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朋友游大理与丽江,数日之内,心灵中最大的满足与收获,是在巍山古城中。想不到,在商业炒作由爆而衰的蝴蝶泉之外,存在着这么一座完整的方正的古城。在那里,我们仿佛经历了一个柔和美好的梦中游。
我们一伙文友本来为南诏古迹而来,可对我们产生了强烈冲击的,却是这城中温馨和谐的街市生活,安然自怡的男女老幼。古城门城墙倒还在其次。
目前,中国的一座座城市正在变得一模一样,铺面一律铝合金,冰冷地有些禁锢意味的缺少人性味的落地式铁门。多姿多彩的居家生活趣味盎然的铺面没有了,被清扫到了记忆的死角里。而那些能够唠嗑的,可以随意招呼、询问与聊天的店铺老板与伙计,也无一例外地变成了板着脸的时尚小姐。她随时以商品的价位来挤压着你,所谓的热情与话语俱是冲着“请君解囊”而来的。
终于体味到什么叫“机器人时代”。当你走在大街上,除了按钮,没有多余的说话情绪,除了购物,亦没有一种“逛街”的感觉。难道人们需要的只是一种钱物的交易过程吗?
初进入巍山城,你会以为是在电视剧里,但这不是所谓“拍摄布景”,而是一座真实的有呼吸有生命的美好小城。以古城门为中心,街道纵横整齐,保持了古风的房屋下面,是人们古朴的生活样式。我们络绎踏入这里,见铺前有妇女坐着织毛衣的,有打水冲洗门前空地的……
几位长须老人在阳光下围坐,逗着孙子。几位女子在台阶上削红萝卜。看见一伙路人停下,便削出一支干净的递了过来,说:“尝尝,甜的,败火。”见我们掏钱,忙说:“不卖,不卖。”街上的人们说话轻言细语,谦让和睦,我们漫步在这里,没有听到一声刺耳的音响。同时人们秉性含蓄,亦没有听到聒噪不堪的声音。人们更善于用笑,用眼神来表达内心的友好。情有所感,形成人性交流的互动。在这里,你才体味到什么是“路不拾遗”“童叟无欺”,和那种“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悠然与天真。我想,这正是费孝通当年考察中所提出来的,一种乡土信誉,仍然维系在这个小城中。
走了这一趟巍山古城,一股莫名的迷恋与慨叹攫住了旅游者的心。一位主编说她要来这里开笔会,一位摄影家说他要以这里为作品出画册。这正是乡土的中国,给每一个人一份乡土的家园情结。在这里你感受着尊严的中国,尊严的乡土,尊严的自己。对自己土地的尊严感、家同情结、乡土生活方式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这是巍山古城对人的启迪。在这里,没有人受到追赶和逼迫,主客两方都不必扮演“失去尊严的角色”。
由此我想到,人们在旅游中寻找着一种尊严的归宿,而这种尊严正在流失。巍山小城实现了尊严的重获。一个现代人在旅游中要求的是一种自然、人性、历史与文化的复归,一种新鲜而又本源的觅取。好的旅游,就是能够满足这种复归和更新的过程。
然而现代旅游往往又带来一种疲惫以至厌倦的情绪。从“渴望”到实现到失望,甚至失落。我以为,主要原因是旅游地人文文化的流失:一是对原有自然资源的破坏;一是现实的人文现象与历史文化的完全脱节,甚至形成讽刺。很多朋友说起,在孔圣人的礼仪之乡曲阜,就遭到被小贩追逼强买的事情。而在平遥古镇,则一进去立即被叫卖“账本”的人们追逐。古镇无古风,游兴转成空。
我读过一些资料,记载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曾禁止对外旅游开放。因为国力悬殊,政府唯恐旅游潮冲击国民自尊心,乞讨与行骗风行,而丧失勤劳朴实,造成道德危机,故宁可不要金钱流来。我深为此苦心所感动。有此苦心,必能发展。而今天的旅游中,确有一种自我失落的危机存在。旅游地人民,若失去了自己骄傲的文化道德传承,旅游资源也就损失大半了。旅游中尊严的归宿与流失,是应当提出来了。
编辑:张金余
我们一伙文友本来为南诏古迹而来,可对我们产生了强烈冲击的,却是这城中温馨和谐的街市生活,安然自怡的男女老幼。古城门城墙倒还在其次。
目前,中国的一座座城市正在变得一模一样,铺面一律铝合金,冰冷地有些禁锢意味的缺少人性味的落地式铁门。多姿多彩的居家生活趣味盎然的铺面没有了,被清扫到了记忆的死角里。而那些能够唠嗑的,可以随意招呼、询问与聊天的店铺老板与伙计,也无一例外地变成了板着脸的时尚小姐。她随时以商品的价位来挤压着你,所谓的热情与话语俱是冲着“请君解囊”而来的。
终于体味到什么叫“机器人时代”。当你走在大街上,除了按钮,没有多余的说话情绪,除了购物,亦没有一种“逛街”的感觉。难道人们需要的只是一种钱物的交易过程吗?
