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在教育上是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世纪,各种与此相应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理论也层出不穷。课程改革的趋势,正处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中。而在众多的课程研究成果中,最能反映现代教育的先进理念、最值得深入探讨的则是以儿童的整体和谐发展为基础的幼儿园“整合教育”课程。
何谓“整合教育”?幼儿园应该如何实施整合教育课程?本文试结合课题实践,谈谈我个人在教育研究中的理解和体会。
一、树立科学的现代课程观,深入理解“整合教育”的含义
真正的“整合教育”并不只是等同于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只是“整合教育”的形式之一。真正的“整合教育”,不只是形式上的整合,同时也是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诸因素的整合,它是将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互动建構的课程,是预设性课程内容与生成性课程内容有机整合的课程,是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交织互融的课程,是教师和儿童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它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全面、和谐、自主地发展。
二、实施整合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在教育目标上,实现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之间的整合
即打破一般的分科教学的局限,开展综合性的主题教育活动,融科学、语言、计算、美术、音乐各个领域的目标为一体,实现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的同步发展。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课程,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分科教学模式,因为它是以儿童的需要为根据、以生活的经验为载体。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而言,多个领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不可割裂的整体;从知识的逻辑系统而言,各种生活经验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无法划分的整体。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整体性、综合性,打破过去传统的分科、分领域教学,开展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整体性的发展目标。
(二)在教育内容上,实现课程内容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整合
即不能仅靠现成的教科书提供的版本来选材,而是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来生成教育内容。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都是以教科书提供的参考资料为依据,并非从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出发,这样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如果适当结合采用“方案教学”(即:生成课程)的新方法,就能处理好“目标的既定性”和“内容的不定性”之间的关系。
(三)在教育时间上,实现课堂教学和日常课外活动之间的整合
即是打破课堂教学几十分钟的局限,挖掘出那些蕴藏在课外活动之中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变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为教育的契机,充分发挥幼儿园的“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的功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等课外活动时间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给儿童发展提供了各种宝贵的机会,是我们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打破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的界限,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课外时间,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发掘出其中所包含的教育资源。
(四)在教育空间上,实现室内和室外、幼儿园和社区之间资源的整合
即要打破把课堂设在教室内的局限,结合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认识外面的世界。传统的课堂教育,把幼儿发展的空间局限于校园之中,使幼儿求知的视野停留在教室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幼儿亲身体验生活、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也使幼儿无法获得那些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富有教育价值的知识经验,造成了部分教育资源的缺失。为了挣脱单一的课堂教学给儿童思维造成的禁锢和束缚,我们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幼儿园环境为幼儿学习空间的模式,使社区环境成为幼儿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社会就成为天然的学校,大自然也成为原始的课堂。
(五)在教育组织上,实现集体、分组、个别活动等形式之间的整合
即打破单一的集体活动方式,结合更为灵活的分组、个别活动,让幼儿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机会。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集体教学。但这种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活动空间的自由和同伴之间的交往合作机会。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组织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集体活动,我们还应灵活运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形式。集体活动每天大约只占一个小时,而在其他时间里,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开展各种自选活动、区域活动。
分组活动、个别活动是最能呈现幼儿发展水平真实状态的窗口,也是教师走近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最佳途径,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六)在教育方法上,实现“教师启发引导”与“幼儿主动发现”的双主体之间的整合
即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法,让幼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变“示范—模仿”为“启发—创造”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师生互动的“双主体”对话方式。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幼儿被动地接受知识,还不如让他们学会主动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只重在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幼儿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儿童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往往使教育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因此,在整合教育中,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仅“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让幼儿也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在“做中学”,启发他们自由猜想、动手操作、主动发现,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直接感知和体验,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兴趣。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经验的灌输者变成了情境的创设者、思维的启发者、经验的分享者,教育就不再是让幼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激发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索;不再是让幼儿得到“纸上谈兵”的间接经验,而是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教师是教的主体,幼儿是学的主体,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合教育的最佳效果。
(七)在教育主力上,实现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力量的整合
即要打破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界限,实现家园互动,形成家园合力的同步教育。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就能充分发挥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主力资源的整体性影响,达到1 1>2的教育效果。对此,我们幼儿园可通过成立家委会、举办家长讲座、开展家园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手段,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家园共育的一致性、有效性。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幼儿园的家长资源,开拓社区教育途径:根据不同家长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或专长,协助组织社区教育活动,充分实现家庭、幼儿园、社区教育的一体化。
综上所述,整合教育课程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幼儿园整合课程的建构应沿着“以儿童为本”的方向继续努力,使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体,使课程成为儿童的课程!
