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科研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ay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日,《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报告》课题组负责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熊建辉博士发布了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2017中国高师院校教育科研国际化进展报告》。为深入探究“双一流”背景下教育科研国际化的实践与路径研究,李碧静对文中提及的近四年S刊高产学者进行访谈,以期了解我国学者基础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国际基础教育研究的基本趋势;唐琛对熊建辉博士进行深度访谈,以期从宏观层面认识我国“双一流”教育学科建设背景以及现状,探索如何走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国际化道路。本刊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一、研究背景
  方法的文化缔造了人类思维范式,教育领域中正在发生一场由复杂系统科学带来的教育方法论革命。而今,实证研究是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但是,我国的教育实证研究明显落后,教育学术期刊发表的实证性研究论文,还不到论文总数的十分之一。为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表示,加强和改进教育实证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研究发现,中国教育研究者在SSCI上发文量偏低,实际上与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熊建辉博士在新近成果《高师院校教育研究国际化进展、学术影响力和趋势——基于WOS数据库2013—2016年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为进一步了解高等师范院校学者的学术成长之路,为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提供经验,特对部分学者进行了系统的访谈,撰写此文。此次访谈的学者包括首都师范大学王晶莹、华东师范大学吴忭、华南师范大学周少娜、华中师范大学龚欣、陕西师范大学杨阳。这些学者在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學术影响力,如熊建辉博士在研究报告中提及的王晶莹博士排名第一,吴忭博士排名第二,周少娜博士排名第五,龚欣博士排名第六,杨阳博士排名第七。他们大多采用的是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研究的基础,展开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者做进一步检验提供了依据。
  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每一类大的研究方法中又包含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主要运用辩证法等哲学方法,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分析,阐述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主要包括理论思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等具体方法;量化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机器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包括统计调查、实验法、二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质性研究,指研究者通过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包括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而混合研究则指的是研究者基于实用主义的主张,在研究过程中同时选择量化和质性两种方法。通过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主要趋向于从事思辨研究,而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及混合研究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中涉及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混合研究法:王晶莹的学习环境研究
  王晶莹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研究,近年来较关注学习环境的测评,并致力于实证方法开展科技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受其专业背景和学术成长经历的影响,王老师在运用混合研究方法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的微观和中观研究方面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鉴于她在比较教育学博士期间的积淀,她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关注本土问题的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起初,王老师的研究重点在微观的课堂教学分析,近年来她转向中观层面,利用大数据(如PISA数据)分析学习环境、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她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SCI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她近期的研究成果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del-based inquiry pedagogy on students’inquiry skills in a virtual physics lab中就采用了混合研究法进行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将仿真物理实验运用于高中模型探究教学中,设计了主题引入、真实实验、仿真实验、小组协作、实际应用和模型调整六大学习模块,成功地开发了高中生探究技能的测评工具。与传统物理教学相比,在学生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具有较大作用,突出表现在过程性技能、综合性技能、学习态度、交流技能和反思技能方面。该研究成果对于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和探究技能的培养及其测评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该研究采用了三角互证研究策略,基于理论建模、研究工具开发和仿真实验平台制作,开展了三个对等组的准实验研究。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部分,均使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
  三、质性研究法:吴忭的问题解决研究
  吴忭博士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教学设计与学习科学、在线学习系统设计与评估、教育应用软件设计、计算机可视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医学教育与医学认知及基于设计的研究和信息系统设计。他围绕学习科学中的问题解决这一主题,研究如何设计在线学习环境用于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分析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相关的能力表现。基于吴老师有香港大学的求学经历,受过国际教育研究方法的良好熏陶,并受其交叉学科学术背景的影响,他在运用工程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软件设计开发技术手段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图示化学习工具促进知能发展的学习行为模式分析》一文中,吴老师利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图示化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能够促进知能发展的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在这篇文章中,他以医学教育中的临床诊断知识技能培训为例,介绍一种用于问题导向学习(PBL)的在线图示化学习工具,并通过分析学生的图示化学习过程数据,比较学习表现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在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在研究结果中,他阐明了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具有“概念建构—假设提出—推理论证”三循环的学习行为模式,反映其较强的知识抽象概括能力和面向问题解决过程的、有目的的知识建构能力。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了该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具有促进专业知能发展的作用。   四、量化研究法:周少娜的科学推理研究
