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但是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能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用之不当,轻则延误治疗,重则致残或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药物性损害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因不合理用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住院的病人比例为10%~20%,其中有5%的病人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死亡。因此,安全合理用药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自购药物、自我药疗更加普遍,而由此带来的滥用、乱用药物以及药物性损害等问题也日益凸现。为此,我刊特别邀请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医药学专家,解析国人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陋习”),以帮助大家掌握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
——编者
支持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白春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
胡晋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主任、教授
何裕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王功立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自我药疗专业委员会主任药师
肖永红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章辉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药学部主任、教授
1. 看到平价药店里好几种药都符合自己的“适应证”,就一咕脑儿买回来备用。
现象描述: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平价药店于开业之初,大幅度降低药价,引来了大批消费者摩肩接踵,手提菜篮,如入超市,将认为符合自己“适应证”的药品尽量多地放入篮中,买回去备用。
一句话点评:药品是特殊商品,用药安全是前提。
专家解析:去平价药店购买药品,同去超市购买食品有很大不同。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意选用,打折时还可以多买一点。而药品是特殊商品,购买时既要考虑适应证,还必须考虑禁忌证,否则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张大爷经常感冒,乘去平价药店的机会,购买了多种抗感冒药,如复方伪麻黄碱缓释胶囊、酚麻美敏片等。应该说,张大爷购买的都是治感冒的“好药”,但是,他们并不适合张大爷服用。因为张大爷患有前列腺肥大,而他买回的这些药均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可引起尿闭、尿痛,加重前列腺肥大症状。
可见,消费者在购买药品前,一定要确定所选定的药品与自己的疾病情况相符,千万不要贪图便宜,一次性购买较多具有同样功效的药物。毕竟药品除需对症使用以外,不像食品可以天天食用,如果买回家的药品一时半会吃不完,还可能过期,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2.一些患者根据广告介绍,去药店自行选购药品。
现象描述:有些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格外关注,稍有不适,便会根据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为自己选择药物,以为这样节省了挂号费,节约了时间。有的患者还会长期购买广告宣传的药物自疗。
一句话点评:药品广告是介绍新药的良好途径,但不是药品说明书。
专家解析:许多疾病都有相同的症状,例如同样出现咳嗽、咯血症状,年青人以结核常见,而对于50岁以上特别是吸烟者首先考虑的是肺癌。有一位因“咯血”就诊的男性病人,自述有过多次咯血史,每次都是去药店购买广告宣传的药品,服药后症状好转。可是后来吃药无效了,才到医院诊治,结果检查下来发现是晚期肺癌。
大多数情况下,如普通的感冒、胃肠炎等轻微小病,可以短时间自疗。但是长期依据广告宣传自我药疗就不可取了。例如,有一名病人上腹部不适,看了广告宣传后认为是慢性胃炎,于是就长期买治疗“胃炎”的药。虽然有时症状有所好转,但病人体重逐渐下降,后来到医院就诊,发现是胃部恶性肿瘤,后悔莫及。
另外,高血压、糖尿病等复杂病症,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处方药,也不宜根据广告介绍,去药店自行购药治疗。
3. “老病号”久病成良医,就医时自行“点药”。
现象描述:在门诊,常有患者在就诊时,要求医生开某某药,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人“久病成良医”,“点药”更是家常便饭。还有的“老病号”干脆请子女代劳,去医院找医生配药。
一句话点评:就医时,配合医生治疗是病人应有的自觉行为。
专家解析:病人在看病“点药”,类似于在饭店就餐点菜,他告诉医生,要用哪种药而不愿用哪种药。其实,这样做是将“就医”简单化了。大家知道,就医用药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远较其他学科的学生学习时间长,这也说明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稍有不慎,即会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
需要强调的是,同样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病人的用量可能相差很多,也可能虽然患有相同的疾病,甲病人可以用这种药物,但乙病人就不能用。例如,安定类药物,大多数人都可以应用,但是,病人若有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即使使用远低于常规剂量的药物,也会诱发急性呼吸衰竭,甚至致命。至于请子女代配药,那更不可取。病情不稳定的老年或慢性病人不宜由亲人代配药,而应当带其找医生诊治。
4. 不管药物是否对症,盲目崇拜“进口药”。
现象描述: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进口和合资的药品很多,有的病人对进口药品存在崇拜心理,总认为进口药疗效好,好像唯有使用进口药才能治好疾病。还有的病人在生病后,不惜化重金托人从国外购药使用。
一句话点评:药品疗效应从安全性、有效性和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专家解析:一般地说,进口药品在制剂纯度、工艺和质量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国产药品,服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这并不等于说凡是进口药品的疗效就一定比国产药好。如果不对症使用进口药品,同样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同一药物对不同人种在疗效上也存在差异,这需要医生在临床使用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其实,目前大部分国产药品已有确切的疗效,如盲目崇拜进口药,不注重合理使用,不但造成金钱浪费,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因此,药物治疗疾病的有效程度,主要是看是否对症用药、治疗方案是否正确以及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疗效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使用进口药品。不论是国产药品还是进口药品,只要是符合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同样都是有效的,要想取得满意的疗效,关键在于临床的合理使用。
5.“便宜没好药”,价格低的药品肯定治不了病。
现象描述:有些患者在医院看病时,十分关注医生所开处方的药品价格,认为医生开的药越贵越好。当知道药品价格仅仅几块钱,就开始怀疑药品的治疗作用,认为这么便宜的药能治好病吗?