初进入巍山城,你会以为是在电视剧里,但这不是所谓“拍摄布景”,而是一座真实的有呼吸有生命的美好小城。以古城门为中心,街道纵横整齐,保持了古风的房屋下面,是人们古朴的生活样式。我们络绎踏入这里,见铺前有妇女坐着织毛衣的,有打水冲洗门前空地的……
几位长须老人在阳光下围坐,逗着孙子。几位女子在台阶上削红萝卜。看见一伙路人停下,便削出一支干净的递了过来,说:“尝尝,甜的,败火。”见我们掏钱,忙说:“不卖,不卖。”街上的人们说话轻言细语,谦让和睦,我们漫步在这里,没有听到一声刺耳的音响。同时人们秉性含蓄,亦没有听到聒噪不堪的声音。人们更善于用笑,用眼神来表达内心的友好。情有所感,形成人性交流的互动。在这里,你才体味到什么是“路不拾遗”“童叟无欺”,和那种“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悠然与天真。我想,这正是费孝通当年考察中所提出来的,一种乡土信誉,仍然维系在这个小城中。
走了这一趟巍山古城,一股莫名的迷恋与慨叹攫住了旅游者的心。一位主编说她要来这里开笔会,一位摄影家说他要以这里为作品出画册。这正是乡土的中国,给每一个人一份乡土的家园情结。在这里你感受着尊严的中国,尊严的乡土,尊严的自己。对自己土地的尊严感、家同情结、乡土生活方式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这是巍山古城对人的启迪。在这里,没有人受到追赶和逼迫,主客两方都不必扮演“失去尊严的角色”。
由此我想到,人们在旅游中寻找着一种尊严的归宿,而这种尊严正在流失。巍山小城实现了尊严的重获。一个现代人在旅游中要求的是一种自然、人性、历史与文化的复归,一种新鲜而又本源的觅取。好的旅游,就是能够满足这种复归和更新的过程。
然而现代旅游往往又带来一种疲惫以至厌倦的情绪。从“渴望”到实现到失望,甚至失落。我以为,主要原因是旅游地人文文化的流失:一是对原有自然资源的破坏;一是现实的人文现象与历史文化的完全脱节,甚至形成讽刺。很多朋友说起,在孔圣人的礼仪之乡曲阜,就遭到被小贩追逼强买的事情。而在平遥古镇,则一进去立即被叫卖“账本”的人们追逐。古镇无古风,游兴转成空。
我读过一些资料,记载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曾禁止对外旅游开放。因为国力悬殊,政府唯恐旅游潮冲击国民自尊心,乞讨与行骗风行,而丧失勤劳朴实,造成道德危机,故宁可不要金钱流来。我深为此苦心所感动。有此苦心,必能发展。而今天的旅游中,确有一种自我失落的危机存在。旅游地人民,若失去了自己骄傲的文化道德传承,旅游资源也就损失大半了。旅游中尊严的归宿与流失,是应当提出来了。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