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打造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师生有效互动的起源,激励性的评价方式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动力。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试图为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策略;探索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打造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独特的主体地位,提高师生之间在互动过程中生成新知识的比例,为此,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可行性策略迫在眉睫。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改变教师严肃的教学态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以平等、热情的态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压力,释放出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的学籍表、成长手册等各种资料,对其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再抽空和全班同学进行一次个别谈话,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
角色定位的重新思考。首先是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重点改变以教师唱独角戏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模式,把主导和主体的观念落实到实处,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演绎好各自的角色。其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改变被动听课的现象,敢于并勇于尝试,在互动中激发起强大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师生开展有效互动的基础。
如《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标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临近尾声时安排了一个“联系家庭实际情况,谈谈我的母亲”这样一个交流的环节,核心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母亲有哪些事情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当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后,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发言。老师试着追问:“我也有同样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好啊!”于是教师声情并茂地把事情的经过向学生娓娓道来。学生的兴奋点被触动起来了,一个男生争先站起来讲了一个故事:“一天,我陪着妈妈带外公去医院看病,人特别多,每一个环节,挂号处要排队,诊室要排队,交费处也要排队,取药处更不用说了,我看到妈妈为外公忙碌奔走的身影,非常的感动,在这一天的折腾中我终于明白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懂得了如何照顾自己的父母,也懂得了怎样去关心人了。”老师及时点评了这位同学的叙述,并因势利导:他的故事让老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爱吃鱼头的妈妈》,于是又和学生分享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分享过程中,感动的泪水溢满了学生的眼眶,接着,学生不再沉默,纷纷举起手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这节课所展现的师生互动方式是多样的,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再从学生到学生。正是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在对话中生成引导,激起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正是师生的步步互动,学生在引导中感悟,带动了情感的升华,实现了“感受母亲的人格魅力,懂得感恩,用心回报”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新课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理念。
二、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
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定位的思考,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水到渠成了。创设环境,可以采取下面的几点做法:
(一)课室的布置
可以把学生的座位安排成两种方式,一是马蹄形,二是环形,这种排列方式既利于教师在学生之间走动,又可以一览全局,掌握整个班的学习状况。
(二)学生的安排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把组长安排在全组学生的中心位置,对表达能力较强并喜欢表达的学生安排在组长的对面,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安排在组长的身边,这样既让能者得到发挥,调皮者又得到控制。这种座位的编排模式,改变了教师站在教坛上远离学生的局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交往,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提供了更直接有效的環境。
(三)心理的暗示
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阳光般亲切的笑容、鼓励而信任的目光,在期待和宽容中,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无拘无束地愿意和教师互动和同学互动。
(四)电教的使用
利用网络上丰富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在教学的导入、整体感知等各个环节中适当的加以引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认知的兴趣,二来可以拓展学生认知的视野,三来可以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合理运用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在对提升师生有效互动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师生有效互动的起源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起源于问题,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推动了教学的向前发展,因此,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的程度,要求过高的问题会导致学生不知该如何表达或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维,就无法和老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就谈不上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尽管课堂上有些突发情况是难以预测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恰当的预见性,并尽量不要随意地问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提出的问题要做到循序渐进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既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梯度,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思维的层次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入手:第一个层次是理解“路”有没有隐含的其他意思。课文中的“路”,仅仅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地上的路吗?(不是,还隐含有人生的路)第二个层次是理解“路”和“希望”之间的联系(路和希望都是人“走”出来、奋斗得来的)。第三个层次是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人生的很多希望本来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种由浅入深中循序渐进的有梯度有层次的提问方式,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考余地,又不会因为提问缺乏层次感和梯度感而导致学生在思维上产生更大的惰性。只有这种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课堂提问中掌握好难易的梯度,不但可以激发优秀学生的求知热情,也能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享到与优秀生同样的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滋味。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提问和研究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带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能有效地触发并形成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引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同时调动和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激勵性的评价方式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动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既要得当,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评价,实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教师评价则以激励为主,因为被认可、被肯定能满足人的成就感,一个受到激励的人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当的评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的活动中,从中享受参与时获得成功的喜悦,为师生持久的互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诸如目标激励、特长激励、竞争激励、语言夸奖等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实现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才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畅所欲言,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中的师生有效互动。
