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种语言,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导致与其它学科的阅读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近年来我在所教班级采用阅读提示法进行数学教学,既能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正常关系,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数学阅读的特点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感知材料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并能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里面就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和易产生歧异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认真细致。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的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的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第四,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例如:把一个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为用你自己的语言;把符号形式和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和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语言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为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
学生的数学语言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水平发展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理解能力差。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那么在新课改中,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阅读水平就至关重要。
2 数学阅读的操作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学习新知识的环境。进行课前导学,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即设置一些既能复习旧知识,又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检测题,题目应少而精,有启发性和适度的延伸性,使学生有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新的印象。
创设探索新知识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新知识的内容设计出新颖可读、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探索新知识提供兴趣。这一程序要求教师在课前下大量功夫,仔细斟酌课标、教材,深刻理解课标对本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
根据新知识的框架结构和教学目标提出阅读要点,把要点变成具体问题一一列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知识骨架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最初的印象,并以这种印象为主线且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学生阅读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避免了阅读自学时索然无味的盲目性,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记忆和理解得以强化,并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解决有关问题和学习完整牢固的知识。
第二个环节:阅读和自学。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有关内容,阅读一般分两、三遍进行,先粗读,后细读。对照阅读提示仔细推敲有关定义定理、法则、性质和公式的来龙去脉,对于例题仔细思考每一解题步骤的依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作笔记,记下重点、体会。并逐一回答提示中能够回答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一时不能得出结论,但通过第四环节教师的讲授,能够解决这些疑问。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认真巡视,发现有共性和典型的问题,为下面的讲授提供信息,即知道哪些问题以后必须详讲,哪些只需简单提示即可。同时有计划地在巡视中辅导某些差生,达到培优补差目的。
第三个环节:讨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鼓励学生反问,提倡通过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讨论学生可随时发现自己的对错,从而改进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质疑能力、答辩能力与思辨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充分给出与提示相吻合的问题,使讨论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避免漫无边际的讨论和一言不发的局面。
第四个环节:讲授。讲授时重要的环节,也是解决问题的环节。教师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前几个环节的质疑问题,从而建立新的指示体系。讲授时既不能运用旧时的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的满堂灌,又不能无目标不适时的加深加宽。我采用的原则是:重视基础知识和知识间的结构联系,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讲清概念:认识它的来源、性质和相互联系,然后运用概念解决一些问题,强调概念应理解重点字、句,注意其内涵、外延和本质,反对死记硬背。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共同活动。精讲指讲授内容,对阅读提示中的简单、容易解决的问题和知识点,少讲或一句带过,对基础知识则精讲,选择题型具有代表性,并能一题多练,多题一解,同时设计出灵活的变式题、组题讲教师的讲授融合到学生的练习中去。突出知识的结构,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体会数学的完备性和完美性。
第五个环节:小结合反馈测试。通过课堂小结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新旧知识的关系,并尽可能地通过合适的引申练习下部分知识,以便为下一轮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结合提示中的问题及知识的适当延伸设计反馈测试题由学生当场解决,教师给出相应成绩,以便考察教师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通过几年的实际操作,阅读提示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显著,与没有使用此教学方法前相比,学生无论是在接受知识的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的灵活程度等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数学素质的培养、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同时又减轻了数学课教师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1 数学阅读的特点
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感知材料中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并能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里面就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和易产生歧异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因此,浏览、快速阅读方式不太适合数学阅读学习。
第三,数学阅读要认真细致。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的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数学阅读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认识一段数学材料中的每一个字、词或句子,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形式表述与数学内容之间的这一矛盾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
第四,数学阅读过程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思维灵活。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是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交融,数学阅读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把阅读交流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例如:把一个抽象表述方式阐述的问题转化为用你自己的语言;把符号形式和图表表示的关系转化为言语的形式以及把言语形式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和图表形式;把一些用语言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为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正规定义或定理。
学生的数学语言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水平发展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理解能力差。因此,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那么在新课改中,帮助学生提高数学阅读水平就至关重要。
2 数学阅读的操作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学习新知识的环境。进行课前导学,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即设置一些既能复习旧知识,又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检测题,题目应少而精,有启发性和适度的延伸性,使学生有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新的印象。
创设探索新知识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新知识的内容设计出新颖可读、有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探索新知识提供兴趣。这一程序要求教师在课前下大量功夫,仔细斟酌课标、教材,深刻理解课标对本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
根据新知识的框架结构和教学目标提出阅读要点,把要点变成具体问题一一列出,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知识骨架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最初的印象,并以这种印象为主线且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这样学生阅读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避免了阅读自学时索然无味的盲目性,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记忆和理解得以强化,并在老师的提示和引导下解决有关问题和学习完整牢固的知识。
第二个环节:阅读和自学。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阅读本节课的有关内容,阅读一般分两、三遍进行,先粗读,后细读。对照阅读提示仔细推敲有关定义定理、法则、性质和公式的来龙去脉,对于例题仔细思考每一解题步骤的依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作笔记,记下重点、体会。并逐一回答提示中能够回答的问题,有些问题虽然一时不能得出结论,但通过第四环节教师的讲授,能够解决这些疑问。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认真巡视,发现有共性和典型的问题,为下面的讲授提供信息,即知道哪些问题以后必须详讲,哪些只需简单提示即可。同时有计划地在巡视中辅导某些差生,达到培优补差目的。
第三个环节:讨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鼓励学生反问,提倡通过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讨论学生可随时发现自己的对错,从而改进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提高质疑能力、答辩能力与思辨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充分给出与提示相吻合的问题,使讨论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避免漫无边际的讨论和一言不发的局面。
第四个环节:讲授。讲授时重要的环节,也是解决问题的环节。教师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前几个环节的质疑问题,从而建立新的指示体系。讲授时既不能运用旧时的每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的满堂灌,又不能无目标不适时的加深加宽。我采用的原则是:重视基础知识和知识间的结构联系,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讲清概念:认识它的来源、性质和相互联系,然后运用概念解决一些问题,强调概念应理解重点字、句,注意其内涵、外延和本质,反对死记硬背。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共同活动。精讲指讲授内容,对阅读提示中的简单、容易解决的问题和知识点,少讲或一句带过,对基础知识则精讲,选择题型具有代表性,并能一题多练,多题一解,同时设计出灵活的变式题、组题讲教师的讲授融合到学生的练习中去。突出知识的结构,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体会数学的完备性和完美性。
第五个环节:小结合反馈测试。通过课堂小结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新旧知识的关系,并尽可能地通过合适的引申练习下部分知识,以便为下一轮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结合提示中的问题及知识的适当延伸设计反馈测试题由学生当场解决,教师给出相应成绩,以便考察教师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通过几年的实际操作,阅读提示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效果显著,与没有使用此教学方法前相比,学生无论是在接受知识的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的灵活程度等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数学素质的培养、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同时又减轻了数学课教师的劳动强度和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一举两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