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主持:徐勤
鹤庆新华村三市街上,有一处气宇轩昂的院落,耗资数亿元建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园-“石寨子”旅游购物广场就坐落在这里。依托新华村极负盛名的银饰品加工工艺,载着游客的观光大巴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购物广场街对面,开着一排大小银铺;标祥、百顺、吉祥……,新华村的银匠们边照看着店铺,边小锤叮当地錾打着银器;三三两两的阿诗玛们,在太阳底下给手中的银器抛光。
打听寸发标“寸大师”并不难。刚开口问,就有村民自告奋勇领路。拐个弯走上缓坡,经过一处有四百年历史的老戏台,又经过一处半掩着门的“银都水乡手工艺加工定点参观户”——坡道豁然开朗处,就到了寸大师家门前。
记者:寸大师,您好!您的手艺和创意声望已经成为云南银饰品工艺的名片,请谈谈您从事这一行的心得好吗?
寸发标:我出生在新华村,这里很多人家世代以银饰品手艺为生。我从小看父亲干活,后来学着玩,再后来有些兴趣,开始凭自己的手艺谋生。
记者:相对一辈子待在鹤庆的手工艺人来说,您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相对于传袭祖制的“炉匠”来说,您的作品有传承,有创新。您曾经有过怎样的机遇,您又是如何努力朝着自己既定目标前行的呢?
寸发标:我家祖辈以银手工艺为生,因为手艺好,明末清初时就应邀去印度、尼泊尔设计制作佛像。到我学手艺的时候,算是我们家银器手艺的第六代传人了。我曾经跟着父亲走遍云南,还到过贵州、广西、西藏、宁夏、甘肃、陕西等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不同民族有自己的生活、宗教,还有他们自己喜欢的银器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饰物。
记者:从银工艺品的创意制作来说,离不开造型、纹饰、工艺实施。您早年的经历多元丰富、生动鲜活,它们就是您造型、纹饰、工艺实施特别的专业基础积累吧。
寸发标:我们没有经历过今天学校培养那样的专门课程训练。你刚才说的白描、雕塑我都没有专门学过。跟着父辈干活,遇到做佛像或其他雕像,就是立体的大的作品学习;遇到制作生活用品,就是中小型作品学习;首饰设计加工有很多大家已经做熟的样子可以参考,图案和工艺要根据当地人的需求变化。一边看,一边想,先从小的、局部入手,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自己完整承担工作了。
记者:边干边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另外您是否觉得“多走多看”很重要?
寸发标:是的,看多了,脑子里和手里就有了积累,不怕了。还有一个,即使再遇到新的问题,没有经验,也比较自信,觉得可以想办法解决。一直到处跑,把一个一个地方人的需要搞清楚了,还了解了一些大家共同的需要,这可能就是我们以后手艺和生意可以做的事情了。
记者:行万里路,胜似读万卷书啊。
寸大师,刚才欣赏到您多年来收集积累的银艺造型、图案素材白描稿,可以扫描一些刊登在《创意设计源》上,让大家从中了解多民族风格造型纹饰的精彩以及您个人的手头功夫吗?
寸发标:这个厂里有规定,不可以拿出去的。
记者:寸大师,村里的同行和您的徒弟们都说您的脑子很好用,这是夸赞您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吧?
