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设置悬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学生课堂表演这三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景教学 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4-02
一、前言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的一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情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创设情景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创设教学情景。
二、设置悬念进入情景
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充满好奇心、多动好问的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针对课程内容提出疑问或者设置一些悬念,利用学生急于求解的心理,将学生带到一种既紧张又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在课堂上灵活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好比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的小浪花,使学生想学、好学、乐学,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保障。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新课的引入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讲解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由此可见恰当的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的重要性。问题情景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利用和课程相关的寓言故事、语文典故、名人事迹或者古诗词等等设置思考题,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学到《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雷锋叔叔的生前事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心里打几个问号,雷锋叔叔有哪些优秀的品格?他是怎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雷锋叔叔是怎样离开我们的?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更加地浓厚了。教师还可以利用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类比的方法设置疑问,使语文课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有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多媒体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再现课文的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例如,在学习《日月潭》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播放台湾日月潭的优美风光,通过日月潭的短片将学生带入文中描绘的情境,学生在欣赏日月潭美丽景色时会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多媒体将书本上的学生难以真正见得到的实物、景色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难以企及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还不仅限于此,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代替传统板书,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以及视听等多感官刺激,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音响效果给学生创设情境,也就是给学生听课文的标准朗读,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通过听原文朗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小萝卜头在狱中的艰苦生活,并且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还坚持学习的顽强精神。有感情的课文朗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进了一种情感境界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则有了准确的把握,对于生子生词也能够通过录音加深印象。
四、通过表演再现情景
情景教学的又一个方法就是通过课堂上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课文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充满童趣的小短剧。通过表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表演之前,学生要对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准确的再现课文的情景。表演时要特别注重人物的表情、对话和肢体语言,力求真实再现人物的特点。当然,我们要适当允许学生发挥主观创造性,这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还可以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思维活跃程度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会跟着提高。小学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等各项知识和技能结合的科目,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锻炼,才能使这些技能不断提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保障教学效果。情景教学的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但是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广大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再结合自身特色,选择适合的情景教学法。当然,对于情境教学仍然需要在总结宝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胡晓芳,《基础教育》2012年12月
[2]《论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应用 》,丁海英,《学周刊》2011年第23期
[3]《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王征,《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景教学 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4-02
一、前言
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的一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情景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创设情景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创设教学情景。
二、设置悬念进入情景
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充满好奇心、多动好问的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针对课程内容提出疑问或者设置一些悬念,利用学生急于求解的心理,将学生带到一种既紧张又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在课堂上灵活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好比在学生的脑海中激起的小浪花,使学生想学、好学、乐学,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的效率就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保障。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新课的引入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讲解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由此可见恰当的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的重要性。问题情景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利用和课程相关的寓言故事、语文典故、名人事迹或者古诗词等等设置思考题,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学到《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雷锋叔叔的生前事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心里打几个问号,雷锋叔叔有哪些优秀的品格?他是怎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雷锋叔叔是怎样离开我们的?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更加地浓厚了。教师还可以利用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类比的方法设置疑问,使语文课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有很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多媒体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再现课文的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例如,在学习《日月潭》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播放台湾日月潭的优美风光,通过日月潭的短片将学生带入文中描绘的情境,学生在欣赏日月潭美丽景色时会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多媒体将书本上的学生难以真正见得到的实物、景色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难以企及的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多媒体的应用还不仅限于此,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代替传统板书,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以及视听等多感官刺激,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音响效果给学生创设情境,也就是给学生听课文的标准朗读,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通过听原文朗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小萝卜头在狱中的艰苦生活,并且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还坚持学习的顽强精神。有感情的课文朗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进了一种情感境界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则有了准确的把握,对于生子生词也能够通过录音加深印象。
四、通过表演再现情景
情景教学的又一个方法就是通过课堂上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课文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充满童趣的小短剧。通过表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表演之前,学生要对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准确的再现课文的情景。表演时要特别注重人物的表情、对话和肢体语言,力求真实再现人物的特点。当然,我们要适当允许学生发挥主观创造性,这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还可以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思维活跃程度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会跟着提高。小学语文是一门听、说、读、写等各项知识和技能结合的科目,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锻炼,才能使这些技能不断提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保障教学效果。情景教学的方式也是灵活多变的,但是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广大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再结合自身特色,选择适合的情景教学法。当然,对于情境教学仍然需要在总结宝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新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胡晓芳,《基础教育》2012年12月
[2]《论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应用 》,丁海英,《学周刊》2011年第23期
[3]《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创设 》,王征,《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