一句话点评:价格不是决定药品疗效好坏的关键因素。
专家解析:药物的疗效并不以其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药品的价格是由原辅料的成本高低、生产工艺的难易程度、产量的多少、广告宣传投入、销售环节和市场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决定的。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理作用大小,是否对症用药和合理使用。即便是价高疗效也好的药物,也须对症合理使用才能有效,若是滥用、乱用也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例如,胃酸过多服用碱性抗酸药十分对症,胃痉挛服用阿托品可以药到病除。像这些选择性很强、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很多,它们都很便宜,只有几分钱一片。再如抗生素,如果不管适用范围,盲目追求新贵,不但造成浪费,还会产生耐药性等不良反应,给今后的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不能以药品价格的高低来评价药品的好坏,真正的好药应该具备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特性。
6.在购买和服用非处方药物前,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现象描述:如今,一些人患了小毛小病,如感冒、腹泻、头痛等,常去药店买药自疗。这本身无可非议,但许多人购药、用药时,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只是根据既往经验,或根据普通店员(非执业药师)的推荐。
一句话点评:说明书是指导老百姓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的重要信息。
专家解析:有人认为,非处方药是应用安全、毒副作用小的药品,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较随意,以致出现不良反应。
张大妈因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正服用罗红毒素。不巧,她的过敏性鼻炎又发作了,于是她到药店买了一盒氯雷他定片,睡前服一片。当天夜里张大妈心悸不安。原来氯雷他定片与罗红霉素同服,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猝死。如果张大妈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就可发现说明书中明确指出:“禁与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等一同使用。”
非处方药是消费者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它不像处方药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所以药品说明书就是指导用药的最重要信息。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每张非处方药说明书的最顶端,都须注明:“请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其目的就在于提醒消费者在应用药物前应予以充分注意,避免用药时发生意外。
7.为尽快治愈疾病,加量、超时服用非处方药。
现象描述:一些人认为非处方药应用安全,加大剂量服用也没有问题。于是,在生病时,为求尽快治愈疾病,服用不同药物,或短时间连续服用同一种药物。还有的人忽视用药疗程,超时服用非处方药。
一句话点评: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好,只是针对处方药而言的。
专家解析:非处方药均来自处方药,一般经过临床较长时间考验,疗效肯定,安全性比处方药相对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是,如果患者服药时,不按照药品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服用,仍然可能带来健康隐患。有一位患者感冒后求愈心切,同时服用了从药店购买的多种抗感冒药:仁和可立克、快克、泰诺。这就造成了重复用药,其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酚氯苯那敏都是三次服用的剂量,这将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及严重困倦。再如,每日服用1克以下的维生素C是安全的,但如超过此剂量长期应用则可引起腹泻等,甚至引起尿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还有的人忽视非处方药的使用疗程,超时服用。其实,出于安全考虑,每一种非处方药都规定了疗程,如解热镇痛药解热限用3天,止痛限用5天,止咳药限用1周,如果症状不缓解就要考虑是否选对药,或用药的剂量、方法等是否恰当,必要时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8.在用药过程中,不按医生要求定期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现象描述:大多数病人在就诊时,对医生要求进行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都无异议,但对医生要求,在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却不以为然,有的甚至拒绝去医院检查。
一句话点评: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对指导合理用药极其重要。
专家解析:血液浓度测定是临床用药监测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治疗个体化,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临床中常见的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主要有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地高辛等。这些药物在应用过程中都存在潜在危险,进行常规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显著提高用药安全性。
有些药物可以影响心血管系统,如抗精神病类药物利培酮、齐拉西酮等,可以导致QT间期延长。因此,医生要求病人在服药期间定期监测心电图,以及早发现异常。还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氨甲喋呤、氯丙嗪、安定等易引起肝损害,庆大霉素、链霉素、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可以导致肾损害,因此,医生通常会要求病人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期早期发现毒性反应,及时减少用药剂量或更换药品,降低药物对人体的损害。
