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眼,主要是指解题思维的落脚点或解题的关键之处。找准了题眼就是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切中了题目的要害,而忽略了题眼,学生将会使自己无从下手、思维出现盲目和混乱、题目很难做对。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找准、理解、转化题眼,成为试题解答的首要任务,也成为试题高效评讲课的重要任务。
1 认真审题,找准题眼
高效的试题评讲课,应关注学生的活动,引领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炼就一双慧眼,找准题眼所在。一些物理题取材于生活,所提问题也紧扣实际,题中都存在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着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深刻领会物理现象的含义,分析产生原因和条件是找准题眼的关键。如果考生能捕捉到这些题眼,对解题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一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
分析 本题是一道信息题,其最大特点是相关性、隐蔽性和迁移性,即试题中的问题与什么物理知识发生联系,应该采用什么物理规律、模型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第(1)问的题眼:从表格中直接得出(即防冻液含量增加时,混合液的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找到这一题眼。第(2)问的题眼:是以原文中的“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一句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师:我们已经由表格知道:防冻液的含量与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有着对应关系。那么,我们选择防冻液有什么依据?
生: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
师:而混合液的凝固点与什么有关?
生:比当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这一问已经不攻自破了。第(3)问的题眼:也是文中的“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会减少,显然指的是水蒸发了,而水蒸发是个隐含的题眼,学生不易察觉,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信息题给出的信息是同学们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由于试题陌生度高,图表资料多,文字量大,题眼分散且隐蔽,学生往往找不准题眼,因而失分率较高。教师在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建议学生第一步处理信息,包括丢弃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突出并找到题眼,并使之跟物理知识发生联系;第二步纯化信息,是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生产或现代科技背景抽去,纯化为物理过程;第三步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物理知识进行解题。
2 灵活应用,理解题眼
物理试题评讲课的高效性,还在于教者引领学生,抓获已知条件,理出隐含信息,把握题眼所在。有的题眼在题中是很明显的,但有的题眼则是隐含的。而这些隐含题眼是隐蔽在题中的已知条件,它可能位于题述中的现象、模型、状态和过程之中,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是建立在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例2 如图1,若在A端放根短蜡烛,C点放根长蜡烛,杠杆恰好平衡,同时点燃后平衡情况怎样?
分析 此类问题的题眼是两边的力乘力臂大小进行比较。若两边的力乘力臂不再相等,力乘力臂大的一端下沉;若力乘力臂仍相等,杠杆仍平衡。本题若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解题,显然超过了初中生的知识范围。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有以下两种方法比较简单:
方法一 极端法。看哪端先燃尽,因为都是同样的蜡烛,A端短些,一段时间之后必定先燃尽,所以B端下降。
方法二
特殊值法。将C点的蜡烛质量设为3份,则A点的蜡烛质量就为2份,设C点的力臂为2个单位长度,则A点的力臂为3个长度,则3×2=2×3,满足杠杆平衡条件。点燃后,假设同时减少1份质量,B端:2×2=4,A端:1×3=3,B端下沉。由此可见,灵活应用,理解题眼是巧妙解题的关键。
3 巧妙用图,转化题眼
为了使试题评讲有效、高效,教者要引领学生用好所有的有效信息,哪怕是图象。物理图象是形象描述物理状态、过程和规律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因此这类试题的题眼往往存在于图像本身。
例3 半导体和金属的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变化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利用它们制成的元件在生活中也各有各的用途。
(1)一个由某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加热器,通电后,加热器在发热的同时,也在向外界放热。图2为发热功率P发热和散热功率P散热与温度t之间关系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加热器工作时的稳定温度为_______℃。
(2)如图3甲是由某金属材料制成的电阻R随摄氏温度t变化的图像,若用该电阻。R与电源(电压为3伏)、电流表(量程为0-5毫安)、电阻R’串联起来,连接成如图3乙所示的电路。用该电阻R做测温探头,把电流表的刻度改为相应的温度刻度,得到一个简单的“金属电阻温度计”。请通过计算说明,若R’=450Ω,则图3丙中指针所指处对应的温度数值为多少?