寸发标:这个我说不好。
我愿意动脑子,喜欢不一样的东西;在西藏生活8年,养成了习惯。
记者:请给我们说说西藏那8年吧。
寸发标:1989年我去了西藏拉萨,在那里一待就是8年。
说起来外出打工主要是去谋生,但当我花了将近10天时间辗转到达拉萨以后,那里的高原环境、宗教习俗、生活特点以及精美的手工技艺深深吸引了我。
我参观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等几乎所有拉萨的寺院和公园,仔细观赏建筑、壁画、雕塑、法器供器等工艺品。慢慢的我觉得我不仅融入了这个环境,而且找到了我们银饰手工艺的拉萨市场。
记者:听说您“寸银匠”做的银饰在拉萨很受欢迎。
寸发标:是啊,9米高的大型宗教雕像,技术要求很高的寺院乐器,各种生活用器,精致的首饰等等,8年里大大小小的造型我差不多都做过了。藏族最喜欢的“藏八宝”纹饰我也花了不少功夫钻研。我的每一件作品传承了藏族宗教文化,也是我自己的心得和创造,再就是可能手艺比较好吧。我在自己设计制作的每件作品上錾刻上“寸发标”几个字,产品很受欢迎,供不应求。有的顾客甚至买回去送人、收藏。
记者:现在您会在自己设计制作的首饰上签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吗?是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体会和创造,才有了这样的自信心吗?
寸发标:是啊。和年轻时看见什么都新鲜,着急要学过来不太一样,可能是有了些年纪,也有了一些积累吧;那段时间常常会自己琢磨,不仅想的是怎样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还想着怎样把自己心里想要表现的东西做出来。
记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您迎来了自己手艺生涯的创作期。
寸大师,您的铜雕《布达拉宫》就是在那样的氛围里产生的?
寸发标:说起来机缘巧合。那天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国外首脑访问中国时,主人和来宾见面要互赠礼品。那时候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已经聘请我担任西藏福利企业总公司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部经理,接待了不少来往拉萨参观的国外领导人。我忽发奇想,应该有一件能够代表拉萨的特别的贵宾礼品设计。我想到了布达拉宫。后来,我设计制作的铜雕《布达拉宫》作为代表西藏民族的礼品受到西藏政府的肯定,也受到来宾们的称赞,还被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的贵宾收藏。有这样好的效果,我从事创作的心愿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记者:您在西藏干得很好,但是却回到了云南。
寸发标:在西藏是干得很好,但鹤庆毕竟是我的家乡。1996年,我回到了鹤庆。
记者:周文敏老师在《寸发标-新华村银匠》一书中描写您刚回鹤庆,看见新华村的银匠依然在根据客户的订单打银子,似乎还经历了一段不适应期。您后来怎样借助新的创意设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寸发标:因为有7、8年在西藏边设计边制作,回来看到村里人还是照老样子做银匠,确实已经不太适应。
那时候,彝族的、壮族的、傣族的、瑶族的、藏族的,很多民族的银器、首饰代表都已经在我的心里手里。当然一方面还是可以根据买家的不同需要完成不同的订货产品,但时代已经变化了。因为大家走动的机会多了,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信息大家也都受到影响。我发现,除了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场合、特别的民族,其实在很多时候,其他民族的好东西也受到大家的喜爱。所以,我就想试试看,能不能用到我见多识广、手艺全面的长处,搞个民族融合。
记者:大名鼎鼎的“九龙壶”就是这个创意的结晶。
寸发标:在生活用品造型中,茶具和酒具比较常用。我先设计了一套酒具——配八个酒杯的九龙壶。九龙壶的造型有贲巴壶的影子,但又不全是;壶身的纹样既有藏传佛教的莲花、汉民族崇尚的龙,还有白族的纹饰寓意。工艺上比较繁复,大约80多个零部件。我自己边揣摩边加工先做了一件,结果是买家转手一倍的价格卖出后再回来下订单。我知道市场效果比较好,我的创意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记者:接下来您的新产品开发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九龙火锅、九龙泼水桶、鹤阳八景酒具、净水壶、银包优质木碗等产品构思独特,技艺精湛,走向市场后不仅国内热销,而且被省博物馆收藏,甚至在美国、法国、印度、尼泊尔、香港、台湾产生轰动效应。
寸发标:有一段时间,产品供不应求,厂里做也做不过来了。
1992年11月18日、1994年1月22日,经《西藏日报》报道后,《中国日报》先后两次专题报道寸发标在西藏杰出的手工艺创意。
1999年6月,寸发标回到鹤庆后的手工艺传承创新受到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云南文化厅授予寸发标“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
2003年12月,为表彰寸发标“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的成绩卓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寸发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证书。
——云南知道了寸发标,中国知道了寸发标,世界知道了寸发标。
寸发标很快成为云南及全国业内外的新闻人物。
记者:寸大师,九龙壶“火”了以后,您怎么会想到去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外观设计专利,注册“标祥”商标?1998年,在鹤庆,您有这个意识真是超前。还有,既然外观专利由您掌握,怎么到处可以见到九龙壶的产销?
