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最高能力考查的试题,自然成为历届师生关注的重点。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度过难关,迎战高考,现将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和情感”一项稍作总结,以资共享。
舉高考二例说明。
例1:2004年辽宁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例2:2004年高考宁江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由此看出,高考时屡屡考到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为它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内容。我们在做这方面的试题时应注意:
1、古典诗歌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感情的,因而分析感情不能离开形象(意象)和意境空谈。分析概括的依据有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分析概括有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等七个角度;
2、对诗歌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坚持辩证分析,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既不能拔高,也不能曲解;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可模式化,不能随便套用一些现成的词语,使评价不中肯,似是而非。
试举一例。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2004年高考北京试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读下面苏轼的诗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技”,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回答这道题时,必须从景、情、趣等角度,赏析诗文。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皮日休的“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坠时”,学生借助想象,描绘此处景色,就能分析出梅花清幽、高洁,白莲素洁、清雅的情趣,而石诗中“绿叶”、“青枝”只从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从而才能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我们既要正确理解林逋、皮日休、石曼卿等人的情感观点态度(写梅花、自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又要准确分析苏轼的观点,才能做好此题。
为了方便师生,现将诗歌中常见的思想和情感总结如下。诗歌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几种。
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④闺中怀人。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4、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李白《金陵酒肆留别》。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舉高考二例说明。
例1:2004年辽宁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例2:2004年高考宁江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由此看出,高考时屡屡考到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为它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内容。我们在做这方面的试题时应注意:
1、古典诗歌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感情的,因而分析感情不能离开形象(意象)和意境空谈。分析概括的依据有标题、序言、关键语句、注解,分析概括有人、事、景、物(以上从属于“写作内容”角度)、情、理、趣(以上从属于“写作目的”角度)等七个角度;
2、对诗歌作品的观点和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更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坚持辩证分析,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既不能拔高,也不能曲解;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可模式化,不能随便套用一些现成的词语,使评价不中肯,似是而非。
试举一例。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2004年高考北京试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读下面苏轼的诗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技”,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回答这道题时,必须从景、情、趣等角度,赏析诗文。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皮日休的“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坠时”,学生借助想象,描绘此处景色,就能分析出梅花清幽、高洁,白莲素洁、清雅的情趣,而石诗中“绿叶”、“青枝”只从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从而才能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我们既要正确理解林逋、皮日休、石曼卿等人的情感观点态度(写梅花、自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又要准确分析苏轼的观点,才能做好此题。
为了方便师生,现将诗歌中常见的思想和情感总结如下。诗歌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等几种。
1、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①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②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③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①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②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③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④闺中怀人。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4、生活杂感。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④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①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李白《金陵酒肆留别》。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③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