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社会的正确隐喻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tong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来自世界各地,社会文化多样复杂,对美国的描述出现了许多隐喻,而一个正确的隐喻有助于了解研究美国社会的复杂性。
  关键词:种族,根,美国精神,大树
  美国自1776年独立战争之后独立出来,但并没有立刻建国,1777年通过《联邦条款》,结成“美利坚联邦”的联盟,共十三个州,依然没有形成政治统一的国家。各个邦从形态上看,有点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小国,尽管联盟有着协调各邦的作用,但这个联盟实际上是松散的,还没有国家的实质意义。
  就这一点来说,与中国等其他国家建国是史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邦之間矛盾冲突和问题越来越多,同时对于防止外侵,维护各邦利益等问题的出现,联盟已经解决不了,此时就有人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会议”,颁布了《宪法》,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建国。回过头去看,可以说美国是商量出来的国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在谈判桌上获得的,谈判桌上形成共同的共识,在权威性和稳定性上显然更胜一筹,这也就决定了美国《宪法》至今为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没有人能够撼动。
  想要了解美国,首先了解美国的发展史,我们都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至少从人口来源上来说确是这样。于是有一种观点,就是把美国隐喻为“大熔炉”“披萨饼”“沙拉碗”等。这些隐喻其实内涵上并无区别,较为形象的描述了美国社会,人口,文化组成的表层形态。事实上,今天美国原土著印第安人占有非常少的比例,过度追溯这片土地最早进行生产活动的那部分历史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今天的美国人口组成为欧裔美国人62.1%,拉丁裔17.4%,非裔美国人13.2%,亚裔5.4%等。从人口来源来看美国就是世界各地的人在这片土地的聚集地,和不同文化的融合地,从这一点来看,将美国人隐喻成“大熔炉”似乎说得过去,但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美国历史,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想当然的隐喻,这是一种对美国社会,人口,文化组成的表层形态的描述,也就是仅停留在美国种族人口来源的认知上,并没有表述这些集合元素的联系性。可以看出这种认知是具有片面性的,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合理性。
  首先,无论是研究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与内涵,还是文化或宗教信仰。都该从人开始研究,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一切也要在人身上体现
  美国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世界各地的人移民进入美国。从《美国种族简史》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到美国人口的组成与历史来源。
  第一代爱尔兰人:穷困潦倒、苦力谋生;德国人:穷苦农民、勤俭节约;
  第二代爱尔兰人:稍有好转、资本积累;德国人:技工为主、成为业主;
  第三代爱尔兰人:接受教育、成为富翁;德国人:精英阶层、科学家学者;
  第四代爱尔兰人:从政、肯尼迪为代表。
  而第一至四代犹太人、华人、黑人的特点则分别为:勤劳但遭受排挤,通过家庭作坊成为老板,重视教育;淘金热进入,遭受排挤,通过勤劳和教育成功;被贩卖进入,受歧视,发展史即血泪史
  除以上种族之外,美国还有波多黎各人,墨西哥人等。他们也都特点不同,有的刻苦勤劳,重视教育,节制自律,自由散漫。他们的身上是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从这一点来看,美国社会就像是一个“大熔炉”。这便是其合理性,但是“大熔炉”“沙拉碗”只是代表了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但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在各个领域跑世界的超级大国,并不是靠着这些简单的聚集,其中是有共同的根和美国文化的。如果只是不同种族和集合体,没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精神内核,美国是成不了超级大国。
  如果非要给美国找一个合适的隐喻,在我看来,因该是“一棵嫁接着许多种树的大树”:不同的树嫁接到同一棵树树上,这些树有的果实丰硕,有的枝叶茂密,有的花开艳丽,有的香气宜人,也有形状古怪,甚至果实有毒。他们虽然各自开花,各自结果,生命却连接在一起,有共同的根,吸收着共同的养分,同时也抵抗着共同的风沙。
  那么这个根在哪里? 精神又是什么?是什么作为纽带在联系整个美国社会?