寸发标:可能因为有在拉萨担任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部经理的经历吧,我知道应该通过专利来保护自己的设计。但我从新华村出生,从新华村走出去,也是新华村让我“红”起来。所以,新华村致富,云南致富,也是我的心愿啊。
“小锤敲过一千年”……
新华村党总支书记说,就是有了像老寸这样的人,整个村子才活起来。
在寸发标的带动和影响下,闯荡在外的手艺人纷纷回来与寸发标共同研究新工艺;新华村慢慢形成“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手工艺新格局。
1998年,新华村全村加工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收入接近1个亿,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新华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州级小康示范村和省级文明示范村。
2000年,新华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
2001年,寸发标与回乡创业的“云南盛兴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村圣荣联合创建了“云南新华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集约化管理全村8百多户家庭作坊、1200多名工匠;产、供、销一体化,将单家独户生产的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记者:寸大师,到处见到有关您产品的宣传。您目前的设计制作销售有哪些主要工作线索?
寸发标:建了一个网站;在昆明有个专卖店;自己管理着标祥银器工艺厂……
记者:只要输入关键词“寸发标银器”,就可以搜索到“http://www.bxgypc.cn”,很方便。但网站的更新似乎不及时。网站是您自己管理吗,您与专卖店“云南僰银”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呢?
寸发标:网站是请人建的。我的厂为“云南僰银”提供产品,“云南僰银”从售出产品利润中提成。“云南僰银”是我们在昆明的主要对外窗口。
记者:对面的“石寨子广场”规模很大,您参与“石寨子”的商业运作吗?
寸发标:来邀请过我几次,因为有些合作方式和条件还没谈妥,所以目前我暂时还没有参加。
记者实地调研了位于昆明的“云南僰银”。
“云南僰银”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由昆明僰银商贸有限公司经营,是云南首家集现场加工、专业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银器卖场。
“云南僰银”很智慧。取名“僰银”,词条解释为云南僰人数千年文化与高纯度、纯手工、原生态银制品的结合。
“云南僰银”将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定位为自己“世界顶尖银器手工制作”的工艺权威优势;将寸发标设计制作的九龙壶、银火锅、七字真言手镯作为自己的独特产品优势;挂牌“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研究机构”和“云南民间手工艺文化产品研究机构”,把寸发标的精湛技艺与个人品牌效应与“云南僰银”联系在一起。
在昆明“云南僰银”,寸大师的图像、事迹、产品介绍是商场唯一的宣传主题。所到宾客无不被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魅力折服;也因为此,银器工艺品成为国内外游客到云南昆明旅游消费的招牌菜单。2008年统计,仅昆明一地,民族民间工艺品年均销售总额约5亿元。与此同时,云南包括新华村在内的单家独户银器手艺借此平台结构成规模可观、城乡联系的产业链。
记者实地调研了位于鹤庆新华村的“石寨子”旅游购物广场。
新华村原名石寨子。现在建起来的“石寨子”广场是由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园和旅游购物广场。
依托新华村赫赫有名的银器工艺资源,“石寨子”广场占地恢宏。正中场馆“银都玉府”营业面积2600平方米,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银制品交易中心;国内首个银器博物馆更占尽天时地利;同时开辟的还有以民间银器工艺展示为主的互动体验园。此外,寨内可见书画、药材、玉器、银器、铜器、土特产、茶艺、娱乐、手工艺加工作坊等九大场馆,有餐有饮,成为雄踞新华村、凭依当地银器工艺资源展开的旅游商品“大超市”。
石寨子广场经营者的新华村银器文章做得很足。“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无限的文化资产”:广场假座新华村,挂牌“石寨子”,坐对传统银坊铺,聚集起新华村古今银器工艺的历史传承、品牌资产以及寸发标大师的明星效应等等,所获无形资产连城。“凭依独特的文化资产拓展出系列文化休闲旅游资源”:以“石寨子”广场为核心,新华村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被一处处开掘渲染。在已经过去的2010年,仅前5个月的统计,新华村已接待国内外游客98.61万人次,同比增长9.63%,旅游总收入5.42亿元。此外,投资方看好2015年将新华村升级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其“五色新华”立项目标有创意,有包装,有吸引力:以本土文化展示金色新华、银器手工艺传承银色新华、自然生态构成春色新华、高原水乡呈现水色新华,大型民俗歌舞演绎夜色新华。
