传播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文化扶贫,在文化扶贫过程中,也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将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有效结合起来。
1.2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在扶贫工作经验总结中,造成一个地区深度贫困的原因,偏僻的地理环境不是最主要的,村民落后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才是贫困之根。尤其现阶段,各地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应该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进行智力扶贫,拔掉穷根,加大对贫困地区思想文化扶贫的投入,带动村民一同挖掘优秀乡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并对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有助于尽快实现“十三五”扶贫工作目标。面对返贫现实和政府扶贫边际效用下降的现象,急需深化对贫困演变规律的认识,将提升贫困主体文化素质、发展能力作為精准扶贫的重点内容,以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2 农村文化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都加强了对于文化扶贫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扶贫资金、文化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四点。
2.1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文化站、文化馆等基础文化设施是农村居民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阵地,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文化站和文化馆数量有限,馆内的藏书有限,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一方面,文化馆里面的藏书仅供摆放和参观使用,村民的阅读和使用率极低,管理人员仅负责看管,文化水平有限,不能有效地组织、宣传和引导村民的阅读活动;另一方面,村民对于自身文化提升尚缺乏认识,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村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引导,让村民正确认识及时学习补充知识的重要性,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同时文化站、文化馆的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图书,补充图书的数量,从管理到落实全方位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2.2 农村文化扶贫资金结构失衡
农村文化扶贫缺少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和固定的资金来源,许多地方政府在文化建设和服务方面还处于被动的状态,大部分乡镇尚未设立文化扶贫的工作岗位,在资金使用上缺乏相应的规划,导致文化扶贫流于形式,专项文化扶贫资金也不能发挥实际效果。而且,农村文化扶贫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支持,农民较难通过自发的文化产业实现创收增收,为此,在农村文化扶贫资金引入上,除了继续保持政府和社会人士资金扶持外,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来,通过文化创收,补给文化扶贫资金,同时增加村民的文化自信。
2.3 文化扶贫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在文化扶贫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人才的引入,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多种形式激励农民群体通过提升自我,并且自发的加入到文化建设队伍中去。但真正能起到带头作用,愿意扎根农村的文化建设者还比较缺乏。尤其乡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待遇比较差,很多文化专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乡村地区就业。同时,乡村干部对于文化建设的不重视,重物质扶贫,轻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流于形式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扶贫工作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尚未建立文化扶贫长效机制
乡村地区缺乏科学合理、可持续性的文化扶贫长效机制,乡村地区文化扶贫还采用下派分摊任务的扶贫模式,其中缺乏监督和管理,不能形成有效的文化扶贫机制,难以赶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大城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市民和社会文化组织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基础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但乡村地区基础文化氛围比较薄弱,基本的文化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对文化设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何对文化建设进行评价和考核,相应的标准还没有有效确立起来,急需建立文化扶贫长效激励机制。
3 农村文化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禁锢思想文化的制约
偏远山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但偏远的乡村地区由于环境比较闭塞,面对贫困村这样的称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只顾着享受政府发放的贫困补贴,依赖政府的物质救助,不想着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技术帮扶来脱贫致富,贫困山区滋生的懒惰思想会在整个乡村地区蔓延,使得整个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比较落后,也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种落后的、禁锢的思想下,贫困户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也不愿意去努力改变,很难摆脱贫困的泥沼。正如美国学者班费尔德所言,穷人之所以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把握各种机会脱离贫困,是因为穷人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
3.2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存在巨大差距。首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上享受了更多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乡村地区,尤其是教育这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差异,导致乡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跟不上,教育软硬件的缺乏、教学设施的陈旧以及农村在师资力量的缺乏都是导致农村地区文化建设不能有效开展的关键原因。 另外,城市的区位、环境和人才优势,使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健全和服务质量较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需求。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环境较差、交通不便和待遇较低,专业的文化事业工作人员很难留在农村定居和发展,加之农村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度较低,以及用于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使得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购置较少和建设落后。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短时间内难以有大的提升,这严重制约了文化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3.3 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乡村干部对于文化扶贫缺乏全面的认识,而且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比较注重经济实效,对于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乡村地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流于形式,缺乏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老百姓的真实需求没有了解到位,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当地特色。部分地方政府虽然非常重视文化扶贫对于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没有在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当地文化事业的规划和发展,导致当地文化产业脱离实际,村民不认可,不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4 推进农村文化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在精准扶贫进程中,针对农村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4.1 贯彻“以人为本”,提高政府文化服务水平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出发制定相关的扶贫政策。