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格尔著作中“情致”的概念,出现在其《美学》第一卷第三章,在这个阐述人物性格理论的环节里,他详细列举了情致说的理论要点。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拓展了“情致说”的内涵,但无论是立论根源还是内涵,其“情致说”自始至终都未能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
关键词:情致说;黑格尔;别林斯基
黑格尔著作中“情致”的概念,出现在其《美学》第一卷第三章,在这个阐述人物性格理论的环节里,他详细列举了“情致说”的理论要点。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进一步发挥了黑格尔的“情致说”,他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拓展了“情致说”的内涵,但别林斯基的“情致说”自始至终未能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情致说”的立论根源
“情致”是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黑格尔十分看重某个特定时代所流行的伦理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信条或理想,把他们称之为“普遍力量”,即他所说的“理念”。从艺术作品看,推动人物行动的直接力量是情感,情感的内在意蕴是理性。“情致”就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①黑格尔以理念为主体写他的《美学》,理念及其运动成为情致说理性内蕴的深厚基础。黑格尔基于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一方面强调个人的“情致”决定于一般世界中的“普遍力量”,而一般世界是随历史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却又认为“情致”是普遍永恒的理念。这就陷入了矛盾当中了。黑格尔更注重的是“情致说”的理性内容,由此剔除了一切私心的个别的有限的情欲,而把具有普遍性无限性的深层情感归之于艺术。同时,黑格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特殊情感,他的“情致说”把美感根源还原于现实生活,艺术是一种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既要求理性因素,又要求理性因素完全融合在热烈的情感之中,黑格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取用了“情致”一词。
别林斯基对黑格尔“情致说”做了更进一步的发挥。别林斯基早期片面强调现实主义贬斥浪漫主义,但是,此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他自己思想的成熟,他逐渐认识到了情感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他曾在《文学的幻想》一文中提到:“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从思想和情感互相消融里才产生高度的艺术性。”②别林斯基强调情致是“时代精神”或现实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教育的结果,情致来自“时代精神中的发展”,一切现实中发生过的事物都在诗人的身上活着,可以说别林斯基所说的“情致”就是俄国社会现实在艺术家身上的反映。
二、“情致说”的内涵
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的中心对象,“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作为“内因”推动着人物的行动,人由此必然会形成某些主观的情绪或人生态度,黑格尔把它叫做“情致”。黑格尔的“情致说”内涵更注重的是“理性的内容”也就是他所说的普遍永恒的理念,它的现实针对性要小得多。黑格尔把“独立自足”性看作是最理想的人物性格,能凭自己的力量掌握一切,并决定自己的命运。他认为只有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即所谓的“英雄时代”才能形成这种人物性格,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观点十分悲观,而别林斯基则要乐观得多,他把他的理论直接运用到俄国的革命斗争当中,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情致说”是别林斯基1834年在《谢内依达·P—的作品》提出来的,他把情致看成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和艺术作品的灵魂,赋予情致以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是抽象的理性的思想,而是情理交融的具体的诗的思想,它表现为一种力量和激情,正是这种激情推动着诗人去创作。别林斯基早期“情致说”内涵继承了黑格尔“情致说”的合理内核,然而又能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加以拓展,他通过“情致说”解决了黑格尔未能解决的问题,做到了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别林斯基晚期一直在完善着“情致说”,但黑格尔的影响一直存在。朱光潜先生说:“别林斯基所用的名词(情致)和对这个名词的了解的意义基本上和黑格尔是一致的,但是他发挥了黑格尔的学说,因为他把它结合到俄国解放运动的具体现实,使‘情致’具有一个崭新的含义,即革命的热情和理想。”③这个崭新的定义把情致和普通的热情区别开来,它不是自私的、尘俗的、低下的激情,而是由思想激发和转化而来的一种忘我无私的对真理的爱,是一种具有崇高伦理意义的激情,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才有的一种道德情操。这一点和黑格尔剔除一切私心的个别的有限的情欲来定义情致的做法一脉相承,不管是别林斯基的早期还是晚期“情致说”都始终没有摆脱黑格尔的影响,所不同的只是影响程度的深浅而已。
注释:
①《美学》,黑格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8.
②《别林斯基全集》,苏联科学院,1957:292.