新华村银器工艺的开发扩大了社会消费领域,增加了有质量的闲暇消费;同时,对提高新华村、大理乃至云南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挥银都水乡新华村手工艺加工销售的传统优势和‘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品牌优势,实现‘一品富裕千万家’的目标”——新华村经营者的思路道出了新华村银器手工艺对整个地区经济拉动的核心地位。
记者:寸大师,新华村的人富裕起来了,云南的银手工艺产业也被带起来了,您心满意足了吧。
寸发标:这要感谢现在的环境,感谢政府和人民对我的培养。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自己的手艺心得好好总结一下,传授给年轻人。新华村的年轻人中应该出更多手工艺的新人。
在我的“标祥”手工艺厂,我一边经营,一边带徒弟;已经有60多个徒弟出师,大多数自立门户。现在仍跟着我的有十多个人,我们在一起干活。我设计,通常还会自己做一个实物样品。当然我会听大家意见,然后和年轻人一起讨论用怎样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把产品做得更好。村里人看见我的新产品上柜,跟着学习效仿;他们上门来问一些技术问题,我都会无偿传授给他们。
记者:除了为整个新华村培养人才,为大理培养人才,听说每年还有不少大学生到您这里来实习?
寸发标:这些年有不少大学请我当客座教授。但到外地上课的话,这里有很多事要处理,有时候实在走不开。所以,学生们到我这里来,每天一起干活,做产品,有什么问题当场讲,当场示范,大家都觉得很好。在新华村,学生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与城市不一样的民俗。离开时,他们都能带上自己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产品。中央美院的一批学生刚完成实习离开不久。
记者:非常感谢您培养新人的公益心。
寸大师,功成名就,丰衣足食后,您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什么长远打算?把“标祥”的规模做得更大一点?把产品包装和宣传做得更现代一点?让“寸品牌”的民族融和更搭界时尚?争取知识产权维护与国际接轨?
寸发标:都想做,慢慢来吧。
从银匠到大师,从作坊到产业,寸大师和新华村的银器手工艺发展有声有色;大理和云南的文化旅游业也方兴未艾。
“都想做,慢慢来吧”。寸大师还有很多创意要付诸实现;寸大师的女儿寸金美和女婿兼徒弟史灿华表示,管理啊、经营啊,很多地方要继续开拓。
今天,创意是最大的资产。如果从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看,产品创造的成本和投入始终大大高过于复制的成本和投入。过几年再去新华村,寸大师的创意输出一定会伴随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而被更多人自觉提升到知识产权的高度来认识。因为可持续的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可持续的创意;尊重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创意主体的合法权益,更是保护创意主体的创意动力。
寸发标,白族,1962年生,云南大理鹤庆人。从事银器手工艺设计制作数十年.先后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兴滇技能人才”、“大理州高层次人才”等称号。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现为云南鹤庆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厂长、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和大理学院的客座教授。
鹤庆新华村三市街上,有一处气宇轩昂的院落,耗资数亿元建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园-“石寨子”旅游购物广场就坐落在这里。依托新华村极负盛名的银饰品加工工艺,载着游客的观光大巴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购物广场街对面,开着一排大小银铺;标祥、百顺、吉祥……,新华村的银匠们边照看着店铺,边小锤叮当地錾打着银器;三三两两的阿诗玛们,在太阳底下给手中的银器抛光。
打听寸发标“寸大师”并不难。刚开口问,就有村民自告奋勇领路。拐个弯走上缓坡,经过一处有四百年历史的老戏台,又经过一处半掩着门的“银都水乡手工艺加工定点参观户”——坡道豁然开朗处,就到了寸大师家门前。
记者:寸大师,您好!您的手艺和创意声望已经成为云南银饰品工艺的名片,请谈谈您从事这一行的心得好吗?
