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标体育”到“生活体育”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以《广州日报》历届亚运会报道为内容分析文本,从中国新闻的改革发展视角来探寻其引导的嬗变路径。结果显示:《广州日报 》 亚运会报道导向沿着“锦标体育”——“生活体育”的路径发展,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和体育发展的轨迹相符,折射出中国体育和中国新闻业改革发展的节奏和变迁,并对《广州日报》日后的亚运会新闻报道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日报》;亚运会;新闻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3-02
  
   从1979年开始的三十年间我国进行了四次大的新闻改革,这几次改革对各大报刊的报道工作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指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生活类新闻中,在体育新闻中也有所表现。因此,沿着中国新闻改革这一条主线来分析《广州日报》历届亚运赛前新闻报道,可以对日后的体育赛事报道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大众传播不仅设置和传递信息,最重要的是引导人们的关注点从“锦标体育”过渡到“生活体育”,促进体育与生活的结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广州日报》历届亚运会相关报道的议程导向可以窥视亚运体育与大众娱乐、大众生活的有机结合,最后走向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高度。
  一、体育新闻主打“短快新”
   第九届亚运会(1982年),亚运会报道角度: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以赛场“短快新”的形式介绍亚运会中的“锦标体育”,整体篇幅较小,内容简单。
   1979~1982年,我国的第一次新闻改革,在这次新闻改革中最大的特点是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是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翻看1982年11月19日的报纸,发现亚运会的消息并没有放在报纸的头版头条,或是开设专版,而是出现在体育版的一小部分,主要以介绍赛程和球赛抽签结果为主。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把体育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体育还是处在一个只有部分人去接触去了解的位置。
   那一时期的中国正在举行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计划,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关乎民生的重大决策。
   因此,《广州日报》并没有更多针对新德里亚运会的大篇幅报道,都是一些“短快新”的赛场信息。
  二、报道形式多样,以“锦标体育”为主
   第十届亚运会到第十一届亚运会(1986~1990年),亚运会报道角度:引进信息概念。报道形式多样,整体报道篇幅扩大,内容以“锦标体育”为主。
   从198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新闻改革,在这次跨越中,信息概念被新闻界普遍接受,纯信息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重要地位。
   1986年汉城亚运会与上一届《广州日报》亚运会报道相比,最大的改变就是对于亚运会的报道篇幅明显增多,例如这届亚运会人数创造了历史新高,亚运场馆增至二十九个,安检工作因受南朝鲜爆炸事件的影响而做得格外谨慎等,但是重要篇幅还是放在介绍赛场信息、运动员的准备工作以及对比赛的展望和期待。
   那一时期的体育新闻在《广东日报》看来也不是特别主要的报道内容。正值邓小平第四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亚运会的新闻还是处在边缘地区。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报道简单明了,突出“亚运”、“东道主”这一主题,以介绍为主,主要介绍开幕式流程,相关准备工作,各界对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祝贺及观赛指南。
   这次《广州日报》采用了一整版的篇幅来介绍亚运盛世,大力渲染北京的亚运气氛和中国健儿势在必得的气势。让读者很清晰地感觉到“锦标体育”所特有的激烈的比赛氛围。“锦标体育”依旧是《广州日报》亚运会的报道重点。
  三、信息多样但依旧,以“锦标体育”为主
   第十二届亚运会(1994年),亚运会报道角度:初步确认受众中心地位,开始提供有关生活的信息、知识和娱乐,但依旧以“锦标体育”为主。
   再将视角拉回《广州日报》的亚运会报道。与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90年北京亚运的报道相比,1994年广岛亚运的报道相对来说少了一些政治色彩。
   在经历了成功的一届北京亚运会之后,广州日报不可避免地对广岛亚运会的开幕式与北京亚运会的开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总体评价为“变现乏力,新意不足”。也再次展现了经历了四年之久,我国体育在亚洲范围内的发展情况。这些依旧是亚运会开赛前报道的重头戏。
   然而在批评之余,《广州日报》最后还是结合我国四年内体育水平的发展变化对这届亚运会进行了展望。这也是《广州日报》亚运会赛前报道的一个特点,以赛前分析来进行展望,在报道中喊出广州的声音为我国的体育健儿加油呐喊。
   随之,《广州日报》也报道了一些貼近生活的亚运信息,开始有了对我国比赛的预测和一些赛场外的趣闻的报道。例如,“电脑罢工”、“不能红烧鸽子”等趣闻,拉近了读者与亚运会之间的距离。
