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对于一个完成自我有着使命感的女人来说,可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压制?
又一年的8月31日快到了。本来并没有特别记住这日子,但前两天晚上去看了一部叫《猛于炮火》(Louder Than Bombs)的电影,它的开场很平静,第一个画面是初生婴儿的一根指头被一个男人握在手里,新的生命带来的恩典,马上就打动了银幕下的我。但明显的,当镜头拉开,父亲亮相,已能感受安慰妻子的他其实有着重重心事。
然后,另一场戏展开,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型女性进入观众视线,她是个战地摄影家,一帧帧有关死亡、遗弃、残缺、苍茫的黑白相片皆是她的杰作。正当我们想再认识她多一些,黑夜在公路上开着车的她,轰隆一声,就与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撞个正着。慢镜头下,玻璃碎片四散飞舞,她也被震荡得恍如失去地心吸力,身体悬浮半空。
一个死,一个生,上述两件事件被放在一部电影的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就是要教我想起,十九年前在巴黎发生的一宗悲剧,黛安娜王妃,也是身故于电光火石的无情车祸。车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是无解。但电影和真人真事,竟又不谋而合,因为《猛于炮火》里摄影师的工作牵涉太多与政治有关的内幕,她的死因,看上去是交通意外,但后来通过不同角色的暗示,一切都有前因后果。
黛安娜死的那年,才三十四岁。但从二十岁嫁入王室,她的人生比戏剧还要戏剧化。由灰姑娘到太子妃,她的白璧无瑕,一度教英国子民全都置身童话,无奈现实就是现实,之后一出比一出丑恶的戏码上演,储君搞地下婚外情,王妃患上厌食症,女王与王妃婆媳不和,媳妇利用媒体示威,再到王妃艳闻频传,最终闹至与储君离婚收场,一切梦幻已被肥皂剧的泡泡取代,并且由当事人的黛安娜亲手戳破。她在整件事上所占的上风,也造就了她不幸横死之后的蜚短流长 ── 想要“自由”,却换来“自杀”。
自由,真的会教一个女人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吗?只是,黛安娜的死,以至《猛于炮火》中的摄影师的死,如果被放在既定身份的背景来看,便有它的特殊意义——家庭,对于一个完成自我有着使命感的女人来说,可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压制?
请别忘记,上述问号,从来不会对男性构成束缚。男人在任何年代,都会被鼓励“找到自己”,虽然,大部分时候所谓的自己,就是成为别人仰视的对象,换个说法,叫奋斗,叫出头。真要达到目标,第一件事,就是不管哪一种的情感牵绊,都要让路。自由,对于男人追求自我,没有一刻不是助力。一样有着壮志的女人,除了羡慕,恐怕只有做好宁为玉碎的心理准备,才能争取更多与男人看齐的自由空间。
有趣的是,《猛于炮火》中的主要戏份,是在摄影师死后,家中三个男人怎样面对丧妻、丧母的不止哀伤,还有,当她还在身边时对她的依赖。是的,她才是那个经常离开家庭的人,如果用传统角度界定,留下来履行母职的父亲,其实更像是个“女人”。
父亲比母亲柔软,两个儿子反而不懂得跟他沟通,尤其在刚强与使命感特别重的母亲死后,大儿子抓住了回家整理亡母作品的借口,离开了那刻最需要他的妻子与初生儿。但在母亲的黑房里很多天,他只是发呆。小儿子则终日沉迷在电动游戏与无尽的沉默里,唯一令他愿意做回自己的时刻,是对班上他所暗恋的女生,生出让她认识自己是谁的欲望。
真要说小儿子当下受到的情感冲击,是当他看见从女同学身体排泄出来的水分缓缓流着流着到了他脚下,他哭了 。电影没有解释那是什么原因,我却相信是女同学在生理上的释放,忽然触动了他,使他内心的结也随而打开。这一幕于我,是现代女性想要活得自在、自由,有多困难的比喻。
上海书展期间,我出席了主题为“女性的幸福感从哪里来”的论坛。这个题目欠了“现代”两字,便少了对当今女性的矛盾的了解:在婚姻和个人理想之间,实现哪一个才是真的做自己?
