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石》是一篇散文,再现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文笔清新,意境优美。这种美,是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很难找到的,是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急需的精神养料。我感动着,思考着,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反思着。
  一教:“一朝悟罢正法眼”,扎实语文之根
  在急于把精神养料浇灌在学生心田的激情驱使下,有了我如下的第一次试教思路:
  1.感知,认识搭石是一种渡水工具。
  2.感悟,欣赏搭石是一道风景。相机感悟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上了点年纪的赶路人调整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俩人面对面溪边让路;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主要方法:交流感受,想象补白,设境采访,链接写作背景,体验引读,拓展思考……)
  3.感动,传递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试教结果并不理想,虽然学生说得充分,但体会得肤浅,体验得空洞,体悟得离“本”太远了。反思教学,呈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精神养料没有浇灌在语言的“抓手”上。语言的抓手应落在哪儿呢?静下心来,我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品味语言,在咬文嚼字中揣摩文本,在品词析句中走近作者。课堂教学应把“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的画面定为感悟“一道风景” 的抓手,应以描写“年轻人背老人”中的“假如……也……”的典型句式为抓手,训练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运用能力。
  对三幅走搭石的画面,应着重以研读、感悟、品味那些对表情达意有关键意义的词语为抓手。如:“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等。这样,《搭石》教学才可以凭借语言的“抓手”,“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第二,道德说教的非语文活动,削弱了课堂的“语文味”。认识到了这一点,修改后的教学体现了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运用,回归到扎实的“识”“悟”“读”“写”。识字方面,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把字放在句段中,既使学生掌握了“音”“形”“义”,更能体会到“情”“道”“境”“彩”;感悟方面,抓住重点画面顺学而导,运用创设情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自然而巧妙地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读书方面,采取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注重了朗读过程的指导,采取边读、边思考、边圈画的方法练习默读;练笔方面,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深入的体会后,水到渠成地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
  二教:“遵路识斯真”,确定课堂枝干
  二教《搭石》,语文味浓厚了,新的问题又涌了出来:点太多,容量大,把课文上“肿”了;“点”与“点”之间如一盘散沙,形散神也散。如何找到一个能牵动全文的“支点”?如何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如何形成一种充满合力的学习板块?在与几位专家反复的斟酌、研讨中,依据《搭石》的课堂教学目标,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科学预设教学环节,于是,有了《搭石》教学的三个“一”:
  1.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在深入与文本对话后,把描写搭石的画面分为“调整搭石”和“走搭石”两类。本节课以“走搭石”为切入点,不仅是因为“走搭石”中含着“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文路、教路和学路有效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点上。
  2.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初读课文后,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搭石,再以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为线索进行教学,“一线串珠”“一语经纬”,回旋复沓,牵动重点内容第2~4自然段的阅读品析,最后引导学生尝试说写,转化运用。从感受看得见的景美,到感悟看不见的情美、人美,到抒写心中的美,整堂课的教学就凸显了“发现美”“寻找美”“感受美”“抒写美”。
  3.一种立体的学习板块。每一板块的学习,将读准字音、读懂词句、体验画面、体验美好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语言、美的心灵,较好地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立体还表现在对每一板块学习的层层深入上。如,在学习“一行人走搭石”的过程中,正音、理解词语是第一层面,想象画面是第二层面,读出意境是第三层面。在学生经历了辨别正音、辨析词义、情境朗读、想象画面之后,又推出一个音乐诵读的情境语场,在渐入佳境的思维碰撞中品味语言,熏陶情感。
  三教:“一枝一叶总关情”,研究教学策略
  坚持教学细节的精雕细琢,就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更深刻地领略“潜伏在语言深处”的语文的美。
  1.“树木”与“森林”的关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崔峦老师多次指出的课堂教学问题。上《搭石》以前,我自以为对这句话理解得比较透彻,然而在感悟“一行人走搭石”“青年人背老人走搭石”两个重点的语段时,我一味孤立地引导学生就句论句感悟景美、人更美。而这样“唯美”的教学,恰恰抛开了课文所描写的搭石的方便、搭石在山乡的重要性、搭石走起来不那么容易等信息。鉴于此,认识了什么是搭石后,我在教学中增加了这样的环节:
  (1)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2)(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绾裤。从“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不便、辛苦)
  (3)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家乡的人们就不得不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生齐读)
  这样教学,加强了学生对搭石的理解,使搭石在学生的心中,不只是“唯美”的一棵“树”,而且是丰满的“林”中立着的美丽的“树”。   2.“文”“意”“象”的关系。
  对“协调有序”的词语教学,着实经历了一个“磨”的过程,最大的收获是使学生对“文”“意”“象”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协调有序”最初的教学设计是: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2)生活中你见过协调有序的情形吗?
  (3)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一直是抽象的、理性的,生活中“军乐团的协调有序”“大雁南飞的协调有序”的意境与文中描写的情形相去甚远。学生感悟文本的意义情感,需要历经一个“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过程。“呈于象”,就是将语言文字通过内心的视像转化为鲜明可感、有声有色的画面。“感于目、会于心”就是到画面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在“文”“意”“象”的水乳交融中,使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同构共生。因此,才有了以下的课堂实践:
  师: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了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是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的。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放到句子中再想想。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对,你这是联系下文来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你们现在走在哪儿?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不好可要掉进水里哦。有信心吗?
