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政治任务。搞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必须聚焦其三重功能:第一,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教学体系,增强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第二,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历程融入课程教学,增强历史人文教育功能;第三,突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与方法,增强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
关键词:“概论”课;意识形态整合;历史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5-0135-06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JYX19057)。
作者简介:瞿晓琳,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0年11月10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指出,学习领会好、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头等大事。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实抓细抓好[1]。11月1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给全国的学生们讲清楚五中全会精神,真正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当前高校本科阶段“四加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从教学目的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设置来看,“概论”课在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方面具有其他几门课程无以比拟的优势,理所当然要更为主动、更有质量地承担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光荣任务。如何才能做到态度上的“更为主动”、效果上的“更有质量”呢?笔者以为,加强“概论”课的教学设计是必然要求。基于“概论”课的课程定位、功能特点,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其教学时,教学体系的设计要聚焦于增强“概论”课的三重功能,即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历史人文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自觉。
一、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教学体系,增强“概论”课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成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其前提之一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凸显时效性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增强意识形态功能。毫无疑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将其积极融入“概论”课,是从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层面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而要使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预期目标,还必须从“术”的层面着手,更为注重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普世价值”思潮、西方宪政民主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西方新闻观、“公民社会”思潮、以“改革过头论”和“改革不足论”为主要表现的“两个质疑”思潮等错误理论和思潮一直暗流涌动、此起彼伏,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的干扰、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一方面加剧了西方一些政客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攻击;另一方面因疫情造成的国内社会经济损失和心理創伤前所未有,社会舆论曾一度出现严重分化,最为典型的就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疫情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意识形态领域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困惑。因此,在“概论”课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材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文本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融通构建。
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增强“概论”课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一定要找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渗透点。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可以在如下章节进行结合和渗透。比如把全会关于“新发展阶段”的判断和《建议》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与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融通起来教学,以真实生动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增强学生对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的直观认识,以辩证全面的关于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之“新”的理解,以鼓舞人心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帮助学生更为明晰新时代要实现的奋斗目标,进而更为自觉地练就建设本领、承担时代使命。再如把全会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定位(《建议》第二部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部署(如《建议》第三、八、十、十一、十二部分)与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第一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合起来教学,帮助学生搞清楚新发展理念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精准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塑造发展新优势、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又如把《建议》的第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十三部分与教材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会贯通,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最新部署;等等。这样,我们就能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意识形态整合,统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树立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行动自觉。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都不是悬浮的,而是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2]。“概论”课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就是依托其强大的知识涵养功能实现的。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即是通过增强其知识涵养功能以提升其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体现。具体说来,要重点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讲清楚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大举措,让学生在掌握关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程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融入课程教学,增强“概论”课的历史人文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该贯穿历史人文情怀,用历史人文情怀来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程内容来看,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为发挥历史人文教育功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具体到“概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理论书写,它从实践层面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和历史成就;从理论层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力探索进程,富含宝贵的历史人文素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理论与实践都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人民万岁”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情告白,无不体现着这一立场的精髓与要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历史人文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的字里行间,还直接体现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我们仅从其中的杰出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早在1912年于湖南图书馆自学时,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震撼之余不禁感叹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因而产生了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的使命感,从而下定决心一生为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为了实现“这样的决心”,毛泽东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苦和磨难,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仅创造了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更重要的是传承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以及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应该强化“历史人文精神”,凸显其历史人文教育功能,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坚守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时刻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第二,中国人民对人的尊严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追求;第三,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追求。
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增强“概论”课的历史人文教育功能,重点要围绕教材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十一章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清楚党在两个方面的奋斗历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要从“小康”一词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邓小平是如何赋予“小康”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多视角、多层次解读等方面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要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厘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脉络;要围绕打好决胜小康的三大攻坚战,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在大历史观视野下,通过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纵横比较,立体化地呈现并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与战略意义。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程。要讲清楚一个认识前提,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百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新中国史的主基调。要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步走”设想,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等探索过程。特别要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步,要讲清楚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若干调整,包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什么会提前15年、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目标的调整、为什么没有提具体的GDP指标等等。要讲清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讲解这两个奋斗历程时,要注重挖掘典型人物的家国情怀和精神风范,以弘扬中国精神。
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第一手资料。这里的第一手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权威史料。恩格斯曾在给德国《社会主义月刊》青年编辑布洛赫信中明确指出,“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3]593。后来,在给福尔马尔的信中恩格斯再次强调,“研读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歧途”[4]200。因此,除了上课听讲外,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四史”史料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史料,让学生在理论与历史的双重滋养中更加深刻地领会包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学生自己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的原始资料。教师可以结合“概论”课的特点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热点,设置一些调研选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进行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问题。