首先,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让村民从思想上认同并重视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力,始终把文化扶贫摆在物质扶贫的前面。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六不愁,摆脱生存问题,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维护好农村文化市场的自由竞争,为农村文化特色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要为农村地区创造积极的文化环境,不断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书屋、书社的设置,以及文化节日、文化活动的引领,不断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时让农户能够自觉学习进取,营造农村地区爱书、爱艺术、爱学习的良好氛围。最后,既要“文化下乡”,也要“文化进城”,加强文化的双向输入和输出,用淳朴的乡村民俗文化净化城市居民的心灵,更多的感受我国的特色文明,将特色民俗引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城乡和谐,共创和谐社会。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智力支持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尤其文化扶贫,更需要大量文化人才的支持。为促进文化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加强基层群众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让其从思想上重视文化扶贫工作,对于文化扶贫做好顶层设计,逐步推进落实文化扶贫的相关政策,并有效带动村民参与到文化建设工作中来;其次,基层政府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设置专门的文化扶贫工作岗位,提高文化扶贫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及绩效考核来引进并留住高层次人才;最后,通过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来推动农村地区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
4.3 深化文化扶贫的体制和机制改革
文化扶贫需要长期的文化精神的灌輸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的持续建设,其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对于资金如何使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资金的保障机制,合理监督资金的正常使用,鼓励引导村民爱护公共文化设施,对于损坏公共文化设施的村民给予一定的惩罚。
4.4 创新文化扶贫的载体和渠道
通过搭建文化精准扶贫云平台来丰富文化扶贫的载体和渠道,一方面,要动态化提供文化服务,并根据村民的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对文化扶贫政策的落实进行实时跟踪,确保奖惩分明。同时,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数字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阅览室等丰富农村群体的眼界和知识面,确保文化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岑家峰,李东升,梁洁.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路径研究[J].社科纵横,2018,33(6):60-65.
[2]张志军.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4):238.
[3]陈默.文化扶贫:“输血”重要,“造血”更迫切[N].中国文化报,2019-02-20(003).
[基金项目]菏泽学院2018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智慧社区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Y18SK19);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基层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D202008569)。
[作者简介]张伟平(1986—),女,山东郓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精准扶贫;文化扶贫;农村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9.026
1 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之间的内在关系
1.1 精准扶贫为文化扶贫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精准扶贫主要分为短期扶贫和长期扶贫两种,采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补贴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但从扶贫工作大环境来看,短期扶贫是不可取的。与短期扶贫相对应的是长期扶贫,长期扶贫注重运用综合手段从根本上去解决贫困问题,而文化扶贫从时效性上讲则属于长期扶贫,对于达到精准扶贫的预期目标,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代际传播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文化扶贫,在文化扶贫过程中,也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将精准扶贫与文化扶贫有效结合起来。
1.2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在扶贫工作经验总结中,造成一个地区深度贫困的原因,偏僻的地理环境不是最主要的,村民落后的思想和生活态度才是贫困之根。尤其现阶段,各地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应该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根本上进行智力扶贫,拔掉穷根,加大对贫困地区思想文化扶贫的投入,带动村民一同挖掘优秀乡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并对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有助于尽快实现“十三五”扶贫工作目标。面对返贫现实和政府扶贫边际效用下降的现象,急需深化对贫困演变规律的认识,将提升贫困主体文化素质、发展能力作為精准扶贫的重点内容,以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2 农村文化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都加强了对于文化扶贫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扶贫资金、文化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四点。
2.1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文化站、文化馆等基础文化设施是农村居民提升文化内涵的重要阵地,但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文化站和文化馆数量有限,馆内的藏书有限,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一方面,文化馆里面的藏书仅供摆放和参观使用,村民的阅读和使用率极低,管理人员仅负责看管,文化水平有限,不能有效地组织、宣传和引导村民的阅读活动;另一方面,村民对于自身文化提升尚缺乏认识,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村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引导,让村民正确认识及时学习补充知识的重要性,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同时文化站、文化馆的管理人员要及时更新图书,补充图书的数量,从管理到落实全方位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2.2 农村文化扶贫资金结构失衡
农村文化扶贫缺少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和固定的资金来源,许多地方政府在文化建设和服务方面还处于被动的状态,大部分乡镇尚未设立文化扶贫的工作岗位,在资金使用上缺乏相应的规划,导致文化扶贫流于形式,专项文化扶贫资金也不能发挥实际效果。而且,农村文化扶贫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支持,农民较难通过自发的文化产业实现创收增收,为此,在农村文化扶贫资金引入上,除了继续保持政府和社会人士资金扶持外,还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来,通过文化创收,补给文化扶贫资金,同时增加村民的文化自信。
2.3 文化扶贫人才队伍有待加强
在文化扶贫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农村加强文化建设人才的引入,并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等多种形式激励农民群体通过提升自我,并且自发的加入到文化建设队伍中去。但真正能起到带头作用,愿意扎根农村的文化建设者还比较缺乏。尤其乡村地区物质生活水平不高,待遇比较差,很多文化专业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到乡村地区就业。同时,乡村干部对于文化建设的不重视,重物质扶贫,轻文化扶贫,文化扶贫流于形式的现象还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扶贫工作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尚未建立文化扶贫长效机制
