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人生的幸福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y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那边有什么?——儿时的幸福憧憬
  
  小时候,我常常会一个人站在田野里遥望着西北方向遥远的大伊山,“山的那边有什么?它是天的边缘吗?如果能让我到山那边看看该多好呀!长大后,能让我生活在山边。天天去爬山该多好呀!今天,我终于住在大伊山的脚下了,再回想儿时的憧憬,我的心时时荡漾着幸福的涟漪。
  小时候,家里很贫困。父亲早逝,靠母亲一个人苦撑着六口之家。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我小时候学习真的很努力,常常一个人抱着书坐在家门前水沟的向阳坡看书。有一次,好伙伴要我和他去玩,我没答应,他便不屑地说:“瞧你那认真劲儿!看你能考上大学?”从这一刻起,“考上大学”便成为我学习的最大目标。当然,那时还不懂什么叫做理想,什么叫做追寻幸福。只知道我要争气,要做个样子给你看看!现在想想是多么幼稚可笑!不过也真的要感谢我的好伙伴,正是他的这句话,让懵懵懂懂的我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由于学习努力,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当得知结果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验到什么叫做幸福,什么叫做对幸福的期盼!不怕大家笑话,当时的我竟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什么工作,这种幸福体验仅仅源于“我终于跳龙门了,可以吃皇粮了!”虽然这种源于对物质生活改善的幸福奢望只是一种最基础、最底层的幸福,但它却成为我踏入教育人生的起点。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教数学的,可是,每当我看到老校长房立宽提着工具箱去上自然课时。我就不无羡慕地想,要是哪一天能让我去上自然课该多好呀!因为在师范学校时,我就特喜欢上物理、化学。4年后,机会来了,县教研室在全县举行小学自然优质课的评比,我立即报名参加了比赛。经过乡、片、县的层层选拔,参加了市级的决赛,毕竟经验不足,结果只获得了二等奖。但是,就是这次活动,使我多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成为一个专职的自然教师。从此,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来之不易的专业之中。尽管这个专业是一个“小科”,并不被大家认同,甚至是其他老师不屑的科目,但是,我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因为,我爱这个专业,在这个专业的教学中,我获得了别人无法体验到的快乐和幸福!也正是这份爱,这种快乐,才使我沿着这条羊肠小道执着地走到了现在,一直走了二十年,以后我还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什么时候。我也能发表文章呀?
  
  ——因为看到杨兴东(原先是市教研室教研员,现在是省著名特级教师、港师二附小校长)的一篇教具制作文章的发表,燃起了我对教学研究的幸福激情。
  刚工作的几年,只知道埋头教书。从不知道教学科研为何物。每每看到教育刊物上的教育教学文章,总认为那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有能力有水平的教师做的事,像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是很难做到的。1993年,我参加了县自然教师暑期培训班。在下发的材料中,有一本专门介绍有关教具制作和实验教学的杂志《教学仪器与实验》。这对于喜欢自制教具和自然实验的我,无疑是如获至宝。其中很多的制作和想法与我自己的想法非常相似,特别是看到市教研员杨兴东老师的《磁力地球仪》的制作文章,我更是兴奋不已。因为我教学中的一个制作“地球引力演示仪”与他的这个制作很相似。这时,我就想,要是我把平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写出来投寄出去。不也能发表吗?于是,结合教学研制教具,并总结归纳制作方法进行写作,便成为我走进教育科学研究大门的第一步。
  有一天,已经放晚学的我,意外地接到一个大信封。我一看地址是北京的,内心不觉一阵狂跳:难道是我的文章发表了?我急切地撕开封口,急不可待地打开目录,一看,真的发现有我的一篇文章在其中。现在想起。当时的激动和愉悦的心情还历历在目。后来,当我细细阅览时却又发现,后面竟然还有我的一篇教具制作文章,这个惊喜让我幸福激动得不得了。从那以后。研制教具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我投身科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独特的思路。
  为了研制教具用于教学,有时在实验室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夏夜,不顾蚊虫叮咬,在野外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周日,放弃休息,带领学生参加自然实践活动。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为了引导学生观察骨骼,而实验室里又没有标本。这时我正好在路边发现一只死鸡。于是我决定把它埋在土里。过了几天,当再次把它刨出时,鸡已完全腐烂。我不顾恶臭,小心翼翼地将每块鸡骨上的腐肉一一除尽,最终制成一副鸡骨架模型,在教学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看到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标本,我所有的辛勤付出立刻化为幸福和愉悦。
