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地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让他们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及发展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拨动学生创新的琴弦。
一、善用激励,诱发学生创新激情
创新往往缘于对事物的好奇,缘于“异想天开”。喜欢异想天开是儿童的天性,数学学习中,他们也经常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想法,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用激励策略善待这样的奇思妙想,呵护它健康成长。例如,类似 “和倍”问题的分数应用题(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65页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书本只出现一种解法:按以前解答“和倍”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我上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汇报交流时,一个叫柏杰的孩子第一个站起来,说:“从‘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可以看出黑兔与白兔只数的比是1∶5,所以这道题可以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答……”说得头头是道,把分数与比联系起来,学得活用得更活,“妙!”我由衷赞叹“我们就叫这种方法为‘柏杰法’吧!”教室里沸腾了,不仅柏杰兴奋,其他学生也来了劲,学生们的思维越发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以后碰到这类题,学生们总会说“这用的是柏杰法”“这用的是怡菱法”……一句由衷的赞叹给了学生这么大的鼓舞,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了创新的冲动,并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解题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可见,教师的激励就是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保证,学生只有觉得你的课堂很宽松、很愉悦、很安全,感受到来自于你的赏识,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才可能有越来越活跃的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二、创设情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我曾经听过一节《圆的认识》公开课,课一开始,上课教师就很亲切地看着学生说:“同学们,老师想带大家去看一场动物赛车,有没有兴趣?”平等的、商量式的语气,“有!”响亮的回答声中已透出兴奋。教师开始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第一位出场的是小鹿先生(驾着方形轮子车),掌声欢迎!”声音中带着一份热情与鼓动,学生也许是受到感染,“啪啪啪……”掌声雷动,几十双眼睛全盯着屏幕,“第二位出场的是……”老师逐一介绍驾着椭圆轮子车和驾着圆形轮子车的动物选手,话语、神态和动作都是那么自然,隐隐地还透着那么一份童真,学生们都被吸引住了,一个个脸露笑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就像真的坐在赛场里一样,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那么的自然与融洽,教室里弥漫着很宽松、很活跃的气氛。接下来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来组织小组探究活动:它们谁坐得最平稳、最舒服?谁最先到达目的地?为什么?教师巧妙地把圆的特征这么一个抽象的知识暗含于“动物赛车”(椭圆轮子的车、方形轮子车和圆形轮子的车比赛)这么一个富于生活情趣的情景中,并通过亲切的教态、自然的情感表达、幽默风趣而又饱含激情的语言等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到自己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去,与学生建立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不仅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所有学生带进了新课的探索中,还通过一步步设置的悬念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设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巧设数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动手操作和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同伴的交流启发,主动去获得一些发现,从而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 “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我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中理解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这一数学知识。又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圆柱的认识”一课,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数学活动:参考课本介绍的方法用自带的硬纸板自制一个圆柱体模型。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在认认真真地看、认认真真地想、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都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环节气氛可就热烈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好说,模型做得漂亮的学生争着介绍经验,阐述圆柱的特征;做不成模型的学生则讲述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本节的重、难点,由此引发的讨论探究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这样,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能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必定能拨动学生创新的琴弦,发出美妙的创新音符。
一、善用激励,诱发学生创新激情
创新往往缘于对事物的好奇,缘于“异想天开”。喜欢异想天开是儿童的天性,数学学习中,他们也经常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想法,去探索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用激励策略善待这样的奇思妙想,呵护它健康成长。例如,类似 “和倍”问题的分数应用题(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65页例3: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书本只出现一种解法:按以前解答“和倍”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我上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汇报交流时,一个叫柏杰的孩子第一个站起来,说:“从‘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1/5’可以看出黑兔与白兔只数的比是1∶5,所以这道题可以用按比分配的方法解答……”说得头头是道,把分数与比联系起来,学得活用得更活,“妙!”我由衷赞叹“我们就叫这种方法为‘柏杰法’吧!”教室里沸腾了,不仅柏杰兴奋,其他学生也来了劲,学生们的思维越发活跃起来,纷纷提出自己的解题策略。以后碰到这类题,学生们总会说“这用的是柏杰法”“这用的是怡菱法”……一句由衷的赞叹给了学生这么大的鼓舞,让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了创新的冲动,并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解题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可见,教师的激励就是学生创新意识萌发的保证,学生只有觉得你的课堂很宽松、很愉悦、很安全,感受到来自于你的赏识,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才可能有越来越活跃的深层次的思维碰撞。
二、创设情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境界,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我曾经听过一节《圆的认识》公开课,课一开始,上课教师就很亲切地看着学生说:“同学们,老师想带大家去看一场动物赛车,有没有兴趣?”平等的、商量式的语气,“有!”响亮的回答声中已透出兴奋。教师开始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第一位出场的是小鹿先生(驾着方形轮子车),掌声欢迎!”声音中带着一份热情与鼓动,学生也许是受到感染,“啪啪啪……”掌声雷动,几十双眼睛全盯着屏幕,“第二位出场的是……”老师逐一介绍驾着椭圆轮子车和驾着圆形轮子车的动物选手,话语、神态和动作都是那么自然,隐隐地还透着那么一份童真,学生们都被吸引住了,一个个脸露笑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就像真的坐在赛场里一样,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那么的自然与融洽,教室里弥漫着很宽松、很活跃的气氛。接下来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来组织小组探究活动:它们谁坐得最平稳、最舒服?谁最先到达目的地?为什么?教师巧妙地把圆的特征这么一个抽象的知识暗含于“动物赛车”(椭圆轮子的车、方形轮子车和圆形轮子的车比赛)这么一个富于生活情趣的情景中,并通过亲切的教态、自然的情感表达、幽默风趣而又饱含激情的语言等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到自己所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去,与学生建立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不仅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所有学生带进了新课的探索中,还通过一步步设置的悬念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有效地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巧设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巧设数学活动,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动手操作和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同伴的交流启发,主动去获得一些发现,从而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教学 “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数学活动。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我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的过程,在玩中理解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这一数学知识。又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圆柱的认识”一课,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自主学习探索的数学活动:参考课本介绍的方法用自带的硬纸板自制一个圆柱体模型。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在认认真真地看、认认真真地想、认认真真地做,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都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环节气氛可就热烈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好说,模型做得漂亮的学生争着介绍经验,阐述圆柱的特征;做不成模型的学生则讲述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本节的重、难点,由此引发的讨论探究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这样,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能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必定能拨动学生创新的琴弦,发出美妙的创新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