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入人心不易,深入人心的教育更不易,也更有意义。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幸福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和期望都得到最大满足,使学生真正享受学习幸福和生活幸福的走心教育。美国心理学家诺丁斯认为: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好的学校教育就是增进个人与公共的幸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建设幸福校园,加强学生个性发展不容忽视。
【关键词】学生个性发展、幸福教育实践探究
一、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
从心理学看,个性即人格,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的个性倾向性,也包括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因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恰恰是个性和卓越。全面发展的实现就表现在个性发展、自由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即独立个性)的发展。
2.是实施人本教育的需要
人本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以人的人格尊严为本,以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以绝大多数人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为本,而幸福教育的根本建设满足人成长的个性需求,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3.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创新性则蕴含在人的独立个性当中,抑制个性就是在扼杀创新性,就是在扼杀创新性人才。
4.是学校创建幸福校园的需要
作为城镇学校,生源的复杂与文化背景的多元化特征明显,如何让原住民、新移民及部分暂住居民子弟快速融入与学校文化大环境中,找准使其融合而又不失使其个性成长的契合点尤为关键,学校教育必须使其相融、相生、相长。
二、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
何为“幸福”?“完整的生活”即为“幸福”,即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的个性、才能、才华得以最充分的展现和发展就是幸福。作为省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以及区一级幸福教育实验学校,我们以“培养具有个性魅力的现代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个性魅力”和“现代公民”两大校本教材,积极探索幸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坚持“预防为保障”、“发展为根本”两大策略,切实构建和谐幸福校园。
1.预防为保障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孩子经历过“脱胎换骨”成长过程的烦恼与痛苦,才能真正长大。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随着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改变,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孩子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心理因素有关。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心理防治上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第一,早发现。鉴于心理问题具有潜伏期和隐秘性,一方面要加强多方互通,与家长、与学生、与科任、与心理科代表等;另一方面,做好心理测试与调查。
常规测评包括有《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EPQ_E)中学生学习动力因素(KKT)。其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验》与《中学生学习动力因素测试》可选择在起始年级入学后与毕业前共做两次(特殊学生会视情况做多次测试跟踪)。专项调查则可根据学校实情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就有《校园自杀原因动机调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及其有效性的调查》、《观看校园心理剧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调查》等。
第二,早解决。用好测试调查结果至关重要。测试调查结果虽不能完全准确呈现学生心理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参考性,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对测试及调查结果形成分析报告,可实行“三级预防制度”,即“出具测试报告——召开问题研讨并制定解决方案——多方共同解决”。
早发现,更便于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展动向,及时发现自身德育工作的不足与局限性;早解决,则有效预防因觉察不及时或对学生的不理解而引发的教育事故发生。同时,利用测试调查结果开展家校沟通,也帮助家长对学生行为或学习问题归因有了更科学的认识,避免了因理解沟通不畅而引发的矛盾冲突的发生。预防策略的实施为解决德育矛盾、真正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改变了长期以来德育“无果”或“微效”尴尬局面的持久狀态。
2.发展为目标
马斯洛成长需要理论认为,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是一个人成长的需要,这些需要虽然不是生存所必须的,但却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最具积极意义的。因此,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广泛开展发展性教育活动很重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超越。
第一,多涉猎。我们的“个性魅力修炼”系列课程包括创新的魅力、口才的魅力、书写的魅力、思维的魅力、写作的魅力、心灵的魅力、阅读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上、下);“现代公民教育”系列课程则包括品行修养、家庭情感、社会责任、自然关爱、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这些教材内容的实施与开展,正处在增长知识的旺盛期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既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利于他们找到及早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对其掌握学科知识也有如虎添翼的作用。
第二,多超越。要促成学生的“超越自我”的自信心提升与“自我超越”主体能动性的培养,为学生搭建更多适合其展示魅力的活动“大舞台”或秀其风采的“自主课堂”很有必要。我们在“心灵的魅力”课程学习中,根据城乡孩子内敛、胆小和不敢表达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剧创演活动,以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为剧本创作源头,通过“以我手写我心”的方式讲述内心心迹,创作心理剧本。在表演过程中,创设具体、真实的心理问题全过程,让当事人、参与者与观众都产生同感性、同理性,从而对当事人、参与者和观众过去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及个人成长产生教育意义。
