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课文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但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躁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于是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 但文言文要考,这也是事实,并且占的比重不小。文言文的存在不只是为了考试,还有着传承问题、文化问题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等等。作为老师,必须去教文言文,并且要尽可能地去教好文言文,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文言文。在新课标倡导人人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意见指导下,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我浅谈一下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的想法。
  首先,要结合历史与背景知识,以此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新课之前,有经验的老师都十分注意每节课的课始。其目的是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 ,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与历史事件互相关联 。在解讲《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我就先把秦、晋围郑的背景先用故事的形式在课前大肆渲染了一番,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后来楚国失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抓住了这个契机,顺利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
  其次,强化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体会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多年来不少教师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其思想感情。我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然后课内精读,我会进行范读,再鼓励几个学生起来大声朗读,讲完课文又进行齐读; 最后背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全文背诵。这样一个循环下来,课文不讲解,学生也就明白了一大部分了。讲解《鸿门宴》时,我先范读了樊哙闯帐这一段,这部分情势紧急,樊哙却有条有理,语气急促却昂扬不阿,表现出樊哙的愤怒,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樊哙的忠诚与耿直。然后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自己是扮演项羽还是刘邦大家都有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愿意一试,最后由大家推举认为比较适合的同学来朗读,一节课下来课文只读了一遍,但是效果相当不错,在诵读的过程中已感知了文言文的用词特点、句式结构、语言习惯、语气句读、情感态度等等。课文讲完后虽然没有达到人人能背诵的标准,但是学生动不动就开始使用文言词汇进行交流,上厕所时居然说起了“如厕”,争吵时还会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课文中的内容已深入其心,这也就达到了文言学习的一部分目的了。
  然后,积累基础知识 ,回归文言,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后,要让学生深入学习,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方法,注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词义的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有数,从中摸索出规律。
  每讲解完一课,我就会指导学生对文中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记忆也更有条理,下一篇文章有类似的情况就进行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引导学生自主找出语法规律,从而实现学生更多更好地积累文言词汇的目的。
  总之,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巩固迁移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除了指导学生去记诵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情感”先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好文言文,让祖国灿烂瑰丽的文化艺术弘扬光大于今天。
其他文献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这句话如同一根经脉,牵动文章的主枝干和每一片枝叶。  每次上到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都会看到许广平曾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许先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以前只把这句话当成引入课文的导语,或者放在课中间,渲染气氛,或者作为课文的小结语,而对这句评论的内容没有做过多的思考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虽然我们高度重视,在这一考点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从每年的高考情况来看,这一直是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我们往往在诗歌鉴赏的各类题型和答题模式上下工夫,却忽视了它最基本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如果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即使我们注意了答题模式的选用和鉴赏术语的运用,也往往是胡乱贴标签或者答非所问。因此,对于诗歌鉴赏,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读懂的问题,特别是在考场上,时间紧迫,没有任何资料
期刊
语文应是灵动的。教学实践中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的,有一些教师凭经验和资历,多少年一贯制,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鲜活的语文教得死气沉沉,让人感到压抑,学生进不了学习语文的境界,更谈不上语文学习的快乐。  正因为语文是灵动的,所以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而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作为文化载体,其教学就直接地肩负着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完善自我的任务。  有人说:文学就是人学,因为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生活、心血的结晶,情感的载体。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用审美的观点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的美点,捕捉生活的珍珠,用形象思维,用炽热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切写照。为着这种真情,我们语文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上,而要着意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成绩好的学生做的笔记也相对完善些,做了笔记的学生比那些不做笔记的学生在测验中的成绩要好一些。这是因为做了笔记的学生能够在测试前按笔记进行复习和背诵,而其他的学生就只能依靠以前的那点记忆。因此,永久性的记录能帮助学生克服在头脑中记忆和储存语文知识的时限性;同时记笔记也能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增强听课效果。  但在我们的学生中,可以发
期刊
《雷雨》《日出》《北京人》三出话剧均系曹禺先生的名作。《雷雨》降生,文坛震动,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日出》问世,令人惊喜,荣获当年《大公报》文艺奖;《北京人》再现,宣告封建阶级及其思想文人走人坟墓。三出话剧一部比一部更深刻、更现实、更有典型意义。下面就其发展演变试作一些比较。  曹禺1933年完成了《雷雨》的创作,1934年7月发表在《文学季刊》第一卷第3期上。剧作以五四前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期刊
近年来,湖南高考语文选做题部分,较多选取小小说作为命题材料,考查考生阅读鉴赏能力。小小说阅读命题形式丰富多样,下面拟从五个方面作些解题思路上的探究。  一、情节结构  1.命题形式  根据想象推断《丈夫的账单》一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2.解题思路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或依次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事,是常见题型。根据想象推断故事情节,是一种反推题型。解题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揣摩,弄清文章
期刊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其中对探究能力层级的说明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层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  一、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对学生探究意识的激活首先要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学生探究意
期刊
在一篇字数约为2700字的短篇小说里,博尔赫斯十三次直接提到《圣经》,这清楚的表明,《沙之书》有着浓烈的宗教意味;《圣经》是作为“沙之书”的另一面而出现在小说里的。  在探讨《沙之书》的宗教意味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讨论“沙之书”本身所具有的哲学意蕴。博尔赫斯以其宏阔的视野,幽深的思考,悲悯的情怀,传达着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类陷入偶像崇拜迷狂、理性崇拜迷狂、科学崇拜迷狂的忧思。在博尔赫斯的世界
期刊
山水田园诗犹如一颗璀璨之星闪耀于唐代的银河中,王维、孟浩然则是这银河中最闪亮的两颗星星,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划上了浓重的一笔。  王维和孟浩然在盛唐山水诗坛享有盛名,世称“王孟”。在山水诗创作上,有许多令人惊异的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都具有风格清新淡雅,意境空灵悠远的特点,而且多运用白描手法,情趣昂然。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风格淡雅,追求意境美。如王维的《山中》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