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腰痛是一种常见痖状,多发生在背后脊柱正中及或左或右的部位,也有双侧均痛者。疼痛中心多在平骨盆最高点的连线(系腰带的值置)或上下,也有沿一侧臀、腿延伸,甚至延伸至小腹部、腹股沟的情况。腰痛可急性发作,也可缠绵数月至多年,慢性腰痛者常有突然加重的情形。,
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既有全身疾病,也有腰腹部局部病变。其中,腰肌劳损是最常见的原因。腰肌劳损常由重复动作、用力不当、站坐卧姿势不良、感受风寒湿等引起,多为慢性发病,时轻时重,除疼痛外,还有活动范围受限、无力感等症状,常随天气、湿度、温度、劳逸、情绪等的变化而变化。
中医认为,感受风寒、坐卧湿地使寒湿之邪入侵,或重复动作、用力不当、姿势不良使瘀血阻滞,都会导致经过腰部的督脉、膀胱经、胆经、肾经、带脉等经络及相应经筋部位气血不畅或不足,从而引起腰部疼痛、无力、活动受限。针灸、推拿、中药内服或外敷等方法,能畅通气血运行,充养经络、经筋,从而缓解腰痛、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这就是中医常说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腰肌劳损作为一种慢性病,除积极治疗外,自我防护也非常重要,包括保暖,避风、寒、湿,正确地坐、卧、站,合理锻炼,以及保持心情舒畅。穴位按摩也是缓解腰痛、预防发作的好办法。本文给大家介绍三个穴位和两个护腰动作。
穴位一:委中
委中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这是一条从头部沿着背部中央两侧向下循行到足部的经络,临床上常用该经穴位治疗腰肌劳损。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痛的首选穴位,有“腰背委中求”的说法。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胭窝的正中央,既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腰痛,也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腰痛(腰扭傷)。
按揉委中穴时,一般仰卧在床或垫子上,双腿屈膝屈髋,足底撑在床上。用拇指在同侧的胭窝中央稍做扪寻,就会发现在胭窝中央略偏下的地方有一个质地略硬的条索状或硬结,稍用力按揉会有明显的酸胀感,往往腰痛重的一侧委中穴按揉起来更加酸胀。一个穴位一次按揉2分钟,每天按揉2~3次,可以两侧一起按揉。
穴位二:带脉
带脉既是穴位名,也是经络名。
作为经络的带脉属于奇经八脉的一条,与其他纵行人体的经脉不同,带脉横行于腰腹部,绕腰一圈,就像人的腰带一样,主管“腹满、腰腹拘急疼痛”等病候。古人说的“带脉之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就是一种腰部拘紧酸冷的感觉,和腰肌劳损的症状颇为相似。不少人腰痛时喜欢用腰围,戴上后确实能缓解腰痛。这其实是因为带脉气血不足或不畅、功能下降,所以不得不依靠外来的腰围临时替代。但是,外来的腰围显然不如自身的带脉好用,而且腰围只适合腰痛急性期使用,久用反而会造成腰部肌肉退化。
作为穴位的带脉属于胆经,也是胆经和带脉这条经络的交会点。带脉穴位在腰部最外侧,和肚脐在同一水平线。按揉时,双手叉腰,拇指向前,虎口向下,大拇指尖抵在腰两侧骨盆的最高点微向前,找到一个略柔软的点,即为带脉,稍用力按揉会有明显的酸胀感。两侧同按,一次2分钟,每天2~3次。
穴位三:肾俞
肾俞穴也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而且是肾的背俞穴(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此穴是治疗肾脏病的重要穴位。“腰为肾之府,肾为腰之主”,可见肾在腰痛病机中的重要性。因此,肾俞穴也是针灸治疗腰肌劳损的常用穴。
肾俞穴位于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作为护腰固肾的保健穴位来按揉时,我们并不需要像针灸医生一样精确地找到它。常在按揉完带脉穴后按揉肾俞穴,同样双手叉腰,拇指向前,虎口向下,两个小指尽量靠近背部中线,这时双手手掌根所抵的地方就覆盖了肾俞穴,轻轻用掌根按揉,会有酸胀、温热的感觉向深部渗透。每次按揉2~3分钟,一天2~3次,双侧同按。还可以用一点油性温热的膏剂作为皮肤润滑剂,效果更好。
护腰动作一:挺腰拔督坐如钟
放松,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保持上半身不动,然后用最大力气将腰胯部往前挺送(感觉像是有人把手放在你的腰部中央向前推,同时拎住头发往上拽),保持5~10秒后,适度放松挺腰的力量,腰部回收10%~20%。这个坐姿就是正确的坐姿,即古人所说的“坐如钟”,可以畅通督脉(人体背部正中央的一条经络,统管人体的阳经)。该动作重复5次作为一组,每天练习的次数不限。日常生活中,应尽量提醒自己采用这个坐姿。
护腰动作二:卧位举腿固带脉
仰卧在支撑良好处(如板床或者地垫上),调整呼吸至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放松下陷);双腿伸直并拢,缓慢吸气,同时把双腿伸直举起(举腿的过程中不要屏气,用力要柔和,感受到腰腹部一圈明显收紧即可,腰部不要挺起);吸气末,拾腿至最高点,略停顿后,慢吐气,同时慢慢把腿放下来。3~5个动作为一组,一天做2组。