寸发标:我出生在新华村,这里很多人家世代以银饰品手艺为生。我从小看父亲干活,后来学着玩,再后来有些兴趣,开始凭自己的手艺谋生。
记者:相对一辈子待在鹤庆的手工艺人来说,您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相对于传袭祖制的“炉匠”来说,您的作品有传承,有创新。您曾经有过怎样的机遇,您又是如何努力朝着自己既定目标前行的呢?
寸发标:我家祖辈以银手工艺为生,因为手艺好,明末清初时就应邀去印度、尼泊尔设计制作佛像。到我学手艺的时候,算是我们家银器手艺的第六代传人了。我曾经跟着父亲走遍云南,还到过贵州、广西、西藏、宁夏、甘肃、陕西等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不同民族有自己的生活、宗教,还有他们自己喜欢的银器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饰物。
记者:从银工艺品的创意制作来说,离不开造型、纹饰、工艺实施。您早年的经历多元丰富、生动鲜活,它们就是您造型、纹饰、工艺实施特别的专业基础积累吧。
寸发标:我们没有经历过今天学校培养那样的专门课程训练。你刚才说的白描、雕塑我都没有专门学过。跟着父辈干活,遇到做佛像或其他雕像,就是立体的大的作品学习;遇到制作生活用品,就是中小型作品学习;首饰设计加工有很多大家已经做熟的样子可以参考,图案和工艺要根据当地人的需求变化。一边看,一边想,先从小的、局部入手,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自己完整承担工作了。
记者:边干边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另外您是否觉得“多走多看”很重要?
寸发标:是的,看多了,脑子里和手里就有了积累,不怕了。还有一个,即使再遇到新的问题,没有经验,也比较自信,觉得可以想办法解决。一直到处跑,把一个一个地方人的需要搞清楚了,还了解了一些大家共同的需要,这可能就是我们以后手艺和生意可以做的事情了。
记者:行万里路,胜似读万卷书啊。
寸大师,刚才欣赏到您多年来收集积累的银艺造型、图案素材白描稿,可以扫描一些刊登在《创意设计源》上,让大家从中了解多民族风格造型纹饰的精彩以及您个人的手头功夫吗?
寸发标:这个厂里有规定,不可以拿出去的。
记者:寸大师,村里的同行和您的徒弟们都说您的脑子很好用,这是夸赞您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吧?
寸发标:这个我说不好。
我愿意动脑子,喜欢不一样的东西;在西藏生活8年,养成了习惯。
记者:请给我们说说西藏那8年吧。
寸发标:1989年我去了西藏拉萨,在那里一待就是8年。
说起来外出打工主要是去谋生,但当我花了将近10天时间辗转到达拉萨以后,那里的高原环境、宗教习俗、生活特点以及精美的手工技艺深深吸引了我。
我参观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哲蚌寺等几乎所有拉萨的寺院和公园,仔细观赏建筑、壁画、雕塑、法器供器等工艺品。慢慢的我觉得我不仅融入了这个环境,而且找到了我们银饰手工艺的拉萨市场。
记者:听说您“寸银匠”做的银饰在拉萨很受欢迎。
寸发标:是啊,9米高的大型宗教雕像,技术要求很高的寺院乐器,各种生活用器,精致的首饰等等,8年里大大小小的造型我差不多都做过了。藏族最喜欢的“藏八宝”纹饰我也花了不少功夫钻研。我的每一件作品传承了藏族宗教文化,也是我自己的心得和创造,再就是可能手艺比较好吧。我在自己设计制作的每件作品上錾刻上“寸发标”几个字,产品很受欢迎,供不应求。有的顾客甚至买回去送人、收藏。
记者:现在您会在自己设计制作的首饰上签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吗?是因为有了属于自己的体会和创造,才有了这样的自信心吗?
