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村上春树童年开始学习钢琴,大学期间与爵士、摇滚为伍,毕业后经营爵士酒吧,音乐造诣非同一般。村上擅长讲故事,更擅长用音乐渲染气氛,阅读其文学作品经常可见各种音乐穿插其中。因此,若想深刻理解村上及村上的文學,首先了解研究村上春树音乐观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本文从村上与音乐的关系入手,探索村上春树音乐观在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村上春树;日本文学;日本作家;音乐
村上春树作为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于短短十几年内成为日本最有实力和资质的作家,成为改变日本现代文学史的人物。不仅于此,他的作品还风行东流诸岛,引发了诸多专家对他的讨论研究,造成了持久的“村上春树”现象。他在作品中游移于现实与非现实的意识流,充满智慧的比拟与构思无一不印证了这种流行的必然。村上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的音乐痕迹早已说明:语言和音响在表现形态上有着某种一致性,音乐本身含有只可意会的精神内容,能提供给文字更多的想象因素。村上的作品中,音乐已成为一种美学符号而存在着。笔者认为,深刻学习村上作品中的作家、音乐家、唱片、电影、食品等不失为理解村上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对于“没有音乐的人生无法想象”“若没有沉迷于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小说家”的村上来说,音乐更是一把打开村上文学世界最关键的钥匙。
一、村上春树与音乐结缘的个人原因
村上与音乐相识甚早,童年时代学习过钢琴。1964年,“我得到一张ArtBlakey的JazzMessenger乐团在那一年于日本神户的音乐会门票作为生日礼物。这是我第一次确实地聆听爵士乐,我也对此深感惊异。”之后,15岁的村上就开始经常省下午饭钱来买爵士乐唱片。1968年19岁的村上考入早稻田大学戏剧专业,恰逢美国反战运动高潮,日本“全共斗”高峰,并没有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于是整天埋头于文学与音乐,寻找自我救赎。对于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及青少年时期,村上春树曾经回忆道:“我出生于1949年,196l年进人中学,1967年念大学,之后如多数人一般,在热闹滚滚中,迎接我的20岁。所以,就如同字面上所呈现的一般,我是60年代的孩子。那是人生中最容易受伤害,最青涩,但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在这最重要的印年代里,我们充分地吸取这个时代粗野狂暴的空气,也理所当然的让命运安排我们沉醉其中。从大门、披头士到鲍勃迪伦,这些背景音乐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在这所谓的印年代里,确确实实有着什么特别的东西呢?即使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这样认为,那时,更是这样认为。60年代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时代的民俗学……高度资本主义前史》
二、村上春树音乐观所受的社会影响
村上春树自小与音乐结缘有其个人原因,然而村上春树一直醉心于音乐也离不开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战之后的日本在文化上开始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发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乐坛风靡一时的音乐和音乐家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村上的小说里,而且音乐形态包括古典、爵士、摇滚、民谣和流行歌曲等。以猫王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摇滚形式因普莱斯利的死而逐渐告一段落,然后迎接狂热的青年们的是披头士乐队,一个摇滚史上令人难忘的奇迹。他们留着长头发,穿着无领且只有四颗纽扣的上衣,烟囱一般的长裤和矮皮靴,毫无争议地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锋。他们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品味、服装发型、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披头士乐队有着一种孩子般的活力,一种青春的激动,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快乐,一种对特权阶级不怀恶意的蔑视,一种令人兴奋的幽默感以及对虚伪和矫揉造作的回避,与村上的文学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披头士”是温和、精美和可爱的,那么另一支来自英国的摇滚乐队“滚石”则粗犷、猛烈而暴躁。他们穿着随便,有着粗鲁、邋遢、叛逆而具有威胁性的形象,被评论界认为是“最叛逆,最反社会,最享乐主义的那一方面的典型”。