  生:有!
  师: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语速渐快,引读三遍。)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那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作——
  生(齐):协调有序。
  从字面到联系上下文,指导学生与教师反复合作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与走搭石形成通感,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体会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的默契,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又渗透了人文的浸润,很好地利用“象”这一中介,完成了“文”和“意”的转换。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课堂上教师提问过多,指导过少;教师分析文本过多,讲解过细;学生接受过多,思考过少……这些似乎是所有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教师都会出现的问题。那么该如何处理文本,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我从学校的教学范式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教学范式的“导”环节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20分钟内处理好文本内容,这就意味着执教者必须对文本进行重组,大胆地增删,把复杂、琐碎的部分去掉,力求教学思路简明,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要
孩子们,我们学点哲学吧  我在朋友的博客里看到他推荐的一套书——《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回家后就请女儿上网购买。女儿在几家网站上凑着买了一套书,书一到我就一口气读完了。读完了,还不过瘾,又读了两遍。读《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那是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那是一种醍醐灌顶的幸福。  这个学期,在一周一节的自主阅读课以外,我又增加了一节哲学课。说哲学课是有些夸张了,准确说是哲学阅读课。选择阅读思考的话题,
板块一:揭题导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指课题),读——  生:(齐)鹬蚌相争。  师:“鹬”字左上边是个“矛”字,左下边是个“冏”字,右边是个“鸟”字。一起读一读这个字。  生:(齐)鹬。  师:鹬是一种水鸟,(出示“鹬”的图片)它与其他的鸟有什么不同呢?  生:它的嘴比其他的鸟长。  师:是啊,鹬的嘴巴尖而长,腿细而长。鹬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和贝类。这又长又尖的嘴就是它
日前,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學生来到顺义区乔波滑雪场开展了“青少年‘健康·成长2020工程’冬奥教育——‘阳阳说冬奥’动漫宣传片发布仪式暨冰雪课程实践体验”活动。在全员参与滑雪活动中,空中技巧世界冠军郭丹丹在场内对学生进行指导,西中街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聘请其为“冰雪项目辅导员”。  摄影报道/丁柏明
故事是伟大的。在儿童的世界里,与任何说教、任何活动相比,故事更能温暖孩子的心、滋养孩子的德、启迪孩子的智、指引孩子的行、感染孩子的美、点亮孩子的慧……故事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故事如神灯缔造传奇。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故事,有故事相伴的童年是快乐的,幸福的。  我们焦作市实验小学有一个合欢的故事。合欢树是校树,合欢花是校花,合欢报是校报;有合欢树少儿艺术团,有合欢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徽里映着合欢:合欢树下
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是拥有20年办学历史的12年一贯制学校,在校长王教凯的带领下,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走出了一条以“于自然中植一棵幸福的树”为办学文化,以追求“温暖的、负责任的、舒展生命的幸福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办“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内领先学校”为目标定位,以面向未来,争创三强两优一领先为探索途径的特色发展道路。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逐步探索面向未来的领先教育。  《教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同济小学举办了隆重而简约的35周年校庆典礼。35年的探索和守望,35年的灿烂与辉煌,凝练了学校底蕴温厚、内涵博大的校园气质,塑造了学子们阳光自信、百折向上的独特性格。  社团展示活动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明德小学开展了社团展示暨校艺术节成果汇报活动,此次参展的社团达60个,活动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开展,共分展示、展览和展演三项内容。  春节与年画  年画是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
2014年的春天,来得极为特别,刚刚进入4月就已经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人们争相出门,踏青拍照,然而这些却都抵不上我心中的喜悦。因为在这个春天,我能有幸“影从”著名教育专家吴琳老师,成为她的学生,这令我无比兴奋。“影从名师”是北京西城区教委对青年骨干教师的一个培训项目,“影从”,就是像影子一样跟随名师,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一起备课、上课、听课,感受名师的思想境界,学习名师的工作精神。虽然“影从”
2011年3月我成为了吴兴区“盛新凤‘和美’语文工作室”的学员。这两年来,我在导师的引领下,在同伴的帮助下,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用自己的实践奏响着“和美”语文之曲,收获着快乐,享受着自己成长的欣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在工作室里,我们学员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每个人富有个性的课堂让我获益颇多。虞好老师的清新,姜祖衍老师的大气,孟丹老师的活泼,叶淦林老师的风趣,孟丽老师的知性,董翱老师的深刻,施
说对这首《清平乐·村居》一见钟情,并不恰当。初读这首词,我并没有多少感觉,更谈不上喜欢,只是读到后来,读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觉得甚是可爱,妙趣顿生,便喜欢上了这首词,看到了另一个稼轩先生。由此,有了三读《清平乐·村居》。  一、一支浪漫的儿戏曲  我常自诩是个痴人,痴痴地听音乐,痴痴地看图画,痴痴地游荡在文字中。  我一读《清平乐·村居》,头脑便是这等简单。由“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