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养鱼都是在鱼塘里饲养,但在铜梁县庆隆乡白杨村,记者看到了如同车间流水线般的养鱼方式,并且这种饲养方法的产量是传统养殖的50倍以上。
养鱼页导溆地处毓青山山脚下。铜梁县农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陈辉告诉记者,这里1996年挖出一股泉水,泉水终年不歇地流淌,日流量上万立方米,终年保持28.3℃的恒温,水的硬度和所含微量元素十分适合温水型和冷水型鱼类的养殖。于是在2001年建了这个养鱼场。
养鱼场倚山而建,最高处是个面积为875平方米的车间,放置了3排共30个巨大的圆形鱼缸。每个鱼缸上方都有一个水管,其垂直下方有一个盘状物,山泉水不断地从水管流下,然后落在盘状物上,再喷泉般洒入缸中。鱼缸一侧则有一根管子接入地下。
陈辉介绍,这两套装置是车间养鱼技术的核心内容,可实现自动冲氧、自动排污、自动控制水位,其养殖密度可远远高于普通方式。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养殖,这样一缸鱼需要面积为1.5亩的鱼塘,用水量要1200立方米。去年,这30个鱼缸共产鲜鱼30吨,单产量是普通养殖方式的50倍以上。不仅大大提高了鱼的单产,成本也显著降低,一个车间只需1个工人管理,饲料也减少了40%。
从养鱼车间出来,一个个如梯田般的鱼塘尽收眼底,这是申请了专利的技术,叫“淡水鱼类工厂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一个个鱼塘根据山势和水的落差修建,形成养鱼车间___中高档鱼___常规鱼这样一个养殖链。陈辉说,通过这种养殖技术,去年常规鱼池在减少饵料投放的同时,产量还增长到亩产2300公斤。
崔佳 摘自人民日报
小蘑菇撑起“钱袋子”
安徽省南陵县许镇,遍布田野的蘑菇大棚格外醒目。许镇现有蘑菇种植面积占南陵县总种植面积的一半,年产值3000万元,2005年人均增收300元。“小蘑菇”成了许镇的“钱袋子”。
在许镇提起蘑菇,菇农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南陵县食用菌协会会长朱国清。上世纪90年代末,朱国清被抽调到原东塘乡蘑菇发展办公室,跟福建来的技术人员学会了一整套蘑菇栽培、管理技术。正当朱国清准备一试身手时,2000年蘑菇价格急剧下跌。
南陵蘑菇处于兴亡关头。为了稳住人心,朱国清冒着风险,自己承包了福建客商放弃种植的4个大棚,积极向外拓展销售市场。2001年,不仅自己种的蘑菇获利8万多元,还帮助菇农外销蘑菇150吨。
2004年,朱国清创办了南陵国清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一条盐水菇加工生产线,年加工盐水菇400余吨,走上了蘑菇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有朱国清的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许镇先后有700多户农民种起了蘑菇。记者采访时,正遇上繁昌县平铺镇3位蘑菇种植户前来向朱国清请教。“每年8月和11月高峰期,我每月手机费至少700块钱以上。”朱国清说,由他提供技术指导的蘑菇种植大棚有200多个。
“生产上规模,销路有保障,蘑菇产业才能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加。”许镇镇长方忠说。他们组织人力建立销售网点,并在常州市和宁波市订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目前,许镇蘑菇远销南京、上海、北京。
张桥村的菇农管修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田,一年的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2002年投入7万元承包3个菇棚,一个棚一年就能赚上近20000元,当年就收回了成本。
苏长虹 摘自新华网
销售石榴有新招
