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是农村学校,多数学生唱歌跑调。他们不会乐器,不懂得乐理,有些学生甚至连一支完整的歌儿都唱不下来,对音乐课也不感兴趣。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喜欢音乐课,对音乐课感兴趣。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
首先,利用学校及学生现有条件,制作简易的音乐课道具。如:空饮料瓶里面装上沙粒,制作成简易的沙锤、小桶加上两个木棒制成简单的鼓、将水杯装上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打琴,虽然器具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是却使一堂堂沉闷的音乐课,变得鲜活而有趣味每小时由过去的跟着教师唱,跟着老师学,转变为参与到课堂之中;由过去的一个或几个表现的课堂,变成了全员参与,大家来做,大家来完成的课堂形式。单调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形式在参与中,在相互的配合中,即学习了简单的音乐知识,又懂得了合作的意识,使形式更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的精神,相互的品质。
其次,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制定相配合的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其实,如果我们够细心,我们会发现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即使是最内向的,最害羞的。如果方法得当,气氛融洽,他们就会展示自己,但是因为自身的内向与自卑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往往表现的是不是强迫不参加,躲在角落只能看别人但眼神却充满了渴望。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取了学生有从众心理的特点,让学生全员参加,全体总动员,这样那些自卑,胆小,不敢参加,不愿表现的学生就没了后退的理由,而且在大家都参加的情况下那种胆怯、害羞的情绪也得到了较好的缓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的就会克服制约的不良情绪,从封闭自我的房子里走出来,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再次,抓住学生喜欢新奇,喜欢尝试的心理特点,以形式多样的课堂表现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有意识的教学模式开展中不自觉的吸引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夯实音乐基础,丰富内在涵养。
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吸收知识中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而在这个环环相扣的成长历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所应做到的最根本、最有效教学手段,不仅仅是着眼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更应时刻关注那些在其它发面较弱的弱势学生,他们的内心更需要老师的抚慰,他们心灵的幼苗更需要师爱的滋润,他们的成长更吸引教师的扶持。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关爱优生,而忽略学差生,那只会使教师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无线缩小,使学生的两级分化更加严重,甚至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虽然这些结果并不是教师有意识的行为而产生的。但是所谓教书育人,身为这个太阳底下最神圣事业的执教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多思考,多多反思。思考我们自己所教的学科,思考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否适于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照应到了全体学生,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否顾及到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否真正的实现了我们教育的最初设想,我想,我的音乐课并不一定要将学生个个培养成音乐家或音乐高材生,但却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喜悦,体验到音乐的乐趣,让我的学生在最初接触到音乐的时候,从内心喜爱音乐,从行动上去参与活动,抛弃自卑、丢弃胆怯、敢于尝试、敢于表现、这才是一堂英语课以及一个音乐教师最终应实现的目标。记得我在为我校三年级上英语课时,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在每次上课时都表现的非常不积极,而且虽然年纪小小,却是对身边事物的一脸漠然与无动于衷,仿佛一切的事物都吸引不起他的兴趣,任何的人与物都与他无关——对于这样的学生,也许很多老师会不自然的将其归类为“老大难问题”,并最终实施置之不理的手段。但是,如果这样做其结果可想而知,必然是“造就”了一个厌学与偏激的学生,致使一个天真孩子变成了失去希望的学生。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主动接近的方式,当然,对于一个长期受到冷漠,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这种老师的主动接近必然引来他的反感与拒绝。但是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人关注,希望有人关心自己,他也不例外,几次的接触暗访,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单亲家庭加上家庭贫困成为了他封闭自己,强烈自卑的来源。于是,我主动帮助他制作简单的音乐道具,常常与他共同去做,而且每次制作的道具都要比其他同学更别致,更与众不同,这样,每次上课时,看到他的道具同学们都会睁大羡慕与崇拜的眼睛,下课后簇拥着他问他是怎么设计的、怎么制作的——时间一长,这位同学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自信,也学会了与同学交流与沟通。每次的音乐课他都是表现的最积极的一个,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健康向上的良性循环。
学校是一个多空的海绵,他能够让学生不断的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在吸收中强壮自我。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想身为教育者,只要我们的内心真正的去爱我们的学生,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为每个学生去着想,只要我们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多动动脑,多用用心,那么,我们的教育怎么会不取得成功,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会不被学生所接受呢?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我们的感受往往最直接,容不得丝毫的偏袒,他们的内心最脆弱,受不住歧视的眼光,为此他们会呈现自我保护式的封闭,呈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置身事外的冷漠与无动于衷,不参与课堂活动是他们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给予这些外表叛逆内心却脆弱的学生更多理解与关注,用我们的宽容与理解、沟通与开导打开他们心灵的封锁,让他们了解人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所有坎坷与泥泞都是成长的代价,都是正常的表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尝过苦涩又怎么会知道蜜糖的甜蜜呢?