此外,还要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展览、音视频、探访典型企业或社区(如《圆梦之路——武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掠影展》,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新苏南》,有“美丽乡村”之称并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与实践逻辑。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如“我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微宣讲等,让学生更加直觀且深刻地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三、突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与方法,增强“概论”课的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
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责任是让大学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武器。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要纠正和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仍存在的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教育仅仅看作是解决观点问题,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以致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定位认识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认识不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许停留在能不能通过考试或能不能考高分等,属于解决观点问题的浅层面,显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原目标是有很大差距。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观点是立场与方法的载体,立场与方法蕴含于观点之中。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更为重视解决立场与方法问题,强化其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
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增强“概论”课的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必须重点讲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结合教材第八章第二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部分和第十章第四节“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讲清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通过详细介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编制过程(包括习近平总书記亲自担任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过程还开创了中国五年规划编制历史上的首次“网络问策”等情况)、系统讲解《建议》稿中对增进民生福祉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的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如“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等)等彰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二是结合教材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点突出以辩证思维方法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讲授。“概论”课教学,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论证框架,不仅仅要讲清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基本理论,更要讲清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具体的时空场域进行这些理论创造的科学方法。具体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丰富经验和高超艺术,才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为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的重要战略擘画。具体说来,首先是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内涵,在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准确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不协调的问题,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和运用好创新发展理念;其次是在深刻理解五个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包括当前与长远、民族与世界、国内与国际、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作出了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和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准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做出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唯有这样,才能不仅向学生说清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是什么,而且更能说清楚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判断和战略部署以及如何推进这样的战略部署。只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自觉自愿地接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教育。
综上所述,要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概论”课教学,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特殊定位,一定要围绕凸显其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历史人文教育功能和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来展开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1/s4693/202011/ t20201118_500548.html,2020-11-10.
[2]张梦雯.浅谈“知识生产”对美术馆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6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陈若水
关键词:“概论”课;意识形态整合;历史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C9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5-0135-06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路径研究”(JYX19057)。
作者简介:瞿晓琳,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0年11月10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指出,学习领会好、宣传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战线的头等大事。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切实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实抓细抓好[1]。11月13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给全国的学生们讲清楚五中全会精神,真正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当前高校本科阶段“四加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从教学目的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设置来看,“概论”课在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方面具有其他几门课程无以比拟的优势,理所当然要更为主动、更有质量地承担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光荣任务。如何才能做到态度上的“更为主动”、效果上的“更有质量”呢?笔者以为,加强“概论”课的教学设计是必然要求。基于“概论”课的课程定位、功能特点,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其教学时,教学体系的设计要聚焦于增强“概论”课的三重功能,即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历史人文教育功能、马克思主义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自觉。
一、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教学体系,增强“概论”课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成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其前提之一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凸显时效性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增强意识形态功能。毫无疑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将其积极融入“概论”课,是从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层面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而要使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教学内容真正“入脑”“入心”,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预期目标,还必须从“术”的层面着手,更为注重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然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普世价值”思潮、西方宪政民主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西方新闻观、“公民社会”思潮、以“改革过头论”和“改革不足论”为主要表现的“两个质疑”思潮等错误理论和思潮一直暗流涌动、此起彼伏,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一定的干扰、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一方面加剧了西方一些政客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攻击;另一方面因疫情造成的国内社会经济损失和心理創伤前所未有,社会舆论曾一度出现严重分化,最为典型的就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疫情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意识形态领域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困惑。因此,在“概论”课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教材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文本有机整合,实现教学内容体系的融通构建。
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增强“概论”课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一定要找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渗透点。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可以在如下章节进行结合和渗透。比如把全会关于“新发展阶段”的判断和《建议》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与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融通起来教学,以真实生动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增强学生对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的直观认识,以辩证全面的关于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之“新”的理解,以鼓舞人心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帮助学生更为明晰新时代要实现的奋斗目标,进而更为自觉地练就建设本领、承担时代使命。再如把全会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定位(《建议》第二部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部署(如《建议》第三、八、十、十一、十二部分)与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第一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合起来教学,帮助学生搞清楚新发展理念是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精准破解发展瓶颈和难题、塑造发展新优势、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又如把《建议》的第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十三部分与教材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融会贯通,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最新部署;等等。这样,我们就能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意识形态整合,统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树立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行动自觉。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都不是悬浮的,而是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2]。