练习要点:腰痛时不要练;全程保持腹式呼吸;不要用蛮力,重点在于姿态的稳定控制;不求多,不求快,也不宜过慢;练习困难者可在脚下垫一个约20厘米厚的物品,以拾高起点,降低难度。
引起腰痛的原因很多,既有全身疾病,也有腰腹部局部病变。其中,腰肌劳损是最常见的原因。腰肌劳损常由重复动作、用力不当、站坐卧姿势不良、感受风寒湿等引起,多为慢性发病,时轻时重,除疼痛外,还有活动范围受限、无力感等症状,常随天气、湿度、温度、劳逸、情绪等的变化而变化。
中医认为,感受风寒、坐卧湿地使寒湿之邪入侵,或重复动作、用力不当、姿势不良使瘀血阻滞,都会导致经过腰部的督脉、膀胱经、胆经、肾经、带脉等经络及相应经筋部位气血不畅或不足,从而引起腰部疼痛、无力、活动受限。针灸、推拿、中药内服或外敷等方法,能畅通气血运行,充养经络、经筋,从而缓解腰痛、无力、活动受限等症状,这就是中医常说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腰肌劳损作为一种慢性病,除积极治疗外,自我防护也非常重要,包括保暖,避风、寒、湿,正确地坐、卧、站,合理锻炼,以及保持心情舒畅。穴位按摩也是缓解腰痛、预防发作的好办法。本文给大家介绍三个穴位和两个护腰动作。
穴位一:委中
委中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这是一条从头部沿着背部中央两侧向下循行到足部的经络,临床上常用该经穴位治疗腰肌劳损。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痛的首选穴位,有“腰背委中求”的说法。
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面、胭窝的正中央,既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腰痛,也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腰痛(腰扭傷)。
按揉委中穴时,一般仰卧在床或垫子上,双腿屈膝屈髋,足底撑在床上。用拇指在同侧的胭窝中央稍做扪寻,就会发现在胭窝中央略偏下的地方有一个质地略硬的条索状或硬结,稍用力按揉会有明显的酸胀感,往往腰痛重的一侧委中穴按揉起来更加酸胀。一个穴位一次按揉2分钟,每天按揉2~3次,可以两侧一起按揉。
穴位二:带脉
带脉既是穴位名,也是经络名。
作为经络的带脉属于奇经八脉的一条,与其他纵行人体的经脉不同,带脉横行于腰腹部,绕腰一圈,就像人的腰带一样,主管“腹满、腰腹拘急疼痛”等病候。古人说的“带脉之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就是一种腰部拘紧酸冷的感觉,和腰肌劳损的症状颇为相似。不少人腰痛时喜欢用腰围,戴上后确实能缓解腰痛。这其实是因为带脉气血不足或不畅、功能下降,所以不得不依靠外来的腰围临时替代。但是,外来的腰围显然不如自身的带脉好用,而且腰围只适合腰痛急性期使用,久用反而会造成腰部肌肉退化。
作为穴位的带脉属于胆经,也是胆经和带脉这条经络的交会点。带脉穴位在腰部最外侧,和肚脐在同一水平线。按揉时,双手叉腰,拇指向前,虎口向下,大拇指尖抵在腰两侧骨盆的最高点微向前,找到一个略柔软的点,即为带脉,稍用力按揉会有明显的酸胀感。两侧同按,一次2分钟,每天2~3次。
穴位三:肾俞
肾俞穴也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而且是肾的背俞穴(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此穴是治疗肾脏病的重要穴位。“腰为肾之府,肾为腰之主”,可见肾在腰痛病机中的重要性。因此,肾俞穴也是针灸治疗腰肌劳损的常用穴。
肾俞穴位于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作为护腰固肾的保健穴位来按揉时,我们并不需要像针灸医生一样精确地找到它。常在按揉完带脉穴后按揉肾俞穴,同样双手叉腰,拇指向前,虎口向下,两个小指尽量靠近背部中线,这时双手手掌根所抵的地方就覆盖了肾俞穴,轻轻用掌根按揉,会有酸胀、温热的感觉向深部渗透。每次按揉2~3分钟,一天2~3次,双侧同按。还可以用一点油性温热的膏剂作为皮肤润滑剂,效果更好。
护腰动作一:挺腰拔督坐如钟
放松,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保持上半身不动,然后用最大力气将腰胯部往前挺送(感觉像是有人把手放在你的腰部中央向前推,同时拎住头发往上拽),保持5~10秒后,适度放松挺腰的力量,腰部回收10%~20%。这个坐姿就是正确的坐姿,即古人所说的“坐如钟”,可以畅通督脉(人体背部正中央的一条经络,统管人体的阳经)。该动作重复5次作为一组,每天练习的次数不限。日常生活中,应尽量提醒自己采用这个坐姿。
护腰动作二:卧位举腿固带脉
仰卧在支撑良好处(如板床或者地垫上),调整呼吸至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放松下陷);双腿伸直并拢,缓慢吸气,同时把双腿伸直举起(举腿的过程中不要屏气,用力要柔和,感受到腰腹部一圈明显收紧即可,腰部不要挺起);吸气末,拾腿至最高点,略停顿后,慢吐气,同时慢慢把腿放下来。3~5个动作为一组,一天做2组。
练习要点:腰痛时不要练;全程保持腹式呼吸;不要用蛮力,重点在于姿态的稳定控制;不求多,不求快,也不宜过慢;练习困难者可在脚下垫一个约20厘米厚的物品,以拾高起点,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