总之,我认为无论是任何科目,在教学中要想实现全体学员的总动员,实现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的消失、最根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强自身师德的修养,实现真正的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目标。
首先,利用学校及学生现有条件,制作简易的音乐课道具。如:空饮料瓶里面装上沙粒,制作成简易的沙锤、小桶加上两个木棒制成简单的鼓、将水杯装上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打琴,虽然器具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但是却使一堂堂沉闷的音乐课,变得鲜活而有趣味每小时由过去的跟着教师唱,跟着老师学,转变为参与到课堂之中;由过去的一个或几个表现的课堂,变成了全员参与,大家来做,大家来完成的课堂形式。单调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形式在参与中,在相互的配合中,即学习了简单的音乐知识,又懂得了合作的意识,使形式更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的精神,相互的品质。
其次,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制定相配合的教学模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其实,如果我们够细心,我们会发现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即使是最内向的,最害羞的。如果方法得当,气氛融洽,他们就会展示自己,但是因为自身的内向与自卑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往往表现的是不是强迫不参加,躲在角落只能看别人但眼神却充满了渴望。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取了学生有从众心理的特点,让学生全员参加,全体总动员,这样那些自卑,胆小,不敢参加,不愿表现的学生就没了后退的理由,而且在大家都参加的情况下那种胆怯、害羞的情绪也得到了较好的缓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的就会克服制约的不良情绪,从封闭自我的房子里走出来,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再次,抓住学生喜欢新奇,喜欢尝试的心理特点,以形式多样的课堂表现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有意识的教学模式开展中不自觉的吸引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夯实音乐基础,丰富内在涵养。
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他们在不断的吸收知识中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而在这个环环相扣的成长历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所应做到的最根本、最有效教学手段,不仅仅是着眼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更应时刻关注那些在其它发面较弱的弱势学生,他们的内心更需要老师的抚慰,他们心灵的幼苗更需要师爱的滋润,他们的成长更吸引教师的扶持。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关爱优生,而忽略学差生,那只会使教师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无线缩小,使学生的两级分化更加严重,甚至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虽然这些结果并不是教师有意识的行为而产生的。但是所谓教书育人,身为这个太阳底下最神圣事业的执教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多思考,多多反思。思考我们自己所教的学科,思考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否适于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照应到了全体学生,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是否顾及到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否真正的实现了我们教育的最初设想,我想,我的音乐课并不一定要将学生个个培养成音乐家或音乐高材生,但却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喜悦,体验到音乐的乐趣,让我的学生在最初接触到音乐的时候,从内心喜爱音乐,从行动上去参与活动,抛弃自卑、丢弃胆怯、敢于尝试、敢于表现、这才是一堂英语课以及一个音乐教师最终应实现的目标。记得我在为我校三年级上英语课时,班级里有一个学生在每次上课时都表现的非常不积极,而且虽然年纪小小,却是对身边事物的一脸漠然与无动于衷,仿佛一切的事物都吸引不起他的兴趣,任何的人与物都与他无关——对于这样的学生,也许很多老师会不自然的将其归类为“老大难问题”,并最终实施置之不理的手段。但是,如果这样做其结果可想而知,必然是“造就”了一个厌学与偏激的学生,致使一个天真孩子变成了失去希望的学生。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了主动接近的方式,当然,对于一个长期受到冷漠,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这种老师的主动接近必然引来他的反感与拒绝。但是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人关注,希望有人关心自己,他也不例外,几次的接触暗访,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单亲家庭加上家庭贫困成为了他封闭自己,强烈自卑的来源。于是,我主动帮助他制作简单的音乐道具,常常与他共同去做,而且每次制作的道具都要比其他同学更别致,更与众不同,这样,每次上课时,看到他的道具同学们都会睁大羡慕与崇拜的眼睛,下课后簇拥着他问他是怎么设计的、怎么制作的——时间一长,这位同学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自信,也学会了与同学交流与沟通。每次的音乐课他都是表现的最积极的一个,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健康向上的良性循环。
学校是一个多空的海绵,他能够让学生不断的吸收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在吸收中强壮自我。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想身为教育者,只要我们的内心真正的去爱我们的学生,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为每个学生去着想,只要我们在每天的教学活动中多动动脑,多用用心,那么,我们的教育怎么会不取得成功,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会不被学生所接受呢?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我们的感受往往最直接,容不得丝毫的偏袒,他们的内心最脆弱,受不住歧视的眼光,为此他们会呈现自我保护式的封闭,呈现在教学活动中就是置身事外的冷漠与无动于衷,不参与课堂活动是他们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给予这些外表叛逆内心却脆弱的学生更多理解与关注,用我们的宽容与理解、沟通与开导打开他们心灵的封锁,让他们了解人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所有坎坷与泥泞都是成长的代价,都是正常的表象,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尝过苦涩又怎么会知道蜜糖的甜蜜呢?
总之,我认为无论是任何科目,在教学中要想实现全体学员的总动员,实现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的消失、最根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强自身师德的修养,实现真正的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