在山东峄城石榴园青檀寺景区,一位果农正在叫卖,“新鲜的石榴汁,快来品尝……”话音未落,几位青少年立马走到加工摊前,交上钱,端起装满卫生杯的石榴汁有滋有味地喝了起来。
2006年10月,峄城12万亩石榴大丰收,石榴园内的果农卖来小型水果汁加工器,从园内树上摘下新鲜的石榴,当场加工成新鲜可口的石榴汁,在园内各旅游景点销售给前来石榴园旅游的游客,价格虽然比销售石榴贵了好几倍,仍然深受游客喜爱。
如今虽已是隆冬季节,由于当地果农都有一套用沙土等保存石榴的“秘方”,所保存的石榴依然新鲜、光亮,做出的石榴汁依然新鲜可口,在峄城万亩石榴园内各景点,照样是备受游人欢迎的饮料佳品。
稻草成了得饽饽
“农闲伺候草绳机,成了我们六七十岁农民的新职业!”在如东县掘港镇江庄村,村支部书记王军一见面就对记者乐呵呵地说。
由于这几年来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村里的年轻人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在外务工,只剩下老年人在家里伊羰赜。有一段时间,老人们没事干,吃完饭后便在一起扎堆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有的还聚在一块儿打打长牌“小来来”。到了收割季节,稻谷进了仓,可稻草烂在地里也没人管,有的索性付之一炬,浪费资源不说,还污染了环境。“这样下去可不行!”村干部们了解到,由于稻草绳具有“纯绿色天然”的特性,在城市绿化和工业生产中广受欢迎,市场空间很大,而村里稻草资源十分丰富,同时生产草绳对设备、场地、技术的要求都不高。于是,发动全村老人们搓起了草绳。王支书领着我们随机走进了几家农户,看到凡有老人伊羰赜的家庭,都有草绳机在飞速转动着,欢快地吃进稻草,吐出一捆又一捆的草绳。
“一亩水稻可产稻谷500公斤,搓草绳400多公斤,按照目前市场价格可卖200多元,过去没人要的稻草而今成了香饽饽啦!”28组62岁的五登素老人,坐在自家厨房门口,一边为草绳机喂草,一边告诉笔者“我们虽然年纪大了点,但闲着也能生财,一年下来光搓草绳就有1000多元的净收入呢!”
村支部书记王军告诉笔者,过去手搓草绳只是农家自用,每户一年仅搓六七公斤。从人工搓绳发展到电动机器搓绳,是近3年的事,全村500多位老年农民不能外出打工,便都乘上了搓绳增收的班车。村里现在还成立了草绳协会,按全村每年种植3000多亩水稻计算,光搓草绳一项,就为农民增收60多万元。
摘自今农网
小小水窖能聚宝
肉鸡的行情一涨,新密市袁庄乡王家坡村村民王同勋和爱人陈桂珍都很高兴。12月2日上午,“伺候”完再有10天就要出栏的1500只肉鸡,52岁的王同勋坐在院子里的太阳底下连着抽了两根香烟:一只鸡纯利6元多,这茬鸡的收入该突破1万元了!
王家坡是一个有340口人的自然村,属于新密市袁庄乡拐沟村。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袁庄乡地下400多米是没有水源的石灰石岩层,年降水量只有520毫米。全乡总共有4处水源,全乡2.1万口人只有4000人能够近距离取水。
“过去苦得很!”王同勋说,“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放学就赶紧去抢水,挑到家要走六七里路。”初中一毕业,王同勋说啥也不在王家坡待了,去给别人开了20年大货车。2001年村里兴建第一批集雨节灌水窖后,王同勋开始在家里养鸡。他家养的1500只肉鸡每天喝水就要几百斤,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地头水窖的水是从山下集的,自家房顶的水也集下来储存在院里的水窖中,能满足全家一年的需求。你看,这房顶的水罐、管道都是政府免费发的。”王同勋高兴地说。
拐沟村村委会主任王江介绍说:“原来俺这里没水,粮食有没有收成都得看老天爷的脸,更不要说发展经济了。2001年,上级支持我们搞集雨节灌,让我们建水窖。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水窖竟改写了拐沟的历史。”2001年前,袁庄乡2万亩土地没有一亩水浇地。兴建第一批集雨节灌水窖后,已经有了5000亩水浇地,种植了大葱、桃子、萝卜等。
新密市水利局农水站站长王文杰介绍说,“一个水窖容积大约50立方米。尽管全年降水量少,但这里荒山面积大,集流根本不是问题。这个地区的管网已经建好,蓄水后一个水窖采用滴灌可确保两亩果园和菜园的旱季用水。”