乡村地区缺乏科学合理、可持续性的文化扶贫长效机制,乡村地区文化扶贫还采用下派分摊任务的扶贫模式,其中缺乏监督和管理,不能形成有效的文化扶贫机制,难以赶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大城市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市民和社会文化组织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基础文化氛围已经形成,但乡村地区基础文化氛围比较薄弱,基本的文化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对文化设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何对文化建设进行评价和考核,相应的标准还没有有效确立起来,急需建立文化扶贫长效激励机制。
3 农村文化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禁锢思想文化的制约
偏远山区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但偏远的乡村地区由于环境比较闭塞,面对贫困村这样的称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只顾着享受政府发放的贫困补贴,依赖政府的物质救助,不想着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技术帮扶来脱贫致富,贫困山区滋生的懒惰思想会在整个乡村地区蔓延,使得整个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比较落后,也不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这种落后的、禁锢的思想下,贫困户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也不愿意去努力改变,很难摆脱贫困的泥沼。正如美国学者班费尔德所言,穷人之所以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把握各种机会脱离贫困,是因为穷人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
3.2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存在巨大差距。首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优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上享受了更多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乡村地区,尤其是教育这方面,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差异,导致乡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跟不上,教育软硬件的缺乏、教学设施的陈旧以及农村在师资力量的缺乏都是导致农村地区文化建设不能有效开展的关键原因。 另外,城市的区位、环境和人才优势,使得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健全和服务质量较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需求。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环境较差、交通不便和待遇较低,专业的文化事业工作人员很难留在农村定居和发展,加之农村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度较低,以及用于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使得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购置较少和建设落后。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短时间内难以有大的提升,这严重制约了文化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3.3 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乡村干部对于文化扶贫缺乏全面的认识,而且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比较注重经济实效,对于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乡村地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流于形式,缺乏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老百姓的真实需求没有了解到位,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当地特色。部分地方政府虽然非常重视文化扶贫对于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没有在考察的基础上进行当地文化事业的规划和发展,导致当地文化产业脱离实际,村民不认可,不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4 推进农村文化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在精准扶贫进程中,针对农村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4.1 贯彻“以人为本”,提高政府文化服务水平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群众的真实需求出发制定相关的扶贫政策。首先,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让村民从思想上认同并重视文化对于经济的作用力,始终把文化扶贫摆在物质扶贫的前面。在文化扶贫的过程中,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六不愁,摆脱生存问题,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维护好农村文化市场的自由竞争,为农村文化特色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要为农村地区创造积极的文化环境,不断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书屋、书社的设置,以及文化节日、文化活动的引领,不断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时让农户能够自觉学习进取,营造农村地区爱书、爱艺术、爱学习的良好氛围。最后,既要“文化下乡”,也要“文化进城”,加强文化的双向输入和输出,用淳朴的乡村民俗文化净化城市居民的心灵,更多的感受我国的特色文明,将特色民俗引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城乡和谐,共创和谐社会。
4.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智力支持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人才培养是关键,尤其文化扶贫,更需要大量文化人才的支持。为促进文化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加强基层群众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让其从思想上重视文化扶贫工作,对于文化扶贫做好顶层设计,逐步推进落实文化扶贫的相关政策,并有效带动村民参与到文化建设工作中来;其次,基层政府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设置专门的文化扶贫工作岗位,提高文化扶贫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及绩效考核来引进并留住高层次人才;最后,通过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来推动农村地区物质和精神的双脱贫。
4.3 深化文化扶贫的体制和机制改革
文化扶贫需要长期的文化精神的灌輸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的持续建设,其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对于资金如何使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资金的保障机制,合理监督资金的正常使用,鼓励引导村民爱护公共文化设施,对于损坏公共文化设施的村民给予一定的惩罚。
4.4 创新文化扶贫的载体和渠道
通过搭建文化精准扶贫云平台来丰富文化扶贫的载体和渠道,一方面,要动态化提供文化服务,并根据村民的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对文化扶贫政策的落实进行实时跟踪,确保奖惩分明。同时,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数字化,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阅览室等丰富农村群体的眼界和知识面,确保文化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岑家峰,李东升,梁洁.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路径研究[J].社科纵横,2018,33(6):60-65.
[2]张志军.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4):238.
[3]陈默.文化扶贫:“输血”重要,“造血”更迫切[N].中国文化报,2019-02-20(003).
[基金项目]菏泽学院2018年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智慧社区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Y18SK19);2020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基层治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D202008569)。
[作者简介]张伟平(1986—),女,山东郓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