   这些与受众比较贴近的赛场外的新闻虽然篇幅很少,但是却是往届亚运赛事报道所没有的,是比较创新的一点。也是紧紧围绕着第三次新闻改革所做出的一些较小的变动。这也预示着,《广州日报》对于亚运会的赛事报道已经开始从纯信息新闻慢慢走向了更加生活化的赛事报道的方向。
  四、内容丰富化,“生活体育”崭露头角
   第十三届亚运会到第十七届亚运会(1998年~2014年),亚运会报道角度:内容多而丰富,“生活体育”比例大大增加。在1996年之后,我国就迎来了新闻改革的第四阶段。从这一时期开始,基本目标是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乱”的状况,力求打造中国大而强的传媒业。而针对这次改革,《广州日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98年曼谷亚运会,当时的曼谷饱受金融危机之苦,这届亚运会的赛前报道并没有被泰国国内的气氛所影响,依旧是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这也是体育,亚运会带给人的力量。《广州日报》简单明了地向世界传达“曼谷”声音,以“团结的亚洲”、“团结的曼谷”为主要精神和理念,将体育精神的团结坚定和自强展现给亚洲,展现给世界,更多的一种精神的传播。2002年釜山亚运会,这次广州日报对于亚运会的报道以赛前抓细节为主。除了简单介绍开幕式盛况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例如,韩国人的微笑,运动员食物的单一,住宿条件的简陋等。    这与前几届亚运会相比,这是广州日报的一大亮点。之前对于贴近生活的赛场外的报道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这次的改变让受众感受亚运会已不再仅仅是事关国家的大事,而且还有很多细节类的生活中的小事,也同样备受瞩目。
   这一阶段,《广州日报》充分发挥了在第四次新闻改革中自身与其他报业相比所处的有利地位,报道内容种类多,细节详细,给受众展现了一个较为生活化的亚运会。
   2006年多哈亚运会,赛前报道以“猜测”为主,提出了很多猜测点,中国旗手是否归属男篮,如何点燃火炬,朝韩代表队是否同时入场等,与看报的读者产生了一定的互动性。读者看报时就有了猜测有了思考,就拉近了读者和亚运会的距离,与之前略显生涩的纯信息新闻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
   “锦标体育”的比重明显下降,“生活体育”占主力地位。另外作为华南地区最权威的报业,《广州日报》自然会对四年后的广州亚运会进行展望。无形中将亚运与广州市民的距离慢慢拉近。亚运在这个时候已经渐渐的成为了广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州日报》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东道主的特色,赛前报道详细介绍了本次开幕式的几大亮点,几大猜测,广州范围内的各大亚运元素,以“小蛮腰”、“海心沙”为主,都是一些市民触手可及的地标性建筑,也为市民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亚运”主题出游路线以及门票的出售情况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些都是站在广州市民的角度来报道亚运。
   此时《广州日报》给外界传达的信息就是,广州人民是这次亚运会的参与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单纯的一个观众。
   纵观这次广州亚运会的全部报道,《广州日报》也完成了从“锦标体育”到“生活体育”这样一个报道角度的蜕变。同时在亚运会顺利闭幕之后,《广州日报》利用微博来继续延伸有关亚运的话题。关于“生活体育”的话题也并没有随着亚运会的闭幕而截止,而是转战微博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2014年亚运会在盛产“韩星”的韩国仁川举行,这届亚运会的赛前报道特点比较鲜明,更加贴近生活,开幕式独具特色“韩星”闪耀,都教授、鸟叔、大长今,种种活跃在娱乐频道的明星也毅然活跃在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头条,使得这届亚运会从开幕到闭幕都吸引到了众多观众,其中有体育迷还有不少的韩星迷。很明显,《广州日报》依旧延续了上一届广州亚运会的报道风格,将“生活体育”做得淋漓尽致,体育更加生活化,更加娱乐化。
  五、结 语
   以上分析显示,《广州日报》亚运会赛前报道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节奏相符,它从另一个视角折射出中国体育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发展和变迁,并且完成了由“锦标体育”到“生活体育”的一个蜕变。从“锦标体育”到“生活体育”,在这其中媒介的作用不容小觑。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接受信息、形成观念的重要渠道。
   《广州日报》就在牢牢把握住了我国的四次新闻改革核心的前提下,将亚运会的赛前报道进行了一个不小的蜕变。大众传播媒介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如何用镜头和语言传递现阶段公民社会的“生活体育”宗旨,增加受众对新时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然后将体育真真切切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广州日报》可以刊登一些关于运动员的生活的报道,但前提是正面的,是与推崇“生活体育”这一主题相吻合的,不能过度娱乐化。《广州日报》还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广东省发行量第一、订阅量第一、零售量第一和传阅率第一的报纸的评论和报道宣传的优势,利用亚运会这一平台,以更利于全民接触体育,发展体育的方向,继续引领中国体育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陈晴.锦标主义的百年纠结与未来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
  [2] 李新秀.从金牌体育到生活体育——体育文化的本质回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4).