在压抑的60年代,“滚石”的音乐成为青年们最好的宣泄方式。在弥漫着“孤独”气氛的村上文学中,“滚石”的音乐经常充当“出口”的角色。鲍勃·迪伦的歌曲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反种族歧视的,另一类是反战的。他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曾获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国内的音乐界有学者指出:“鲍勃·迪伦站在世界末日的角度上注视现实的目光,与此时的村上完全融合。他的音乐精神影响了村上,并且被村上用在作品不可言传的部分,显露出60年代式的对生命的追求和失落。”大门乐队来自洛杉矶,他们的歌词时常围绕着暴力与死亡,几乎没有什么乐观的内容,是迷幻摇滚中比较黑暗的一面。他们使用节俭的音乐语言,绝望的歌词和挑战性的姿态,宣扬宗教分立,蔑视战争,认为人生的出路是性与死亡。在村上的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虚幻般活着的主人公通过无意识的性行为来证明自己活着,寻找活着的意义,这与大门乐队的音乐内涵非常接近。由英国开始的摇滚乐革命,无可争辩地影响了美国这块最初孕育了摇滚乐的土地。60年代的美国不是平静的,它满是革命、动乱与麻烦。60年代是一段激动人心、极具悲剧色彩的时期,也是影响村上一生的关键时期。
三、村上春树音乐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村上擅长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音乐恰恰是一种建立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基础上的表现过程,是展示内心的最好途径,音乐和戏剧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歌剧,因此两种艺术形式宛如一卵双生,有着共性与个性。由于如此,毕业于戏剧系的村上与音乐的互动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曾在作品中数次提到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与亨德尔,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中的赋格结构复杂,存在着主题和对题,应和与陪衬。这潜移默化地给了他影响,村上的作品阴阳,虚实,动静结合,善用平行式双线的写法,如《挪威森林》中的绿子与直子,(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且听风吟》中的我和鼠)。同样,村上也喜欢形式上的变化,独特的运用板块式的结构,也如同历来古典作曲家致力作曲时,面对前人巨作,需做形式上的擅变,寻找新的创作出口。在作品的细节处理上,村上运用了诸多的音乐形式,其中最偏爱的要算古典乐和爵士,尤其是爵士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爵士在书内书外都成了背景。他的数部著作都是在爵士乐的陪伴下完成。《世界尽头与冷酷仙镜》的创作背景就是在人声鼎沸的小酒馆,一边用微型放唱机反复播放—放了120遍的《佩拍军士寂寞的心俱乐部乐队》,一边不停笔地写这部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我和直子奇妙又怅婉的初夜是以比尔·埃文斯的钢琴为背景…甚至村上还写了《爵士画像》,出了张同名唱片,他对爵士的痴迷甚至带动了他的读者对爵士的兴趣。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就是以印年代甲壳虫乐队的歌曲命名,这是一支“静谧、忧伤,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的乐曲,小说主人公的旧日恋人直子曾百听不厌。
杰·鲁宾曾用“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译为:倾听村上春树)为名,出版了一本严肃的村上春树评传,而且各章节分别用音乐符号为村上的作品分门别类地论述。杰·鲁宾认为,“对村上春树而言,音乐是进入深层潜意识———我们精神中那个亘古不变的另一世界的最佳途径。在那儿,在自我的核心,就能找到那个我们每个人到底是谁的故事:那是一种我们只能通过意象来理解的支离破碎的叙事。村上的音乐从不做作,也绝不是装饰,而是打通读者与作者深层次对话的必要方法。在村上的作品中,故事与音乐交杂,相映成趣,读者不仅要睁大双眼,也要竖起耳朵,才能感受到村上所要传达的精神。所以,了解村上春树的音乐观不失为理解村上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鲁宾.倾听村上春树[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陈岭.论村上春树的音乐情结[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48-65.
[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
[5]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06.
[6]木股知史.村上春樹解説[J].日本文学研究論文集成46村上春樹.若草帅房,1998.