【关键词】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策略;探索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打造一个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彰显学生在课堂中独特的主体地位,提高师生之间在互动过程中生成新知识的比例,为此,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的可行性策略迫在眉睫。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角色定位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基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改变教师严肃的教学态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以平等、热情的态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压力,释放出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的学籍表、成长手册等各种资料,对其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再抽空和全班同学进行一次个别谈话,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
角色定位的重新思考。首先是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重点改变以教师唱独角戏一支粉笔走天下的教学模式,把主导和主体的观念落实到实处,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演绎好各自的角色。其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改变被动听课的现象,敢于并勇于尝试,在互动中激发起强大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师生开展有效互动的基础。
如《我的母亲》一课的教学,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标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临近尾声时安排了一个“联系家庭实际情况,谈谈我的母亲”这样一个交流的环节,核心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母亲有哪些事情是让我特别感动的”。当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后,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发言。老师试着追问:“我也有同样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好啊!”于是教师声情并茂地把事情的经过向学生娓娓道来。学生的兴奋点被触动起来了,一个男生争先站起来讲了一个故事:“一天,我陪着妈妈带外公去医院看病,人特别多,每一个环节,挂号处要排队,诊室要排队,交费处也要排队,取药处更不用说了,我看到妈妈为外公忙碌奔走的身影,非常的感动,在这一天的折腾中我终于明白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懂得了如何照顾自己的父母,也懂得了怎样去关心人了。”老师及时点评了这位同学的叙述,并因势利导:他的故事让老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爱吃鱼头的妈妈》,于是又和学生分享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分享过程中,感动的泪水溢满了学生的眼眶,接着,学生不再沉默,纷纷举起手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这节课所展现的师生互动方式是多样的,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再从学生到学生。正是师生的平等对话,教师在对话中生成引导,激起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正是师生的步步互动,学生在引导中感悟,带动了情感的升华,实现了“感受母亲的人格魅力,懂得感恩,用心回报”的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新课标“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更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理念。
二、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前提
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定位的思考,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水到渠成了。创设环境,可以采取下面的几点做法:
(一)课室的布置
可以把学生的座位安排成两种方式,一是马蹄形,二是环形,这种排列方式既利于教师在学生之间走动,又可以一览全局,掌握整个班的学习状况。
(二)学生的安排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把组长安排在全组学生的中心位置,对表达能力较强并喜欢表达的学生安排在组长的对面,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安排在组长的身边,这样既让能者得到发挥,调皮者又得到控制。这种座位的编排模式,改变了教师站在教坛上远离学生的局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善了师生之间的交往,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提供了更直接有效的環境。
(三)心理的暗示
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阳光般亲切的笑容、鼓励而信任的目光,在期待和宽容中,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无拘无束地愿意和教师互动和同学互动。
(四)电教的使用
利用网络上丰富的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在教学的导入、整体感知等各个环节中适当的加以引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认知的兴趣,二来可以拓展学生认知的视野,三来可以拓展学生认知的深度。合理运用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在对提升师生有效互动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师生有效互动的起源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起源于问题,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推动了教学的向前发展,因此,问题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的程度,要求过高的问题会导致学生不知该如何表达或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维,就无法和老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就谈不上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尽管课堂上有些突发情况是难以预测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恰当的预见性,并尽量不要随意地问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转移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提出的问题要做到循序渐进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既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梯度,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故乡》中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思维的层次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入手:第一个层次是理解“路”有没有隐含的其他意思。课文中的“路”,仅仅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地上的路吗?(不是,还隐含有人生的路)第二个层次是理解“路”和“希望”之间的联系(路和希望都是人“走”出来、奋斗得来的)。第三个层次是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人生的很多希望本来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种由浅入深中循序渐进的有梯度有层次的提问方式,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考余地,又不会因为提问缺乏层次感和梯度感而导致学生在思维上产生更大的惰性。只有这种紧扣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在课堂提问中掌握好难易的梯度,不但可以激发优秀学生的求知热情,也能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享到与优秀生同样的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滋味。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提问和研究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带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能有效地触发并形成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引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同时调动和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激勵性的评价方式是师生有效互动的动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既要得当,又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评价,实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教师评价则以激励为主,因为被认可、被肯定能满足人的成就感,一个受到激励的人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发挥自己的潜能。得当的评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的活动中,从中享受参与时获得成功的喜悦,为师生持久的互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诸如目标激励、特长激励、竞争激励、语言夸奖等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实现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才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畅所欲言,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中的师生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