何谓“整合教育”?幼儿园应该如何实施整合教育课程?本文试结合课题实践,谈谈我个人在教育研究中的理解和体会。
一、树立科学的现代课程观,深入理解“整合教育”的含义
真正的“整合教育”并不只是等同于主题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只是“整合教育”的形式之一。真正的“整合教育”,不只是形式上的整合,同时也是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诸因素的整合,它是将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是教师与儿童互动建構的课程,是预设性课程内容与生成性课程内容有机整合的课程,是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交织互融的课程,是教师和儿童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它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更全面、和谐、自主地发展。
二、实施整合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一)在教育目标上,实现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之间的整合
即打破一般的分科教学的局限,开展综合性的主题教育活动,融科学、语言、计算、美术、音乐各个领域的目标为一体,实现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的同步发展。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课程,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分科教学模式,因为它是以儿童的需要为根据、以生活的经验为载体。从儿童的身心发展而言,多个领域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不可割裂的整体;从知识的逻辑系统而言,各种生活经验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无法划分的整体。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整体性、综合性,打破过去传统的分科、分领域教学,开展综合主题教育活动,实现整体性的发展目标。
(二)在教育内容上,实现课程内容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之间的整合
即不能仅靠现成的教科书提供的版本来选材,而是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来生成教育内容。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一般都是以教科书提供的参考资料为依据,并非从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出发,这样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如果适当结合采用“方案教学”(即:生成课程)的新方法,就能处理好“目标的既定性”和“内容的不定性”之间的关系。
(三)在教育时间上,实现课堂教学和日常课外活动之间的整合
即是打破课堂教学几十分钟的局限,挖掘出那些蕴藏在课外活动之中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变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为教育的契机,充分发挥幼儿园的“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的功用。幼儿的日常生活、游戏等课外活动时间之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给儿童发展提供了各种宝贵的机会,是我们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打破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的界限,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课外时间,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发掘出其中所包含的教育资源。
(四)在教育空间上,实现室内和室外、幼儿园和社区之间资源的整合
即要打破把课堂设在教室内的局限,结合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认识外面的世界。传统的课堂教育,把幼儿发展的空间局限于校园之中,使幼儿求知的视野停留在教室之内,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幼儿亲身体验生活、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也使幼儿无法获得那些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富有教育价值的知识经验,造成了部分教育资源的缺失。为了挣脱单一的课堂教学给儿童思维造成的禁锢和束缚,我们积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幼儿园环境为幼儿学习空间的模式,使社区环境成为幼儿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社会就成为天然的学校,大自然也成为原始的课堂。
(五)在教育组织上,实现集体、分组、个别活动等形式之间的整合
即打破单一的集体活动方式,结合更为灵活的分组、个别活动,让幼儿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机会。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集体教学。但这种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活动空间的自由和同伴之间的交往合作机会。因此,幼儿园的教育组织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集体活动,我们还应灵活运用分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形式。集体活动每天大约只占一个小时,而在其他时间里,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开展各种自选活动、区域活动。
分组活动、个别活动是最能呈现幼儿发展水平真实状态的窗口,也是教师走近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最佳途径,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六)在教育方法上,实现“教师启发引导”与“幼儿主动发现”的双主体之间的整合
即打破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法,让幼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变“示范—模仿”为“启发—创造”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师生互动的“双主体”对话方式。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幼儿被动地接受知识,还不如让他们学会主动去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只重在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幼儿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儿童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往往使教育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因此,在整合教育中,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中仅“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让幼儿也成为活动的主体,让幼儿在“做中学”,启发他们自由猜想、动手操作、主动发现,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直接感知和体验,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和兴趣。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经验的灌输者变成了情境的创设者、思维的启发者、经验的分享者,教育就不再是让幼儿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创造条件,激发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索;不再是让幼儿得到“纸上谈兵”的间接经验,而是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教师是教的主体,幼儿是学的主体,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整合教育的最佳效果。
(七)在教育主力上,实现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力量的整合
即要打破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界限,实现家园互动,形成家园合力的同步教育。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如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就能充分发挥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主力资源的整体性影响,达到1 1>2的教育效果。对此,我们幼儿园可通过成立家委会、举办家长讲座、开展家园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手段,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家园共育的一致性、有效性。同时,我们还可根据幼儿园的家长资源,开拓社区教育途径:根据不同家长的文化背景、职业特点,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或专长,协助组织社区教育活动,充分实现家庭、幼儿园、社区教育的一体化。
综上所述,整合教育课程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幼儿园整合课程的建构应沿着“以儿童为本”的方向继续努力,使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体,使课程成为儿童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