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书写真善美德公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r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提示
  李一氓兼具革命家与诗人气质,为革命事业与新中国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斯人已逝,但其美名已存留在人心里。真、善、美、德、公,李一氓用一生书写的这五个大字,足以光照后人!
  李一氓,人称氓公,德才两美,国士无双。他是文化名人,党内才子,革命一生,多有建树,面冷心热,有口皆碑。官只副部,但声名藉盛,闻于朝野,新友故知,一体推重,权贵百姓,同声称好。1990年,米寿仙逝,遗爱至今,思念不衰,声誉日隆,足见他的政治人格和人品精神已经活于人心,留香青史了。在当今干部队伍中贪图享乐、奢靡成风的情势下,重温和纪念李一氓的政治人格,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李一氓的政治人格,是一个老共产党人的政治良心,是其人品精神和学识才华,在政治生涯中的自然流露和体现。他满腹经纶,见识迥出常流,自然能洞察政坛浮云迷雾,而得其真相,尽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洒脱。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冷对外界诱惑和压力,秉持良心和正义而有历史的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有利国家和大局,无论个人生死祸福,皆在所不辞。因此,李一氓的政治人格,简言之,就是一个“真”字:率真求真知,真诚服真理,认真承担当。真,乃百善之源;能真,自可行善成美,立德为公。下面谨就“真”字的一体五面—真、善、美、德、公,敷衍成文,尚祈方家指正。
  真:以率真之心追求真理,服膺真理,信仰坚定,百折不挠
  1921年暑假,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李一氓自成都到上海读书,先浦东中学,后大同、沪江、东吴大学,在庞杂的社会思潮中,独具慧眼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李一氓由李硕勋、何成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直接参加了1926年、1927年的大革命和南昌起义。由于政治坚定,才华出众,北伐时,李一氓即先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亲身参加了攻打武昌的战役;在南昌起义中任参谋团秘书长。起义失败后,在党的安排下,他又去上海秘密从事更艰险的地下保卫工作,同时兼做文化工作。当时他常常载着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在他驾驶的小汽车里面开会。他还和赵毅敏、赵一曼以及自己的家属,组成临时家庭,掩护中共中央召集的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这个时期,他巧妙地同敌人周旋,为转移、保存党的重要力量做出了贡献。在此期间,他还是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出版过《新俄诗选》《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传》《马克思论文选译》,并参与进步杂志的编辑和写作,如《流沙》《日出旬刊》《巴尔底山》等。
  1932年,李一氓奉命去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长,兼任《红色中华》编辑。在几次反围剿中,他历尽千辛万苦,为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做出了优异成绩。尔后,他参加长征,并撰纪实长文《从金沙江到大渡河》。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不久,李一氓担任毛泽东秘书,之后,任陕甘省委、陕甘宁省委宣传部长,并亲自带兵筹集粮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1936年西安事变后,李一氓被委派为毛泽东的私人代表,回成都去做刘湘的统战工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一氓受党的委派,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并担任新四军秘书长。皖南事变中,他脱出重围,历经艰险,奔桂林,转香港,过上海,回到苏北新四军军部,革命斗志不曾稍减。1942年后,他相继担任淮海和苏北区党委副书记、行署主任等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李一氓担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他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做出了可贵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一氓主要从事外事工作。1950年,他从东北旅大区党委副书记任上,被委派为准备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此后,李一氓相继担任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书记、驻缅甸大使和国务院外办副主任,工作期间,勇于开拓。“文革”期间,李一氓受迫害,身陷囹圄达6年之久。恢复工作之后,李一氓任中联部副部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入调查研究,为发展中共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并起了重要作用。1982年,李一氓退居二线之后,中央委之以领导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重任。他为此倾注了极大心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为保存和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李一氓的一生是追求真理,服膺真理,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一生。