又一年的8月31日快到了。本来并没有特别记住这日子,但前两天晚上去看了一部叫《猛于炮火》(Louder Than Bombs)的电影,它的开场很平静,第一个画面是初生婴儿的一根指头被一个男人握在手里,新的生命带来的恩典,马上就打动了银幕下的我。但明显的,当镜头拉开,父亲亮相,已能感受安慰妻子的他其实有着重重心事。
然后,另一场戏展开,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型女性进入观众视线,她是个战地摄影家,一帧帧有关死亡、遗弃、残缺、苍茫的黑白相片皆是她的杰作。正当我们想再认识她多一些,黑夜在公路上开着车的她,轰隆一声,就与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撞个正着。慢镜头下,玻璃碎片四散飞舞,她也被震荡得恍如失去地心吸力,身体悬浮半空。
一个死,一个生,上述两件事件被放在一部电影的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就是要教我想起,十九年前在巴黎发生的一宗悲剧,黛安娜王妃,也是身故于电光火石的无情车祸。车祸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是无解。但电影和真人真事,竟又不谋而合,因为《猛于炮火》里摄影师的工作牵涉太多与政治有关的内幕,她的死因,看上去是交通意外,但后来通过不同角色的暗示,一切都有前因后果。
黛安娜死的那年,才三十四岁。但从二十岁嫁入王室,她的人生比戏剧还要戏剧化。由灰姑娘到太子妃,她的白璧无瑕,一度教英国子民全都置身童话,无奈现实就是现实,之后一出比一出丑恶的戏码上演,储君搞地下婚外情,王妃患上厌食症,女王与王妃婆媳不和,媳妇利用媒体示威,再到王妃艳闻频传,最终闹至与储君离婚收场,一切梦幻已被肥皂剧的泡泡取代,并且由当事人的黛安娜亲手戳破。她在整件事上所占的上风,也造就了她不幸横死之后的蜚短流长 ── 想要“自由”,却换来“自杀”。
自由,真的会教一个女人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吗?只是,黛安娜的死,以至《猛于炮火》中的摄影师的死,如果被放在既定身份的背景来看,便有它的特殊意义——家庭,对于一个完成自我有着使命感的女人来说,可以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压制?
请别忘记,上述问号,从来不会对男性构成束缚。男人在任何年代,都会被鼓励“找到自己”,虽然,大部分时候所谓的自己,就是成为别人仰视的对象,换个说法,叫奋斗,叫出头。真要达到目标,第一件事,就是不管哪一种的情感牵绊,都要让路。自由,对于男人追求自我,没有一刻不是助力。一样有着壮志的女人,除了羡慕,恐怕只有做好宁为玉碎的心理准备,才能争取更多与男人看齐的自由空间。
有趣的是,《猛于炮火》中的主要戏份,是在摄影师死后,家中三个男人怎样面对丧妻、丧母的不止哀伤,还有,当她还在身边时对她的依赖。是的,她才是那个经常离开家庭的人,如果用传统角度界定,留下来履行母职的父亲,其实更像是个“女人”。
父亲比母亲柔软,两个儿子反而不懂得跟他沟通,尤其在刚强与使命感特别重的母亲死后,大儿子抓住了回家整理亡母作品的借口,离开了那刻最需要他的妻子与初生儿。但在母亲的黑房里很多天,他只是发呆。小儿子则终日沉迷在电动游戏与无尽的沉默里,唯一令他愿意做回自己的时刻,是对班上他所暗恋的女生,生出让她认识自己是谁的欲望。
真要说小儿子当下受到的情感冲击,是当他看见从女同学身体排泄出来的水分缓缓流着流着到了他脚下,他哭了 。电影没有解释那是什么原因,我却相信是女同学在生理上的释放,忽然触动了他,使他内心的结也随而打开。这一幕于我,是现代女性想要活得自在、自由,有多困难的比喻。
上海书展期间,我出席了主题为“女性的幸福感从哪里来”的论坛。这个题目欠了“现代”两字,便少了对当今女性的矛盾的了解:在婚姻和个人理想之间,实现哪一个才是真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