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指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心理支持为主线,以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持久发展为目的,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文化营造、环境创设、危机干预”为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发展服务型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叶星(1982-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基于情绪水平的计量研究”(项目编号:Y201328014)和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学生工作立项课题“高职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课题批准号:LX2014Y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6-0109-0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既要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突出重点,以生为本。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继承优良传统,面对现实,不断创新,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又要注重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立足于当前高职实际,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把解决问题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问题:
1.心理健康工作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在指导实践方面表现不佳。理论研究方面,大多没有特色,水平有待提高,不成系列,比较分散,自说自话的多,争鸣讨论的少;实践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选择的对象不够有代表性,研究结论缺乏公正性,没有坚实的基础,不能很好地控制相关变量。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欠缺理论深度,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理论与实际衔接不紧密,缺乏有效指导。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认识存在误区。对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不平衡,有些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政策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但这类部门往往在管理上隶属不明,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较差;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上,但其实这部分学生较少;也有学校把注意力放在治疗学生心理疾病上,忽视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较差;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在一起,有的学校只谈思想政治教育,不谈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不丰富,忽视发展性服务育人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围绕学生的在校生活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过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服务于全校教育工作,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应从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对症下药。
4.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人手,其次是缺少经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设备不齐。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理论阐述
1.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政策背景。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文件从多个层面详尽地描述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体制机制、活动体系、师资队伍、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发展服务型心理工作体系正是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2.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理论基础。高职学生一般在18~22岁,从心理发展水平看,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学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会经历一个适应阶段;新的心理平衡和生活习惯建立起来后,会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最后会经历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过渡阶段。发展服务型心理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三个阶段,预见危机发生的可能,提供自助或他助途径,进行必要的抗挫折、抗风险训练。
3.构建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而提出的。社会飞速变化,高等教育加速变革,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实的紧迫性要求高职院校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心理工作体系,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应实际需求产生的。 另一方面,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大学生要想正常地学习、生活、交往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罹患心理疾病,完成学业就变得异常艰难。心理健康是思想和行为端正的保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保证大学生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注重服务育人,尊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4.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涵。本文对发展服务型心理工作体系的定义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心理支持为主线,以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持久发展为目的,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结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以各部门密切配合、工作条件落实完善为保障,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文化营造、环境创设、危机干预”为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型工作体系。
三、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坚持“以生为本”,科学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使原始的生物人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物体,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滋养,教育中提倡“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生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使其积极向上、身心愉悦。
2.各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生动体现、扎实贯穿在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全部过程中,需要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研究、讨论、分析学生心理工作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指导全院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督促检查工作落实和机制保障情况。
高职院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独立设置心理健康教研中心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研中心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心理健康咨询干预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案例咨询和宣传活动,帮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分工负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教学指导、信息反馈、咨询干预等工作,全院教师要共同关心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有一个安全放心的“心灵家园”。
3.加强人员、场地保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标准,开辟相关场所,比如个体咨询室、团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可以开拓来访咨询、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咨询、微信咨询、书信咨询、QQ咨询等多种咨询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为主力,根据学生的预约和各系反馈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工作。除了本校的专兼职教师以外,还可聘请医院或其他高校的心理专家,整体督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并为特殊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还要将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纳入整个学校的师资培养计划,同时把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培训纳入岗位培训计划,以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为教师举办娱乐身心的活动,通过改善教师的心理状况来改善校园“软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经常组织培训学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心理健康工作经验,鼓励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激励其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
4.将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主要渠道,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增强自我心理调解能力,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完善人格。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重视心理健康课程,高职院校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同时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各科教学活动。
5.开发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然是其主动参与的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助,不采取强制手段,更不代替学生去解决他们应当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在注重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组织一些别开生面、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辩论、游戏、角色扮演、视频互动、团队讨论等,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自信心、潜能拓展和情绪控制方面的训练,真正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增强专业能力,树立专业信心。学校还可以结合学校特色,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和能力素养训练。
6.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守住心理危机的底线。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时刻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影响着学生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各类现代传播手段和宣传媒介,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学校还可以经常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心理困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心理咨询。
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环境的同时,也要坚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小阵地。除了形成工作体系、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之外,学校还要坚持实行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思想研判制度和驻公寓辅导员每日谈心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学校宿舍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组织宿管人员进行座谈,对其进行培训,及时掌握各楼层学生的动态,这不仅让宿管人员有了倾诉需求、宣泄压力的途径,也让他们基本掌握了危机识别的要领,了解了信息上报的渠道。此外还要发挥寝室长的人际网络优势,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社区文化节、开设专门针对寝室长的心理培训课程,教授其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让他们鼓励室友共同维系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共建和谐的寝室氛围。这些措施可以使心理危机干预的重心下移,为危机干预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依托。
经过多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我院探索形成的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将问题解决与和谐发展相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曾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重构[J].职教论坛,2012(10).