9.不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象描述:不少人认为,服中药需要“忌口”,服西药则没有必要“忌口”。还有的人只知道服药,而忽视了改变可降低疗效的不当生活方式。
一句话点评:合理饮食是发挥药物疗效的必要保证。
专家解析:病人在服药期间都无法避免一日三餐,而饮食所涉及的进食时间、食物成分等都可能通过不同环节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四环素、土霉素等与含钙、镁丰富的牛奶、咸鱼、豆腐等同服,可生成不易溶解的结合物而妨碍药物吸收,使药物减效或失效。再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异卡波肼等)可抑制体内酪胺灭活,如服药期间食用干酪、酸牛奶、蚕豆等含大量酪胺的食物,会导致食物中酪胺无法代谢而蓄积体内,引起头痛、血压急升、心跳加快等严重症状。花菜、番茄等食物中,含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维生素K,食用后会减弱华法林类药物的抗凝血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病人服药依从性差,在服药期间忽视生活方式改变。例如,血脂偏高患者,一边在吃降脂药,一边却烟酒不离,每天仍大鱼大肉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以致血脂持续居高不下,危害身体健康。
10. 为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随意用牛奶、果汁、茶水送服药物。
现象描述:有的人吃药时害怕药的苦味,特别是有些家长在给小儿服药时,为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常换用果汁送服药物。有的人则图方便、省事,随意用牛奶、茶水送服药物。
一句话点评:无特殊要求的口服药应使用温开水送服。
专家解析: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质等成分,用茶水服药可能会影响药物疗效,例如四环素类、硫酸亚铁、奎宁、洋地黄等。茶叶还可能拮抗抗组胺药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茶水中含咖啡因,它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可与安定、苯巴比妥等药物的作用相对抗,使药物疗效下降,也可使某些有中枢兴奋作用的药物的兴奋作用加强,导致过度兴奋、失眠、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 牛奶 牛奶也可能使一些药物的吸收大大减少,如有人发现300毫升牛奶可以使去甲金霉素的吸收大大减少。
* 葡萄柚汁 一些特殊的果汁与特定的药物同服,则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需他定、西替利嗪等与葡萄柚汁合用,可产生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调脂药他汀类,如洛伐他汀等与葡萄油汁合用,可引起肌痛。连续用葡萄柚汁服用环孢素、特非那定等药物,可大大减慢药物的体内代谢速度,使这些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毒性反应。
11.把医嘱“每日四次”,简单理解为一日三餐加睡前一次用药。
现象描述:不少人服药时,常认为“一日”是指白天这段时间,如把“每日四次”理解为一日三餐加睡前一次用药,把“每日三次”用药时间定在上午、中午和下午,或是三餐前后。
一句话点评:正确的给药时间,可以维持人体内恒定的血药浓度。
专家解析:临床服药的间隔时间和次数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的。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
药物种类 半衰期(时间) 口服给药时间 其他 超快或快速消除类药物 1~ 4小时静脉滴注 中等消除类药物 4~ 8小时 每日三次给药慢消除类药物 8~ 12小时 每日二次给药极慢消除类药物 大于24小时 每日一次给药一般地说,用药间隔应尽量在一天的24小时内均分,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时间协调。如每日二次,应尽量间隔12小时服药,可在早7点和晚7点用药;如每日三次,应尽量间隔8小时服药,可在早6点、下午2点和晚9~10点服药;如每日四次,应尽量间隔6小时服药,可在早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和晚上10点服药。如果你的作息时间与此矛盾,可适当地调整,但间隔时间不要过短,否则难以达到最佳疗效。
12.家庭小药箱存放药品混乱,不按规定条件贮存药品。
现象描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拥有家庭小药箱,药箱内药物品种繁多。可药箱内存放药品规范的较少,内服、外用药摆放混乱,或不按规定条件贮存,如本该低温冷藏的药品却在常温下贮藏等。
一句话点评:为确保药品质量,每一种药品都有适合自己的存放条件。
专家解析:药箱内药品摆放混乱,不仅不方便寻找,还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稳定性,甚至容易造成误服。因此,家庭应按以下方法贮存药品。
1.备用的品种和数量不宜过多。家庭需要购置的药品,主要看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种类而定。一般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时令性疾病的药物为主,且品种应少而精,数量不宜多,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或更新。
2.注意分类摆放。一只药盒只装一种药。每种药品都应该写上药名、剂型、规格、用途、用法、用量(小儿的用量应特别注明)及注意事项。内服药和外用药应区分开。所有药品应严防小儿随便拿到。
3.注意贮藏的温度和湿度。大多数口服的片剂或胶囊是在常温下贮藏的,但有些药品注明了特殊的贮存条件,如低温冷藏(一般指2℃~8℃)、冷冻(一般指-2℃~10℃),有的药品注明防潮,则必须严格按照该条件贮藏。
13.从不检查药品有效期,对过期药品舍不得处理,或随意丢弃。
现象描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养成定期检查药品外观性状的习惯,也很少有人关注药品的“有效期”。而对于已经过期的药品,或舍不得扔掉,或随手丢入垃圾箱中。
一句话点评:过期药品不仅仅是失效,还可能对人体有害。
专家解析:大多数药品的质量只能在有限的保存时间内才能够稳定,因此,家庭保存药品一定要注意其有效期,并定期检查药品的外观和性状。如果发现药品过期应及时处理或更新。即使尚未到期的药品,只要出现粉剂结块、变色、怪味,或片剂由白变黄,出现花斑、松散,或糖衣片发生褪色,呈花斑或黑色,或口服药水出现较多沉淀、絮状物,甚至变色、有异味等,都应废弃而不再使用。没有发现变质但已经过期的药品也不能再使用。
