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球性犬气环流》教学设计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quank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分布及成因。
  (2)能力目标: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读图绘图分析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后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观察和分析地理解问题。
  
  2.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的成因
  
  3.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到天气气候的影响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教学方法和手段
  (1)启发式教学法
  (2)比较教学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5.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数码投影仪
  
  6.课型和课时
  新授课:1课时
  
  7.教学提示:
  (1)本课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可利用教材插图和自制示意图,引导学生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2)热力作用是本课中的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3)本课的内容学生已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学习过有关知识,而高中教材要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和研究性的角度去分析,而不能停留在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
  
  二、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提问:什么是风?什么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其影响风向如何?地转偏向力对风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热力环流,分析了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及风与等压线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有不同的尺度。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种大尺度的大气运动类型。这种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二)半授新课
  展示本节课内容(主菜单):包括大气环流及其作用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的影响,季风环流活动思考五部分。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点击“大气环流及其作用”热区进入第一部分教学内容,教师依屏幕显示知识顺序讲解。
  点击“三圈环流”热区教师启发式提问”1、赤道与极地受热状况如何?受热不均造成两地大气在方向作什么运动?这种运动使赤道和极地近地面形成什么风带?
  2.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的大气是否直接到达北极上空?风向如何变化?30N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产生什么运动方向气流?对地面气压有何影响?
  3.近地面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大气如何运动?
  快速重复展示低纬环流各个环节
  教师小结
  启发学生按照低纬环流的分析、思路、完成中高纬环流。
  教师启发式提问:若地球不自转、大气环流是否为三圈环流。
  展示“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识记,分布规律。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
  教师启发式提问:怎样移动、有何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气压带和风带还会移动吗?
  展示“7月份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教师讲述:上述的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分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一的假设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而海陆相间分布,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根本原因仍是热力作用,它是梅陆热力性质和海陆分布状况所决定的。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上的气压值找出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只分布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而在同纬度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上则形成高压。并指导学生找出大陆上气压值最高的亚洲高压。同理,指导学生指出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也只分布在上述两个大洋上,并指导学生找出大陆上气压最低的亚洲低压,至于南半球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得出结论。
  教师以教材图2·18、2·19及教材内容讲述大气活动中心、概念,并结合实际分析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点击“季风环流”热区,结合教材图2·20“亚洲季风”讲述季风概念、成因、风向、影响等。
  启发式提问:亚洲东部季风环流为什么最典型?目的是让学生把东亚地区放在全球气候背景下考虑,让学生在分析某一局部地区问题时要有全球的眼光。
  启发式提问: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让学生知道除了海陆因素外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因素,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季风的成因。
  启发式提问: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具体解释东亚地区冬夏气压中心的变化和主要风向的变化。
  点击“活动与思考”热区:目的是学生通过练习会用资料说明问题。可以让学生阅读当地报纸上的天气预报,重点看一看冬季和夏季风向的变化情况,并加以分析。第二题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问题是开放的,可以不局限于教材的提示。
  
  三、小结:点击提示田标,展示“教学提纲”,指导学生复习主要教材内容。
  
  (责任编辑:梁媛)
其他文献
一、学习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学课型:复习课  2、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节课是仁爱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三个话题的第四部分(sectionD Topic 3 unit 3)。主要内容是:复习,总结英语语言学习的策略。本单元的主要话题是围绕着世界语言——英语展开。谈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差异性及策略等问题。这些活题与学生的英语学习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扣紧单元主题,同时考虑到教材的容量
期刊
摘要:高考英语试题的再创性是一直以来在教学中被忽略的一个问题。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是停留在对试题的浅层次认知上。实践证实,对考完试题的再研究、改编和创新,会给师生带来颇丰的收获。  关键词:高考;英语试题;再创性    由于新课改的实施,如今高考命题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有所长,各省尽显命题水平,各家全展命题技巧。一场静悄悄的考场之战,一次静观别家的命题之争,带来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带来了更深的试卷剖析
期刊
一、教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教版)。把教材中“节奏”相关知识提炼、重组并进行拓展。
期刊
一、教材简析    《一分能干什么》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如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使学生对一分、一秒具有亲身的感受,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通过对时、分、秒的认识,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
期刊
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数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对于大力提倡积极培养动手能力的今天,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动手实践是怎样作用于数学学习的,又是怎样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对数学教学有什么启示?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什么是动手实践?什么是数学学习?它们的关系怎样?  动手实践:可理解为有目的地具体操作,包括使用各种模型,如折纸,拼图,填充,画图,甚至计算等。与“坐以论道”相对立。 数
期刊
摘要:在分析高三书面表达复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简要介绍了复习阶段应着重加强书面表达的速度、高度和深度三要素训练,并探讨了如何训练,以期帮助学生提高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成绩。  关键词: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速度;高度;深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定量化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尤为重要,是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新人教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必修)》(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与旧人教版就《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一定量实验的实验内容作了对比研究,以期对开展和即将开展新课程的
期刊
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公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
期刊
摘要: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一种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评价理论,不仅定量地考察学习结果,而且关注学习质量。将SOLO分类评价理论位用于化学试题设计中,达到测量学生化学学习的高级思维的目的,为化学试题的评价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化学试题设计;理论应用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入过程   第一次教学 摸球游戏,初步感受。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的游园活动,你们玩得过瘾吗?今天老师也带了几个盒子让同学们来抽奖。出示第一个盒子,你们摸到红球才是今天的幸运之星。学生开始摸,一个接一个摸完了都没有摸到红球,老师抓住时机,为什么摸不到呀?学生说:这盒子一定没有红球。(教师板书:一定)。出示第二个盒子,学生又开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