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足下垂患者应用踝支具前后,对于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入我院2017年10月10日至2018年10月10日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病区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作为研究,采用按照1:1的比例方式将患者分成治疗组(n=25)和参照组(n=25),治疗组采用踝足矫形器以及常规的康复训练,参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前,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对比,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训练一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且治疗组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结论:足下垂患者穿戴踝支具后,可提高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整体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足下垂;踝支具;下肢功能;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3-013-01
1.基本資料和方法
1.1所用患者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10日至2018年10月10于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病区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为研究对象,共50例,采用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分成治疗组(n=25)与参照组(n=25),其中治疗组男女分别为15例,10例,年龄区间35-70岁,平均46.36±11.00岁;参照组男女分别为16例,9例,年龄区间36-70岁,平均46.78±11.33岁,经过对比两组男女比例,年龄等资料,无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价值。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踝足矫形器以及常规的康复训练,即治疗师依据患者的踝足变形、肌力和痉挛程度进行踝足矫形器设计,为患者制定出适合的踝足矫形器,患者需要穿戴踝足矫形器对其进行步行训练,并保证穿戴6小时以上。常规的康复训练方式为:(1)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对患者进行足背伸以及外翻等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五分钟,之后让患者保持坐位,屈膝90°,脚跟着地,患病的脚掌尽可能的提高,且交替的进行前掌击地五分钟;进行平衡训练,让患者保持立位的状态,尽可能的将重量倾注在健康肢体,在进行步态分解练习的时候患侧腿部迈出的时候尽可能的保持脚跟着地;(2)小腿三头肌训练:对于还处于早期痉挛的患者,可以选择卧位,医护人员可以将一只手固定在患者的足踝关节的上方,另外一只手往下牵拉患者的跟骨,医护人员的前臂能够抵住患者的足底前和外侧边缘往下的方向进行施压,让踝关节的背部能够维持几秒,每天进行两组训练,每次20次;(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即指导患者进行更衣,进食等联系,以此提高自理能力。
参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方式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测评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其中运动能力以Fugl-Meyer评价量表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证明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理想;步行能力评分以Ashworth徒手测量,分数越高证明步行的时间和距离理想;ADL能力评分以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分,所获得评分高证明生活能力恢复越理想。
1.4 统计学处理
计算采用软件:PEMS.3.1,计量资料以“”形式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并进行T值检验,若P<0.05,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
表1记录,治疗前,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对比,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训练一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且治疗组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存有同质性(P<0.05)。
3 讨论
踝足矫形器对于关节的固定,保护,矫正患者出现足内翻,足下垂等,可调控下肢伸肌的过度活动[1],减少异常运动和痉挛,可提高整体的步行效率。
足下垂患者穿戴踝足矫形器后,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在步行的时候导致小腿三头肌反射性痉挛,能够避免膝关节过伸,在步行的过程中还能够延长偏瘫侧下肢支撑期时间和增加偏瘫侧踝关节稳定性,让患者的步态能够更正常。另外对于足下垂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平衡训练[2],行走训练等,能够调整肌张力,矫正患者的步行姿势,可明显的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使其能够慢慢的养成正确的步行方式,提高步行的距离。佩戴踝足矫形器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预后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足下垂患者穿戴踝支具后,可提高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俞沁圆,刘伟,吴思雨,等.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复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9):1287-1290,1294.
[2]雷斌,靳仲夏,陆云,等.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9):1281-1283.
作者简介:李品纯(1985-06-),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广西崇左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
崇左市人民医院 广西崇左 532200
关键词:足下垂;踝支具;下肢功能;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3-013-01
1.基本資料和方法
1.1所用患者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10日至2018年10月10于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病区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为研究对象,共50例,采用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分成治疗组(n=25)与参照组(n=25),其中治疗组男女分别为15例,10例,年龄区间35-70岁,平均46.36±11.00岁;参照组男女分别为16例,9例,年龄区间36-70岁,平均46.78±11.33岁,经过对比两组男女比例,年龄等资料,无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价值。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踝足矫形器以及常规的康复训练,即治疗师依据患者的踝足变形、肌力和痉挛程度进行踝足矫形器设计,为患者制定出适合的踝足矫形器,患者需要穿戴踝足矫形器对其进行步行训练,并保证穿戴6小时以上。常规的康复训练方式为:(1)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对患者进行足背伸以及外翻等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五分钟,之后让患者保持坐位,屈膝90°,脚跟着地,患病的脚掌尽可能的提高,且交替的进行前掌击地五分钟;进行平衡训练,让患者保持立位的状态,尽可能的将重量倾注在健康肢体,在进行步态分解练习的时候患侧腿部迈出的时候尽可能的保持脚跟着地;(2)小腿三头肌训练:对于还处于早期痉挛的患者,可以选择卧位,医护人员可以将一只手固定在患者的足踝关节的上方,另外一只手往下牵拉患者的跟骨,医护人员的前臂能够抵住患者的足底前和外侧边缘往下的方向进行施压,让踝关节的背部能够维持几秒,每天进行两组训练,每次20次;(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即指导患者进行更衣,进食等联系,以此提高自理能力。
参照组只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方式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测评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其中运动能力以Fugl-Meyer评价量表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证明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理想;步行能力评分以Ashworth徒手测量,分数越高证明步行的时间和距离理想;ADL能力评分以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分,所获得评分高证明生活能力恢复越理想。
1.4 统计学处理
计算采用软件:PEMS.3.1,计量资料以“”形式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并进行T值检验,若P<0.05,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
表1记录,治疗前,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对比,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训练一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且治疗组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评分,ADL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存有同质性(P<0.05)。
3 讨论
踝足矫形器对于关节的固定,保护,矫正患者出现足内翻,足下垂等,可调控下肢伸肌的过度活动[1],减少异常运动和痉挛,可提高整体的步行效率。
足下垂患者穿戴踝足矫形器后,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在步行的时候导致小腿三头肌反射性痉挛,能够避免膝关节过伸,在步行的过程中还能够延长偏瘫侧下肢支撑期时间和增加偏瘫侧踝关节稳定性,让患者的步态能够更正常。另外对于足下垂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平衡训练[2],行走训练等,能够调整肌张力,矫正患者的步行姿势,可明显的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使其能够慢慢的养成正确的步行方式,提高步行的距离。佩戴踝足矫形器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预后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足下垂患者穿戴踝支具后,可提高运动能力评分,步行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整体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俞沁圆,刘伟,吴思雨,等.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康复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9):1287-1290,1294.
[2]雷斌,靳仲夏,陆云,等.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9):1281-1283.
作者简介:李品纯(1985-06-),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广西崇左人,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神经康复。
崇左市人民医院 广西崇左 5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