③《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30.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全集[M].苏联科学院,1957.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黑格爾.美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关键词:情致说;黑格尔;别林斯基
黑格尔著作中“情致”的概念,出现在其《美学》第一卷第三章,在这个阐述人物性格理论的环节里,他详细列举了“情致说”的理论要点。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1811-1848)进一步发挥了黑格尔的“情致说”,他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拓展了“情致说”的内涵,但别林斯基的“情致说”自始至终未能完全摆脱黑格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情致说”的立论根源
“情致”是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黑格尔十分看重某个特定时代所流行的伦理宗教法律等方面的信条或理想,把他们称之为“普遍力量”,即他所说的“理念”。从艺术作品看,推动人物行动的直接力量是情感,情感的内在意蕴是理性。“情致”就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①黑格尔以理念为主体写他的《美学》,理念及其运动成为情致说理性内蕴的深厚基础。黑格尔基于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一方面强调个人的“情致”决定于一般世界中的“普遍力量”,而一般世界是随历史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却又认为“情致”是普遍永恒的理念。这就陷入了矛盾当中了。黑格尔更注重的是“情致说”的理性内容,由此剔除了一切私心的个别的有限的情欲,而把具有普遍性无限性的深层情感归之于艺术。同时,黑格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特殊情感,他的“情致说”把美感根源还原于现实生活,艺术是一种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既要求理性因素,又要求理性因素完全融合在热烈的情感之中,黑格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取用了“情致”一词。
别林斯基对黑格尔“情致说”做了更进一步的发挥。别林斯基早期片面强调现实主义贬斥浪漫主义,但是,此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他自己思想的成熟,他逐渐认识到了情感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他曾在《文学的幻想》一文中提到:“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从思想和情感互相消融里才产生高度的艺术性。”②别林斯基强调情致是“时代精神”或现实社会生活对艺术家的教育的结果,情致来自“时代精神中的发展”,一切现实中发生过的事物都在诗人的身上活着,可以说别林斯基所说的“情致”就是俄国社会现实在艺术家身上的反映。
二、“情致说”的内涵
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的中心对象,“普遍力量”或人生理想作为“内因”推动着人物的行动,人由此必然会形成某些主观的情绪或人生态度,黑格尔把它叫做“情致”。黑格尔的“情致说”内涵更注重的是“理性的内容”也就是他所说的普遍永恒的理念,它的现实针对性要小得多。黑格尔把“独立自足”性看作是最理想的人物性格,能凭自己的力量掌握一切,并决定自己的命运。他认为只有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即所谓的“英雄时代”才能形成这种人物性格,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观点十分悲观,而别林斯基则要乐观得多,他把他的理论直接运用到俄国的革命斗争当中,用以指导现实生活。“情致说”是别林斯基1834年在《谢内依达·P—的作品》提出来的,他把情致看成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和艺术作品的灵魂,赋予情致以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是抽象的理性的思想,而是情理交融的具体的诗的思想,它表现为一种力量和激情,正是这种激情推动着诗人去创作。别林斯基早期“情致说”内涵继承了黑格尔“情致说”的合理内核,然而又能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加以拓展,他通过“情致说”解决了黑格尔未能解决的问题,做到了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别林斯基晚期一直在完善着“情致说”,但黑格尔的影响一直存在。朱光潜先生说:“别林斯基所用的名词(情致)和对这个名词的了解的意义基本上和黑格尔是一致的,但是他发挥了黑格尔的学说,因为他把它结合到俄国解放运动的具体现实,使‘情致’具有一个崭新的含义,即革命的热情和理想。”③这个崭新的定义把情致和普通的热情区别开来,它不是自私的、尘俗的、低下的激情,而是由思想激发和转化而来的一种忘我无私的对真理的爱,是一种具有崇高伦理意义的激情,是高度发展的社会人才有的一种道德情操。这一点和黑格尔剔除一切私心的个别的有限的情欲来定义情致的做法一脉相承,不管是别林斯基的早期还是晚期“情致说”都始终没有摆脱黑格尔的影响,所不同的只是影响程度的深浅而已。
注释:
①《美学》,黑格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8.
②《别林斯基全集》,苏联科学院,1957:292.
③《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30.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全集[M].苏联科学院,1957.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黑格爾.美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