对于已经过期或变质的药品,,可采用下述办法处理:将药品的原包装破坏,把药片或胶囊放在水中让其膨胀化开,然后再通过马桶冲掉;液体的药物也可以倒入马桶冲掉。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把过期药品交给社会药店的过期药品回收箱,让专业人士集中处理。因药品随着家庭废水排入周围环境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14.一有头痛、发热、腹泻、皮肉伤等,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现象描述:头痛、发热、腹泻、皮肉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常见不适,许多人采用自我治疗或自我用药,特别是自行服用抗生素较为普遍。
一句话点评:只有明确的细菌性感染,才能使用抗生素。
专家解析:抗生素是杀灭细菌的药物,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治疗效果。而大多数人头痛发热属于病毒性感染,如果病情不是十分严重,医生主张以休息为主,完全没有必要应用抗生素,以免带来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浪费医药资源,促进体内细菌耐药发生。当然,对非病毒性感冒或症状过于严重的病毒感染,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甚至引发并发症。
同样,腹泻也是常见身体不适,可因饮食不洁而产生,也可因身体其他疾病而出现。就常见食物中毒而言,大多是由细菌毒素所致,而非真正细菌性肠道感染,对于不洁饮食后迅速发生的腹痛、腹泻,大便以水样为主者,应该以补充液体为主,最简单的办法为口服补液,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其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各种疾病与损伤,如轻微外伤、关节疼痛、咳嗽等均无需应用抗生素。
15.为了提高“保险系数”,任意延长抗生素使用疗程。
现象描述: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起初病情较重,或对所患疾病过分担忧,常不遵守医嘱规定的抗生素用药疗程,用药时间过长,以为这样可以提高治疗的“保险系数”。
一句话点评: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不刻意延长疗程。
专家解析:在临床上,引起人体感染的细菌多种多样,感染部位差别极大,选用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用药时间等都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制定的,有一套治疗常规,不是由某一个医生或患者自行决定的。例如,治疗普通肺炎,一般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菌素,疗程为控制症状后3~5天即可。制定这个给药方案是通过成百上千患者的科学研究获得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给药时间可以治愈绝大部分肺炎,除非情况特别,一般不必延长治疗时间。
延长治疗时间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和心理影响,还可造成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人体内皮肤、肠道、口腔等器官,本身有大量细菌寄生,与人体成共生状态,部分对人体有利。但是,如果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使感染细菌产生耐药,而且体内共生菌也可能耐药,当人体再次感染时,治疗将变得更加困难。可见,应用抗生素必须遵守医嘱,不要自行延长用药疗程。
16.中草药属于天然药品,无不良反应。
现象描述:有些病人,一吃中药就是5年、10年,有的甚至终身服用。还有一些病人大剂量长期服用固定成方,给用药安全留下了隐患。例如,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这样。
一句话点评:“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如此。
专家解析:中草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动植物,但随着药源的减少,也出现了不少人工替代品,比如人工牛黄。现在药店里所销售的中草药,绝大部分都是在人造环境下生产出来的,与野外采摘的中草药还是有差异的。一方面中药材质量控制更容易实现。例如,野生灵芝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有些还含毒性,人工栽培以后,就保证了灵芝的质量稳定,安全无副作用。但另一方面,不顾原产地原则,大规模引种生产,药材的药力会有所下降。
中药经过炮制、煎熬等,可以“弱化”中药的毒性,例如,乌头有毒,含乌头碱,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经过炮制后,毒性就大为下降,再对药量进行控制,就可以安全使用。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大黄、马钱子以及许多虫类药等都有明确的毒性,毒性较大的甚至可致死,但只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7.“以毒攻毒有奇效”,滥用有毒中草药征服疾病。
现象描述:常常有人为了治疗“顽疾”,不顾生命安危,使用“偏方”“秘方”,还称其为“以毒攻毒有奇效”,结果不但没有出现所谓的“奇效”,反到遭遇不幸,甚至命归黄泉。
一句话点评:“以毒攻毒”仍需中药辨证论治。
专家解析:中草药里不乏有毒之物,有时毒性还与疗效关系甚密。过去,中医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时,用平和之药如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用毒性比较强烈的药物进行攻伐,也确有因之而痊愈的病例,但也有不少人枉送了性命。所以,中医用大毒之剂进行治疗是有条件的。例如,从砒霜中分离出来的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白血病患者都可以使用“砒霜”,而仍需中医辨证论治后再做决定。可见,“以毒攻毒”的中医方法应该接受更严格的检验才能进入临床。
当然,患者也不能道听途说,随意采用“偏方”“秘方”来“以毒攻毒”,以免遭遇不幸。例如,一名48岁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听说鱼胆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就买来一条鲜活的鲤鱼,将鱼胆取出后生吃。结果,她非但没有治好风湿关节痛,反而中毒得了急性肾衰竭,还险些丧命。
在我国,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自购药物、自我药疗更加普遍,而由此带来的滥用、乱用药物以及药物性损害等问题也日益凸现。为此,我刊特别邀请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医药学专家,解析国人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陋习”),以帮助大家掌握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
