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阅读的视角分析,朗读无疑是进行有效阅读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中,对学生朗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了,谈一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开展朗读教学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教学
顾名思义,朗读主要是指一种发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在语文学习全过程中,朗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起点。所以在小学阶段,朗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朗读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实施更加恰当的教学策略,同时要不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改进与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學活动的质量,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1.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层次递进
无论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制定具体的朗读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明白,个性差异是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的重要差别。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引导目标,以此来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在组织本班的朗读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差异化的教学目标:(1)对字词的基本读音有准确的掌握,并比较顺畅地进行文本朗读;(2)在保证朗读基本顺畅的同时,可以对文本中传递出的情感内涵有初步的把握;(3)在朗读当中要融入十分充沛的情感,而不是生涩地进行朗读;(4)在朗读中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积累,并为其他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最终,通过设计这种差异化和递进性的朗读教学目标,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明确了所要达成的基本任务,从而促进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2.教师引导示范,培养朗读方法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学生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朗读能力时,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在朗读中的合理引导,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感染,逐渐使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二是在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一些比较正确的朗读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切实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为例,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在词中主要讲述了在春末时送别友人鲍浩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在送别友人时的心绪。为了使学生明白朗读的方法,我首先进行了示范朗读。在示范朗读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朗读中要把握情感。这首词的主题是送别,所以在朗读中的整体情感要体现出不舍之情,同时,还要表达出对朋友的衷心祝愿,希望朋友可以和春光同往;第二,要掌握朗读中的节奏。语文文本中,尤其是诗词内容中,通常具有比较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所以在朗读中要注意对节奏的划分,在这首词中,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最终,通过不断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掌握了比较合理的朗读方法。
3.丰富活动形式,激发朗读意愿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感觉朗读活动是比较枯燥的。不难理解,这种观念必然会对学生的朗读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该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意愿。
通常来讲,我主要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第一,齐读。这是最常规的朗读方式;第二,分角色朗读。这种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语言,感悟不同人物或者角色的特点;第三,分组朗读。学生可以分组朗读同一内容,然后进行相互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最终,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方式,逐渐提升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4.注重读悟结合,深化知识理解
朗读作为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评价学生朗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教师应该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揣摩与分析中对文本的深层内涵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如:在《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描写了母亲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然支持我读课外书的往事。通过朗读,学生初步感受了文中表现出来的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重。于是,完成课文教学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后练笔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感谢。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应对朗读教学的开展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不断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唯有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敏.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思考[J].语文课内外,2019,(36):408.
[2]刘小雪.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散文百家(下),2019,(12):9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教学
顾名思义,朗读主要是指一种发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在语文学习全过程中,朗读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起点。所以在小学阶段,朗读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朗读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实施更加恰当的教学策略,同时要不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改进与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教學活动的质量,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1.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层次递进
无论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制定具体的朗读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明白,个性差异是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的重要差别。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引导目标,以此来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在组织本班的朗读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差异化的教学目标:(1)对字词的基本读音有准确的掌握,并比较顺畅地进行文本朗读;(2)在保证朗读基本顺畅的同时,可以对文本中传递出的情感内涵有初步的把握;(3)在朗读当中要融入十分充沛的情感,而不是生涩地进行朗读;(4)在朗读中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积累,并为其他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最终,通过设计这种差异化和递进性的朗读教学目标,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明确了所要达成的基本任务,从而促进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2.教师引导示范,培养朗读方法
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学生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朗读能力时,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在朗读中的合理引导,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感染,逐渐使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二是在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一些比较正确的朗读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切实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为例,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在词中主要讲述了在春末时送别友人鲍浩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在送别友人时的心绪。为了使学生明白朗读的方法,我首先进行了示范朗读。在示范朗读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朗读中要把握情感。这首词的主题是送别,所以在朗读中的整体情感要体现出不舍之情,同时,还要表达出对朋友的衷心祝愿,希望朋友可以和春光同往;第二,要掌握朗读中的节奏。语文文本中,尤其是诗词内容中,通常具有比较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所以在朗读中要注意对节奏的划分,在这首词中,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最终,通过不断的引导,逐渐使学生掌握了比较合理的朗读方法。
3.丰富活动形式,激发朗读意愿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感觉朗读活动是比较枯燥的。不难理解,这种观念必然会对学生的朗读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教师应该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意愿。
通常来讲,我主要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第一,齐读。这是最常规的朗读方式;第二,分角色朗读。这种阅读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语言,感悟不同人物或者角色的特点;第三,分组朗读。学生可以分组朗读同一内容,然后进行相互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最终,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方式,逐渐提升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4.注重读悟结合,深化知识理解
朗读作为阅读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评价学生朗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教师应该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揣摩与分析中对文本的深层内涵有更加准确的理解。
如:在《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描写了母亲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然支持我读课外书的往事。通过朗读,学生初步感受了文中表现出来的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重。于是,完成课文教学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后练笔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表达对母亲的感谢。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课内文本的理解。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应对朗读教学的开展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要不断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唯有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敏.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思考[J].语文课内外,2019,(36):408.
[2]刘小雪.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散文百家(下),2019,(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