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其重点是培养审美的人。在本文中,笔者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情感培养
初中美术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时间上来说由史前到现代;从地域上说由中国到外国;从内容上说建筑、绘画、雕塑到工艺美术都涵盖基中。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即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其重點是培养审美的人,通过审美发掘每一位孩子的艺术天赋和优秀品格提供了另一个宽广的新思路。下面,就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策略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 美术欣赏的作用
美术欣赏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及社会功能;二是通过欣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途径及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知,审美表象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的基础,是欣赏作品的关键。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如果忽视主体感受和情感的参与,那就说不上真正的欣赏,只能说是普通的美术常识或美术理论课,这正是当前我国美术教学中最为普遍的问题。
二、 中学生地心理特点和审美关系
中学生处于人的生长发育阶段,依靠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审美经验,知识修养,要积极和主动地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内涵是比较困难的,因而中学美术课堂应建立在审美启蒙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诱发导审美主体的欣赏动力,通过我们的欣赏活动,去引导学生探究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透过表象理解其深刻内涵。至始至终做到循循善诱,赏心悦目,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审美体验得到感染和受到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提倡"情境教学"
美术欣赏课教材的特点决定我们所欣赏的多是中外距离我们年代比较久远的美术作品,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我的经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外,还适当补充新的材料(文字、图片、美术、音乐、视频等),创设当时的情境,给学生以较直观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1、引导的情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让学生自已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情感是审美的活动中心问题,美术作大都是精神产品为主,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思想和观念,其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如欣赏北京故宫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看到潘鹤的雕塑《艰苦的岁月》则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崇敬之情由然而生;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人物表情的刻画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是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宜少而精,重点突出,要有启发性和感召力,比如讲《古代山水画》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中国人画的自然景物叫山水画,外国的叫风景画?再从岳飞的还我河山引发学生。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信念。
(二)重视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一个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说,新课程更看重的是对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个目标,应该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美术教学要贴近生活、社会
美的事物于生活中处处皆是,但并非人人皆能欣赏。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美的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各种学习培养、训练,才获得了逐步发展、提高和增强。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从生活中来,学生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到生活中去,学生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一定会产生成功感。作为美育工作者,必须同时关注课堂内外一切美术活动,利用有关活动进行比较全面的多角度的审美教育。
(四)要重视评价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提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向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以便统一认识,纠正偏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引导者和鼓励者,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要通过渲染和营造出一种气氛来感染学生。例如一位学生在评价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说:"我看到这幅画上的女人像妈妈,怀里抱着一个死去后的孩子,她的内心一定很痛苦,因为她失去了孩子才哭得如此伤心。"教师竟然被感动得泪光闪闪,说不出话来。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中,紧接着老师又讲了战争的危害性,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无论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还是采取其他方法丰富了教学活动,加大了信息量,但也比不上直观教学带给学生的信息深刻,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主动研究、主动探求知识的教学目的。比如《古代山水画》,就会谈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诸如材质与肌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感受和体会,这样就会更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随着审美兴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审美观。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较直观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产生共鸣,教师再通过自己的肯定、夸张、引发,渲染了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拓展联想,强化了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而取得较大的收获,以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取得了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淑华. 论美术课的欣赏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曹 冰. 浅谈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情感培养
初中美术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时间上来说由史前到现代;从地域上说由中国到外国;从内容上说建筑、绘画、雕塑到工艺美术都涵盖基中。新课标确立了新的美术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即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其重點是培养审美的人,通过审美发掘每一位孩子的艺术天赋和优秀品格提供了另一个宽广的新思路。下面,就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培养策略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 美术欣赏的作用
美术欣赏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其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及社会功能;二是通过欣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途径及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知,审美表象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的基础,是欣赏作品的关键。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如果忽视主体感受和情感的参与,那就说不上真正的欣赏,只能说是普通的美术常识或美术理论课,这正是当前我国美术教学中最为普遍的问题。
二、 中学生地心理特点和审美关系
中学生处于人的生长发育阶段,依靠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审美经验,知识修养,要积极和主动地去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内涵是比较困难的,因而中学美术课堂应建立在审美启蒙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诱发导审美主体的欣赏动力,通过我们的欣赏活动,去引导学生探究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透过表象理解其深刻内涵。至始至终做到循循善诱,赏心悦目,让学生依靠自身的审美体验得到感染和受到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才能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提高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提倡"情境教学"
美术欣赏课教材的特点决定我们所欣赏的多是中外距离我们年代比较久远的美术作品,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我的经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外,还适当补充新的材料(文字、图片、美术、音乐、视频等),创设当时的情境,给学生以较直观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
1、引导的情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让学生自已亲身的美术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的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价值观。情感是审美的活动中心问题,美术作大都是精神产品为主,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思想和观念,其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如欣赏北京故宫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看到潘鹤的雕塑《艰苦的岁月》则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崇敬之情由然而生;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人物表情的刻画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是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宜少而精,重点突出,要有启发性和感召力,比如讲《古代山水画》时,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中国人画的自然景物叫山水画,外国的叫风景画?再从岳飞的还我河山引发学生。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信念。
(二)重视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一个最大不同就在于,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说,新课程更看重的是对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个目标,应该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三)美术教学要贴近生活、社会
美的事物于生活中处处皆是,但并非人人皆能欣赏。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美的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各种学习培养、训练,才获得了逐步发展、提高和增强。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从生活中来,学生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到生活中去,学生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一定会产生成功感。作为美育工作者,必须同时关注课堂内外一切美术活动,利用有关活动进行比较全面的多角度的审美教育。
(四)要重视评价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提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向和客观的评价标准,以便统一认识,纠正偏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引导者和鼓励者,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要通过渲染和营造出一种气氛来感染学生。例如一位学生在评价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说:"我看到这幅画上的女人像妈妈,怀里抱着一个死去后的孩子,她的内心一定很痛苦,因为她失去了孩子才哭得如此伤心。"教师竟然被感动得泪光闪闪,说不出话来。整个课堂沉浸在一片悲伤的气氛中,紧接着老师又讲了战争的危害性,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无论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还是采取其他方法丰富了教学活动,加大了信息量,但也比不上直观教学带给学生的信息深刻,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主动研究、主动探求知识的教学目的。比如《古代山水画》,就会谈及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诸如材质与肌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感受和体会,这样就会更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随着审美兴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审美观。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较直观的想象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产生共鸣,教师再通过自己的肯定、夸张、引发,渲染了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拓展联想,强化了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而取得较大的收获,以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取得了欣赏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淑华. 论美术课的欣赏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曹 冰. 浅谈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