——编者
支持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白春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教授
胡晋红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药学部主任、教授
何裕民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王功立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自我药疗专业委员会主任药师
肖永红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章辉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药学部主任、教授
1. 看到平价药店里好几种药都符合自己的“适应证”,就一咕脑儿买回来备用。
现象描述: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平价药店于开业之初,大幅度降低药价,引来了大批消费者摩肩接踵,手提菜篮,如入超市,将认为符合自己“适应证”的药品尽量多地放入篮中,买回去备用。
一句话点评:药品是特殊商品,用药安全是前提。
专家解析:去平价药店购买药品,同去超市购买食品有很大不同。购买食品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意选用,打折时还可以多买一点。而药品是特殊商品,购买时既要考虑适应证,还必须考虑禁忌证,否则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张大爷经常感冒,乘去平价药店的机会,购买了多种抗感冒药,如复方伪麻黄碱缓释胶囊、酚麻美敏片等。应该说,张大爷购买的都是治感冒的“好药”,但是,他们并不适合张大爷服用。因为张大爷患有前列腺肥大,而他买回的这些药均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可引起尿闭、尿痛,加重前列腺肥大症状。
可见,消费者在购买药品前,一定要确定所选定的药品与自己的疾病情况相符,千万不要贪图便宜,一次性购买较多具有同样功效的药物。毕竟药品除需对症使用以外,不像食品可以天天食用,如果买回家的药品一时半会吃不完,还可能过期,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2.一些患者根据广告介绍,去药店自行选购药品。
现象描述:有些患者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格外关注,稍有不适,便会根据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为自己选择药物,以为这样节省了挂号费,节约了时间。有的患者还会长期购买广告宣传的药物自疗。
一句话点评:药品广告是介绍新药的良好途径,但不是药品说明书。
专家解析:许多疾病都有相同的症状,例如同样出现咳嗽、咯血症状,年青人以结核常见,而对于50岁以上特别是吸烟者首先考虑的是肺癌。有一位因“咯血”就诊的男性病人,自述有过多次咯血史,每次都是去药店购买广告宣传的药品,服药后症状好转。可是后来吃药无效了,才到医院诊治,结果检查下来发现是晚期肺癌。
大多数情况下,如普通的感冒、胃肠炎等轻微小病,可以短时间自疗。但是长期依据广告宣传自我药疗就不可取了。例如,有一名病人上腹部不适,看了广告宣传后认为是慢性胃炎,于是就长期买治疗“胃炎”的药。虽然有时症状有所好转,但病人体重逐渐下降,后来到医院就诊,发现是胃部恶性肿瘤,后悔莫及。
另外,高血压、糖尿病等复杂病症,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处方药,也不宜根据广告介绍,去药店自行购药治疗。
3. “老病号”久病成良医,就医时自行“点药”。
现象描述:在门诊,常有患者在就诊时,要求医生开某某药,特别是一些慢性病人“久病成良医”,“点药”更是家常便饭。还有的“老病号”干脆请子女代劳,去医院找医生配药。
一句话点评:就医时,配合医生治疗是病人应有的自觉行为。
专家解析:病人在看病“点药”,类似于在饭店就餐点菜,他告诉医生,要用哪种药而不愿用哪种药。其实,这样做是将“就医”简单化了。大家知道,就医用药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远较其他学科的学生学习时间长,这也说明医学是一门神圣的科学,稍有不慎,即会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
需要强调的是,同样一种药物对于不同病人的用量可能相差很多,也可能虽然患有相同的疾病,甲病人可以用这种药物,但乙病人就不能用。例如,安定类药物,大多数人都可以应用,但是,病人若有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即使使用远低于常规剂量的药物,也会诱发急性呼吸衰竭,甚至致命。至于请子女代配药,那更不可取。病情不稳定的老年或慢性病人不宜由亲人代配药,而应当带其找医生诊治。
4. 不管药物是否对症,盲目崇拜“进口药”。
现象描述: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进口和合资的药品很多,有的病人对进口药品存在崇拜心理,总认为进口药疗效好,好像唯有使用进口药才能治好疾病。还有的病人在生病后,不惜化重金托人从国外购药使用。
一句话点评:药品疗效应从安全性、有效性和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专家解析:一般地说,进口药品在制剂纯度、工艺和质量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国产药品,服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这并不等于说凡是进口药品的疗效就一定比国产药好。如果不对症使用进口药品,同样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同一药物对不同人种在疗效上也存在差异,这需要医生在临床使用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其实,目前大部分国产药品已有确切的疗效,如盲目崇拜进口药,不注重合理使用,不但造成金钱浪费,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因此,药物治疗疾病的有效程度,主要是看是否对症用药、治疗方案是否正确以及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疗效好坏并不取决于是否使用进口药品。不论是国产药品还是进口药品,只要是符合国家药品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同样都是有效的,要想取得满意的疗效,关键在于临床的合理使用。
5.“便宜没好药”,价格低的药品肯定治不了病。
现象描述:有些患者在医院看病时,十分关注医生所开处方的药品价格,认为医生开的药越贵越好。当知道药品价格仅仅几块钱,就开始怀疑药品的治疗作用,认为这么便宜的药能治好病吗?