[4]许丽伟.基于服务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
[5]邓先丽.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调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发展服务型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叶星(1982- ),女,浙江慈溪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基于情绪水平的计量研究”(项目编号:Y201328014)和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学生工作立项课题“高职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课题批准号:LX2014Y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6-0109-0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既要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突出重点,以生为本。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继承优良传统,面对现实,不断创新,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又要注重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立足于当前高职实际,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把解决问题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问题:
1.心理健康工作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在指导实践方面表现不佳。理论研究方面,大多没有特色,水平有待提高,不成系列,比较分散,自说自话的多,争鸣讨论的少;实践研究方面,大部分研究选择的对象不够有代表性,研究结论缺乏公正性,没有坚实的基础,不能很好地控制相关变量。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研究欠缺理论深度,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理论与实际衔接不紧密,缺乏有效指导。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认识存在误区。对高职院校进行调研发现,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不平衡,有些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政策制度不完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但这类部门往往在管理上隶属不明,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较差;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上,但其实这部分学生较少;也有学校把注意力放在治疗学生心理疾病上,忽视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较差;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在一起,有的学校只谈思想政治教育,不谈心理健康教育,致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不丰富,忽视发展性服务育人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围绕学生的在校生活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但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过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服务于全校教育工作,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应从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对症下药。
4.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人手,其次是缺少经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设备不齐。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严重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理论阐述
1.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政策背景。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一文件从多个层面详尽地描述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在体制机制、活动体系、师资队伍、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工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发展服务型心理工作体系正是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2.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理论基础。高职学生一般在18~22岁,从心理发展水平看,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状态。学生入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会经历一个适应阶段;新的心理平衡和生活习惯建立起来后,会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最后会经历从学业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过渡阶段。发展服务型心理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三个阶段,预见危机发生的可能,提供自助或他助途径,进行必要的抗挫折、抗风险训练。
3.构建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而提出的。社会飞速变化,高等教育加速变革,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实的紧迫性要求高职院校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心理工作体系,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应实际需求产生的。 另一方面,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大学生要想正常地学习、生活、交往和发展,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旦罹患心理疾病,完成学业就变得异常艰难。心理健康是思想和行为端正的保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保证大学生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注重服务育人,尊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4.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涵。本文对发展服务型心理工作体系的定义是: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性心理支持为主线,以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持久发展为目的,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结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以各部门密切配合、工作条件落实完善为保障,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文化营造、环境创设、危机干预”为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服务型工作体系。
三、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坚持“以生为本”,科学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使原始的生物人成为健全的社会人,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物体,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有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滋养,教育中提倡“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生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使其积极向上、身心愉悦。
2.各部门协调配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生动体现、扎实贯穿在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全部过程中,需要全校各部门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研究、讨论、分析学生心理工作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指导全院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督促检查工作落实和机制保障情况。
高职院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独立设置心理健康教研中心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研中心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心理健康咨询干预和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案例咨询和宣传活动,帮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分工负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教学指导、信息反馈、咨询干预等工作,全院教师要共同关心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有一个安全放心的“心灵家园”。
3.加强人员、场地保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标准,开辟相关场所,比如个体咨询室、团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等。可以开拓来访咨询、电话咨询、电子邮件咨询、微信咨询、书信咨询、QQ咨询等多种咨询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为主力,根据学生的预约和各系反馈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咨询工作。除了本校的专兼职教师以外,还可聘请医院或其他高校的心理专家,整体督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并为特殊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还要将专兼职教师的培训纳入整个学校的师资培养计划,同时把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培训纳入岗位培训计划,以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操作层面的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为教师举办娱乐身心的活动,通过改善教师的心理状况来改善校园“软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经常组织培训学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心理健康工作经验,鼓励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激励其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
4.将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以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主要渠道,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有助于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增强自我心理调解能力,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完善人格。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重视心理健康课程,高职院校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同时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各科教学活动。
5.开发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主成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然是其主动参与的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助,不采取强制手段,更不代替学生去解决他们应当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在注重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要组织一些别开生面、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辩论、游戏、角色扮演、视频互动、团队讨论等,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自信心、潜能拓展和情绪控制方面的训练,真正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增强专业能力,树立专业信心。学校还可以结合学校特色,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和能力素养训练。
6.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守住心理危机的底线。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时刻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影响着学生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形成。学校可以有效利用各类现代传播手段和宣传媒介,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学校还可以经常举办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心理困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心理咨询。
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环境的同时,也要坚守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小阵地。除了形成工作体系、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之外,学校还要坚持实行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思想研判制度和驻公寓辅导员每日谈心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学校宿舍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组织宿管人员进行座谈,对其进行培训,及时掌握各楼层学生的动态,这不仅让宿管人员有了倾诉需求、宣泄压力的途径,也让他们基本掌握了危机识别的要领,了解了信息上报的渠道。此外还要发挥寝室长的人际网络优势,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社区文化节、开设专门针对寝室长的心理培训课程,教授其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让他们鼓励室友共同维系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共建和谐的寝室氛围。这些措施可以使心理危机干预的重心下移,为危机干预提供一个可靠的信息依托。
经过多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我院探索形成的发展服务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将问题解决与和谐发展相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2]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曾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重构[J].职教论坛,2012(10).
[4]许丽伟.基于服务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3).
[5]邓先丽.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调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