  人们往往认为美国建国时间短,是个年轻国家,只有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匮乏,其实不然,要说历史,美国是世界上最老的现代民主共和国。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美国那片土地上,尽管没有绚丽多彩的文化诞生,但这不能说明美国的文化浅薄。人是文化的载体,换句话说有人就有文化。
  最早建立美国的欧洲人经历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具有冒险精神,崇尚自由主义,这些人承载着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文化,宗教革命,人权主义,启蒙运动等文化随着这些人一同来到美国,此时的美国文化从欧洲那里接过欧洲现代化的接力棒,并以此为基石建立美国。美国宪法里的核心便是自由主义。美国是一个谈判桌上谈来的国家,自由主义正是这些谈判者的共识,他们将其写入宪法,内心的精神追求同法律核心达成一致,便构成了美国人的根,可以说,美国《宪法》就是美国人的根,不管来自那里的移民者,都承认信奉,且追求这一点,尽管他们是不同的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
  基于自由主义,在人人都拥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不同种族的特点不同,发展结果也就不同。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碰撞,产生出新的美国文化。简单就饮食而言,美国的中餐馆的菜和中国的中餐馆的菜截然不同,这就是中国文化在美国环境碰撞融合的结果。其他文化也是这样,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文化。
  这样一代代传承,美国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文化架构,构建了属于美国人的归属感,这种差异化认同,更是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包容性。
  所以说他们更像一棵嫁接着不同树的大树,各种族有各自宗教,文化,百花齐放。基于同一个根,不同枝丫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却也吸收共同的养分,共吹着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暖风。
  参考文献:
  [1]资中筠.美国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托马斯索威尔著,沈宗美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侯敏:(1995—),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15级在读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泰国在遭受了一场巨大的亚洲经济危机之后,重整旗鼓,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回到国际影坛,继而大放异彩。2010年上映的《想爱就爱》,凭借其清新的叙事风格,靓丽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在其温情的背后,更是酷儿的表达,自我身份的认同,影片正是在这样的叙事中,赢得了大批亚洲观众的心。  关键词:泰国电影;酷儿理论;同性恋  一、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兴起于20 世纪90 年
期刊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工作实践中,不断尝试从各方面,实现内容和影像的创新突破。本文仅讨论,笔者在今年工作实践中,大面积使用延时摄影的拍摄方式,对长沙城市形象宣传片进行美学处理,得出并不太理想的效果,表达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塑造,当用多种叙事形式,取代单一技巧性美学,才能在内容输出上,大胆创新,迎难而上。  关键词:城市宣传片;创新;延时摄影;融合  一、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背景  (一)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前
期刊
摘要:本文对《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文提出问题:信息的“质”与“量”是否真的“二律背反”?并就此问题从“二律背反”的定义,信息的质与量的关系,信息载体的变迁还有电子信息技术四个方面来进行思考,认为张辑哲先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必过于担忧。  关键词:二律背反; 信息质量 ;信息技术; 思考  近日拜读张辑哲先生《论信息技术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一文,对其中关于“二律背反”现象和信息
期刊
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最终成才,使其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这与辅导员如何对待和开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相关。以下是我作为辅导员在工作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一、案例:  李某某,男,邢台市某某县人,某学校2013级某专业学生。2014年11月22日,学生应在当天19点前返校上课,但该生并未按时返校并打
期刊
摘要:随着西方新史学思想的传入,“进化主义史观”也逐渐渗入到中国史学思想观念中。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保守主义者”的柳诒徵不仅没有完全摈弃进化的史学观,而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对柳诒徵的史学渊源以及对史学著作和历史认识观的分析来深入分析先生对近代中国传入的“进化主义史观”的理解。  关键词:柳诒徵;近代中国;进化主义史观;历史认识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史学界新旧思潮冲
期刊
摘要: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媒介主要由报纸、广播、电视向更便捷更智能的新媒体转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兴起的微电影也日益走进公众视野。在众多的微电影题材中,农村题材微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朴实的情节打动无数观众,在激烈的微电影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题材;微电影  20
期刊
摘要:本文研究了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服穿着现状,分析毕业服缺失的消极影响,通过探索在高职院校推行毕业仪式服的意义,揭示出高职院校毕业仪式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仪式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族服饰元素融入毕业仪式服的设计探索,希望能对当代高职院校毕业仪式服设计和改革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仪式服;民族文化;创新  一、高职院校推行毕业仪式服的意义  (一)毕业服穿着现状分析  每年毕业
期刊
摘要: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人有根据落入的或感到其所属的社会类来界定自己的倾向。现有文献大量检验了社会因素尤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食品消费的影响,但鲜有研究者从认同的视角对青少年食品选择进行研究。本研究基于对某省直辖市1000名青少年的调研展开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家庭认同;青少年;食品消费行为  在关于青少年食品选择的研究中,社会文化因素在食品消费中有着重要作用。比如探讨媒体上食品企业的营销广告是否
期刊
摘要:近代社會的不断发展之中,西方外来文化的流入带来了各种其他的艺术品,并且这些外来文化深受国人的喜欢与爱戴,导致了泥塑这种传统艺术品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中。所以,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为了保护和发扬泥塑文化,其本身应该保持独特的民族性,并随着社会主基调进行创新性发展。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并坚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民化。落实到民众应该响应号召,关心中华文化,积极关注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的德育一直都是理想化的教育,孩子自入学以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把德育教育变成简单的记忆和背诵,来应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很难真正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何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特点,以绿色教育思想引领,进行德育目标、内容、方式、保障等方面的课程化构建,建立起一套符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中学生德育课程化活动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字:新时代;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化;素质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