“概论”课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就是依托其强大的知识涵养功能实现的。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即是通过增强其知识涵养功能以提升其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体现。具体说来,要重点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讲清楚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论断、重大举措,让学生在掌握关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二、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程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融入课程教学,增强“概论”课的历史人文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该贯穿历史人文情怀,用历史人文情怀来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程内容来看,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为发挥历史人文教育功能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具体到“概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理论书写,它从实践层面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和历史成就;从理论层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力探索进程,富含宝贵的历史人文素材。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理论与实践都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人民万岁”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情告白,无不体现着这一立场的精髓与要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历史人文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的字里行间,还直接体现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我们仅从其中的杰出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早在1912年于湖南图书馆自学时,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震撼之余不禁感叹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因而产生了通过革命来改变社会的使命感,从而下定决心一生为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为了实现“这样的决心”,毛泽东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苦和磨难,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仅创造了闪耀着真理光芒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更重要的是传承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以及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因此,在“概论”课教学中应该强化“历史人文精神”,凸显其历史人文教育功能,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坚守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时刻关注中国人的生存状况;第二,中国人民对人的尊严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追求;第三,中国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追求。
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增强“概论”课的历史人文教育功能,重点要围绕教材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十一章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清楚党在两个方面的奋斗历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要从“小康”一词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邓小平是如何赋予“小康”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多视角、多层次解读等方面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要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厘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脉络;要围绕打好决胜小康的三大攻坚战,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在大历史观视野下,通过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的纵横比较,立体化地呈现并讲清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与战略意义。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程。要讲清楚一个认识前提,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百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新中国史的主基调。要讲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两步走”设想,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等探索过程。特别要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步,要讲清楚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若干调整,包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为什么会提前15年、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更高目标的调整、为什么没有提具体的GDP指标等等。要讲清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讲解这两个奋斗历程时,要注重挖掘典型人物的家国情怀和精神风范,以弘扬中国精神。
在讲授的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第一手资料。这里的第一手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权威史料。恩格斯曾在给德国《社会主义月刊》青年编辑布洛赫信中明确指出,“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3]593。后来,在给福尔马尔的信中恩格斯再次强调,“研读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歧途”[4]200。因此,除了上课听讲外,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四史”史料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史料,让学生在理论与历史的双重滋养中更加深刻地领会包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是学生自己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的原始资料。教师可以结合“概论”课的特点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热点,设置一些调研选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进行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不仅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问题。
此外,还要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展览、音视频、探访典型企业或社区(如《圆梦之路——武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掠影展》,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新苏南》,有“美丽乡村”之称并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与实践逻辑。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如“我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微宣讲等,让学生更加直觀且深刻地理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三、突出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与方法,增强“概论”课的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
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责任是让大学生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武器。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必须要纠正和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中仍存在的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教育仅仅看作是解决观点问题,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以致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定位认识不足、对马克思主义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认识不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许停留在能不能通过考试或能不能考高分等,属于解决观点问题的浅层面,显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原目标是有很大差距。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观点是立场与方法的载体,立场与方法蕴含于观点之中。因此,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更为重视解决立场与方法问题,强化其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
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增强“概论”课的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必须重点讲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结合教材第八章第二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部分和第十章第四节“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讲清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通过详细介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编制过程(包括习近平总书記亲自担任规划《建议》起草组组长,主持召开7次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过程还开创了中国五年规划编制历史上的首次“网络问策”等情况)、系统讲解《建议》稿中对增进民生福祉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的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如“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第一次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等)等彰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二是结合教材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点突出以辩证思维方法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讲授。“概论”课教学,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论证框架,不仅仅要讲清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基本理论,更要讲清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具体的时空场域进行这些理论创造的科学方法。具体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丰富经验和高超艺术,才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为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的重要战略擘画。具体说来,首先是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内涵,在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准确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不协调的问题,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和运用好创新发展理念;其次是在深刻理解五个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包括当前与长远、民族与世界、国内与国际、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作出了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和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准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做出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唯有这样,才能不仅向学生说清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是什么,而且更能说清楚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判断和战略部署以及如何推进这样的战略部署。只有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自觉自愿地接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教育。
综上所述,要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概论”课教学,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特殊定位,一定要围绕凸显其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历史人文教育功能和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来展开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1/s4693/202011/ t20201118_500548.html,2020-11-10.
[2]张梦雯.浅谈“知识生产”对美术馆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6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