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是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乡土风味浓郁,充满浪漫主义奇想,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保守观点,也巧妙暗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本文通过对《瑞普·凡·温克尔》片段的翻译,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瑞普·凡·温克尔》 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
一、引言
《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是美国最早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作者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lrving,1783~1859)在美国文学史上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这篇小说以殖民地时期纽约哈得逊河畔一个山村为背景,描写了贫苦农民瑞普·凡·温克尔的奇特遭遇。作者以轻快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色和风俗民情,以及那种悠然自得、远离尘器的山村生活,以巧妙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没给贫苦农民带来什么变化的现实。要把这样一篇文笔优美、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幽默夸张的小说译成中文,实非易事。要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精确地再现出来。因此译者在对原小说进行翻译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为了达到“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不仅要考虑意义,特别是语用层次上的引申意义,还要注意文体风格,必要时还得进行意义和结构上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接受语中再现源语功能,使二者达到功能对等。
二、文学翻译
作为一种艺术,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如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因此,译者应该倾其所能来挖掘原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并且充分利用他的创造力来领悟原作,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文体风格及对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然后用译语再现原作中的形象、情节与审美。只有这样,原作的审美价值才能在译作中得到体现,才能实现文学翻译的社会功能。
“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寻求主客观统一的过程。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和作家的形象都是客观地存在于原作之中的。但是,这种客观的东西,只有经过译者头脑的加工制作,只有经过译者能动地创造,才能在译文中重新客观化和物质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文学翻译作品不但是作者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译者精神活动的产物”。《瑞普·凡·温克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译文完美地展现了原作中社会生活的映像,并且忠实地反映了原作的文风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他认为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准确地在目的语中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更注重文化的交流以及译入语读者的反应。
四、功能对等理论下《瑞普·凡·温克尔》译本分析
本文以《瑞普·凡·温克尔》的片段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一)意义方面
奈达提出“翻译即释义”,因此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译作应与原作达到最贴切的对等。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需要通过转换不同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作的语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仅是词对词的翻译,而是要了解原文语境,进行适当贴切的翻译。例如:
(1)This,however,always provoked a fresh volley from his wife, so that he was fain to draw off his forces, and take to the outside of the house—the only side which, in truth, belongs to a henpecked husband.
译文:可是,每当他这样又总是引起他老婆的一顿臭骂,所以,他就只好败下阵来,冲出门外——不过事实上,“妻管严”的丈夫也只有这一条路罢。
分析:在这段译文中,译者用“意译法”。原文中的“volley”是被作者用来比喻“咒骂”的,当它与下文的“a hen-pecked husband”联系起来看时,显得格外生动、有趣。“hen-pecked”原意为“被母鸡啄的”,此处借喻为“怕老婆的”。因此,译者结合上下文,根据词语自身的形象和特点,将其译为“妻管严”,传达了原文的神韵,刻画出一个害怕老婆责骂的丈夫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译文中可以感受到原文中的幽默情趣,并且更加符合读者心理。
(二)风格方面
奈达认为“尽管风格相对于内容来说是处于第二位的,它仍然是重要的。”作为一名译者,不仅要有能力把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否重现原文的风格。如果一部译作没有完整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它就不是一部成功的译作。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卡兹吉尔丛山绚丽多彩的风光描写得十分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译者不可能亲临故事发生的地点。但是,既然是翻译,就得保存“原作的韵味”,使其艺术风格再现于译文中。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精心体会原文的意境。原文流杨自然,译文必须也流畅自然。试看小说开始描述卡兹吉尔丛山景色的一段:
(2)Every change of season, every change of weather, indeed, every hour of the day, produces some change in the magical hues and shapes of these mountains, and they are regarded by all the good wives, far and near, as perfect barometers. 译文:每当四季交替,阴晴转换,甚至分秒流逝都会引来山峦千姿百态的变化。所以山区周围的村民把卡兹吉尔山脉当作天气变化的晴雨表。
译者以生动的汉语形式,再现了作者对卡兹吉尔丛山绚丽多彩的风光的描写。原文运用排比对称结构,行文流畅。此外,译者将连续三次出砚的“change”一词,分别译成“交替”“转换”和“流逝”。用这三个同义词来表达,增强了译文的修辞效果。
(3)His children, too, were as ragged and wild as if they belonged to nobody.
