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实用主义在中国可谓大行其道。许多人不爱阅读纯文学作品。问他们为什么?回答往往是:看这类书没有用。说得具体一些,很多人觉得读纯文学作品纯粹是浪费时间,不能帮助晋升,更不能使资产增值。
殊不知,如此一来,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就此丧失了体验文学之美的机会。如果一个人一直以“有用”或“无用”的标准去评判文学与艺术,那他很可能永远无法真正感受到它们的美。
一般认为,“纯文学”是指没有实用目的和科学目的的文学作品。文学可有广告宣传、思想教育、增进知识、提供信息等实用目的。但纯文学并不重在追求这些。当然,强调文学的“纯”并不排斥这类作品可包含某些实用性元素,如一些小说中包含了某个民族发展历史的信息,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为读者提供了某个城市或乡村的真实信息。但只要這类作品的作者在创作动机上不是以实用作为终极目的,我们就可把它们视为“纯文学”。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在其著作中说,“纯粹美”比“实用美”更有审美方面的优越性,这也是在强调“无用之美”的可贵。按照他的观点,欣赏纯文学或纯艺术,应该将它们视为一种审美对象,不要期望去消费它或占有它。我们越希望挖掘它的实用性,可能越无法欣赏它的美。
就文学而言,不论小说、诗歌,还是戏剧,我们显然不能说它们比一座办公大楼更有用,甚至不能说它们比一双筷子、一副刀叉更有用。一个人不阅读小说、诗歌,不看戏剧,完全有可能生活得很富足,但也丧失了从一部好的纯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经验的机会。
一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在获奖之前卖得不好,是因为很多人认为阅读它们没有用。一旦他们获奖,书立即好卖了。不是他们的作品变了,而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它们值得被阅读了。跟风的读者,是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当作时髦来消费的,当作谈资来占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实用主义追求。这类读者,即便是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很多最终也是半途而废或草草收场,他们依然无法体验纯文学之美。
笔者在此强调欣赏“无用”的纯文学之美,并不是否定实用文学和文学实用性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我国的文学传统是注重实用性的,尤其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比如宋朝宰相王安石,他为文,追求的是补时济世;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追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也强调文学和政治功能的统一。不过,由于他们都是文人出身,因此即便是写政论,也力求文章具有文学的美感,更不用说写散文和诗歌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当代,我国政治文学的美感远不如昔。
如果一个民族只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而且政治文学丧失了美感,那么,这个民族恐怕会渐渐轻视人性对诚挚与单纯的追求;如果一个民族只热衷于阅读财经类图书,只满足于“心灵鸡汤”类图书,而对纯文学作品不屑一顾,那么,这个民族恐怕最终会丧失理性的高贵和精神的优雅。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殊不知,如此一来,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就此丧失了体验文学之美的机会。如果一个人一直以“有用”或“无用”的标准去评判文学与艺术,那他很可能永远无法真正感受到它们的美。
一般认为,“纯文学”是指没有实用目的和科学目的的文学作品。文学可有广告宣传、思想教育、增进知识、提供信息等实用目的。但纯文学并不重在追求这些。当然,强调文学的“纯”并不排斥这类作品可包含某些实用性元素,如一些小说中包含了某个民族发展历史的信息,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为读者提供了某个城市或乡村的真实信息。但只要這类作品的作者在创作动机上不是以实用作为终极目的,我们就可把它们视为“纯文学”。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在其著作中说,“纯粹美”比“实用美”更有审美方面的优越性,这也是在强调“无用之美”的可贵。按照他的观点,欣赏纯文学或纯艺术,应该将它们视为一种审美对象,不要期望去消费它或占有它。我们越希望挖掘它的实用性,可能越无法欣赏它的美。
就文学而言,不论小说、诗歌,还是戏剧,我们显然不能说它们比一座办公大楼更有用,甚至不能说它们比一双筷子、一副刀叉更有用。一个人不阅读小说、诗歌,不看戏剧,完全有可能生活得很富足,但也丧失了从一部好的纯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经验的机会。
一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在获奖之前卖得不好,是因为很多人认为阅读它们没有用。一旦他们获奖,书立即好卖了。不是他们的作品变了,而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它们值得被阅读了。跟风的读者,是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当作时髦来消费的,当作谈资来占有的。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实用主义追求。这类读者,即便是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很多最终也是半途而废或草草收场,他们依然无法体验纯文学之美。
笔者在此强调欣赏“无用”的纯文学之美,并不是否定实用文学和文学实用性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我国的文学传统是注重实用性的,尤其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比如宋朝宰相王安石,他为文,追求的是补时济世;唐代的韩愈、柳宗元,追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也强调文学和政治功能的统一。不过,由于他们都是文人出身,因此即便是写政论,也力求文章具有文学的美感,更不用说写散文和诗歌了。令人遗憾的是,到了当代,我国政治文学的美感远不如昔。
如果一个民族只注重文学的政治功能,而且政治文学丧失了美感,那么,这个民族恐怕会渐渐轻视人性对诚挚与单纯的追求;如果一个民族只热衷于阅读财经类图书,只满足于“心灵鸡汤”类图书,而对纯文学作品不屑一顾,那么,这个民族恐怕最终会丧失理性的高贵和精神的优雅。那将是多么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