  后来,我又相继完成了一系列的标本制作、教具制作,在市、省、全国的各类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2006年的全国教具制作竞赛中,我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同时获得“全国教具制作能手”的荣誉称号。可以说,每一件教具的研制成功,既浸透着我的辛苦、我的心血,同时也使我享受到了满满的思考创造的欢愉和幸福。
  为了更好地体现我的科学教育特色。我又不断地钻研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前多琢磨,课后多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及时总结,哪些地方取得了成功,为什么这样做就成功了,符合什么规律;哪些地方有不足,或者说不成功,不足和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进就成功了。多年来,我好多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来自于课后反思,好多发表的论文和优秀的教具设计都来源于自己的课后反思。如《加长的不仅仅是软管》就是我教学《光的传播》后撰写的反思类的论文,分别在《连云港教育》、《江苏教育》、《中小学教材教学研究》上发表。也正因为如此,我的业务才逐渐成熟起来,我的幸福感才渐渐浓烈起来。连云港电视台《走进科学》专栏在1997年对我的教学事迹作了一个专题报道,事隔十年,于2007年再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市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奇思妙想放飞想象”
  
  ——科技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我垫实了教育人生幸福的基础,使我理解了教育人生幸福的真正内涵。
  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斐然,我于2001年作为特别引进人才进入县实验小学。因为环境的变化,学生个性的差异,我原来在农村的那一套教学方法、研究思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了尽快打开实验小学的科技教育新局面,在应试教育也同样浓厚的背景之下,我瞄准一个突破口义无反顾地渗透了进去。这个突破口就是“奇思妙想”。2001年,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从学生记录本中采集来的大量闪烁着学生智慧火花的奇思妙想,需要我亲手去抄写、去修改、去编辑、去绘图……这每两周一次的结集展示,工作量也是很大的。往往其他老师都放学回家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的校园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还在灯下忙碌。当时,有的老师不忍地对我说:“徐老师,学校也没有让你做这件事,你又何必这么认真,这么辛苦呢?”我笑笑说:“我很高兴做呀。这就是我的乐趣呗!”老师说:“你这人真怪!别人都在忙着搞家教赚外快,你倒’好,在这自找烦恼、自找苦吃。”这样,“科学怪人”这个绰 号便在实小老师的口中传开了。怪就怪吧,而且一怪就坚持怪到了现在。奇思妙想的种子也就这样播洒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思维之中,很多学生在升入中学之后。还念念不忘小学时获得的奇思妙想“科幻之星”的光荣称号。我的教育梦想、教育理念、教育幸福也就在这怪异的做法中,在学生的身上逐渐得到体现。8年来,共收集了学生的奇思妙想13多万字,1000多条想法,在各类科技刊物发表的有300多条。根据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共同研究,转变成有实用价值的发明作品近百件。申请获得国家专利的有20多件,由我主编的校本课程《奇思妙想》已经正式出版,校本课程成果集《放飞想象的翅膀》也已被科学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此我在博客中写道:
  七年了,孩子。你终于诞生啦!
  今天,由我主编的学生“奇思妙想”作品集《放飞想象的翅膀》终于带着悠悠的墨香,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捧着这本凝结着我七年心血的书,就如同捧着自己的孩子,幸福的感觉瞬时溢满全身,之前的所有辛劳在瞬间化作了美好的永恒留在了记忆之中!
  现在想来,是什么让我坚持沿着一条路走了七年?原来正是这种兴趣,一种对教学研究的兴趣,一种与学生共同发现的乐趣,一种对教育新生命的期盼,才让我如痴如醉、乐此不疲、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今天!
  我时常会想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教研?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会说:为了晋升职称呗!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型教研;有的会说: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没办法而为之呀!这种类型的教研,我称之为任务型教研;有的会像我一样,为了获得一种研究的乐趣,获得发现的快乐而主动投入教研的兴趣型教研;而最难能可贵的是第四种类型,他们完全是为了探寻教育教学规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教育研究的教育型教研。像斯霞、李吉林、于永正……
  为兴趣、为发现教育规律而积极投身教研,才是教育研究获得真正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才能为教育科研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让教育不断呈现创新的缤纷彩虹,才会不断孕育新的希望、新的收获、新的生命!