一句话点评:价格不是决定药品疗效好坏的关键因素。
专家解析:药物的疗效并不以其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药品的价格是由原辅料的成本高低、生产工艺的难易程度、产量的多少、广告宣传投入、销售环节和市场供求关系等诸多因素决定的。而药物的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理作用大小,是否对症用药和合理使用。即便是价高疗效也好的药物,也须对症合理使用才能有效,若是滥用、乱用也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例如,胃酸过多服用碱性抗酸药十分对症,胃痉挛服用阿托品可以药到病除。像这些选择性很强、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很多,它们都很便宜,只有几分钱一片。再如抗生素,如果不管适用范围,盲目追求新贵,不但造成浪费,还会产生耐药性等不良反应,给今后的治疗带来困难。因此,不能以药品价格的高低来评价药品的好坏,真正的好药应该具备安全高效、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特性。
6.在购买和服用非处方药物前,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现象描述:如今,一些人患了小毛小病,如感冒、腹泻、头痛等,常去药店买药自疗。这本身无可非议,但许多人购药、用药时,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只是根据既往经验,或根据普通店员(非执业药师)的推荐。
一句话点评:说明书是指导老百姓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的重要信息。
专家解析:有人认为,非处方药是应用安全、毒副作用小的药品,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较随意,以致出现不良反应。
张大妈因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正服用罗红毒素。不巧,她的过敏性鼻炎又发作了,于是她到药店买了一盒氯雷他定片,睡前服一片。当天夜里张大妈心悸不安。原来氯雷他定片与罗红霉素同服,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猝死。如果张大妈在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就可发现说明书中明确指出:“禁与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等一同使用。”
非处方药是消费者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它不像处方药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的,所以药品说明书就是指导用药的最重要信息。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每张非处方药说明书的最顶端,都须注明:“请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其目的就在于提醒消费者在应用药物前应予以充分注意,避免用药时发生意外。
7.为尽快治愈疾病,加量、超时服用非处方药。
现象描述:一些人认为非处方药应用安全,加大剂量服用也没有问题。于是,在生病时,为求尽快治愈疾病,服用不同药物,或短时间连续服用同一种药物。还有的人忽视用药疗程,超时服用非处方药。
一句话点评:非处方药的安全性好,只是针对处方药而言的。
专家解析:非处方药均来自处方药,一般经过临床较长时间考验,疗效肯定,安全性比处方药相对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是,如果患者服药时,不按照药品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服用,仍然可能带来健康隐患。有一位患者感冒后求愈心切,同时服用了从药店购买的多种抗感冒药:仁和可立克、快克、泰诺。这就造成了重复用药,其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酚氯苯那敏都是三次服用的剂量,这将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及严重困倦。再如,每日服用1克以下的维生素C是安全的,但如超过此剂量长期应用则可引起腹泻等,甚至引起尿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还有的人忽视非处方药的使用疗程,超时服用。其实,出于安全考虑,每一种非处方药都规定了疗程,如解热镇痛药解热限用3天,止痛限用5天,止咳药限用1周,如果症状不缓解就要考虑是否选对药,或用药的剂量、方法等是否恰当,必要时应咨询医师或药师。
8.在用药过程中,不按医生要求定期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现象描述:大多数病人在就诊时,对医生要求进行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都无异议,但对医生要求,在服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却不以为然,有的甚至拒绝去医院检查。
一句话点评:检查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对指导合理用药极其重要。
专家解析:血液浓度测定是临床用药监测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治疗个体化,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临床中常见的需要进行监测的药物主要有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环孢霉素A、他克莫司、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地高辛等。这些药物在应用过程中都存在潜在危险,进行常规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显著提高用药安全性。
有些药物可以影响心血管系统,如抗精神病类药物利培酮、齐拉西酮等,可以导致QT间期延长。因此,医生要求病人在服药期间定期监测心电图,以及早发现异常。还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氨甲喋呤、氯丙嗪、安定等易引起肝损害,庆大霉素、链霉素、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可以导致肾损害,因此,医生通常会要求病人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期早期发现毒性反应,及时减少用药剂量或更换药品,降低药物对人体的损害。