译文:他的那些孩子,也是衣着破烂,疯得不得了,就像没有人管似得。
译者在这句段译文中采用直译的办法。原文谐谑幽默,译文也谐谑幽默,把小瑞普淘气、邋遢的形象烘托出来。译文颇为口语化,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三)四字格的使用
四字词语又称“四字格”,是在汉语当中广泛存在的词语形式。它由四个词素组成,基本形式有成语、叠词,以及新词。功能对等理论下四字格达到了基本对等,也从功能上完成了同样的提领下文、交代情节的作用。
(4)Rip Van Winkle, however, was one of those happy mortals, of foolish, well-oiled dispositions, who take the world easy, eat white bread or brown, whichever can be got with least thought or trouble, and would rather starve on a penny than work for a pound.
译文:不过,瑞普·凡·温克尔却是一个性情圆滑的普通人,他总是傻里傻气,无忧无虑地享受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哪怕是面包之类的食物都行,只要不让他操心受累;他宁可只有一个便士而挨饿,也不愿为一英镑去工作。
(5)But his wife kept continually dinning in his ears about his idleness, his carelessness, and the ruin he was bringing on his family.
译文:可是他老婆不断地在他耳朵边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说他懒懒散散,事事漠不关心,一家人都要毁在他身上。
在翻译例(5)时,译者使用四字格,如“性情圆滑、傻里傻气、唠唠叨叨、懒懒散散”,可避免形式上的固化,使得译本自然流畅,既能传达语义,又能传达语境,更突出了瑞普·凡·温克尔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很好地再现了原文。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华盛顿·欧文《瑞普·凡·温克尔》节选译本的分析,证实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指导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译本的翻译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等理论的具体探析以及实例分析,可以发现该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性。为了达到“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意”(meaning),特别是语用层次上的“引申义”(connotative meaning),还要注意文体风格(style),必要时还得进行意义和结构上的调整(meaning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只有这样,才能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功能,使二者达到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
版社,2001.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8~49.
[3]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161.
[4]Ma 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33.
[5]郭小毓.功能对等理论下《第二十二条军规》两个中译本对比研
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
[6]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张欣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关键词:《瑞普·凡·温克尔》 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
一、引言
《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是美国最早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作者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lrving,1783~1859)在美国文学史上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这篇小说以殖民地时期纽约哈得逊河畔一个山村为背景,描写了贫苦农民瑞普·凡·温克尔的奇特遭遇。作者以轻快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色和风俗民情,以及那种悠然自得、远离尘器的山村生活,以巧妙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没给贫苦农民带来什么变化的现实。要把这样一篇文笔优美、描写细腻、语言生动、幽默夸张的小说译成中文,实非易事。要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精确地再现出来。因此译者在对原小说进行翻译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为了达到“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不仅要考虑意义,特别是语用层次上的引申意义,还要注意文体风格,必要时还得进行意义和结构上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接受语中再现源语功能,使二者达到功能对等。
二、文学翻译
作为一种艺术,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如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因此,译者应该倾其所能来挖掘原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并且充分利用他的创造力来领悟原作,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文体风格及对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然后用译语再现原作中的形象、情节与审美。只有这样,原作的审美价值才能在译作中得到体现,才能实现文学翻译的社会功能。
“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寻求主客观统一的过程。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和作家的形象都是客观地存在于原作之中的。但是,这种客观的东西,只有经过译者头脑的加工制作,只有经过译者能动地创造,才能在译文中重新客观化和物质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文学翻译作品不但是作者精神活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译者精神活动的产物”。《瑞普·凡·温克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译文完美地展现了原作中社会生活的映像,并且忠实地反映了原作的文风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功能对等理论
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他认为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准确地在目的语中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功能对等理论更注重文化的交流以及译入语读者的反应。
四、功能对等理论下《瑞普·凡·温克尔》译本分析
本文以《瑞普·凡·温克尔》的片段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一)意义方面
奈达提出“翻译即释义”,因此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要求译作应与原作达到最贴切的对等。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译者需要通过转换不同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作的语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仅是词对词的翻译,而是要了解原文语境,进行适当贴切的翻译。例如:
(1)This,however,always provoked a fresh volley from his wife, so that he was fain to draw off his forces, and take to the outside of the house—the only side which, in truth, belongs to a henpecked husband.