  更让我高兴的是,平时我还会获取过去的学生反馈回来的积极信息。
  “祝贺徐老师事业有成!我是您十年前的学生。您是我小学时的自然老师。祝福徐老师一家!”也有的学生多年后还给我这个“副科老师”寄来贺卡,对小学时的奇思妙想还记忆犹新……
  在这一活动中,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成长起来。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青年老师。他们相继在省市教学中崭露头角。看到他们的成长,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教育人生的幸福——当自己的教育生命的成长已经与他人融为一体,并与他人共同成长的时候,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人生的幸福。
  
  “做中学”再燃我追求教育人生幸福的热情
  ——再次投身省课题的研究,让我对教育人生的幸福有了更高的追寻标杆。
  “听了会忘记,看了会记住,做了才学会!”要想提升科学教育的水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将“做中学”的理念引进来。一开学。我们就成立了“做中学”课题研究小组。并专门为“做中学”设计了一个徽章。这个徽章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做中学”的理念:
  1.徽章的主体是一个脚印踩在一片黄色的土地上。意在告诉学生,只有脚踏实地地参与科学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脚印中隐含一个“?”号,一个“!”号,感叹号的中心是一团炽热的鸽子形火焰。表示在“做中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带着诸多疑惑去参与探究,以满腔的热情,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将“?”号变成“!”号。
  3.脚印中还隐含着一个儿童头像,头像中的“S”表示在“做中学”中不仅仅要动手去做,而且要动脑去思考,这样才会有所发现1
  4.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表示在“做中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热情,在不断的“质疑、探究、思考”(暂且称之为“做中学”的三要素)中,才能去发现科学世界无穷的奥秘,去揭示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中的奇妙现象。
  说起这个徽章设计的来历,还真是一个偶然。一天早上,我走在港师附小的校园里,无意中发现港师附小的校徽十分醒目,简洁、明快、寓意深刻。我心中一动。我何不也给“做中学”设计一个徽章?于是我拿出笔在笔记本上苦苦构思它的草图。回校后,我又请教了许多老师、学生,才确定了最终样式。我们不仅把它刻在校园科技楼南侧的景观石上,而且把它设计成胸章,作为每月一次科技主题活动奖给学生的奖章。看到学生获得奖章的那种愉悦,我的心中是深深的满足。
  每月一次的科技主题活动虽然很繁琐、很辛苦,我却乐此不疲。学生的创新作品总是让我惊喜连连。每当看到学生在“三星选手”的画匾前流连忘返,我的内心就会吹过阵阵沉醉的春风。
  四(2)班学生梁浚哲在小论文中写道:班级预赛时,我遇到了一位高手——我的同桌王钰涵。那天。他的气垫船跑得很远,但是由于没有控制好方向,气垫船又绕回来了。为了赛出真正的水平,我告诉了他几个小秘密……后来,采用了我的方法后。他的气垫船果然跑得更远了。在班级决赛中,我再次与他对决。最终,他以三局两胜的结果胜出,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竞赛。他真的没有让我失望。争得了年级第一的奖章。虽然他的奖章让我眼红,但我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竞赛嘛。就应该让真正的高手参加!
  从这段简单的心理活动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梁浚哲身上所体现的个性:不是自以为是。不是唯我独尊,不是独断专行;而是一种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将自己的智慧与他人共享的性格。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教育所存在的最大欠缺吗?不正是我们目前教育的最大软肋吗?如果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彰显这种个性——既有自己的个性探究,又能拓展与他人合作的宽广胸怀,又何愁挺不起我们科学教育的脊梁?当我看到这篇小论文的时候,一种欣慰感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在以上的叙述中,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却都来源于我的教学实践,都是我真实的情感体验。我想,一个从来没有感受到教育幸福的教师是悲哀的,也是失败的;而常将幸福与待遇、金钱捆绑在一起的教师也是无法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的:一个时常享受到教育幸福感的教师,即使他不是什么名师、特级教师,他也是一个成功的、幸福的教师。
其他文献
学案即导学方案(Guided Learning Plan),是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它是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它是
英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的课堂体系。英语课堂上合理的提问是构建这一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本文就英语课堂
有一位数学家说过:"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数学方法是人们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程序和格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和手段。数学思想则是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
乔治奥威尔的1984可以在中国出版简直就是个奇迹。他和米兰昆德拉的书都属于那一类密度大到渗出苦味来的,看这样的书似乎有点儿自虐,仿佛不把自己弄得欲哭无泪窒息压抑就不得要
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以小数》一课,教师首先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接着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索7.98÷4.2的计算方法。因邻座于学生,于是非常清晰地记录了一个小组三个
英语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开展好英语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和重要途径之。周密的准备,精心的安排,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活动成功的关键,处理好活动所
看过电视剧《天地大战》动画片的观众都会记得,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人类利用声音驱赶妖魔鬼怪弄得那些妖魔死的死,逃的逃,跑下桥,沿河岸四处逃遁。这虽然只是艺术的夸张表现
由案例联想到2008年7月份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开播的22集电视连续剧《名校》,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它以百年名校育慧中学开办英凯理科班作为全剧情节展开的线索和矛盾冲突的焦点,将独生子女教育这一牵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呈现于观众面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思索。  中国曾有过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养不教,父之过”已成为这种家教传统的浓缩,并深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收到绵竹市委市政府发来的感谢信,衷心感谢江苏省教育系统对绵竹市的无私援助。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以来,我省教育系统坚决响应中央号召,迅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开展了捐款、捐物,向灾区派出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等应急救援专业人员,妥善安置灾区5413名学生来我省就学。在对口援建绵竹灾后重建工作中,我厅先后选派优秀教师110名赴灾区支教,帮助灾
课内学习侧重于规范性系统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课外学习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延伸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内容。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