宋朝 摘自河南日报农村版
养鱼页导溆地处毓青山山脚下。铜梁县农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工程师陈辉告诉记者,这里1996年挖出一股泉水,泉水终年不歇地流淌,日流量上万立方米,终年保持28.3℃的恒温,水的硬度和所含微量元素十分适合温水型和冷水型鱼类的养殖。于是在2001年建了这个养鱼场。
养鱼场倚山而建,最高处是个面积为875平方米的车间,放置了3排共30个巨大的圆形鱼缸。每个鱼缸上方都有一个水管,其垂直下方有一个盘状物,山泉水不断地从水管流下,然后落在盘状物上,再喷泉般洒入缸中。鱼缸一侧则有一根管子接入地下。
陈辉介绍,这两套装置是车间养鱼技术的核心内容,可实现自动冲氧、自动排污、自动控制水位,其养殖密度可远远高于普通方式。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养殖,这样一缸鱼需要面积为1.5亩的鱼塘,用水量要1200立方米。去年,这30个鱼缸共产鲜鱼30吨,单产量是普通养殖方式的50倍以上。不仅大大提高了鱼的单产,成本也显著降低,一个车间只需1个工人管理,饲料也减少了40%。
从养鱼车间出来,一个个如梯田般的鱼塘尽收眼底,这是申请了专利的技术,叫“淡水鱼类工厂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一个个鱼塘根据山势和水的落差修建,形成养鱼车间___中高档鱼___常规鱼这样一个养殖链。陈辉说,通过这种养殖技术,去年常规鱼池在减少饵料投放的同时,产量还增长到亩产2300公斤。
崔佳 摘自人民日报
小蘑菇撑起“钱袋子”
安徽省南陵县许镇,遍布田野的蘑菇大棚格外醒目。许镇现有蘑菇种植面积占南陵县总种植面积的一半,年产值3000万元,2005年人均增收300元。“小蘑菇”成了许镇的“钱袋子”。
在许镇提起蘑菇,菇农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南陵县食用菌协会会长朱国清。上世纪90年代末,朱国清被抽调到原东塘乡蘑菇发展办公室,跟福建来的技术人员学会了一整套蘑菇栽培、管理技术。正当朱国清准备一试身手时,2000年蘑菇价格急剧下跌。
南陵蘑菇处于兴亡关头。为了稳住人心,朱国清冒着风险,自己承包了福建客商放弃种植的4个大棚,积极向外拓展销售市场。2001年,不仅自己种的蘑菇获利8万多元,还帮助菇农外销蘑菇150吨。
2004年,朱国清创办了南陵国清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一条盐水菇加工生产线,年加工盐水菇400余吨,走上了蘑菇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有朱国清的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许镇先后有700多户农民种起了蘑菇。记者采访时,正遇上繁昌县平铺镇3位蘑菇种植户前来向朱国清请教。“每年8月和11月高峰期,我每月手机费至少700块钱以上。”朱国清说,由他提供技术指导的蘑菇种植大棚有200多个。
“生产上规模,销路有保障,蘑菇产业才能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加。”许镇镇长方忠说。他们组织人力建立销售网点,并在常州市和宁波市订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目前,许镇蘑菇远销南京、上海、北京。
张桥村的菇农管修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种田,一年的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2002年投入7万元承包3个菇棚,一个棚一年就能赚上近20000元,当年就收回了成本。
苏长虹 摘自新华网
销售石榴有新招
在山东峄城石榴园青檀寺景区,一位果农正在叫卖,“新鲜的石榴汁,快来品尝……”话音未落,几位青少年立马走到加工摊前,交上钱,端起装满卫生杯的石榴汁有滋有味地喝了起来。