分析 这道题难度挺大,但只要学生找准题眼,巧妙转化成数学图像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建议首先要审清两个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初步理清坐标中图像的物理意义;其次要善于抓住图中的特殊点、线,甚至面来理解图像的深层物理意义;最后综合分析图像中的信息解题。
第(1)问的题眼:就是“稳定”一词,指的是发热和散热达到平衡;转化成图像上就是散热曲线和发热曲线的交点。
第(2)问的题眼:是图3甲电阻与温度的一次函数关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难算出R的阻值;但学生对图3甲中的信息不能转化为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学生对这类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综上所述,关注题眼,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过程的正确指导,打造高效的物理讲评课是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只要我们继续以“找准、理解、转化”题眼为出发点,在平时注重总结经验和归纳规律,如此,我们才能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试题讲评课,试题讲评课才能在高效的路上走好。
1 认真审题,找准题眼
高效的试题评讲课,应关注学生的活动,引领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炼就一双慧眼,找准题眼所在。一些物理题取材于生活,所提问题也紧扣实际,题中都存在一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着解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深刻领会物理现象的含义,分析产生原因和条件是找准题眼的关键。如果考生能捕捉到这些题眼,对解题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一
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
分析 本题是一道信息题,其最大特点是相关性、隐蔽性和迁移性,即试题中的问题与什么物理知识发生联系,应该采用什么物理规律、模型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第(1)问的题眼:从表格中直接得出(即防冻液含量增加时,混合液的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找到这一题眼。第(2)问的题眼:是以原文中的“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一句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师:我们已经由表格知道:防冻液的含量与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有着对应关系。那么,我们选择防冻液有什么依据?
生: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
师:而混合液的凝固点与什么有关?
生:比当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
这一问已经不攻自破了。第(3)问的题眼:也是文中的“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会减少,显然指的是水蒸发了,而水蒸发是个隐含的题眼,学生不易察觉,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信息题给出的信息是同学们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但由于试题陌生度高,图表资料多,文字量大,题眼分散且隐蔽,学生往往找不准题眼,因而失分率较高。教师在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建议学生第一步处理信息,包括丢弃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突出并找到题眼,并使之跟物理知识发生联系;第二步纯化信息,是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生产或现代科技背景抽去,纯化为物理过程;第三步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物理知识进行解题。
2 灵活应用,理解题眼
物理试题评讲课的高效性,还在于教者引领学生,抓获已知条件,理出隐含信息,把握题眼所在。有的题眼在题中是很明显的,但有的题眼则是隐含的。而这些隐含题眼是隐蔽在题中的已知条件,它可能位于题述中的现象、模型、状态和过程之中,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是建立在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例2 如图1,若在A端放根短蜡烛,C点放根长蜡烛,杠杆恰好平衡,同时点燃后平衡情况怎样?
分析 此类问题的题眼是两边的力乘力臂大小进行比较。若两边的力乘力臂不再相等,力乘力臂大的一端下沉;若力乘力臂仍相等,杠杆仍平衡。本题若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解题,显然超过了初中生的知识范围。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有以下两种方法比较简单:
方法一 极端法。看哪端先燃尽,因为都是同样的蜡烛,A端短些,一段时间之后必定先燃尽,所以B端下降。
方法二
特殊值法。将C点的蜡烛质量设为3份,则A点的蜡烛质量就为2份,设C点的力臂为2个单位长度,则A点的力臂为3个长度,则3×2=2×3,满足杠杆平衡条件。点燃后,假设同时减少1份质量,B端:2×2=4,A端:1×3=3,B端下沉。由此可见,灵活应用,理解题眼是巧妙解题的关键。
3 巧妙用图,转化题眼
为了使试题评讲有效、高效,教者要引领学生用好所有的有效信息,哪怕是图象。物理图象是形象描述物理状态、过程和规律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因此这类试题的题眼往往存在于图像本身。
例3 半导体和金属的导电能力随温度的变化特点是不同的,因此,利用它们制成的元件在生活中也各有各的用途。
(1)一个由某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加热器,通电后,加热器在发热的同时,也在向外界放热。图2为发热功率P发热和散热功率P散热与温度t之间关系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加热器工作时的稳定温度为_______℃。
(2)如图3甲是由某金属材料制成的电阻R随摄氏温度t变化的图像,若用该电阻。R与电源(电压为3伏)、电流表(量程为0-5毫安)、电阻R’串联起来,连接成如图3乙所示的电路。用该电阻R做测温探头,把电流表的刻度改为相应的温度刻度,得到一个简单的“金属电阻温度计”。请通过计算说明,若R’=450Ω,则图3丙中指针所指处对应的温度数值为多少?
分析 这道题难度挺大,但只要学生找准题眼,巧妙转化成数学图像问题就比较简单了。建议首先要审清两个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初步理清坐标中图像的物理意义;其次要善于抓住图中的特殊点、线,甚至面来理解图像的深层物理意义;最后综合分析图像中的信息解题。
第(1)问的题眼:就是“稳定”一词,指的是发热和散热达到平衡;转化成图像上就是散热曲线和发热曲线的交点。
第(2)问的题眼:是图3甲电阻与温度的一次函数关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难算出R的阻值;但学生对图3甲中的信息不能转化为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学生对这类问题就得心应手了。
综上所述,关注题眼,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过程的正确指导,打造高效的物理讲评课是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只要我们继续以“找准、理解、转化”题眼为出发点,在平时注重总结经验和归纳规律,如此,我们才能打造出高效的物理试题讲评课,试题讲评课才能在高效的路上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