9.不注意药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忽视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象描述:不少人认为,服中药需要“忌口”,服西药则没有必要“忌口”。还有的人只知道服药,而忽视了改变可降低疗效的不当生活方式。
一句话点评:合理饮食是发挥药物疗效的必要保证。
专家解析:病人在服药期间都无法避免一日三餐,而饮食所涉及的进食时间、食物成分等都可能通过不同环节影响疗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四环素、土霉素等与含钙、镁丰富的牛奶、咸鱼、豆腐等同服,可生成不易溶解的结合物而妨碍药物吸收,使药物减效或失效。再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异卡波肼等)可抑制体内酪胺灭活,如服药期间食用干酪、酸牛奶、蚕豆等含大量酪胺的食物,会导致食物中酪胺无法代谢而蓄积体内,引起头痛、血压急升、心跳加快等严重症状。花菜、番茄等食物中,含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维生素K,食用后会减弱华法林类药物的抗凝血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病人服药依从性差,在服药期间忽视生活方式改变。例如,血脂偏高患者,一边在吃降脂药,一边却烟酒不离,每天仍大鱼大肉的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品,以致血脂持续居高不下,危害身体健康。
10. 为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随意用牛奶、果汁、茶水送服药物。
现象描述:有的人吃药时害怕药的苦味,特别是有些家长在给小儿服药时,为掩盖药物的不良味道,常换用果汁送服药物。有的人则图方便、省事,随意用牛奶、茶水送服药物。
一句话点评:无特殊要求的口服药应使用温开水送服。
专家解析: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质等成分,用茶水服药可能会影响药物疗效,例如四环素类、硫酸亚铁、奎宁、洋地黄等。茶叶还可能拮抗抗组胺药对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茶水中含咖啡因,它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可与安定、苯巴比妥等药物的作用相对抗,使药物疗效下降,也可使某些有中枢兴奋作用的药物的兴奋作用加强,导致过度兴奋、失眠、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 牛奶 牛奶也可能使一些药物的吸收大大减少,如有人发现300毫升牛奶可以使去甲金霉素的吸收大大减少。
* 葡萄柚汁 一些特殊的果汁与特定的药物同服,则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需他定、西替利嗪等与葡萄柚汁合用,可产生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调脂药他汀类,如洛伐他汀等与葡萄油汁合用,可引起肌痛。连续用葡萄柚汁服用环孢素、特非那定等药物,可大大减慢药物的体内代谢速度,使这些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发生毒性反应。
11.把医嘱“每日四次”,简单理解为一日三餐加睡前一次用药。
现象描述:不少人服药时,常认为“一日”是指白天这段时间,如把“每日四次”理解为一日三餐加睡前一次用药,把“每日三次”用药时间定在上午、中午和下午,或是三餐前后。
一句话点评:正确的给药时间,可以维持人体内恒定的血药浓度。
专家解析:临床服药的间隔时间和次数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决定的。按半衰期的长短,常用药物分为四类。
药物种类 半衰期(时间) 口服给药时间 其他 超快或快速消除类药物 1~ 4小时静脉滴注 中等消除类药物 4~ 8小时 每日三次给药慢消除类药物 8~ 12小时 每日二次给药极慢消除类药物 大于24小时 每日一次给药一般地说,用药间隔应尽量在一天的24小时内均分,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时间协调。如每日二次,应尽量间隔12小时服药,可在早7点和晚7点用药;如每日三次,应尽量间隔8小时服药,可在早6点、下午2点和晚9~10点服药;如每日四次,应尽量间隔6小时服药,可在早7点、中午12点、下午5点和晚上10点服药。如果你的作息时间与此矛盾,可适当地调整,但间隔时间不要过短,否则难以达到最佳疗效。
12.家庭小药箱存放药品混乱,不按规定条件贮存药品。
现象描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拥有家庭小药箱,药箱内药物品种繁多。可药箱内存放药品规范的较少,内服、外用药摆放混乱,或不按规定条件贮存,如本该低温冷藏的药品却在常温下贮藏等。
一句话点评:为确保药品质量,每一种药品都有适合自己的存放条件。
专家解析:药箱内药品摆放混乱,不仅不方便寻找,还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稳定性,甚至容易造成误服。因此,家庭应按以下方法贮存药品。
1.备用的品种和数量不宜过多。家庭需要购置的药品,主要看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种类而定。一般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时令性疾病的药物为主,且品种应少而精,数量不宜多,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或更新。
2.注意分类摆放。一只药盒只装一种药。每种药品都应该写上药名、剂型、规格、用途、用法、用量(小儿的用量应特别注明)及注意事项。内服药和外用药应区分开。所有药品应严防小儿随便拿到。
3.注意贮藏的温度和湿度。大多数口服的片剂或胶囊是在常温下贮藏的,但有些药品注明了特殊的贮存条件,如低温冷藏(一般指2℃~8℃)、冷冻(一般指-2℃~10℃),有的药品注明防潮,则必须严格按照该条件贮藏。
13.从不检查药品有效期,对过期药品舍不得处理,或随意丢弃。
现象描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养成定期检查药品外观性状的习惯,也很少有人关注药品的“有效期”。而对于已经过期的药品,或舍不得扔掉,或随手丢入垃圾箱中。
一句话点评:过期药品不仅仅是失效,还可能对人体有害。
专家解析:大多数药品的质量只能在有限的保存时间内才能够稳定,因此,家庭保存药品一定要注意其有效期,并定期检查药品的外观和性状。如果发现药品过期应及时处理或更新。即使尚未到期的药品,只要出现粉剂结块、变色、怪味,或片剂由白变黄,出现花斑、松散,或糖衣片发生褪色,呈花斑或黑色,或口服药水出现较多沉淀、絮状物,甚至变色、有异味等,都应废弃而不再使用。没有发现变质但已经过期的药品也不能再使用。