2006年10月,峄城12万亩石榴大丰收,石榴园内的果农卖来小型水果汁加工器,从园内树上摘下新鲜的石榴,当场加工成新鲜可口的石榴汁,在园内各旅游景点销售给前来石榴园旅游的游客,价格虽然比销售石榴贵了好几倍,仍然深受游客喜爱。
如今虽已是隆冬季节,由于当地果农都有一套用沙土等保存石榴的“秘方”,所保存的石榴依然新鲜、光亮,做出的石榴汁依然新鲜可口,在峄城万亩石榴园内各景点,照样是备受游人欢迎的饮料佳品。
稻草成了得饽饽
“农闲伺候草绳机,成了我们六七十岁农民的新职业!”在如东县掘港镇江庄村,村支部书记王军一见面就对记者乐呵呵地说。
由于这几年来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村里的年轻人有的进了工厂,有的在外务工,只剩下老年人在家里伊羰赜。有一段时间,老人们没事干,吃完饭后便在一起扎堆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有的还聚在一块儿打打长牌“小来来”。到了收割季节,稻谷进了仓,可稻草烂在地里也没人管,有的索性付之一炬,浪费资源不说,还污染了环境。“这样下去可不行!”村干部们了解到,由于稻草绳具有“纯绿色天然”的特性,在城市绿化和工业生产中广受欢迎,市场空间很大,而村里稻草资源十分丰富,同时生产草绳对设备、场地、技术的要求都不高。于是,发动全村老人们搓起了草绳。王支书领着我们随机走进了几家农户,看到凡有老人伊羰赜的家庭,都有草绳机在飞速转动着,欢快地吃进稻草,吐出一捆又一捆的草绳。
“一亩水稻可产稻谷500公斤,搓草绳400多公斤,按照目前市场价格可卖200多元,过去没人要的稻草而今成了香饽饽啦!”28组62岁的五登素老人,坐在自家厨房门口,一边为草绳机喂草,一边告诉笔者“我们虽然年纪大了点,但闲着也能生财,一年下来光搓草绳就有1000多元的净收入呢!”
村支部书记王军告诉笔者,过去手搓草绳只是农家自用,每户一年仅搓六七公斤。从人工搓绳发展到电动机器搓绳,是近3年的事,全村500多位老年农民不能外出打工,便都乘上了搓绳增收的班车。村里现在还成立了草绳协会,按全村每年种植3000多亩水稻计算,光搓草绳一项,就为农民增收60多万元。
摘自今农网
小小水窖能聚宝
肉鸡的行情一涨,新密市袁庄乡王家坡村村民王同勋和爱人陈桂珍都很高兴。12月2日上午,“伺候”完再有10天就要出栏的1500只肉鸡,52岁的王同勋坐在院子里的太阳底下连着抽了两根香烟:一只鸡纯利6元多,这茬鸡的收入该突破1万元了!
王家坡是一个有340口人的自然村,属于新密市袁庄乡拐沟村。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袁庄乡地下400多米是没有水源的石灰石岩层,年降水量只有520毫米。全乡总共有4处水源,全乡2.1万口人只有4000人能够近距离取水。
“过去苦得很!”王同勋说,“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放学就赶紧去抢水,挑到家要走六七里路。”初中一毕业,王同勋说啥也不在王家坡待了,去给别人开了20年大货车。2001年村里兴建第一批集雨节灌水窖后,王同勋开始在家里养鸡。他家养的1500只肉鸡每天喝水就要几百斤,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地头水窖的水是从山下集的,自家房顶的水也集下来储存在院里的水窖中,能满足全家一年的需求。你看,这房顶的水罐、管道都是政府免费发的。”王同勋高兴地说。
拐沟村村委会主任王江介绍说:“原来俺这里没水,粮食有没有收成都得看老天爷的脸,更不要说发展经济了。2001年,上级支持我们搞集雨节灌,让我们建水窖。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水窖竟改写了拐沟的历史。”2001年前,袁庄乡2万亩土地没有一亩水浇地。兴建第一批集雨节灌水窖后,已经有了5000亩水浇地,种植了大葱、桃子、萝卜等。
新密市水利局农水站站长王文杰介绍说,“一个水窖容积大约50立方米。尽管全年降水量少,但这里荒山面积大,集流根本不是问题。这个地区的管网已经建好,蓄水后一个水窖采用滴灌可确保两亩果园和菜园的旱季用水。”
宋朝 摘自河南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