第一作者:赵譞(1993年2月1日)男,汉族,籍贯山东,硕士,东华大学,日本文学方向。
第二作者:钱晓波,汉族,男,籍贯上海,东华大学日语系,日本文学方向。
关键词:村上春树;日本文学;日本作家;音乐
村上春树作为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于短短十几年内成为日本最有实力和资质的作家,成为改变日本现代文学史的人物。不仅于此,他的作品还风行东流诸岛,引发了诸多专家对他的讨论研究,造成了持久的“村上春树”现象。他在作品中游移于现实与非现实的意识流,充满智慧的比拟与构思无一不印证了这种流行的必然。村上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的音乐痕迹早已说明:语言和音响在表现形态上有着某种一致性,音乐本身含有只可意会的精神内容,能提供给文字更多的想象因素。村上的作品中,音乐已成为一种美学符号而存在着。笔者认为,深刻学习村上作品中的作家、音乐家、唱片、电影、食品等不失为理解村上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对于“没有音乐的人生无法想象”“若没有沉迷于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小说家”的村上来说,音乐更是一把打开村上文学世界最关键的钥匙。
一、村上春树与音乐结缘的个人原因
村上与音乐相识甚早,童年时代学习过钢琴。1964年,“我得到一张ArtBlakey的JazzMessenger乐团在那一年于日本神户的音乐会门票作为生日礼物。这是我第一次确实地聆听爵士乐,我也对此深感惊异。”之后,15岁的村上就开始经常省下午饭钱来买爵士乐唱片。1968年19岁的村上考入早稻田大学戏剧专业,恰逢美国反战运动高潮,日本“全共斗”高峰,并没有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于是整天埋头于文学与音乐,寻找自我救赎。对于自己的学生时代以及青少年时期,村上春树曾经回忆道:“我出生于1949年,196l年进人中学,1967年念大学,之后如多数人一般,在热闹滚滚中,迎接我的20岁。所以,就如同字面上所呈现的一般,我是60年代的孩子。那是人生中最容易受伤害,最青涩,但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在这最重要的印年代里,我们充分地吸取这个时代粗野狂暴的空气,也理所当然的让命运安排我们沉醉其中。从大门、披头士到鲍勃迪伦,这些背景音乐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在这所谓的印年代里,确确实实有着什么特别的东西呢?即使现在回想起来,我也是这样认为,那时,更是这样认为。60年代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时代的民俗学……高度资本主义前史》
二、村上春树音乐观所受的社会影响
村上春树自小与音乐结缘有其个人原因,然而村上春树一直醉心于音乐也离不开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战之后的日本在文化上开始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发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乐坛风靡一时的音乐和音乐家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村上的小说里,而且音乐形态包括古典、爵士、摇滚、民谣和流行歌曲等。以猫王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摇滚形式因普莱斯利的死而逐渐告一段落,然后迎接狂热的青年们的是披头士乐队,一个摇滚史上令人难忘的奇迹。他们留着长头发,穿着无领且只有四颗纽扣的上衣,烟囱一般的长裤和矮皮靴,毫无争议地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锋。他们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品味、服装发型、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披头士乐队有着一种孩子般的活力,一种青春的激动,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快乐,一种对特权阶级不怀恶意的蔑视,一种令人兴奋的幽默感以及对虚伪和矫揉造作的回避,与村上的文学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披头士”是温和、精美和可爱的,那么另一支来自英国的摇滚乐队“滚石”则粗犷、猛烈而暴躁。他们穿着随便,有着粗鲁、邋遢、叛逆而具有威胁性的形象,被评论界认为是“最叛逆,最反社会,最享乐主义的那一方面的典型”。在压抑的60年代,“滚石”的音乐成为青年们最好的宣泄方式。在弥漫着“孤独”气氛的村上文学中,“滚石”的音乐经常充当“出口”的角色。鲍勃·迪伦的歌曲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反种族歧视的,另一类是反战的。