第三,多涉猎,让正处在知识增长旺盛期的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为其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做好人生发展规划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多超越,则让学生们在涉及融合和竞争、学习与意志、人际与交往、青春与情绪、动机与规划等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同感性、同理性,从而对自我有了更正确的认知。用发展的策略培养发展性的人才,实现其超越自我成长,从而激发其自我超越发展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学生个性发展、幸福教育实践探究
一、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
从心理学看,个性即人格,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既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的个性倾向性,也包括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发展学生个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因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恰恰是个性和卓越。全面发展的实现就表现在个性发展、自由发展以及自由个性(即独立个性)的发展。
2.是实施人本教育的需要
人本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以人的人格尊严为本,以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以绝大多数人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为本,而幸福教育的根本建设满足人成长的个性需求,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3.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创新性则蕴含在人的独立个性当中,抑制个性就是在扼杀创新性,就是在扼杀创新性人才。
4.是学校创建幸福校园的需要
作为城镇学校,生源的复杂与文化背景的多元化特征明显,如何让原住民、新移民及部分暂住居民子弟快速融入与学校文化大环境中,找准使其融合而又不失使其个性成长的契合点尤为关键,学校教育必须使其相融、相生、相长。
二、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
何为“幸福”?“完整的生活”即为“幸福”,即让他成为他自己,让他的个性、才能、才华得以最充分的展现和发展就是幸福。作为省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以及区一级幸福教育实验学校,我们以“培养具有个性魅力的现代公民”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个性魅力”和“现代公民”两大校本教材,积极探索幸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坚持“预防为保障”、“发展为根本”两大策略,切实构建和谐幸福校园。
1.预防为保障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孩子经历过“脱胎换骨”成长过程的烦恼与痛苦,才能真正长大。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随着社会阅历的扩展与思维方式的改变,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孩子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的心理因素有关。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心理防治上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第一,早发现。鉴于心理问题具有潜伏期和隐秘性,一方面要加强多方互通,与家长、与学生、与科任、与心理科代表等;另一方面,做好心理测试与调查。
常规测评包括有《学生心理健康测验》(MHT)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EPQ_E)中学生学习动力因素(KKT)。其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验》与《中学生学习动力因素测试》可选择在起始年级入学后与毕业前共做两次(特殊学生会视情况做多次测试跟踪)。专项调查则可根据学校实情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就有《校园自杀原因动机调查》、《家校合作教育方式及其有效性的调查》、《观看校园心理剧对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调查》等。
第二,早解决。用好测试调查结果至关重要。测试调查结果虽不能完全准确呈现学生心理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参考性,因此,需要专业人员对测试及调查结果形成分析报告,可实行“三级预防制度”,即“出具测试报告——召开问题研讨并制定解决方案——多方共同解决”。
早发现,更便于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展动向,及时发现自身德育工作的不足与局限性;早解决,则有效预防因觉察不及时或对学生的不理解而引发的教育事故发生。同时,利用测试调查结果开展家校沟通,也帮助家长对学生行为或学习问题归因有了更科学的认识,避免了因理解沟通不畅而引发的矛盾冲突的发生。预防策略的实施为解决德育矛盾、真正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改变了长期以来德育“无果”或“微效”尴尬局面的持久狀态。
2.发展为目标
马斯洛成长需要理论认为,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是一个人成长的需要,这些需要虽然不是生存所必须的,但却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最具积极意义的。因此,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广泛开展发展性教育活动很重要,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超越。
第一,多涉猎。我们的“个性魅力修炼”系列课程包括创新的魅力、口才的魅力、书写的魅力、思维的魅力、写作的魅力、心灵的魅力、阅读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上、下);“现代公民教育”系列课程则包括品行修养、家庭情感、社会责任、自然关爱、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这些教材内容的实施与开展,正处在增长知识的旺盛期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既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利于他们找到及早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对其掌握学科知识也有如虎添翼的作用。
第二,多超越。要促成学生的“超越自我”的自信心提升与“自我超越”主体能动性的培养,为学生搭建更多适合其展示魅力的活动“大舞台”或秀其风采的“自主课堂”很有必要。我们在“心灵的魅力”课程学习中,根据城乡孩子内敛、胆小和不敢表达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剧创演活动,以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为剧本创作源头,通过“以我手写我心”的方式讲述内心心迹,创作心理剧本。在表演过程中,创设具体、真实的心理问题全过程,让当事人、参与者与观众都产生同感性、同理性,从而对当事人、参与者和观众过去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及个人成长产生教育意义。
第三,多涉猎,让正处在知识增长旺盛期的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为其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做好人生发展规划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多超越,则让学生们在涉及融合和竞争、学习与意志、人际与交往、青春与情绪、动机与规划等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同感性、同理性,从而对自我有了更正确的认知。用发展的策略培养发展性的人才,实现其超越自我成长,从而激发其自我超越发展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