寸发标:是啊。和年轻时看见什么都新鲜,着急要学过来不太一样,可能是有了些年纪,也有了一些积累吧;那段时间常常会自己琢磨,不仅想的是怎样满足当地人的需求,还想着怎样把自己心里想要表现的东西做出来。
记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您迎来了自己手艺生涯的创作期。
寸大师,您的铜雕《布达拉宫》就是在那样的氛围里产生的?
寸发标:说起来机缘巧合。那天我在电视新闻里看到,国外首脑访问中国时,主人和来宾见面要互赠礼品。那时候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已经聘请我担任西藏福利企业总公司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部经理,接待了不少来往拉萨参观的国外领导人。我忽发奇想,应该有一件能够代表拉萨的特别的贵宾礼品设计。我想到了布达拉宫。后来,我设计制作的铜雕《布达拉宫》作为代表西藏民族的礼品受到西藏政府的肯定,也受到来宾们的称赞,还被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国家的贵宾收藏。有这样好的效果,我从事创作的心愿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记者:您在西藏干得很好,但是却回到了云南。
寸发标:在西藏是干得很好,但鹤庆毕竟是我的家乡。1996年,我回到了鹤庆。
记者:周文敏老师在《寸发标-新华村银匠》一书中描写您刚回鹤庆,看见新华村的银匠依然在根据客户的订单打银子,似乎还经历了一段不适应期。您后来怎样借助新的创意设计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寸发标:因为有7、8年在西藏边设计边制作,回来看到村里人还是照老样子做银匠,确实已经不太适应。
那时候,彝族的、壮族的、傣族的、瑶族的、藏族的,很多民族的银器、首饰代表都已经在我的心里手里。当然一方面还是可以根据买家的不同需要完成不同的订货产品,但时代已经变化了。因为大家走动的机会多了,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信息大家也都受到影响。我发现,除了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场合、特别的民族,其实在很多时候,其他民族的好东西也受到大家的喜爱。所以,我就想试试看,能不能用到我见多识广、手艺全面的长处,搞个民族融合。
记者:大名鼎鼎的“九龙壶”就是这个创意的结晶。
寸发标:在生活用品造型中,茶具和酒具比较常用。我先设计了一套酒具——配八个酒杯的九龙壶。九龙壶的造型有贲巴壶的影子,但又不全是;壶身的纹样既有藏传佛教的莲花、汉民族崇尚的龙,还有白族的纹饰寓意。工艺上比较繁复,大约80多个零部件。我自己边揣摩边加工先做了一件,结果是买家转手一倍的价格卖出后再回来下订单。我知道市场效果比较好,我的创意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记者:接下来您的新产品开发便一发不可收拾了,九龙火锅、九龙泼水桶、鹤阳八景酒具、净水壶、银包优质木碗等产品构思独特,技艺精湛,走向市场后不仅国内热销,而且被省博物馆收藏,甚至在美国、法国、印度、尼泊尔、香港、台湾产生轰动效应。
寸发标:有一段时间,产品供不应求,厂里做也做不过来了。
1992年11月18日、1994年1月22日,经《西藏日报》报道后,《中国日报》先后两次专题报道寸发标在西藏杰出的手工艺创意。
1999年6月,寸发标回到鹤庆后的手工艺传承创新受到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云南文化厅授予寸发标“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
2003年12月,为表彰寸发标“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的成绩卓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寸发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证书。
——云南知道了寸发标,中国知道了寸发标,世界知道了寸发标。
寸发标很快成为云南及全国业内外的新闻人物。
记者:寸大师,九龙壶“火”了以后,您怎么会想到去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外观设计专利,注册“标祥”商标?1998年,在鹤庆,您有这个意识真是超前。还有,既然外观专利由您掌握,怎么到处可以见到九龙壶的产销?