  善:以善良之心,行良善之政,始终把人民利益和疾苦、同志的名誉和政治前途放在首位
  1946年春,苏皖边区发生了大范围的饥荒,无衣无食、栖留无所、挣扎在死亡线上急需救济的灾民,多达420余万人,饿死人的现象每每发生。其时,李一氓担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面对刻不容缓的救灾工作,他根据华中分局的部署,殚精竭虑,雷厉风行,领导了全区的救灾,密集出台了各项救灾举措:各级政府立即进行广泛直接的钱粮救济,1946年3月,边府统一发行救灾公债9200万元;举办平粜,平抑粮价,规定购粮限度,保证平粜粮全部为贫民购得;想方设法增加粮食供应;互济互助,募捐救急,开展义赈运动;接受外界捐款救济;组织生产救荒,边区政府春耕及夏收前贷放5000万元农业款,保证春耕生产;发展家庭纺织,组织灾民运盐度荒,以工代赈,将所有灾民组织到生产中去。此外,还进行了惩奸救灾和减租减息增资救灾。
  据不完全统计,苏皖边区各级政府用于救灾的粮、钱、物,折合华中币计3.84亿元。在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各地在新麦登场时相继战胜了灾荒。边区政府的救灾运动,拯救了无数灾民的生命,可谓功德无量。
  1965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国全面铺开,中央外事口各部门到山西参加“四清”运动。李一氓带领国务院外办、国家旅游局、外文出版局、外国专家局等单位的干部,到文水县共8个社队下乡,他被委任为“四清”工作团政委,坐镇刘胡兰公社。“四清”运动是左的产物,李一氓从一开始就有所察觉。他在指导云周西的“四清”工作中,倡导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戒大轰、大批、大斗,避免了其他很多地方发生的打人、逼人、死人的现象。而他竟因此落得个“温和派”的恶名。在当时“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环境下,能做到这点该需要多大的道德勇气啊。   1979年初,李一氓主持中联部的日常工作,立即着手平反冤假错案。例如,经他报告中央后,中央决定为王稼祥所谓“三和一少”(即对帝国主义和,对修正主义和,对反对派和,少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这是康生等人对王稼祥正确意见无中生有的污蔑)修正主义路线冤案平反,彻底推翻了康生强加于王稼祥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污蔑之词。
  李一氓的善心善念和善政,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和人生。
  美:以唯美之心对待所有工作,开拓进取,精益求精,追求最完美的结果
  1964年1月,中法建交和中巴通航后,李一氓敏感地预见到,与西方的建交会越来越多,西方各国来华旅行人数,也将大幅度增加,我国政府部门应及早建立旅游机构,以便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发展旅游事业。经他筹划和倡议,中央和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旅游事业管理局,各大区、省市纷纷建立相应机构,为中国旅游事业在组织上奠定了基础。首倡建议,得以落实,当属功德圆满。但李一氓却认为事有未善,常常调查研究,为更好开展旅游事业出谋划策,如指示旅游部门拍摄纪录片,英汉双语解说,宣传我国旅游胜地风光;要求有关部门制作工艺纪念品售给旅游者;指示开办旅游学校,大量培养专业翻译导游人才等等,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指示完全正确,是旅游事业取得良好成就的必要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李一氓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组织专家攻关研究,并于1980年向中央提出专门报告,打破“两霸(指美国和苏联)相争必有一战”的思想禁锢,提出战后30多年的国际关系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言及经济和技术(包括军事技术)的空前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与国际形势。因此,“战争不可避免,只能推迟” 的提法需要改变。世界大战不容易再打起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争取到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这实是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论断的先声。报告中请求废止自缚手脚、荒诞不经的“一条线”战略(核心是联美反苏和以苏划线)及依据“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主张,也为中央所接受。这些研究创见,为我国蹒跚起步的经济建设扫清了迷雾。
  至于他以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身份,主持工作的10年,更是建国以来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最繁荣、最兴旺、最完美的10年。10年中,全国共出版古籍3500多种,包括《中华大藏经》在内的诸多煌煌巨献,圆满完成了1982年制订的九年(1982—1990)规划。这些成就与李一氓学养厚(对古籍造诣深)、见识深(包括1911年前的所有古籍)、胸襟广(学识囊括儒释道)、规划实(优选3100种古籍先行整理出版)、配套全(研究、出版的分工协作和人才培养)、领导细(孜孜不倦长达10年之久)等是分不开的。