  [3] 田姣,田斌.《广州日报》亚运宣传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新闻与传播,2012(1).
  [4] 廖慧平.从“展示·图强”到“分享·和谐”—— 《人民日报》历届全运会报道舆论引导嬗变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6).
  [5] 李良榮. 新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东方绪]
其他文献
摘 要:系列专题节目《边缰万里行》是CCTV-4《远方的家》栏目打造的一个优秀、大型系列、纪实类电视节目。作品用线性旅行、多视角跟拍的纪录手法,跨越广西(起点)、辽宁(终点)等9个中国大陆边疆省份,在辽宁丹东结束行程。该系列节目紧扣民众生活、深入边疆地区的文化、美景、民俗、民风在内的人文要素,直观地展现了地域特色,成功挖掘了地方的文化资源,提升了电视作品的文化价值。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饮
期刊
摘 要:通过了解公共设施设计和景区公共设施设计之间的关系,研究当前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必要性意义。结合洛阳龙门石窟的特定背景以及发展前沿,从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详细介绍龙门石窟景区的公共设施设计的目前状况,结合龙门石窟景区内公共设施设计的图片例证景区公共设施设计的优缺点,并提出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以及方法。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次回归到理论的设计方法,通过论文可以呼吁我国
期刊
摘 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艺术上的绘画形式也是纷繁多变的,这里选取两位中外近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和塞尚,针对他们的静物画,从他们的绘画题材、构图和技法上做分析比较,发现两者的绘画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是在传统中寻求革新,且林风眠的绘画受到塞尚式绘画的影响,尤其自他归国后的画风较为明显。  关键词:林风眠;塞尚;静物画;艺术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编者按: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成为集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于一身的新时代节目主持人,除具备相当强的专业能力和广博的知识以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融媒的进一步深入,广播电视也在不断发展,相应地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传媒环境下,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的综合性主持人是时代所需。主持人对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甚至是一个广播电视台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主持
期刊
摘 要:本文以2002~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项目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法从立项数量、立项类别、立项学科、立项单位和地区、所属系统、课题负责人职称等六个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立项呈现增长趋势。通过对研究主题分析后发现,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對群体性事件的宏观综合层面、网络群体性事件、环境群体性事件、少数
期刊
摘 要:在氧化原理基础上,本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所需的氧化剂、被氧化物、热源要素展开分析,论述各要素具备的特点;通过案例探析网络群体性事件舆论爆发的过程,提出了氧化过程具有循环性、氧化要素具有动态性、氧化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的观点;了解舆论爆发动因的前提下,制定了舆论引导的策略。   关键词:氧化原理;群体性;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
期刊
摘 要:因一曲《十三五之歌》在国内外网络平台上的迅速蹿红,复兴路上工作室再度闯入大众的视线,其出品的短片突破了我国传统宣传片的固有模式,开创了一条新颖的宣传途径。本文以“复兴路上工作室”出品的短片为例进行分析,从宣传内容、宣传时机及宣传技巧方面入手,展现了在“媒介包围时代”,宣传片在塑造国家形象时,应采取内隐化宣传的手法获得话题效果和累积效果,从而提高宣传效度。   关键词:国家形象;对外宣传;
期刊
摘 要:该文描述了《金陵晚报》旅游全媒体中心的官方微信“微游天下”的现状,分析了其发展的优势,包括部门资源整合、依靠传统纸媒的公信力等。而缺乏必要的技术人员和传播方式过于单一成为目前限制纸媒的旅游微信公众号发展的两大因素。该文给其他同质的旅游微信一些发展的借鉴和参考,提出应重视部门资源的整合、内容的生产以及利用好纸媒的平台等建议。   关键词:旅游微信公众号;纸媒;个案研究;微游天下   中图
期刊
摘 要:在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不仅是政府了解事件进展的重要途径,而且在公众心中也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新媒体时代,微博日益成为公众接受和反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微博热议话题或事件引起的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府的决策,相反,微博也能成为政府在突发事件中正确引导舆论的工具。本文笔者将探讨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利用微博在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为政府更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起到建言献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