对于已经过期或变质的药品,,可采用下述办法处理:将药品的原包装破坏,把药片或胶囊放在水中让其膨胀化开,然后再通过马桶冲掉;液体的药物也可以倒入马桶冲掉。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把过期药品交给社会药店的过期药品回收箱,让专业人士集中处理。因药品随着家庭废水排入周围环境中,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14.一有头痛、发热、腹泻、皮肉伤等,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现象描述:头痛、发热、腹泻、皮肉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常见不适,许多人采用自我治疗或自我用药,特别是自行服用抗生素较为普遍。
一句话点评:只有明确的细菌性感染,才能使用抗生素。
专家解析:抗生素是杀灭细菌的药物,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治疗效果。而大多数人头痛发热属于病毒性感染,如果病情不是十分严重,医生主张以休息为主,完全没有必要应用抗生素,以免带来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浪费医药资源,促进体内细菌耐药发生。当然,对非病毒性感冒或症状过于严重的病毒感染,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甚至引发并发症。
同样,腹泻也是常见身体不适,可因饮食不洁而产生,也可因身体其他疾病而出现。就常见食物中毒而言,大多是由细菌毒素所致,而非真正细菌性肠道感染,对于不洁饮食后迅速发生的腹痛、腹泻,大便以水样为主者,应该以补充液体为主,最简单的办法为口服补液,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其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各种疾病与损伤,如轻微外伤、关节疼痛、咳嗽等均无需应用抗生素。
15.为了提高“保险系数”,任意延长抗生素使用疗程。
现象描述: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由于起初病情较重,或对所患疾病过分担忧,常不遵守医嘱规定的抗生素用药疗程,用药时间过长,以为这样可以提高治疗的“保险系数”。
一句话点评: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不刻意延长疗程。
专家解析:在临床上,引起人体感染的细菌多种多样,感染部位差别极大,选用药物的种类、剂量以及用药时间等都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制定的,有一套治疗常规,不是由某一个医生或患者自行决定的。例如,治疗普通肺炎,一般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菌素,疗程为控制症状后3~5天即可。制定这个给药方案是通过成百上千患者的科学研究获得的。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给药时间可以治愈绝大部分肺炎,除非情况特别,一般不必延长治疗时间。
延长治疗时间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不便和心理影响,还可造成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人体内皮肤、肠道、口腔等器官,本身有大量细菌寄生,与人体成共生状态,部分对人体有利。但是,如果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使感染细菌产生耐药,而且体内共生菌也可能耐药,当人体再次感染时,治疗将变得更加困难。可见,应用抗生素必须遵守医嘱,不要自行延长用药疗程。
16.中草药属于天然药品,无不良反应。
现象描述:有些病人,一吃中药就是5年、10年,有的甚至终身服用。还有一些病人大剂量长期服用固定成方,给用药安全留下了隐患。例如,日本发生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这样。
一句话点评:“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如此。
专家解析:中草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动植物,但随着药源的减少,也出现了不少人工替代品,比如人工牛黄。现在药店里所销售的中草药,绝大部分都是在人造环境下生产出来的,与野外采摘的中草药还是有差异的。一方面中药材质量控制更容易实现。例如,野生灵芝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很大,有些还含毒性,人工栽培以后,就保证了灵芝的质量稳定,安全无副作用。但另一方面,不顾原产地原则,大规模引种生产,药材的药力会有所下降。
中药经过炮制、煎熬等,可以“弱化”中药的毒性,例如,乌头有毒,含乌头碱,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经过炮制后,毒性就大为下降,再对药量进行控制,就可以安全使用。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大黄、马钱子以及许多虫类药等都有明确的毒性,毒性较大的甚至可致死,但只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7.“以毒攻毒有奇效”,滥用有毒中草药征服疾病。
现象描述:常常有人为了治疗“顽疾”,不顾生命安危,使用“偏方”“秘方”,还称其为“以毒攻毒有奇效”,结果不但没有出现所谓的“奇效”,反到遭遇不幸,甚至命归黄泉。
一句话点评:“以毒攻毒”仍需中药辨证论治。
专家解析:中草药里不乏有毒之物,有时毒性还与疗效关系甚密。过去,中医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时,用平和之药如达不到预期效果,可能用毒性比较强烈的药物进行攻伐,也确有因之而痊愈的病例,但也有不少人枉送了性命。所以,中医用大毒之剂进行治疗是有条件的。例如,从砒霜中分离出来的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白血病患者都可以使用“砒霜”,而仍需中医辨证论治后再做决定。可见,“以毒攻毒”的中医方法应该接受更严格的检验才能进入临床。
当然,患者也不能道听途说,随意采用“偏方”“秘方”来“以毒攻毒”,以免遭遇不幸。例如,一名48岁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听说鱼胆可以治疗风湿关节痛,就买来一条鲜活的鲤鱼,将鱼胆取出后生吃。结果,她非但没有治好风湿关节痛,反而中毒得了急性肾衰竭,还险些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