  周少娜博士主要从事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职前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技术研究。近年来关注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为了从不同的维度持续博士阶段未完成的研究,另一方面将从小的问题切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同时,关注职前教师预估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估、教学方法效果的预估、学习难度的预估等,利用师范生学习平台,运用实证方法开展职前教师培养的研究。另外,将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互联网+教学平台。周老师从微观的层面出发,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周老师在文章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The effects of task context,data,and design on student reasoning in control of variables中,利用了实验研究法对科学推理能力中的控制变量维度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实验设计中如果出现实验结果是否会对学生用控制变量策略来分析整个实验产生影响”这个研究问题,然后开发了两套知识题,一套只包括实验设计,另一套既包括实验测试又包括实验结果。随后,分别对中国和美国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中美两国学生在结果上具有相同的倾向,没有实验结果影响的学生用控制变量策略来分析实验设计能力明显高于有实验结果影响的学生。研究还发现,学生在物理环境中表现比在现实生活更好。另外,文章提出了评价学生控制变量发展的不同水平,可用于评价学生控制变量的能力及指导控制变量的教学。
  五、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龚欣的农村教育研究
  龚欣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和教育财政方向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基础教育的经济学和政策分析。近年来较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城乡教育均衡问题研究,包括农村教师发展、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和社会干预项目评估。受其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过程的影响,龚老师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事农村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鉴于她在博士期间有国外学习经历,她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关注本土研究问题的同时兼顾了国外的研究范式。
  龚老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杂志发表的Gender difference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Southwestern China一文,是她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最好体现。她通过收集英国和中国在西南地区学生学业成绩的数据,探讨分析贫困农村地区男女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验证“西南贫困地区学生的成绩与普通城市地方的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成绩有很大差异”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前确实是存在差异:基于城市地区的数据研究发现男女生的数学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基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数据研究则发现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女生仍然在数学成绩上明显落后于男生。这恰好为国家东中西以及各省之间教育经费投入不均问题亮起了红灯。
  六、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杨阳的音乐教育研究
  杨阳博士主要从事音乐表演、歌唱教学、教育技术、歌唱嗓音科学、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受其音乐教育学科背景的影响,今后将侧重于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与知识转移、歌唱心理声学方向的研究。杨老师用混合研究方法细致考量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缜密的建构研究理论框架,审慎的设计与执行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由于他有在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学习经历,使他的研究成果既平衡了本土与国际主流研究的差异,又体现了国际研究的学术规范。
  在杨老师2015年发表的《高校通识音乐课程采用MOOC模式的利与弊——以陕西师范大学网络音乐通识课程为例》一文中,首先阐释了MOOC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平台音乐通识课的教学情况,叙述了MOOC模式的优势与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不仅在于教育资源的质量,还涉及教学组织、评估方式、 學习者文化属性三者的适应与匹配。总结了现有 MOOC 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即内容设计对象与当前国内学习者间巨大学习特征、文化属性差异导致的学习效果低下。为此还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建立以“文化”为切入点的 MOOC 资源自主开发理念;第二,借鉴北美高校在线学位课程的在线交互平台管理模式,在拓展受教育对象群体的同时,促进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评估;第三,创新设计在线视听课程模块、丰富在线学习活动类型等。
  七、对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改善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是加快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进程,提升本土研究水平的首要任务。这除了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开阔教师的国际研究视野,了解国外的研究方法。纵观我国目前的研究方法,发现我国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在我国教育界中十分匮乏,然而思辨研究的成果是很难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的。因此,想要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必须要跟上当今国际教育研究的潮流,学习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
