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24日,喜逢联合国日和世界发展宣传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盛大举行。
自2018年以来的3年时间里,从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到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寄托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以公园城市为形态,系统破解大城市病,探索全球绿色城镇化发展新模式的殷切期许。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人地矛盾加剧、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对美丽宜居环境的期盼愈发强烈,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升级转型。
进入城镇化发展下半场,城市发展建设面临从注重速度到注重可持续、从注重生产到注重宜居、从注重经济规模到注重科技创新以及从注重出口导向到注重消费经济等多重需求转变,地理特征多元化导致城镇化模式多样化,紧张的资源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高水平城镇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城镇空间高品质建设的诉求明显增强。此外,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长远而深刻,对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以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突出暴露了当前城市建设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保障上的短板和问题。因此,加快推进以人民为中心,贯彻绿色、安全、韧性、健康理念,高品质、多元化、城乡融合的绿色城镇化,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交给成都的政治任务,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探索现代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互促共进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新模式。3年来,成都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发展建设为统揽,深入开展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台并推行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发展建设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从理论探索创新到体制机制创新、从区域生态保护到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从科技创新到产业生态圈构建,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到社区治理,从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到“三城三都”创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涉及广泛、投入巨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新时代绿色城镇化发展探索,具有以下几点示范和借鉴价值。
一是以绿为底,塑造自然与城市融合的空间形态。强调城绿共荣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守生态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空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协调布局。构建城市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以园为纲,引领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保护修复核心生态要素和景观资源,推进全域公园体系和天府绿道建设,倡导健康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促进数字智慧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与自然风景高度融合,以高质量环境建设带动高端产业要素聚集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以景為媒,促进生态价值高效转化。创新城乡公园体系、绿道网络、高品质步行街、高能级商圈的建设模式,营建多元复合的公园城市场景,创新生态建设投入产出平衡机制,发展新业态,培育新消费,植入新服务。
四是以文为魂,激发城市发展活力。调整过往城市“仅强调公园绿地作为景观和游赏空间”的规划建设理念,秉持以人为本、多元融合的理念,将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多元服务功能的空间载体,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开放发展。
五是以旅兴农,推进乡村地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保护修复灌区林盘田园,彰显地域文化特质,提升乡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生态型田园经济,构建“农业+”高能级农业产业生态圈,加强城乡绿道和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对流和联动发展。
经过40年的发展,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已经到了转型阶段,结构性的矛盾日益显现,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把过去几十年建设中的一些不足和短板暴露得比较充分,绿色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的举行,将共同探索区域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旧城更新与公园城市协同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建设,并创新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技术应用,走一条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地和绿色城镇化的先行示范地,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中国实践、提供成都样板。
作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自2018年以来的3年时间里,从首提“公园城市”理念,到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寄托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以公园城市为形态,系统破解大城市病,探索全球绿色城镇化发展新模式的殷切期许。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市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人地矛盾加剧、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对美丽宜居环境的期盼愈发强烈,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升级转型。
进入城镇化发展下半场,城市发展建设面临从注重速度到注重可持续、从注重生产到注重宜居、从注重经济规模到注重科技创新以及从注重出口导向到注重消费经济等多重需求转变,地理特征多元化导致城镇化模式多样化,紧张的资源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高水平城镇化的要求更加突出,城镇空间高品质建设的诉求明显增强。此外,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长远而深刻,对城镇化的中长期发展以及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突出暴露了当前城市建设在健康、安全和基层民生保障上的短板和问题。因此,加快推进以人民为中心,贯彻绿色、安全、韧性、健康理念,高品质、多元化、城乡融合的绿色城镇化,是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公园城市理念;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部署,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党中央交给成都的政治任务,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是探索现代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互促共进的绿色城镇化发展新模式。3年来,成都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全面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以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发展建设为统揽,深入开展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台并推行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发展建设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从理论探索创新到体制机制创新、从区域生态保护到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从科技创新到产业生态圈构建,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到社区治理,从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到“三城三都”创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涉及广泛、投入巨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新时代绿色城镇化发展探索,具有以下几点示范和借鉴价值。
一是以绿为底,塑造自然与城市融合的空间形态。强调城绿共荣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守生态底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空间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协调布局。构建城市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和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是以园为纲,引领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保护修复核心生态要素和景观资源,推进全域公园体系和天府绿道建设,倡导健康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促进数字智慧产业、科技创新产业与自然风景高度融合,以高质量环境建设带动高端产业要素聚集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以景為媒,促进生态价值高效转化。创新城乡公园体系、绿道网络、高品质步行街、高能级商圈的建设模式,营建多元复合的公园城市场景,创新生态建设投入产出平衡机制,发展新业态,培育新消费,植入新服务。
四是以文为魂,激发城市发展活力。调整过往城市“仅强调公园绿地作为景观和游赏空间”的规划建设理念,秉持以人为本、多元融合的理念,将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多元服务功能的空间载体,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加强对外交流与开放发展。
五是以旅兴农,推进乡村地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保护修复灌区林盘田园,彰显地域文化特质,提升乡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生态型田园经济,构建“农业+”高能级农业产业生态圈,加强城乡绿道和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对流和联动发展。
经过40年的发展,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已经到了转型阶段,结构性的矛盾日益显现,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把过去几十年建设中的一些不足和短板暴露得比较充分,绿色城镇化发展势在必行。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的举行,将共同探索区域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旧城更新与公园城市协同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建设,并创新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技术应用,走一条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新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地和绿色城镇化的先行示范地,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中国实践、提供成都样板。
作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