  德:与人往还,以德服人,只以德交,不以利合
  对于在长期革命生涯中结成的生死之交,李一氓引为终生挚友。郭沫若在南昌起义后亡命日本,生计困难。回忆那时景况,郭沫若说,“我写了《我的幼年》和《反正前后》,我翻译了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以及弥海里斯的《美术考古发现史》。而这些书都靠着国内的朋友,主要也就是一氓,替我奔走、介绍,把它们推销掉了。那收入倒是相当可观的,平均起来,我比创造社存在时所得,每月差不多要增加一倍。这样也就把饿死的威胁免掉了。”李一氓的古道热肠,温暖了客居异国的战友的心。直至晚年,李一氓仍为郭沫若仗义执言,肯定其学术成就,并张罗开办郭沫若纪念馆等等。
  潘汉年和李一氓的革命友谊也是很有名的。潘李二人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和文化工作时订交,后来情同莫逆。1955年,潘因所谓“潘扬事件”入狱,20多年里沉冤莫白,李一氓其时也受牵连审查。但他不以为意,坚信潘汉年是清白的,并在1978年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无题》诗,以表达对老友的思念。“电闪雷鸣五十春,空弹瑶瑟韵难成。湘灵已自无消息,何处相寻倩女魂”。其时,潘案仍未平反。辞短情长,满是望眼欲穿的无奈。此后,李一氓又将著作《存在集》题献给潘汉年,殷殷深情,令人感动。
  在工作中,李一氓平易近人,以诚相见。他平等待人,对晚辈尤为热情,常将后辈才俊引为忘年之交,并青眼有加,大力推荐。众所周知,他对乔石、何方、俞邃、王蒙等人均有知遇之恩。
  李一氓熟识许多中央领导和文化界名流,但一般“无事不登三宝殿”,更不趋炎附势、四处攀缘。李一氓与之谈得来,便纵横古今、滔滔不绝,无话则相对无言,从不勉强应酬。有一次,一位高级将领和他枯坐达半小时之久。即便对于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领导人和自己的老上级,他也从来不攀,从不自炫。一次,周恩来看望大家,李一氓和大家站在一起听周恩来讲话,既不趋前,也不叙旧,显不出从北伐起,就长期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过的样子。
  那些丧失气节、攀诬同志的人,自然是失德之人,李一氓对他们明言斥责,断绝往来,绝不假以颜色。爱憎分明,坦坦荡荡,这便是李一氓交友处事之道。
  公:出以公心,廉洁奉公,化私作公,一心为公
  李一氓投身革命,凡事出以公心,自不待言,即便在古籍出版这样的文化事业上,也能体现出他关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公心。例如,他很注意收集有关台湾的史料,并很快影印出版了《台湾府志三种》,还指定何方写一篇《序》,叙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希望开展两岸交流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紧迫心情,常常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对待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李一氓也是出以公心,绝不人云亦云,作违心违实之论。李一氓作为当年新四军的秘书长,又受命充当叶挺和项英之间的缓冲人,对于皖南事变是最了解情况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他认为,《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是在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上级尚未了解全部情况的形势下仓促作出的。对皖南事变和项英问题的处理与评论,李一氓持保留意见,认为“说项英受王明影响很大是不公平的”,“项英对待党和军队的独立性的态度是坚决的”,“不能说中央下了命令他不执行”。李一氓认为,讲项英怕去敌后和反对北移都是没有根据的,整体说来,项英还是顾大局和基本上执行了中央政策的;且就全局讲,中央放弃皖南的决心是否下得太晚,事先对国民党的阴谋是否估计不足,是否低估了曹甸战斗对皖南的影响等,都值得思考,况且不能无视确实存在的客观困难等等。这番公允之论,正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良心和正义的体现,无关义气和名利之争,确实出于为青史留写照、为人间存正气的耿耿公心。
  自参加革命以来,李一氓经常自掏腰包,为党奔忙。早年,他在血雨腥风的上海,从事地下保卫工作时,就通过在川军做旅长的堂兄,每个月资助的两根金条来租小轿车,为党传递信息和文件。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甚至还经常车里开会,从来没有受到敌人的怀疑和盘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充实成都杜甫草堂的陈列品,他自费收集杜诗的各种外文译本。《杜甫传》上就有他的题记:“《杜甫传》,英文本,一九二八年在伦敦出版,对著者及内容,均不暇深考。……一九五六年初见于维也纳旧书店,亟购寄草堂陈列室,聊备一格。”像这样克己奉公的例子还有很多,李一氓晚年更将自己毕生收藏的古籍、字画和各类文物数千件悉数捐公,实现了他“余藏书画,均缴公库”的愿望。
  李一氓为官严于律己,公正廉洁,对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走后门”等不正之风,极其鄙视并严格抵制。他对子女要求极为严格,子女中没有一个搞过特殊化,至今都是寻常百姓。
  李一氓的政治人格,略如上述。氓公者,真善美德公也。真、善、美、德、公,是其多彩人生的写照,更是其政治人格的礼赞。做人有高风,居官有亮节,李一氓青史流芳,永为后人怀念。
  (编辑:魏 冉)
其他文献