他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同时代和后来的音乐人,曾获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国内的音乐界有学者指出:“鲍勃·迪伦站在世界末日的角度上注视现实的目光,与此时的村上完全融合。他的音乐精神影响了村上,并且被村上用在作品不可言传的部分,显露出60年代式的对生命的追求和失落。”大门乐队来自洛杉矶,他们的歌词时常围绕着暴力与死亡,几乎没有什么乐观的内容,是迷幻摇滚中比较黑暗的一面。他们使用节俭的音乐语言,绝望的歌词和挑战性的姿态,宣扬宗教分立,蔑视战争,认为人生的出路是性与死亡。在村上的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虚幻般活着的主人公通过无意识的性行为来证明自己活着,寻找活着的意义,这与大门乐队的音乐内涵非常接近。由英国开始的摇滚乐革命,无可争辩地影响了美国这块最初孕育了摇滚乐的土地。60年代的美国不是平静的,它满是革命、动乱与麻烦。60年代是一段激动人心、极具悲剧色彩的时期,也是影响村上一生的关键时期。
三、村上春树音乐观在作品中的体现
村上擅长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音乐恰恰是一种建立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基础上的表现过程,是展示内心的最好途径,音乐和戏剧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歌剧,因此两种艺术形式宛如一卵双生,有着共性与个性。由于如此,毕业于戏剧系的村上与音乐的互动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曾在作品中数次提到巴洛克时期的巴赫与亨德尔,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中的赋格结构复杂,存在着主题和对题,应和与陪衬。这潜移默化地给了他影响,村上的作品阴阳,虚实,动静结合,善用平行式双线的写法,如《挪威森林》中的绿子与直子,(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且听风吟》中的我和鼠)。同样,村上也喜欢形式上的变化,独特的运用板块式的结构,也如同历来古典作曲家致力作曲时,面对前人巨作,需做形式上的擅变,寻找新的创作出口。在作品的细节处理上,村上运用了诸多的音乐形式,其中最偏爱的要算古典乐和爵士,尤其是爵士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爵士在书内书外都成了背景。他的数部著作都是在爵士乐的陪伴下完成。《世界尽头与冷酷仙镜》的创作背景就是在人声鼎沸的小酒馆,一边用微型放唱机反复播放—放了120遍的《佩拍军士寂寞的心俱乐部乐队》,一边不停笔地写这部小说。《挪威的森林》中我和直子奇妙又怅婉的初夜是以比尔·埃文斯的钢琴为背景…甚至村上还写了《爵士画像》,出了张同名唱片,他对爵士的痴迷甚至带动了他的读者对爵士的兴趣。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就是以印年代甲壳虫乐队的歌曲命名,这是一支“静谧、忧伤,而又令人莫名地沉醉”的乐曲,小说主人公的旧日恋人直子曾百听不厌。
杰·鲁宾曾用“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译为:倾听村上春树)为名,出版了一本严肃的村上春树评传,而且各章节分别用音乐符号为村上的作品分门别类地论述。杰·鲁宾认为,“对村上春树而言,音乐是进入深层潜意识———我们精神中那个亘古不变的另一世界的最佳途径。在那儿,在自我的核心,就能找到那个我们每个人到底是谁的故事:那是一种我们只能通过意象来理解的支离破碎的叙事。村上的音乐从不做作,也绝不是装饰,而是打通读者与作者深层次对话的必要方法。在村上的作品中,故事与音乐交杂,相映成趣,读者不仅要睁大双眼,也要竖起耳朵,才能感受到村上所要传达的精神。所以,了解村上春树的音乐观不失为理解村上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2]鲁宾.倾听村上春树[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陈岭.论村上春树的音乐情结[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6):48-65.
[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
[5]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06.
[6]木股知史.村上春樹解説[J].日本文学研究論文集成46村上春樹.若草帅房,1998.
第一作者:赵譞(1993年2月1日)男,汉族,籍贯山东,硕士,东华大学,日本文学方向。
第二作者:钱晓波,汉族,男,籍贯上海,东华大学日语系,日本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