  其次,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将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融合。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本土研究和国际教育的一致性对于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保持本土研究精髓的同时融入国际研究的方法呢?一方面,在充分理解本土研究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掌握国际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减少文化的冲突;另一方面,要带着比较的眼光审视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差异,增强开展实证研究的意识。
  第三,重视国际语言的学习,增强英文写作能力。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积累是撰写国际期刊论文的关键。中青年教师作为国际研究的中坚力量,应该主动担起研究的重任,发挥青年学者有担当的研究精神。因此,除了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外,还需要训练有素的语言观作为研究的支撑,催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第四,保持学术研究的兴趣,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学术研究。人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学术研究的潜力也是无限的,在经过特定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之后是可以被挖掘的。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展学术研究,下定决心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相信自己可以在学术研究之路越走越远。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朱蕴茝)
其他文献
写作对很多学生甚至一些老师来说,都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不愿写作,写不好文章,成了不少人一个难解的“方程”。可管建刚老师和他的学生,却对写作保持着持久的热情,而且常年有佳作不断问世。而他自己,更是创造了自2005年出版第一本专著以来,每年都有著作问世的奇迹。  可初为人师的管建刚,不但称不上优秀的教师,甚至连合格都要打上问号。而且,他既不喜欢当语文教师,也不会写文章。  那么,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
期刊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的。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純洁人的心,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曾大力提倡美育。笔者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真善美的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需要,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感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期刊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的“三性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人格力”“学习力”“创新力”三大核心素养为重点的,以完成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教育性任务”“学科性任务”“创新性任务”为总目标的现代教育。为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达成对应的三大任务,我院在深入调研区域教育现状和学习国内先进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性课堂“四学环节”教学模式,即在学习过程中倡导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首学、互学、
期刊
【教学目标】  1. 学会观察人物外貌,能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  2. 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3. 愿意与别人分享习作,在交流中习得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观察,通过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  1. 完成预习作业。  记住这张脸  观察部位 关键词  肤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脸型___________
期刊
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与台北教育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小学数学专场),于2016年11月5~6日在福州隆重举行。海峡两岸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共1000多人齐聚福州仓山小学,围绕“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让能力与品格并重”活动主题,聆听3场专题学术讲座,观摩7节示范课。纵观全局,呈现如下特点。  一、高手点悟引发自我感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名著阅读则是“读整本的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名著?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有哪些具体的方法、策略?本专辑的三篇文章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巴金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敢讲真话,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期刊
美术虽然涉及多种感官,但主要还是诉诸视觉。视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通道,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所以美术又被称为视觉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视觉就不会有美术。  作为美术绘画形式之一的写生,要求画者能较准确且细致地画出写生对象,包括物体的造型、细部结构纹理及前后关系等。在多年的绘画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写生绘画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让儿童从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下面是笔者
期刊
一、什么是教师合作备课  教师合作备课,也叫教师集体备课。其基本形式是教师组成备课小组,在协同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教师合作备课,不仅仅是教师在一起研究教学重点,讨论教学内容,发展教学策略,制订教学计划,更重要的是教师之间要进行合作协商,探究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凝聚群体智慧,生成优秀的教学预案。  合作备课强调“教”与“研”
期刊
2015年8月,笔者作为教育部从全国各地遴选的42名教师成员之一,参加了2015~2016年度赴港教学交流活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下,笔者先后到香港岛、九龙区、新界东、新界西等多所学校,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研究,并参与学校各种活动。这一年,笔者切身感受到香港教育的最大特色是“我的学校我做主”,具体体现在办学主体、教材选择、课程设置、教学语言等方面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其一,办学主体多元化
期刊
【教学片段1】  师:很高兴和大家相聚课堂,一起学习21课《老人与海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课前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真不简单!先来檢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  撮嘴呼(唤) 抑扬顿(挫)  亲昵说(话)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扇动翅(膀)  (肃)立不动 白色(旋)涡  师:咱们把词语连起来读。第一组词语让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1:第一组词语让我仿佛看到了
期刊