阅读提示  皖南事变发生后,全国抗日军民无比愤慨。党中央决定,从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抽调干部南下支援新四军。晋察冀边区派出第一批由130人组成的南下干部工作队,在队长王韦平的带领下,冲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百折不挠,历时一年,终于到达新四军军部,完成党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1941年1月国民党蓄谋已久的皖南事变发生,这起使亲者痛、仇者快的罪恶事件,震惊海内外,遭到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正直人们的强烈谴责
期刊
以史鉴今,常人皆懂,何况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然而,并非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牢记着、实践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6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宣传媒体,我们的责任,除了积极参加这次实践活动,还要大力宣传中共党史、新四军军史,从发扬党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入手,组
期刊
核心阅读  黄克诚一生作战无数,为新中国的建立呕心沥血。他不但军政全能,且担任过后勤工作。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以敢言著称,从不人云亦云。在开国将帅中,黄克诚是因讲真话而遭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黄克诚以刚直正派、胸怀坦荡、仗义执言而著称,受到广泛钦敬,连毛泽东都幽默地称他为“黄老”。黄克诚的一生曲折坎坷,却始终坚守革命理想,为真理敢做敢言。  参加革命之初,他反对湘南暴动中
期刊
初下太湖,接上火种  1949年2月2日傍晚时分,位处西太湖之畔的吴县光福镇上来了三个年轻男子。走在前面的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秘密联络员王哲纯与张祥元。  他们两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1945年,新四军太湖留守处主任、党的特派员、武工队长薛永辉在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时,十分重视在城镇开展情报工作和隐蔽工作。他通过在光福镇上以医生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范济春,先后发展了一批以当地小学教师为主体的进步青年骨干
期刊
阅读提示  纵观古今中外,战将如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将军,他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一生中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在中国军史上绝无仅有,被人称为“六星上将”。这位将军是谁呢?他就是上将洪学智。洪学智勇猛克敌、指挥果断、善打硬仗恶仗,黄克诚经常称他为“铁匠”。本文着重介绍的是,他曾披肝沥胆,纵横驰骋苏北战场,皖南事变后,受任于华中抗大五分校,兼任盐城卫戍司令,而后统领地方武装,在盐阜这块革命圣地留下
期刊
阅读提示  粟裕同志是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华东野战军的主要领导。粟裕一生功勋卓著,光明磊落。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蒙冤36载,1994年方得雪冤,此时斯人,已逝10年。然而15年后的2009年,有公开出版物无视中央军委意见,再向粟裕同志泼污,故而引起正直人们的不平与反诘,自在情理之中。恽前程老人仗义执言,投稿本刊,是为一例。《铁军·纪实》作为研究和宣传新四军的重要刊物,维护历史的真实,维护新四军粟
期刊
编者絮语  抗战时期,新四军在华中大地同日本侵略军、汪伪军长期浴血鏖战,留下许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传奇,也培育、修炼出一大批优秀的军政指挥员,磨砺、煅造出一支支雄师劲旅,至今传颂海内外。江南新四军挺进纵队是其中出师较早、由中共早期党员在家乡自发组织起来的一支英雄部队。她足跨大江南北,征战苏中皖东,在完成党中央赋予新四军向北发展、开辟苏北抗日战场的战略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中共江苏省
期刊
阅读提示  赖少其,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艺术大师,精通木刻、版画。他常以“一木一石”精神自勉,对艺术的追求锲而不舍。殊不知,他还是一名新四军文化战士,烽火硝烟中的历练促成了他对文学艺术更深层的思考,因此,他的文学书画作品更流露着对国家、劳动人民的挚爱之情,意更浓,情更美,境更深。  他是“木石斋”主。木者,生机粲然,奇崛蓬勃之意也;石者,岿然不动,质朴沉重之意也。以“木石魂”喻之,于诗、于画、于人,
期刊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歌词取材于《雷锋日记》,其实不然。它从诞生到传唱,有着一番鲜为人知的经历,并与新四军有关。  这首歌的歌词最初见于《民歌三百首》,作者署名“蕉萍”。雷锋买到这本书,将歌词的部分内容抄录于日记中。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日记》也随之全国出版发行。当时,上海音乐学院有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苏北淮海区东临黄海,西濒运河,南抵两淮,北枕陇海铁路,与山东接壤,是沟通华中、华北两个战略地的桥梁,也是华中与延安往来的陆上通道。在敌伪顽夹击的残酷环境里,由中共淮海区委和山东鲁南三地委共同建立了苏鲁秘密交通线,一大批党的地下交通员凭借着这条“看不见的战线”,导演了一幕幕出神入化、叹为观止的抗敌活剧。  出神入化施重任  在苏鲁秘密交通线上,一大批党的地下交通员隐姓埋名、出生入死,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