寸发标:可能因为有在拉萨担任民族手工艺品加工部经理的经历吧,我知道应该通过专利来保护自己的设计。但我从新华村出生,从新华村走出去,也是新华村让我“红”起来。所以,新华村致富,云南致富,也是我的心愿啊。
“小锤敲过一千年”……
新华村党总支书记说,就是有了像老寸这样的人,整个村子才活起来。
在寸发标的带动和影响下,闯荡在外的手艺人纷纷回来与寸发标共同研究新工艺;新华村慢慢形成“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手工艺新格局。
1998年,新华村全村加工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收入接近1个亿,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新华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州级小康示范村和省级文明示范村。
2000年,新华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俗文化村”。
2001年,寸发标与回乡创业的“云南盛兴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村圣荣联合创建了“云南新华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集约化管理全村8百多户家庭作坊、1200多名工匠;产、供、销一体化,将单家独户生产的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记者:寸大师,到处见到有关您产品的宣传。您目前的设计制作销售有哪些主要工作线索?
寸发标:建了一个网站;在昆明有个专卖店;自己管理着标祥银器工艺厂……
记者:只要输入关键词“寸发标银器”,就可以搜索到“http://www.bxgypc.cn”,很方便。但网站的更新似乎不及时。网站是您自己管理吗,您与专卖店“云南僰银”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呢?
寸发标:网站是请人建的。我的厂为“云南僰银”提供产品,“云南僰银”从售出产品利润中提成。“云南僰银”是我们在昆明的主要对外窗口。
记者:对面的“石寨子广场”规模很大,您参与“石寨子”的商业运作吗?
寸发标:来邀请过我几次,因为有些合作方式和条件还没谈妥,所以目前我暂时还没有参加。
记者实地调研了位于昆明的“云南僰银”。
“云南僰银”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由昆明僰银商贸有限公司经营,是云南首家集现场加工、专业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银器卖场。
“云南僰银”很智慧。取名“僰银”,词条解释为云南僰人数千年文化与高纯度、纯手工、原生态银制品的结合。
“云南僰银”将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定位为自己“世界顶尖银器手工制作”的工艺权威优势;将寸发标设计制作的九龙壶、银火锅、七字真言手镯作为自己的独特产品优势;挂牌“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研究机构”和“云南民间手工艺文化产品研究机构”,把寸发标的精湛技艺与个人品牌效应与“云南僰银”联系在一起。
在昆明“云南僰银”,寸大师的图像、事迹、产品介绍是商场唯一的宣传主题。所到宾客无不被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魅力折服;也因为此,银器工艺品成为国内外游客到云南昆明旅游消费的招牌菜单。2008年统计,仅昆明一地,民族民间工艺品年均销售总额约5亿元。与此同时,云南包括新华村在内的单家独户银器手艺借此平台结构成规模可观、城乡联系的产业链。
记者实地调研了位于鹤庆新华村的“石寨子”旅游购物广场。
新华村原名石寨子。现在建起来的“石寨子”广场是由银都水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展示园和旅游购物广场。
依托新华村赫赫有名的银器工艺资源,“石寨子”广场占地恢宏。正中场馆“银都玉府”营业面积2600平方米,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银制品交易中心;国内首个银器博物馆更占尽天时地利;同时开辟的还有以民间银器工艺展示为主的互动体验园。此外,寨内可见书画、药材、玉器、银器、铜器、土特产、茶艺、娱乐、手工艺加工作坊等九大场馆,有餐有饮,成为雄踞新华村、凭依当地银器工艺资源展开的旅游商品“大超市”。
