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即“爱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老祖宗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老夫子的“仁”学思想,就非常值得在现代幼儿教育中进行推崇,使之沿袭。幼儿教育关乎国家基础教育问题,关乎国家的未来,而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不良的风 气盛行,这种风气必将波及幼儿教育领域,再加之家长对传统“仁爱”教育的漠视,攀比成风,过于注重知识性的灌输,只在乎自己的孩子掌握了多少的技能。而很多幼教机构,也能推陈出新,相互抬高幼儿教育的底线,比如,孩子认识多好字,会背“圆周率”等,从而淡漠了“仁爱”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就目前幼儿教育中稍有欠缺的“仁爱”思想教育,进行初浅的探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是“仁爱”教育的起源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常常看到家长利用工作之余,不辞辛苦,带着孩子去学习各种技能,每个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可谓是爸妈圍着笑,老人绕着转,在看似其乐融融的场景里,找不到一点“入则孝,出则悌”的影子,看不见一个感恩的表情。有几个片段令人颇有感触。
其一:接园时间,爸爸妈妈翘首期盼,孩子见到爸妈来了横冲直撞,从同伴间呼啸而过,集体中怨声一片;传统的见面问候省略了,书包一扔就跑开了,而这位家长却超级关切的尾随一句:“宝贝,刚才小朋友碰痛你了吗?”可见父母看待问题的角度,就能影响和决定孩子对人或者事物的态度。
其二:事值家访。家长热情接待,孩子却是语出惊人,对着年迈的奶奶利落一指,曰:“没你什么事了,进屋去!”老人颤惊而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试想这是谁之功过?父母潜移默化,“一言一行总关情”,孩子的表现难道就没有掺杂为父为母者的日常行为吗?如果家长恪守孝道,长幼有序,谦和为怀,孩子的表现还会是这样吗?
常说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一个孩子的行为,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你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该预知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故而,幼儿的“仁爱”思想教育,会受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理念、家长的“仁爱”思想等诸多因素影响。
二、幼儿园是倡导“仁爱”教育的初级课堂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老人),出门敬(悌)兄长(天下皆兄弟),才能把“仁”这种主观思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那么,从家庭推广到社会,幼儿园就是“仁爱”教育的初级课堂。教学实践中,“仁爱”教育势必会对每个幼教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家庭背景,以方便具备施教中“尊重个体差异”的要件。还必需努力承担“言传身教”的重大使命。
课堂教学是我们进行“仁爱”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此阶段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作为施教者,情境和环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情境的创设:
1.讲一讲
利用古典文学(如09年我园推荐幼儿订阅的国学经典诵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讲古代的仁爱、孝敬故事。大力宣传和灌输“仁爱、孝敬”等美德。让孩子明白,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让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教孩子怎么样做一个仁爱之人,懂得孝敬老人,关心他人。
2.唱一唱
利用空闲时间将《弟子规》《三字经》里的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幼儿学唱,并能深明其意。
3.画一画
把仁爱、美德类型的小故事,如《孔融让梨》等,用图画的形式简单勾勒,直观地反应给孩子。
环境的创设:
第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走入“社会现实”。亲临其境,感受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引发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懂的关心弱者,扶助他人。第二,诚邀家长参与,积极促进“仁爱”行为的诞生,设专门区域,以照片或图文,公示“好人好事”。
众所周知,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的质量。对幼儿实施“仁爱”教育,不仅能体现执教水平,也能体现教师良好的“仁、德”修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里的名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尊敬别人的老人像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身为一名培育祖国花朵的幼儿教师,必须担当此任,把“仁爱”教育纳入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来,让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仁爱的氛围中,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道德境界。
本文就目前幼儿教育中稍有欠缺的“仁爱”思想教育,进行初浅的探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是“仁爱”教育的起源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常常看到家长利用工作之余,不辞辛苦,带着孩子去学习各种技能,每个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可谓是爸妈圍着笑,老人绕着转,在看似其乐融融的场景里,找不到一点“入则孝,出则悌”的影子,看不见一个感恩的表情。有几个片段令人颇有感触。
其一:接园时间,爸爸妈妈翘首期盼,孩子见到爸妈来了横冲直撞,从同伴间呼啸而过,集体中怨声一片;传统的见面问候省略了,书包一扔就跑开了,而这位家长却超级关切的尾随一句:“宝贝,刚才小朋友碰痛你了吗?”可见父母看待问题的角度,就能影响和决定孩子对人或者事物的态度。
其二:事值家访。家长热情接待,孩子却是语出惊人,对着年迈的奶奶利落一指,曰:“没你什么事了,进屋去!”老人颤惊而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试想这是谁之功过?父母潜移默化,“一言一行总关情”,孩子的表现难道就没有掺杂为父为母者的日常行为吗?如果家长恪守孝道,长幼有序,谦和为怀,孩子的表现还会是这样吗?
常说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一个孩子的行为,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你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该预知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故而,幼儿的“仁爱”思想教育,会受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理念、家长的“仁爱”思想等诸多因素影响。
二、幼儿园是倡导“仁爱”教育的初级课堂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老人),出门敬(悌)兄长(天下皆兄弟),才能把“仁”这种主观思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那么,从家庭推广到社会,幼儿园就是“仁爱”教育的初级课堂。教学实践中,“仁爱”教育势必会对每个幼教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每个幼儿不同的家庭背景,以方便具备施教中“尊重个体差异”的要件。还必需努力承担“言传身教”的重大使命。
课堂教学是我们进行“仁爱”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此阶段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作为施教者,情境和环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
情境的创设:
1.讲一讲
利用古典文学(如09年我园推荐幼儿订阅的国学经典诵读《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讲古代的仁爱、孝敬故事。大力宣传和灌输“仁爱、孝敬”等美德。让孩子明白,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孩子讲些古今故事,让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教孩子怎么样做一个仁爱之人,懂得孝敬老人,关心他人。
2.唱一唱
利用空闲时间将《弟子规》《三字经》里的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幼儿学唱,并能深明其意。
3.画一画
把仁爱、美德类型的小故事,如《孔融让梨》等,用图画的形式简单勾勒,直观地反应给孩子。
环境的创设:
第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走入“社会现实”。亲临其境,感受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引发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懂的关心弱者,扶助他人。第二,诚邀家长参与,积极促进“仁爱”行为的诞生,设专门区域,以照片或图文,公示“好人好事”。
众所周知,教师的整体素质,影响教育的质量。对幼儿实施“仁爱”教育,不仅能体现执教水平,也能体现教师良好的“仁、德”修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孟子》里的名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尊敬别人的老人像尊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别人的孩子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身为一名培育祖国花朵的幼儿教师,必须担当此任,把“仁爱”教育纳入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来,让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仁爱的氛围中,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