译文:可是,每当他这样又总是引起他老婆的一顿臭骂,所以,他就只好败下阵来,冲出门外——不过事实上,“妻管严”的丈夫也只有这一条路罢。
分析:在这段译文中,译者用“意译法”。原文中的“volley”是被作者用来比喻“咒骂”的,当它与下文的“a hen-pecked husband”联系起来看时,显得格外生动、有趣。“hen-pecked”原意为“被母鸡啄的”,此处借喻为“怕老婆的”。因此,译者结合上下文,根据词语自身的形象和特点,将其译为“妻管严”,传达了原文的神韵,刻画出一个害怕老婆责骂的丈夫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译文中可以感受到原文中的幽默情趣,并且更加符合读者心理。
(二)风格方面
奈达认为“尽管风格相对于内容来说是处于第二位的,它仍然是重要的。”作为一名译者,不仅要有能力把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否重现原文的风格。如果一部译作没有完整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它就不是一部成功的译作。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卡兹吉尔丛山绚丽多彩的风光描写得十分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译者不可能亲临故事发生的地点。但是,既然是翻译,就得保存“原作的韵味”,使其艺术风格再现于译文中。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精心体会原文的意境。原文流杨自然,译文必须也流畅自然。试看小说开始描述卡兹吉尔丛山景色的一段:
(2)Every change of season, every change of weather, indeed, every hour of the day, produces some change in the magical hues and shapes of these mountains, and they are regarded by all the good wives, far and near, as perfect barometers. 译文:每当四季交替,阴晴转换,甚至分秒流逝都会引来山峦千姿百态的变化。所以山区周围的村民把卡兹吉尔山脉当作天气变化的晴雨表。
译者以生动的汉语形式,再现了作者对卡兹吉尔丛山绚丽多彩的风光的描写。原文运用排比对称结构,行文流畅。此外,译者将连续三次出砚的“change”一词,分别译成“交替”“转换”和“流逝”。用这三个同义词来表达,增强了译文的修辞效果。
(3)His children, too, were as ragged and wild as if they belonged to nobody.
译文:他的那些孩子,也是衣着破烂,疯得不得了,就像没有人管似得。
译者在这句段译文中采用直译的办法。原文谐谑幽默,译文也谐谑幽默,把小瑞普淘气、邋遢的形象烘托出来。译文颇为口语化,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三)四字格的使用
四字词语又称“四字格”,是在汉语当中广泛存在的词语形式。它由四个词素组成,基本形式有成语、叠词,以及新词。功能对等理论下四字格达到了基本对等,也从功能上完成了同样的提领下文、交代情节的作用。
(4)Rip Van Winkle, however, was one of those happy mortals, of foolish, well-oiled dispositions, who take the world easy, eat white bread or brown, whichever can be got with least thought or trouble, and would rather starve on a penny than work for a pound.
译文:不过,瑞普·凡·温克尔却是一个性情圆滑的普通人,他总是傻里傻气,无忧无虑地享受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哪怕是面包之类的食物都行,只要不让他操心受累;他宁可只有一个便士而挨饿,也不愿为一英镑去工作。
(5)But his wife kept continually dinning in his ears about his idleness, his carelessness, and the ruin he was bringing on his family.
译文:可是他老婆不断地在他耳朵边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说他懒懒散散,事事漠不关心,一家人都要毁在他身上。
在翻译例(5)时,译者使用四字格,如“性情圆滑、傻里傻气、唠唠叨叨、懒懒散散”,可避免形式上的固化,使得译本自然流畅,既能传达语义,又能传达语境,更突出了瑞普·凡·温克尔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很好地再现了原文。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华盛顿·欧文《瑞普·凡·温克尔》节选译本的分析,证实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指导性和实用性。通过对译本的翻译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等理论的具体探析以及实例分析,可以发现该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性。为了达到“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译者不仅要考虑“意”(meaning),特别是语用层次上的“引申义”(connotative meaning),还要注意文体风格(style),必要时还得进行意义和结构上的调整(meaning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只有这样,才能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功能,使二者达到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
版社,2001.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38~49.
[3]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161.
[4]Ma Huijuan.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33.
[5]郭小毓.功能对等理论下《第二十二条军规》两个中译本对比研
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
[6]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张欣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