石寨子广场经营者的新华村银器文章做得很足。“以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无限的文化资产”:广场假座新华村,挂牌“石寨子”,坐对传统银坊铺,聚集起新华村古今银器工艺的历史传承、品牌资产以及寸发标大师的明星效应等等,所获无形资产连城。“凭依独特的文化资产拓展出系列文化休闲旅游资源”:以“石寨子”广场为核心,新华村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被一处处开掘渲染。在已经过去的2010年,仅前5个月的统计,新华村已接待国内外游客98.61万人次,同比增长9.63%,旅游总收入5.42亿元。此外,投资方看好2015年将新华村升级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其“五色新华”立项目标有创意,有包装,有吸引力:以本土文化展示金色新华、银器手工艺传承银色新华、自然生态构成春色新华、高原水乡呈现水色新华,大型民俗歌舞演绎夜色新华。
新华村银器工艺的开发扩大了社会消费领域,增加了有质量的闲暇消费;同时,对提高新华村、大理乃至云南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挥银都水乡新华村手工艺加工销售的传统优势和‘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品牌优势,实现‘一品富裕千万家’的目标”——新华村经营者的思路道出了新华村银器手工艺对整个地区经济拉动的核心地位。
记者:寸大师,新华村的人富裕起来了,云南的银手工艺产业也被带起来了,您心满意足了吧。
寸发标:这要感谢现在的环境,感谢政府和人民对我的培养。
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把自己的手艺心得好好总结一下,传授给年轻人。新华村的年轻人中应该出更多手工艺的新人。
在我的“标祥”手工艺厂,我一边经营,一边带徒弟;已经有60多个徒弟出师,大多数自立门户。现在仍跟着我的有十多个人,我们在一起干活。我设计,通常还会自己做一个实物样品。当然我会听大家意见,然后和年轻人一起讨论用怎样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方法把产品做得更好。村里人看见我的新产品上柜,跟着学习效仿;他们上门来问一些技术问题,我都会无偿传授给他们。
记者:除了为整个新华村培养人才,为大理培养人才,听说每年还有不少大学生到您这里来实习?
寸发标:这些年有不少大学请我当客座教授。但到外地上课的话,这里有很多事要处理,有时候实在走不开。所以,学生们到我这里来,每天一起干活,做产品,有什么问题当场讲,当场示范,大家都觉得很好。在新华村,学生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与城市不一样的民俗。离开时,他们都能带上自己设计并制作完成的产品。中央美院的一批学生刚完成实习离开不久。
记者:非常感谢您培养新人的公益心。
寸大师,功成名就,丰衣足食后,您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什么长远打算?把“标祥”的规模做得更大一点?把产品包装和宣传做得更现代一点?让“寸品牌”的民族融和更搭界时尚?争取知识产权维护与国际接轨?
寸发标:都想做,慢慢来吧。
从银匠到大师,从作坊到产业,寸大师和新华村的银器手工艺发展有声有色;大理和云南的文化旅游业也方兴未艾。
“都想做,慢慢来吧”。寸大师还有很多创意要付诸实现;寸大师的女儿寸金美和女婿兼徒弟史灿华表示,管理啊、经营啊,很多地方要继续开拓。
今天,创意是最大的资产。如果从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看,产品创造的成本和投入始终大大高过于复制的成本和投入。过几年再去新华村,寸大师的创意输出一定会伴随创意产业的深入发展而被更多人自觉提升到知识产权的高度来认识。因为可持续的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可持续的创意;尊重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创意主体的合法权益,更是保护创意主体的创意动力。
寸发标,白族,1962年生,云南大理鹤庆人。从事银器手工艺设计制作数十年.先后获得“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兴滇技能人才”、“大理州高层次人才”等称号。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现为云南鹤庆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厂长、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和大理学院的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